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 likes | 913 Views
成就 評量理念與應用 配合政策.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中等學校教師 教學專業能力研習五堂課. 達觀國中音樂科 廖明玲製作. 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 成績評量準則 政策宣導. 評 量 時 機. 平時與定期;評量次數. 品質與公平性. 落實審題機制與迴避原則. 排 名. 只 呈現分布概況. 多元評量、成就評量標準、國中教育會考、模擬考. 評量方式與實施. 畢 業 條件. 出席、獎懲、領域成績. 評量時機. 成績評量準則 第 6 條第 2 項
E N D
成就評量理念與應用配合政策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中等學校教師 教學專業能力研習五堂課 達觀國中音樂科 廖明玲製作
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政策宣導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政策宣導 評 量 時 機 平時與定期;評量次數 品質與公平性 落實審題機制與迴避原則 排 名 只呈現分布概況 多元評量、成就評量標準、國中教育會考、模擬考 評量方式與實施 畢 業 條件 出席、獎懲、領域成績
評量時機 成績評量準則第6條第2項 學習領域評量應兼顧定期評量及平時評量;惟定期評量中紙筆測驗之次數,每學期至多三次;平時評量紙筆測驗之次數,於各學習領域皆應符合第四條第四款最小化原則。
評量品質與公平性~審題機制與迴避原則 組成「成績評量小組」 擬定學期教學計畫並規劃學習評量藍圖 命題:依教學內容和認知歷程不同層次進行命題架構規劃,提升紙筆測驗品質。 審題:建立嚴密機制與SOP流程。 保密與迴避原則:試題目保密、安全控管與迴避機制。
成績排名 成績評量準則第9條第2項 學校得公告說明學生分數之分布情形,但不得公開呈現個別學生在班級及學校排名。 說明: 學校可公告說明分數的分布情形,學生即可瞭解自我表現在所有學生中的相對位置,避免因公布全班排名造成惡性競爭,斲傷學生學習興趣與動機,影響學生身心健全發展,也可避免以學科成績作為學生學習狀況的唯一標準,以促進學生發展多元潛能。
評量方式與實施 .多元評量方式包括: 一、紙筆測驗及表單:依重要知識與概念性目標,及學習興趣、動機與態度等情意目標,採用學習單、習作作業、紙筆測驗、問卷、檢核表、評定量表等方式 二、實作評量:依問題解決、技能、參與實踐及言行表現性目標,採書面報告、口頭報告、口語溝通、實際操作、作品製作、展演、行為觀察等方式
評量方式與實施 三、檔案評量:依學習目標,指導學生本於目的導向系統彙整或組織表單、測驗、表現評量等資料及相關紀錄,以製成檔案,展現其學習歷程及成果多元評量 評量之實施 國中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標準:試辦計畫、線上課程(9月上線12/31達標70%)、實體課程之規劃 國中教育會考 國民中學辦理升學模擬考試處理原則
畢業條件 成績評量準則第11條國民中小學學生修業期滿,符合下列規定者,為成績及格由學校發給畢業證書;未達畢業標準者,發給修業證明書: 一、學習期間扣除學校核可之公、喪、病假,上課總出席率至少達三分之二以上,且經獎懲抵銷後,未滿三大過。 二、七大學習領域有四大學習領域以上畢業總平均成績丙等以上。
前項規定,自中華民國101年8月1日以後入學國民中小學之學生適用之。前項規定,自中華民國101年8月1日以後入學國民中小學之學生適用之。 請各校依據學生102學年度上學期之學習狀況,引進資源,適時提供學生學習與行為輔導,協助學生學習期間(國中三年、國小六年)之表現能達到畢業證書核發之標準。
我們希望新改革帶來何種成效? • 高一點的社會正義 • 低一點的考試壓力 • 活一點的教學方式 • 大一點的學習彈性
以標準參照評量帶動考試和評量的變革 • 降低入學考試的重要性和風險性 • 以標準為核心,帶動學校評量和外部考試的變革 • 以評量變革帶動教育(教學)的改革
以標準參照為基礎的班級評量 • 提供與九年一貫課綱相對應的評量參照依據 • 幫助親、師、生三方了解學生學習成效 • 依照學生學習情況適時給予補救教學 • 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 評量概念與國際接軌
標準參照評量與傳統評量的差異 • 標準參照評量時,教師教學內容和測量內容緊密結合 • 標準參照評量是看學生達成事先設定成就目標的情形,而非和其他同學比較 • 標準參照評量採用多元的評量方式,而非以考試成績為主要的評量方式
