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k likes | 3.48k Views
性传播性疾病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 STD. 性传播疾病概论. 定义. 性传播疾病指主要通过性接触、类似性行为及间接接触传播的一组传染性疾病,不仅可在泌尿生殖器官发生病变,而且还可通过淋巴系统侵犯泌尿生殖器官所属的淋巴结,甚至通过血行播散侵犯全身各重要组织和器官。 STD 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可导致不育症、生殖器畸形和缺损、毁容及特征性后遗症。.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 STD 种类八种. 淋病、 梅毒、 尖锐湿疣、 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 生殖器疱疹、 软下疳、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艾滋病. 新一代 STD (广义).
E N D
定义 • 性传播疾病指主要通过性接触、类似性行为及间接接触传播的一组传染性疾病,不仅可在泌尿生殖器官发生病变,而且还可通过淋巴系统侵犯泌尿生殖器官所属的淋巴结,甚至通过血行播散侵犯全身各重要组织和器官。STD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可导致不育症、生殖器畸形和缺损、毁容及特征性后遗症。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 STD种类八种 • 淋病、 • 梅毒、 • 尖锐湿疣、 • 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 • 生殖器疱疹、 • 软下疳、 •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 艾滋病
新一代STD(广义) • 把生殖系统念珠菌病、阴道毛滴虫病、细菌性阴道病、阴虱、疥疮、传染性软疣、乙型肝炎、阿米巴病和股癣等20多种可通过性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也列入其中;
病原微生物及临床表现 病名 病原微生物 临床主要特征 淋病 淋病奈瑟菌 尿道刺激症状、 尿道口流脓 梅毒 梅毒螺旋体 一期硬下疳 二期梅毒疹、扁平湿疣 三期树胶肿 尖锐湿疣 人类乳头瘤病毒 乳头状、菜花状赘生物 非淋菌性尿道炎 沙眼衣原体 轻微尿道炎、 解脲支原体 急慢性宫颈炎
传播途径 • 性接触传播 • 间接接触传播 • 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 • 母婴垂直传播 • 医源性传播 • 器官移植 • 人工受精
传播途径 • 性接触传播:同性或异性性交是主要传播方式,占95%以上,其他类似性行为(口交、肛交、手淫、接吻、触摸等)可增加感染几率。 • 间接接触传播:通过接触被污染的衣服、公用物品或共用卫生器具等传染。 • 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输入受病原微生物污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以及静脉成瘾者共用注射器或针头。
传播途径 • 母婴垂直传播:患病的母亲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分娩时胎儿通过产道时感染或通过母乳喂养感染婴儿。 • 医源性传播:被污染的医疗器械经体格检查、注射、手术等方式感染他人;医务人员在医疗操作过程中因防护不严而自身感染。 • 器官移植、人工受精等传播。
防治 • 完善法律保障 • 重视宣传教育 • 规范疫情报告 • 加强行为干预
防治 • 1991年卫生部颁发了《性传播疾病防治管理办法》,将淋病等八种STD列入监控范围,并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监控网络。 • 1998年国务院批准下发了《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目标是争取到2010年把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控制在150万以内。
防治 • 2000年卫生部制定颁发《性传播疾病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把我国STD防治工作逐步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对各种STD的诊断、治疗、监控、管理等环节都作出了法律上的规定并为其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 • 2000年国务院直接指导制定了《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大幅度增加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中央与地方政府相继制定了有关艾滋病防治的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定义 • 梅毒(syphilis)是由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 TP),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传播。本病危害性极大,可侵犯全身各组织器官或通过胎盘传播引起流产、早产、死产和胎传梅毒。
