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likes | 346 Views
血液产品(一). 血库:秦辉. 红细胞生理. 红细胞是双面凹的圆饼状。边缘较厚,而中间较薄。这种形状可以最大限度的从周围摄取氧气。同时它还具有柔韧性,这使得它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并释放氧分子。. 红细胞生理. 电镜下:红细胞呈两面微凹的园盘形,直径(通常是 6μm ~ 8μm ) 7.5μm ,边缘部厚约 1.9μm ,中央部厚约 1μm 。红细胞的这种双凹园盘状形态,使其具有较大的表面积(约 140 平方微米),并可使细胞内任何一点距细胞表面都不超过 0.85μm ,有利于细胞内外气体交换。. 1.9um.
E N D
血液产品(一) 血库:秦辉
红细胞生理 红细胞是双面凹的圆饼状。边缘较厚,而中间较薄。这种形状可以最大限度的从周围摄取氧气。同时它还具有柔韧性,这使得它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并释放氧分子。
红细胞生理 电镜下:红细胞呈两面微凹的园盘形,直径(通常是6μm~8μm) 7.5μm,边缘部厚约1.9μm,中央部厚约1μm。红细胞的这种双凹园盘状形态,使其具有较大的表面积(约140平方微米),并可使细胞内任何一点距细胞表面都不超过0.85μm,有利于细胞内外气体交换。 1.9um 7.5um
红细胞生理 • 生理特性 渗透脆性 (简称脆性) 悬浮稳定性
去除白细胞红细胞悬液 去除白细胞洗涤红细胞 全血 血液产品
去除白细胞红细胞悬液 制品性质 每单位含200毫升全血的全部红细胞及添加剂(氯化钠、腺嘌呤、葡萄糖磷酸盐、甘露醇等),滤除了99.9%以上的白细胞。
去除白细胞红细胞悬液 • 主要功能 载氧和维持渗透压,其抗凝剂为CPDA(枸橼酸盐、磷酸盐、葡萄糖溶液、腺嘌呤)。
去除白细胞红细胞悬液 • 保存期: 4±2℃条件下保存35天。
去除白细胞红细胞悬液 • 适应症: 适用于临床各科的输血。 1.反复发热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患者 2.长期反复使用输血治疗的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液透析以及骨髓移植、器官移植等。
去除白细胞洗涤红细胞 制品性质: 每单位洗涤红细胞的总量为110~120ml,其中含红细胞60~70ml及生理盐水50ml,该制品已去除99.9%以上的白细胞和99%的血浆。保留了至少70%的红细胞。 在洗涤中同时也去除了钾、氨、乳酸、抗凝剂和血液中的微小凝块。
去除白细胞洗涤红细胞 • 保存期 本制品应在制备后及时输注,不宜保存。因故未能及时输注的在4℃条件下保存24小时。
去除白细胞洗涤红细胞 • 适应症 : 1.输入全血或血浆后发生过敏反应(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的患者; 2.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 3.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需要输血的患者; 4.由于反复输血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引起输血发热反应的患者也可试用本制品。
全血 制品性质 将人体内血液采集到采血袋内所形成的混合物称为全血,即包括血细胞和血浆的所有成分。国际上一般以450毫升全血为1单位,我国则以200毫升为1单位,也分有300毫升和400毫升包装。
全血 • 保存期 全血是由液态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由于所有的保存液都是针对红细胞设计的,因此全血保存一般指红细胞保存。不同的保存液,其保存期限有所不同,目前一般常用的CPD-A保存液在2~6℃环境下可保存全血35天。但全血中其它成分,如粒细胞、血小板、Ⅴ因子、Ⅷ因子基本上丧失了活性,比较稳定的只有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因此库存全血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红细胞,其次是白蛋白和球蛋白。
全血 • 全血输注弊端 全血输注存在很多弊端,主要表现在:全血内所含的血细胞和血浆蛋白不浓、不纯、不足一个治疗量,难以达到预期疗效;大量输注易发生循环超负荷,同时也增加疾病传播的机会;输全血比输成分血发生同种免疫的可能性更大,引起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全血中除红细胞外,其他各种成分基本丧失活性,库存全血中钠、钾、氨、乳酸等代谢产物含量高,增加患者代谢负担。
全血 • 全血输注存在很多禁忌症: 1. 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的贫血患者、婴幼儿、老年人、慢性病体质虚弱者。 2. 需长期反复输血的患者。 3. 对血浆蛋白已致敏的患者,以往输血或妊娠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的患者。 4. 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患者。 5. 可能进行骨髓移植及其他器官移植患者。
全血 • 适应症 由于全血存在上述弊端,现代输血主张不用或少用全血,输全血的适应症越来越少,其适应症主要有: 1. 急性大量失血可能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患者:急性失血不到血容量20%时,通常只需要补充晶体液;当失血量接近全身血容量(25~30)%时,可考虑输注悬浮红细胞加晶体液;只有在失血量超过全身血容量30%时,在扩充血容量的基础上,输用红细胞或全血。 2. 体外循环。 3. 换血治疗,用于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的换血治疗,以去除胆红素抗体及抗体致敏的红细胞。
Thank You ! 下一讲:血液产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