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標準 • 教師評量學生學習成果之具體客觀依據,將學生表現區分為A、B、C、D、E五等級,對各等級提供一般性描述,並依據學科專業知識與特性制訂更詳細之評量規準與作業範例 • 標準建置的依據 以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為依據,明訂不同表現等級中之標準描述,提供學校教師作為評量學生學習成就時之評分依據。 • 採用同一套標準,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可以追蹤及分析學生學習變化趨勢,檢視目前課程與教學的成效,做為政策改進之參考。
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成就評量 課程綱要 能力指標 教學 課程/教材 評量 評量標準 教學回饋 (班級評量) 補救強化 (診斷) 學力檢定 (會考)
什麼是評量標準? • 完整的評量系統需由內容標準與表現標準相對應,提供作業示例做為示例 • 內容標準 • 預期學生能知道與做什麼(what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know and be able to do) • 涉及課程內容的難度和廣度 • 表現標準 • 敘述做到怎樣才算「好」(the descriptions of“how good is good enough”) • 學生學習課程後可達到甚麼樣的程度,並給予對應的描述 • 作業示例:藉由老師在以內容標準和表現標準為基礎發展的評量作業中,取得學生具有代表性的實際表現,並且涵蓋各等級的表現。 • 評分規準:教師評分的準則依據作業示例與評分規準為連結「內容標準、表現標準」與「學生學習表現」的橋樑 • 發展順序 • 內容標準→表現標準→作業示例與評分規準
標準參照評量的標準等級 • 教師評量學生學習成果之具體客觀依據,將學生表現區分為A、B、C、D、E五等級,提供各等級一般性描述。
藝文領域評量標準發展依據與參考(1/2) • 依據- 1.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第四階段 2.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標準諮詢會議及工作小組會議之決議與共識 • 參考- 1.美國國家教育進步評量 2.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 3.澳洲昆士蘭省藝術課程、評量標準 4.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六年級、九年級基本素養指標
藝文領域評量標準發展依據與參考(2/2) • 採取三年共用評量標準 認知、技能、情意的發展具連續性,將7至9年級視為同一階段,並非侷限在特定學期,本評量標準採取「跨年級原則」進行撰寫。 • 互有共識基礎上,分科發展評量標準 現行教學與評量採分科進行,三科學習重點與特性不盡相同,故本評量標準建立在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共識基礎,分科發展。
藝文評量標準發展架構圖 第四階段基本理念 藝術與人文課程綱要 視覺藝術科評量標準 三大課程目標 分段能力指標 評量內容 音樂科評量標準 表演藝術科評量標準 • 本評量標準,主要先針對課程綱要「基本理念」、「三大課程目標」與「分段能力指標」進行解析,製作出評量內容標準,並以課程綱要的「附錄教材內容」對應出該科的學習內容。
藝文領域內容標準 • 採用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三大課程目標:探索與表現、審美與理解、實踐與應用為內容標準主題,各內容說明如下: 1.「探索與表現」:強調學生在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的自我表現能力與創作能力面向進行評量,多屬技能範疇。 2.「審美與理解」:強調學生對他人作品的鑑賞與理解,透過藝術知能的學習,認識不同的藝術風格與特性,多屬認知範疇。 3.「實踐與應用」:強調以生活為中心的學習,將藝術與生活做連結,藉由集體合作、活動參與等方式養成藝術融入生活、尊重藝術活動與團隊合作精神,多屬情意、社會責任範疇。
「三科內容標準」的定義(1/3) 主題 次主題
表現標準之訂定(1/2) • 現況-教師評量過於主觀 • 每次打完分數,學生總會互相比較,甚至說出「為什麼你比我高一分,一定是老師偏心」等質疑的話。 • 評量時沒有明確標準,教師人人心中一把尺。 • 課綱與教學現況的差距。 • 課綱:視覺藝術、音樂及表演藝術三方的學習 • 現況:師資培育系統->分科教學與評量 • 能力指標淪於寫教案的工具
