40 likes | 190 Views
首屆 唐獎 Tang Prize 「永續發展獎」 揭曉 ( http://www.cna.com.tw/topic/popular/4508-2.aspx). 永續發展教母 : 挪威前總理 布倫特 夫人 蘭獲 「唐獎」 2014/06/18 10:52:00 打造東方諾貝爾獎,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發起創立「唐獎」,獎助在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及法治等四大領域對人類發展有重大貢獻者,每 2 年頒發一屆,委託中央研究院評選,單項獎金高達新台幣 5000 萬元。 18 日宣布「永續發展獎」得主,由挪威前總理布倫特蘭夫人獲得殊榮。. 永續發展教母 : 布倫特蘭獲唐獎.
E N D
首屆唐獎Tang Prize 「永續發展獎」揭曉 ( http://www.cna.com.tw/topic/popular/4508-2.aspx) 永續發展教母: 挪威前總理 布倫特夫人蘭獲「唐獎」 2014/06/18 10:52:00 打造東方諾貝爾獎,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發起創立「唐獎」,獎助在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及法治等四大領域對人類發展有重大貢獻者,每2年頒發一屆,委託中央研究院評選,單項獎金高達新台幣5000萬元。18日宣布「永續發展獎」得主,由挪威前總理布倫特蘭夫人獲得殊榮。 永續發展教母: 布倫特蘭獲唐獎 首屆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布倫特蘭(Gro Harlem Brundtland,世稱布倫特蘭夫人),正是定義「永續發展」的人。她於1987年領導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集結國際數百位專家學者的智慧,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報告,將「永續發展」正式定義為「一發展模式,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求,同時又不損及後代子孫滿足他們的需求」。上述文獻又被稱為「布倫特蘭報告」,直接影響1992年首度召開的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訂出「21世紀議程(Agenda 21)」,成為世界各國永續發展的最高指導原則。另外包括「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京都協議」等,也都與「布倫特蘭報告」有關連。布倫特蘭夫人隨後還擔任了世界衛生組織主席、聯合國氣候變遷特使,現在則是擔任「國際元老集團(The Elders)」副會長,集結世界領導人,試圖以和平方式解決世界上最棘手的問題。值得一提的是,布倫特蘭夫人在世界衛生組織任內,有效減緩了愛滋病、瘧疾、嚴重疾病呼吸道症候群(SARS)等疾病的擴散;她一手促成的「煙草控制框架公約」,更是世界第一個健康議題的國際性公約。唐獎今天公布布倫特蘭的得獎理由是「表彰她對永續發展的創新理念,領導與實踐所做的貢獻,奠定了科學與技術,因應人類經濟發展,環境保護,與社會公義之間取得平衡的挑戰,以謀求全人類的福祉」。
唐獎Tang Prize新台幣5000萬元生醫獎 美日學者共獲獎(2014.06.19) 唐獎今天公布生技醫藥獎,由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與本庶佑從近百位提名中脫穎而出,其貢獻在於發現CTLA-4與PD-1微控制免疫系統的重要關鍵,為癌症免疫治療帶來革命性的重大突破,帶領人類進入醫藥新紀元。 唐獎基金會表示,詹姆斯‧艾利森博士目前是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免疫系主任與免疫治療研究平台執行主任,是1995年發現CTLA-4是T細胞抑制受體的2位科學家之1,他首先證明CTLA-4的抗體可以阻斷T細胞抑制性訊息,達到活化T細胞殺死癌細胞的活性,他的團隊隨後製造出阻斷CTLA-4活性的抗體,並於1996年以動物實驗證明該抗體可以排除小鼠內數種腫瘤,臨床試驗證明對末期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有顯著治療效果,並於2011年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上市。 本庶佑博士目前則是京都大學大學院醫學研究科免疫基因醫學講座教授,他在1992年發現PD-1,他的研究團隊證實PD-1是T細胞上的抑制受體,此蛋白質在腫瘤逃避機制上扮演關鍵角色,此發現引起眾多研究單位興趣,發展此受體的阻斷劑,以達治療癌症效果。數種抗PD-1的抗體已經由美國FDA核准為治療癌症、轉移黑色素瘤和腎細胞癌患者有效,預計將在2015年核准上市,用以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有專家預言,PD-1與PDL-1阻斷劑深具潛力,將引領肺癌治療走向全新境界。唐獎教育基金會表示,2人可以平分唐獎獎金5000萬元。 兩人獲獎原因,都和在免疫系統中扮演關鍵角色的T細胞有關,且都已經過臨床試驗,證實對治療癌症有效。現年66歲的艾利森,目前任職於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在今年4月獲得美國癌症研究基金會(The National Found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NFCR)年度最高榮譽聖喬奇癌症科研成就獎(Szent-Gyrgyi Prize);現年72歲的本庶佑,則任職於日本京都大學大學院醫學研究科。2013年獲日本文化勳章,由日本天皇於去年11月3日親自親自頒獎。 本庶佑 詹姆斯‧艾利森 (James P. Allison)
