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likes | 695 Views
2.5 光的相干性. 2.5.1 光源大小对干涉条纹可见度的影响 —— 光的空间相干性 2.5.2 光源非单色性对条纹可见度的影响 —— 光的时间相干性 2.5.3 干涉的定域性 2.5.4 相干性的定量描述 2.5.5 激光的相干性. 2.5.1 光源大小对干涉条纹可见度的影响 —— 光的空间相干性. 干涉条纹可见度 V —— 表征干涉程度. 在杨氏干涉实验中,如果采用点光源,则通过干涉系统将产生清晰的干涉条纹, V = 1 ;如果采用扩展光源,其干涉条纹可见度将下降。. 多组条纹的叠加. S 1. S . O. d. S. .
E N D
2.5 光的相干性 2.5.1 光源大小对干涉条纹可见度的影响 ——光的空间相干性 2.5.2 光源非单色性对条纹可见度的影响 ——光的时间相干性 2.5.3 干涉的定域性 2.5.4 相干性的定量描述 2.5.5 激光的相干性
2.5.1 光源大小对干涉条纹可见度的影响——光的空间相干性 干涉条纹可见度 V—— 表征干涉程度 在杨氏干涉实验中,如果采用点光源,则通过干涉系统将产生清晰的干涉条纹,V = 1;如果采用扩展光源,其干涉条纹可见度将下降。
S1 S O d S P0 P S S2 R E 以杨氏双缝干涉为例: 若考察干涉场中的某一点P,则位于光源中点 S 的元光源(宽度为dx)在P点产生的光强度为 :
若考察干涉场中的某一点P,则位于光源中点 S 的元光源(宽度为dx)在P点产生的光强度为 : 式中,I0 dx是元光源通过 S1 或 S2 在干涉场上所产生的光强度; 是元光源发出的光波经 S1 和 S2 到达P点的光程差。
S C dx S1 P x P0 S S2 E S 距离 S 为 x 的 C 点处的元光源,在 P 点产生的光强度: 式中,是由 C处元光源发出的、经 S1 和 S2 到达 P 点的两支相干光的光程差。
由图中几何关系可得到如下近似结果: 于是可得: 式中, = d/R 是 S1 和 S2 对S的张角。因此
对上式进行积分,即可得到宽度为 b 的扩展光源在P点所产生的光强度为: 式中,第一项与P点的位置无关,表示干涉场的平均强度,第二项表示干涉场光强度周期性地随 变化。 由于第一项平均强度随着光源宽度的增大而增强,而第二项不会超过2I0/,所以随着光源宽度的增大,条纹可见度将下降。
V 1 0 b 2/ / 条纹可见度随光源宽度的变化 根据干涉条纹可见度的定义式可求得 :
上述讨论实际上是考察了光源的大小对扩展光源SS 照射与之相距R的平面,并通过其上二点S1和S2的光在空间再度会合时产生干涉的影响,它反映了光源在这两点产生光场的空间相干特性。 当光源是点光源时,所考察的任意两点S1和S2的光场都是空间相干的;当光源是扩展光源时,光场平面上具有空间相干性的各点的范围与光源大小成反比。
V 1 ——光源的临界宽度 0 / 对于一定的光波长和干涉装置,当光源宽度 b 较大,且满足:b R /d或 b /时,通过 S1和 S2两点的光将不发生干涉,因而这两点的光场没有空间相干性。 式中, = d / R 是干涉装置中的两小孔S1和S2对S的张角。 当光源宽度不超过临界宽度的1/4 时,计算可得此时的可见度 V ≥ 0.9。此光源宽度称为许可宽度,表示为: b 通常可用 bp 确定干涉仪应用中的光源宽度容许值。
此外,也可从另一个角度对光的空间相干性的范围进行考察。对一定的光源宽度b,通常称光通过S1和S2恰好不发生干涉时所对应的这两点的距离为横向相干宽度。用dt表示,则有:此外,也可从另一个角度对光的空间相干性的范围进行考察。对一定的光源宽度b,通常称光通过S1和S2恰好不发生干涉时所对应的这两点的距离为横向相干宽度。用dt表示,则有: S1 P S O d S P0 S S2 R 用扩展光源对O点(S1S2连线的中点)的张角 来表示,则:
如果扩展光源是方形的,则其相干面积为: 可以证明,对于圆形光源而言,其照明平面上横向相干宽度为: 相干面积:
例如,直径为1 mm的圆形光源,若 = 0.6 m,在距光源1m的地方,其横向相干宽度约为0.7mm。因此,干涉装置中小孔S1和S2的距离,必须小于0.7mm才能产生干涉条纹。而与此相应的相干面积AC ≈ 0.38mm2。 又如,从地面上看太阳是一个角直径=032=0.018rad的非相干光源,若认为太阳是一个亮度均匀的圆盘面,且只考虑=0.55 m的可见光,则太阳光直射地面时,它在地面上的相干面积是直径约为0.08mm的圆面积。
