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likes | 327 Views
三、函数及应用. 相城区望亭中学 张春丽. 一 . 常见考点及分析. 考点 1: 求点的坐标 点的坐标是函数中最基础的内容 , 求点的坐标关键要 掌握点的坐标与点到坐标轴距离的关系 . 复习时 , 从以下 几个方面去把握 1.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特殊点的坐标 ; 2. 坐标平面内对称点的坐标 3. 函数图像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 ; 4. 抛物线的顶点坐标 ; 5. 两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 ; 6. 动点坐标. 考点 2: 求函数关系式.
E N D
三、函数及应用 相城区望亭中学 张春丽
一.常见考点及分析 考点1:求点的坐标 点的坐标是函数中最基础的内容,求点的坐标关键要 掌握点的坐标与点到坐标轴距离的关系.复习时,从以下 几个方面去把握 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特殊点的坐标; 2.坐标平面内对称点的坐标 3.函数图像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 4.抛物线的顶点坐标; 5.两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 6.动点坐标
考点2:求函数关系式 复习时,应让学生掌握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关系式,特别是求二次函数关系式,根据条件选择合适的解析表达式,可以比较简捷的求出函数表达式. • (一):二次函数常用表达式 • 一般式:y=ax2+bx+c (a≠0) • 2.顶点式:y=a(x-h)2+k (a≠0) • 3.交点式:y=a(x-x1)(x-x2) (a≠0) • (二)特殊情况: • 1.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上:设y=ax2 (a≠0) • 2.抛物线的顶点在y轴上:设y=ax2+k (a≠0) • 3.抛物线的顶点在x轴上:设y=a(x-h)2 (a≠0) • 4.抛物线经过原点:设y=ax2+bx (a≠0)
考点3:求图形的面积 求图形的面积方法: 1.直接法 2.割补法(应用的条件:直接法求解比较困难时,通常用割补法,常把图形分割为:三角形,四边形面积求解) 例如:直线 与x轴交于点A,与y轴交于点C,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 过点A、C和点B(-1,0). (1)求该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2)设该二次函数的图象的顶点为M,求四边形AOCM的面积;
割补法 ①割的方法
这几年中考题中,出现了一类新的题型,它以抛物线为试题背景,采用点在抛物线上运动的方式,求坐标系下斜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这几年中考题中,出现了一类新的题型,它以抛物线为试题背景,采用点在抛物线上运动的方式,求坐标系下斜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
考点4:运动问题 (一)运动问题分类: 1.点动问题 2.线动问题 3.形动问题(平移、旋转、翻折等)
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是“以静制动”:即把运动的元素看 作静止的元素.解题时,首先要对几何元素的运动全过程有一个 清晰,完整的认识.不管点动、线动还是形动,都要从特殊情形 入手,过渡到一般情形.注意临界位置,变中求不变,动中求静, 以静制动,化动为静.这类问题常常根据需要建立函数、方程、 不等式等模型来解决.
(二)动点问题的应考策略 解决动点问题的原则是:把动转化为静 常用策略是: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搞清楚运动过程中的背景图形.
(三)考情透析 运动问题往往是以三角形或四边形等为背景,用运动的观点来探究几何图形的变化规律问题.这类题的特点是:图形中的 某些元素(如点,线段,角等)或整个图形按某种规律运动,图形的各个元素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考察学生的分类讨论、转化、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思想方法.
考点5:求最值问题 对于最大最小值问题,往往是转化为求函数的最值问题. 实际问题中,首先明确变量的实际意义以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将其转化为函数问题.借助函数图像和性质,解决最大(小)值或最优解的问题,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考点6:探索存在性问题 探索存在性问题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判断某种数学对象是否存在的问题.它有结论存在和结论不存在两种. 解答这问题的步骤是先回答问题,然后再说明理由. 说明理由的方法有两种, 1.从已知入手,通过推理和论证,得出结论; 2.是从结论入手,假设结论成立,然后从假设的结论出发,通过推理和论证,推导出使得结论成立的条件,如果条件符合则存在,反之则不存在. 近年来,存在性问题往往是以函数为载体,研究几何图形性质,函数图象性质的代几综合题,要注意不能漏解,注意分类讨论.
考点7:分类思想问题 1.图形变化中的分类讨论常见题型: (1)当点的运动路线发生改变则就有可能产生分类问题 (2)背景图形发生改变则产生分类问题. 2.把握特殊图形的分类方法: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
考点8:图象信息问题 1.找图形上的关键点,把握实际含义,列适当的函数解析式 2.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以及数感,会从特殊到一般,把握特殊界点的应用,充分利用数形结合法
考点9: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题 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题,一是贴近生活,二是题目较长,三是数学参数多,要求我们的学生要有生活经验,耐心细致的读题,审题,稳定的心态,建立数学模型,化繁为简.
二.本章节的数学思想方法: (1)数形结合思想 (2)分类讨论思想 (3)数学建模思想 (4)待定系数法
(2013•徐州)如图,二次函数y=x2+bx3的图象与x轴交于点A(3,0)和点B,以AB为边在x轴上方作正方形ABCD,点P是x 轴上一动点,连接DP,过点P作DP的垂线与y轴交于点E. (1)请直接写出点D的坐标:; (2)当点P在线段AO(点P不与A、O重合)上运动至何处时,线段OE的长有最大值,求出这个最大值; (3)是否存在这样的点P,使△PED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点P的坐标及此时△PED与正方形ABCD重叠部分的面积;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的综合知识,与二次函数的最值结合起来,第(3)题渗透了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题目的难度较大.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的综合知识,与二次函数的最值结合起来,第(3)题渗透了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题目的难度较大. 从这几年中考综合性试题来看,存在着这样的规律. 第(1)个问题主要是求点的坐标和函数解析式. 第(2)、(3)个问题有求图形的面积问题,函数关系式,最值问题,存在性问题,探索性问题,分类思想问题,动点问题. 各个小题之间的关系是大多是“递进”的.
三.复习建议 1.立足教材,理清概念,夯实基础,学生通过复习,应熟练掌握函数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2.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关系式是中考重点内容,引导学生从题目给出的图象、表格、图形等信息中挖掘已知条件,针对不同的条件进行复习,计算训练到位. 3.加强函数与方程(组),不等式(组)、相似三角形等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水平,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网络. 4.要充分利用函数图象的直观性,让学生结合题意解读函数图象,做到能“看图说话”,说出所能发现的结论,并能够整合各知识模块运用其进行分析推理进而解决问题. 5.渗透函数建模思想,关注函数的最值问题的处理,适当归纳初中数学中的最值问题,形成体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重视学生的审题,重视学科间知识、方法的渗透,重视知识点应用的归类,同时培养严谨的数学习惯,稳重的考试心态.根据中考的考查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易错点,教师建立档案库,学生用好错题集,使复习课真正做到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