病源体 • TP通常不易着色,故又称苍白螺旋体,由8-14个整齐规则、固定不变、折光性强的螺旋构成,长4-14μm,宽0.2μm,可以旋转、蛇行、伸缩3种方式运动。 • TP人工培养困难,一般接种于家兔睾丸进行保存及传代。
病源体 • TP系厌氧微生物,离开人体不易生存,煮沸、干燥、日光、肥皂水和普通消毒剂均可迅速将其杀灭,但其耐寒力强,4℃可存活3天,-78℃保存数年仍具有传染性。
病因及发病机制 • TP表面的粘多糖酶可能与其致病性有关。TP对皮肤、主动脉、眼、胎盘、脐带等富含粘多糖的组织有较高的亲和力,可借其粘多糖酶吸附到上述组织细胞表面,分解粘多糖造成组织血管塌陷、血供受阻、继而导致管腔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动脉周围炎,出现坏死、溃疡等病变。
TP抗原 TP含有很多抗原物质 • 非特异性(如心磷脂) 多数 • 特异性(如TP抗原) 少数
TP抗体 • 非特异性抗体(如心磷脂抗体)在早期梅毒患者经充分治疗后滴度可逐渐下降直至完全消失,当病情复发或再感染后可由阴转阳或滴度逐渐上升,少数患者可出现血清固定,即治疗6-9个月后滴度无法明显下降或2年后血清仍未转阴。 • 特异性抗体(即抗TP抗体)对机体无保护作用,在血清中可长期甚至终生存在。
传播途径 • 梅毒的唯一传染源是梅毒患者,患者的皮损、血液、精液、乳汁和唾液中均有TP存在。 常见传播途径有以下几种: • 性接触传播 • 垂直传播 • 其他途径
传播途径 • 性接触传染 约95%患者通过性接触由皮肤黏膜微小破损传染。未经治疗的患者在感染后1-2年内具有强传染性,随着病期延长,传染性越来越小,感染4年以上的患者基本无传染性。
传播途径 • 垂直传播:妊娠4个月后TP可通过胎盘及脐静脉由母体传染给胎儿,可引起流产、早产、死产或胎传梅毒,其传染性随病期延长而逐渐减弱,未经治疗的一期、早期潜伏和晚期潜伏梅毒孕妇垂直传播的几率分别为70%-100%、40%、10%。分娩过程中新生儿通过产道时也可于头部、肩部擦伤处发生接触性感染。
传播途径 • 其他途径 • 冷藏3天以内的梅毒患者血液仍具有传染性,输入此种血液可发生感染; • 少数患者可经医源性途径、接吻、握手、哺乳或接触污染衣物、用具而感染。
临床分型与分期 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 • 获得性(后天)梅毒 • 胎传(先天)梅毒; 根据病程的不同 • 早期梅毒 • 晚期梅毒
一期梅毒 二期梅毒 早期潜伏梅毒 早期梅毒 (病程<2年) 获得性梅毒 (后天梅毒) 梅毒分期 三期皮肤、粘膜、骨梅毒 心血管梅毒 神经梅毒 晚期潜伏梅毒 晚期梅毒 病程>2年 早期先天梅毒 (<2岁) 胎传性梅毒 (先天梅毒) 皮肤、粘膜、骨梅毒 心血管梅毒 神经梅毒 潜伏梅毒 晚期先天梅毒 (>2岁) 临床分型与分期
一、获得性梅毒 • 一期梅毒(primary syphilis):主要表现为 • 硬下疳 • 硬化性淋巴结炎 • 一般无全身症状
一期梅毒 硬下疳(chancre) • 定义 由TP在侵入部位引起的无痛性炎症反应。 • 好发部位 外生殖器(90%),男性多见于阴茎冠状沟、龟头、包皮及系带,女性多见于大小阴唇、阴唇系带、会阴及宫颈,发生于生殖器外者少见,后者易被漏诊或误诊。
一期梅毒 硬下疳(chancre) • 皮损特点 典型的硬下疳初起为小片红斑,迅速发展为无痛性炎性丘疹,数天内丘疹扩大形成硬结,表面发生坏死形成单个直径为1-2 cm、圆形或椭圆形无痛性溃疡,境界清楚,周边水肿并隆起,基底呈肉红色,触之具有软骨样硬度,表面有浆液性分泌物,内含大量的TP,传染性极强。未经治疗的硬下疳可持续3-4周,治疗者在1-2周后消退,消退后遗留暗红色表浅性瘢痕或色素沉着。
一期梅毒 硬下疳(chancre) • 硬下疳发生后1-2周梅毒血清试验变为阳性 • 7-8周时全部病例均为阳性 • 血清试验阴性并不能排除一期梅毒,特别是病期不足两周者。
一期梅毒 硬化性淋巴结炎 • 硬化性淋巴结炎(sclerolymphadenitis syphilitica): • 发生于硬下疳出现1-2周后 • 常累及单侧腹股沟或患处附近淋巴结,呈质地较硬的隆起,表面无红肿破溃,一般不痛; • 消退常需要数月 • 淋巴结穿刺检查可见大量的TP
二期梅毒 • 二期梅毒(secondary syphilis):一期梅毒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TP由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菌血症播散全身,引起皮肤黏膜及系统性损害,称二期梅毒。 • 常发生于硬下疳消退3-4周后(感染9-12周后),少数可与硬下疳同时出现。
二期梅毒 • 二期梅毒的皮肤粘膜损害 • 二期梅毒骨关节损害 • 二期梅毒眼损害 • 二期神经梅毒 • 二期复发梅毒
二期梅毒 皮肤黏膜损害 梅毒疹 • 常呈泛发性、对称性分布; • 皮损内含有大量TP,传染性强,不经治疗一般持续数周可自行消退; • 皮疹多形性,但单个患者在一定时期常以一种类型皮损为主;
二期梅毒 皮肤黏膜损害 梅毒疹 斑疹性梅毒疹(玫瑰疹) • 表现为玫瑰色或褐红色、圆形或椭圆形斑疹,直径1-2cm,压之褪色,皮损数目多,互不融合; • 好发于躯干及四肢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