表現標準之訂定(2/2) • 現場學生表現樣態 表現標準反映現場學生表現樣態,以形容詞(副詞)、動詞與名詞(受詞)之交互運用加以劃分。 名詞指出欲評量的概念、知識、能力等元素,為該次主題之廣度;形容詞(副詞)與動詞則呈現出在不同等級中,學生表現的程度差異。 表現等級訂為A-E五級,其意義如下: A表「優秀」;B表「良好」;C表「基礎」; D表「不足」;E表「落後」。
「視覺表現標準」範例 • 依據前述評量向度來源,訂出「探索與表現」表現標準: 表現標準 表現等級 內容標準 表現描述
表現標準的五個等級 • 分五級的原因 • 配合國內現行的教學評量:五等第在台灣教學現場實施已久,讓國中端及高中職端對學生畢業表現概況的了解 • 彈性多元整合功能:考量未來用途,可因應彈性合併成適當的呈現方式 • 達基礎部分,為避免天花板效應與鼓勵學生精益求精,因此區分為三等級;未達基礎部分,為合理與適當地分配補救教學資源,針對其落後程度的差異區分兩級 32
表現五等級暨各等級的描述 • 將內容標準的學習內容對應表現等級所撰寫的描述 • 學生在學習課程之後能夠到達什麼程度的表現,並給與相對應的描述 • 表現標準描述的內容:通過該等級的門檻 • A等級表現標準:A等級最低門檻的表現 • B等級表現標準:B等級最低門檻的表現
音樂科評量標準發展四步驟 一、課程綱要能力指標 1-4-2 體察人群間各種情感的特質,設計關懷社會及自然環境的主題,運用適當的媒體與技法,傳達個人或團體情感與價值觀,發展獨特的表現。 1-4-3 嘗試各種藝術媒體,探求傳統與非傳統藝術風格的差異。 源自音樂科概念統整說明 二、內容標準 探索與表現-表現能力能透過歌唱、演奏、指揮等技能表現音樂作品,感受藝術多元的特性及其與社會文化的關係。 三、表現標準
三、表現標準 四、評分規準
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標準實作 壹、設計流程與重點 貳、藝文領域成就評量標準示例
教學流程與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視覺成就評量刻版實例A 評量目標:探索與表現-技法運用-2 學生是否能運用適當媒材技法來表現自己作品。 評量等級:A級:整體畫面具有條理、方向性的刻畫使刻畫輪廓外形清晰。 說明: 1. 曲線刻畫表現良好優美,刀畫整齊具有方向性、條理性。 2. 圖地對比清楚,物體外形輪廓刻畫精準。
視覺成就評量刻版實例B 評量等級:B級:大部分畫面具有條理、方向性的刻畫使刻畫輪廓外形清晰。 說明: 1. 刀刻痕跡大致上具有條理性,在小部分略為混亂。 2. 圖地對比清楚。
視覺成就評量刻版實例C 評量等級:C級:整體畫面具有條理、方向性的刻畫使刻畫輪廓外形清晰。 說明: 1. 刀刻痕跡沒有清楚的方向組織。 2. 輪廓外形不清但仍可判斷。
視覺成就評量刻版實例D 評量等級:D級:嘗試在畫面表現刻畫的條理、方向性,但輪廓清晰效果不明顯。 說明: 1. 刀刻方向混亂。 2. 外形輪廓無法識別。
評量方式:實作評量-印刷 評量目標:探索與表現-技法運用-2 本評量活動旨在評量學生是否能運用適當媒材技法來表現自己作品。 A等級:印墨厚薄均勻、空白處無沾染多餘墨色(壓印力道一致)。 B等級:印墨厚薄大致均勻、空白處大致無沾染多餘墨色(壓印力道一 致)。 C等級:印墨過厚或薄、空白處沾染明顯多餘墨色但印刷畫面仍可辨識(壓印力道不一致) 。 D等級:嘗試印刷,但因印墨厚薄或是壓力不均造成印刷畫面不清(壓印力道不一致)。 E等級:未達D級。 判別-- 1.評定等級:? 2.評定等級說明:
音樂成就評量歌唱實例 評量方式:以獨唱、清唱與看譜的演唱型態進行實作評量。 評量目標:學生能以歌唱技能表現音樂作品,感受藝術多元的特性及其與社會文化的關係。本歌曲演唱的評量重點在演唱技巧方面含歌唱姿勢、呼吸等細項,在作品表現方面含發音咬字、曲調、節奏等細項。 評分規準說明: 1.評量細項的訂定為研發團隊建議適合本曲評量的細項,教師可視教學情況調整。 2.譜例中以紅色標示曲調下行音群及四度音程,以藍色標示第9小節第3拍的起唱換氣,以綠色標示切分音節奏。
音樂成就評量歌唱實例A 評量等級:A級:歌唱姿勢-能以合宜的歌唱姿勢演唱絕大部分的樂句;呼吸-能適時呼吸換氣(需含第9小節第3拍的起唱換氣)並平穩演唱絕大部分的樂句;發音咬字-能以正確的發音咬字清楚的唱出絕大部分的歌詞;曲調-能正確演唱絕大部分的曲調 (需含曲調下行音群及四度音程);節奏-能正確演唱絕大部分的節奏(需含切分音及第9小節弱起拍)。 說明: 歌唱姿勢合宜,面帶微笑,發音咬字清晰,能適時呼吸換氣並平穩演唱。能正確唱出歌曲絕大部分的音高與節奏。
音樂成就評量歌唱實例B 評量等級:B級:歌唱姿勢-能以合宜的歌唱姿勢演唱大部分的樂句;呼吸-能適時呼吸換氣(需含第9小節第3拍的起唱換氣)並平穩演唱大部分的樂句;發音咬字-能以正確的發音咬字清楚的唱出大部分的歌詞;曲調-能正確演唱大部分的曲調 (需含曲調下行音群及四度音程);節奏-能正確演唱大部分的節奏(需含切分音及第9小節弱起拍)。 說明:歌唱姿勢尚佳,能適時呼吸換氣,發音咬字清楚,但少部分曲調下行的樂句有走音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