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527 Views
台灣職業棒球選手職業生涯轉換因素之研究. 資料 來源: 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第九卷二 期 黃杉楹 / 國立交通大學 授課教授:施鴻瑜老師 學生:張志強 學號: MA1B0209 班級:碩休二甲. 摘要 12. 研究目地:探討台灣職業棒球選手職業生涯轉 換之相關因素 研究對象: 退役職棒 選手 研究 方法: 問卷調查 方 式. 摘要 22. 研究結果: 一、對於轉換新職業的技能較為欠缺。 二、職棒選手轉職時,多數感到焦慮或有壓力;在轉業時薪資並非優先 考量的因素,轉職後才開始規劃生涯。
E N D
台灣職業棒球選手職業生涯轉換因素之研究 資料來源: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第九卷二期 黃杉楹/國立交通大學 授課教授:施鴻瑜老師 學生:張志強 學號:MA1B0209 班級:碩休二甲
摘要1\2 • 研究目地:探討台灣職業棒球選手職業生涯轉 換之相關因素 • 研究對象:退役職棒選手 • 研究方法:問卷調查方式
摘要2\2 研究結果: 一、對於轉換新職業的技能較為欠缺。 二、職棒選手轉職時,多數感到焦慮或有壓力;在轉業時薪資並非優先 考量的因素,轉職後才開始規劃生涯。 三、遇到轉職問題時,多半是正向思考;轉職後對工作內容感到滿意;學歷不足及人脈關係不夠,並缺乏「專業機構的協助」。 四、選手對於生涯規劃有相當高的需求,希望政府能提供轉業訓練或輔導就業。 五、選手轉換職業情形及心理與社會適應因個人因素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六、職棒選手轉換職業情形、心理與社會調適、轉 職適應問題、轉職生涯規劃需求因選手經驗、轉職狀況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七、職棒選手轉換職業情形、轉職心理與社會調適、轉職適應問題、轉職生涯規劃需求之間呈顯著正相關。
緒論 研究背景與動機: • 職業棒球打假球案疑慮的爆發,諸多職棒選手疑似涉入案件,震驚社會,對於蓬勃發展的職棒運動也的確造成不小的衝擊。棒球被視為台灣的國球,棒球文化對台灣人民有深刻的影響力。棒球長期受到台灣球迷的關注,而代表台灣四處征戰棒球選手們,在退下棒球選手光環後的職業生涯轉型,卻鮮少有人關心。
研究目的 (一)瞭解職棒選手退役時轉換職業的情形。 (二)探討職棒選手職業生涯轉換過程的心理與社會 調適。 (三)瞭解職棒選手轉職後的適應問題。 (四)探討職棒選手轉職時對生涯規劃的需求。 (五)探究職棒選手個人背景因素與職業生涯轉換的關聯。 (六)探討職棒選手退役時的選手經歷、轉職狀況與職業生涯轉 換的關聯。 (七)瞭解職棒選手在「轉換職業情形」、「轉職心 理與社會調 適」、「轉職適應問題」、「轉職生 涯規劃需求」之間 的關聯情形。
三、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 • 本研究以在棒球職業生涯退役後轉任他職的職棒選手為主要研究對象,採用調查研究法,以抽樣方法選取樣本,並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資料蒐集。本研究共發出問卷50 份,回收有效問卷為39 份,回收率78.0%。
研究工具與計分方式 • 本研究所使用之研究工具,係研究者根據文獻整理分析後自編之「職棒選手職業生涯轉換量表」。本量表採專家效度。 • 本研究計分方法係採用李克特五點量表(Likert-five-point-scale)計分,依所得平均數之數值評定,得分愈高,表示受試對象的知覺感受符合該構面的描述。
資料處理分析 • t 考驗(t-test) •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 • 皮爾遜績差相關(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結論與建議 結論: 1.但對於「轉換新職業的技能」較為欠缺。 2.轉職後,才開始重新訂定生涯目標、或規劃生涯 3.轉職時,常感到「學歷不足」及「人脈關係不夠」,並 缺乏「專業機構的協助」 。 4.轉職時希望能有生涯規劃的相關知識或課程,希望政府在當時能免費提供「轉業職業訓練」或有「專責機構輔導就業」。 5.職棒選手個人背景因素與職業生涯轉換的關聯 6.職棒選手退役時的選手經歷及轉職狀況與職業生涯轉換的關聯。 7.職棒選手在「轉換職業情形」、「轉職心理與社會調適」、「轉職適應問題」、「轉職生涯規劃需求」之間呈顯著正相關。
結論與建議 給職棒選手的建議: 1.轉業前,甚或學生時代,即應積極培養棒球以外的專業技能。 2.建議職棒選手應正視生涯轉換的重要階段,提早規劃以減少轉職時來自各界壓力的形成,以及對於薪資落差轉變之適應。 3.學生時代或在職階段皆應積極進修充實,並走出球場,多方接觸各界人士以增加轉職時人脈資源的協助。
結論與建議 對於政府相關單位的建議: 1.建立運動選手轉職諮詢機制 2.成立輔導運動選手轉職訓練機構 3.提供運動選手體育相關職缺協助其轉職發展
參考文獻 李隆盛、黃同圳(2000)。人力資源發展。台北市:師苑圖書出版部。 卓文記(1995)。研發人員之生涯發展與人事政策之研究。台北市:政治大學企 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韋誠(2003)。是鎖鏈還是羽翼-原住民棒球選手的運動之路。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花蓮市。 陳啟發(2007)。退役職業棒球選手生涯規劃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師範大 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 Hall, D. T. (1976). Career in organization. Washington, DC: Goodyear Publishing Company, Inc. Hall, D. T. (1986). Careers development in organizations. 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Levinson, D. J. (1978). The season of man's life. New York: Knopf. Noe, R. A. (1998). Employee training &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aw-Hill,pp.285- 308. Schein, E. H., & Van Maanen, J. (1977). Career development. In J.R. Hackman & J.L.Suttle (Eds.), Improving life at work: Behavioral science approaches to organizational change ( pp.30-95). Santa Monica, CA: Goodyear. Super, D. E. (1984). Career and life development. In D. Brown & Associates (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 pp.197-261).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