用相干孔径角 C表征相干范围更直观。给定 b 和 ,凡是在该孔径角以外的两点(如S1和S2)都是不相干的,在孔径角以内的两点(如S1和S2)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干性。 S1 S1 S1 C b S2 S2 S2 R 空间相干性的反比公式:
2.5.2 光源非单色性对条纹可见度的影响 ——光的时间相干性 光源的非单色性(复色性)直接影响着条纹的可见度。 在干涉实验中, 范围内的每一种波长的光都生成各自的一组干涉条纹,并且各组条纹除零干涉级外,相互间均有位移。 其相对位移量随干涉光束之间光程差 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干涉场总强度分布的条纹可见度随光程差的增大而下降,最后降为零。
I 0 V 0 2/ 光源非单色性对条纹的影响 (a) 强度曲线;(b) 条纹可见度曲线
I I0 k0 k k0k/2 k0+k/2 为讨论光源非单色性对条纹可见度的影响,假设光源 范围内各波长的强度相等,或k宽度内不同波数的光谱分量强度相等。 Δk范围内光谱分量的强度
I0表示光强度的光谱分布(谱密度) ,为常数;I0dk是在dk元宽度的光强度。在k宽度内各光谱分量产生的总光强度为 则元波数宽度dk的光谱分量在干涉场产生的强度为: dI = 2I0 dk(1+cosk) 第一项常数表示干涉场平均光强度;第二项随光程差 的大小变化,但变化的幅度越来越小。
条纹可见度 : V 0 2/ V 随 的变化曲线
对一定的,V 随着 k 变化,k 增大,可见度 V 下降: 当 k = 0、光源为单色光源时,V = 1; 当 0 < k< 2/ 时,0 < V < 1; 当 k = 2 / 时,V = 0 。
说明:上面的讨论假设了在 (或k)内的光谱强度是等强度分布的。实际上,光源并非等强度分布,但根据实际光谱分布求得的可见度曲线与图示的曲线相差不大。故与V = 0相应的最大光程差的数量级,仍可由下式决定。
时, V = 0,完全不相干。 当 能够发生干涉的最大光程差叫相干长度,用C表示。显然,光源的光谱宽度愈宽, 愈大,C愈小。 在实际应用中,除了利用相干长度考察复色性的影响外,还经常采用相干时间 C来度量,定义为
利用关系: 得: 即: C 反映了同一光源在不同时刻发出光的干涉特性,凡是在相干时间 C内不同时刻发出的光,均可以产生干涉,而在大于 C期间发出的光不能干涉。所以,这种光的相干性叫光的时间相干性。
任意一个实际光源所发出的光波都是一段段有限波列的组合,若这些波列的持续时间为 ,则相应的空间长度为 L= c,它们的初相位无关,因而不相干。 由同一波列分出的两个子波列,只要经过不同路径到达某点能够相遇,就会产生干涉。 所以,实际上相干时间 C 就是波列的持续时间τ,相干长度 C 就是波列的空间长度 L。 因此可以说,光源复色性对干涉的影响,实际上反映了时域中不同二时刻光场的相关联程度,因而是光的时间相干性问题。
2.5.3 干涉的定域性 1、点光源产生干涉的非定域性 2、扩展光源产生干涉的定域性
2.5.4 相干性的定量描述 1. 复相干函数和复相干度 如图,考虑扩展的非单色光源照明的杨氏干涉实验,如图。 E1(t) P r1 S1 S r2 S2 A E2(t) E
t 时刻P点的总光场为: 相应的光强: 即: 设光场是平稳的,即统计性质与时间无关,取 t = t1,=t1t2 。则
是S1、S2在P点的光强。 是 的实部。称为互相干函数。 故: 干涉项的存在,使P点的总强可以大于、小于或等于I1+I2。
讨论: 当S1、S2重合时,互相干函数变为自相干函数: 当=0时: 归一化的互相干函数称为复相干度:
复相干度一般是的周期函数,描述光场的相干性更方便:复相干度一般是的周期函数,描述光场的相干性更方便: 当 12()=1时,表示光场完全相干; 当 0<12()<1时,表示光场部分相干; 当12()=0时,表示光场完全不相干。 P点的光强可用复相干度表示为: 干涉条纹的可见度可表示为:
作 业 35,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