史學泰斗余英時 獲5000萬元唐獎漢學獎 (2014.06.20) 史學泰斗、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時,榮獲唐獎首屆漢學獎,學界咸認實至名歸。唐獎得獎理由讚譽余英時詮釋中國思想傳統、闡發中國文化現代意義逾半世紀,以研究撰述與人生實踐,為司馬遷揭櫫的治史宗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做了最佳現代詮釋。八十四歲的余英時,一九五○年自大陸流亡香港,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六年後赴美哈佛大學就讀,博士班師從漢學大師楊聯陞。 史學泰斗、中研院院士余英時,榮獲唐獎首屆漢學獎。圖/唐獎教育基金會提供 哈佛、耶魯、普林斯頓 延聘正教授 他學貫中西,善於通過比較文化史凸顯中國文化特色,一九七四年獲聘中研院院士,二○○六年獲頒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獎,現任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也是罕見曾獲哈佛、耶魯、普林斯頓三校延聘正教授者。根據中央社報導,余英時昨獲知受獎,覺得「受之有愧」,「很意外,也不敢當」,不改謙虛本色。余英時已六年未回台,預定九月將來台領獎並舉行演講。 以中文寫作 促成各國學者學中文 余英時著述甚豐,一甲子來出版中英文著作逾六十本、論文四百多篇,名著包括「歷史與思想」、「中國古代知識階層史論」、「史學與傳統」等。中研院院士丁邦新指出,余英時最早的學術著作是用英文寫成,後來感於英文著作會讓東方讀者受限,改用中文撰述,各國漢學家也因此須熟諳中文才能閱讀其傑作。 史學研究背後 充滿廣大文化關懷 思想史學者、中研院院士林毓生指出,余英時二○○一年退休前即著作等身,退休後兩著作「朱熹的歷史世界」、今年初甫發表的「論天人之際」更勝之前。尤其是「論天人之際」,借用德國哲學家雅斯培「軸心突破」(人類對宇宙、人生體認的思維躍進)觀念,探討中國古代思想起源,為中國思想史最重要的問題「『天人合一』觀念的歷史淵源」提出定論。余英時學生、中研院副院長王汎森指出,余英時和廿世紀講求非常專業的歷史研究者相當不同,史學研究背後有著非常廣大的文化關懷,其著述常與現世社會息息相關。例如一九七六年在台發表的第一部著作「歷史與思想」,其中一篇「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探討中國政治傳統一向瀰漫的反智氣氛,意外觸及當局敏感神經,一度遭查禁,卻也變成台灣最暢銷的學術書。八○年代寫的「士與中國文化」,探討中國知識分子的源起、傳承與沿革,引發兩岸知識分子熱烈討論。 唐獎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表示,唐獎創辦人尹衍樑出身歷史背景,成立漢學獎是考慮全球向來重科技、輕人文,東方人文類更缺乏重大獎項。希望透過漢學獎鼓勵漢學發展,在亟需追求永續發展的廿一世紀,讓東方思維對人類未來提供解答,將來也將建立唐獎博物館。
唐獎5000萬元法治獎 響起文明前進號角 七十九歲南非民主法治化歷程中的傳奇人物、南非共和國憲法的起草人,是第一屆唐獎法治獎的得主。(2014.06.21) 「如果我們能在南非實現民主與自由,那就是我溫柔的復仇,而象徵殉道與純潔的玫瑰與百合,將會從我的斷臂中重新綻放…」這是南非民主化後首屆大法官奧比.薩克思,在一九八八年被政府特務以汽車炸彈暗殺,失去右手與一隻眼後,當他的同志誓言必為他復仇時,奧比.薩克思回答的話。 唐獎法治獎第一屆得獎人奧比‧薩克思(右),左為其妻凡妮莎和七歲的小兒子奧立佛(中)。圖/唐獎教育基金會提供 首屆唐獎法治獎得主昨出爐,由南非憲法法院前大法官奧比.薩克思(Albie Sachs)獲得,唐獎評選委員會認為他一生致力於為南非帶來法治,主張所有人的尊嚴都要予以尊重,建立一個多元、民主、正義且注重基本人權的社會,充分體現法治的重要價值。 根據中央社在南非開普敦的專訪,薩克思得知獲獎那刻,還以為是現在最流行的網路新型詐騙,且經他打聽後,發現國際間沒什麼人知道唐獎,更篤定自己「猜得沒錯」。中研院法學所助研究員黃丞儀轉述,後來薩克思確認唐獎是確有其事後,回信中一連寫了好幾個「WOW」來表達他的驚訝,並謙虛地說自己當之有愧,這個獎應該屬於每個為新南非努力過的人。 薩克思是種族隔離後的南非新憲法起草者,他主張「建立一套保障所有人民權利,而非只將特定族群的『勝利』用條文制訂下來」的制度,以尊嚴、平等、自由為原則,例如要求政府必須保證每個國民的生活所需(食物、水、醫療等)都能達到一定標準,確保國民能有尊嚴地生活。除草擬憲法,薩克思在擔任大法官時,為許多社會重大爭議如同性婚姻、死刑等案子,做出具代表性的重要判決,並被其他國家的法律工作者大量參考。此外,薩克思也勇於做出和政府立場相異的判決,也曾判南非前總統曼德拉違憲,讓南非真正落實憲政法治。唐獎基金會表示,薩克思經由法治的實踐,來療癒過去撕裂社會所帶來的傷痛,作為當代提倡法治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他當之無愧。法治獎是唐獎最後一個揭曉獎項,據了解,也是最難產的獎項,較永續、生醫、漢學獎多花了幾天,才決定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