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likes | 659 Views
第一單元 人口. 一、人口資料的取得 二、台灣人口數量與分布 三、台灣人口增減與移動 四、台灣人口組成 五、台灣人口議題. 第十三章 人口(一) 人口資料 與人口規模 : 人口資料的取得: 1. 人口普查:. 人口資料的取得:. 1. 人口普查:靜態調查 藉此獲得人民的 居住地、年齡、性別、及職業 等資料 是政府了解國家內部 社會狀況、掌握人力資源 的主要依據 可彌補 戶口登記 的不足. 2. 戶口登記:動態調查 戶口登記簿 :記錄戶內成員姓名、住址等 資料 規定 出生或死亡等變動 時,需按時登記
E N D
第一單元 人口 一、人口資料的取得 二、台灣人口數量與分布 三、台灣人口增減與移動 四、台灣人口組成 五、台灣人口議題
第十三章 人口(一)人口資料與人口規模:人口資料的取得: 1.人口普查: 人口資料的取得: 1.人口普查:靜態調查 • 藉此獲得人民的居住地、年齡、性別、及職業等資料 • 是政府了解國家內部社會狀況、掌握人力資源的主要依據 • 可彌補戶口登記的不足
2.戶口登記:動態調查 • 戶口登記簿:記錄戶內成員姓名、住址等 資料 • 規定出生或死亡等變動時,需按時登記 • 提供了解一地區人口、家庭、及社會狀況 的切入點
二、台灣人口數量與分布 • 一地區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是由人口數量的多寡與空間的大小來決定
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環境:主要透過地形(低平)和氣候(溫和)條件反映出來 2.經濟條件:主要決定人口分布的格局 (1)農業社會時期~人口密度取決於土壤肥沃度、作物種類、灌溉條件和集約程度等 (2)工商業發達時期~轉向工商業發達、交通便利之處集中 3.歷史條件:人口因長期增加而較密集
人口密度與人口分布:人口密度: 人口分布的: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單位面積上居住的人口數 • 是表示一區或國家人口疏密程度最常用的指標 • 人口愈集中,人口密度愈高 • 可以了解人口在空間分布情形 人口數(人) • 人口密度= 土地面積(平方公里) 台灣人口密度:632人/平方公里(民95) 無法反應區域內部的差異
人口密度與人口分布:臺灣人口分布: 臺灣人口分布: • 不均勻分布 • 西部多於東部 • 平原多於山地 • 城鄉人口密度差異大(集中台北、台中、台南、高雄)
第十四章 人口(二) 海水作用:人口成長影響因素: 台灣的人口增減與移動 ●人口成長影響因素: 因出生、死亡、移入、移出等因素而變動 • 自然增減率=出生率-死亡率 • 社會增減率=移入率-移出率 • 人口增加率=自然增加率+社會增加率 可預計未來人口數量的變化
千分率(%o):指每1000個單位中所包含的比率。 • 該年活產嬰兒數 • 出生率= × 1000 %o • 該年人口總數 該年死亡人口數 • 死亡率= × 1000 %o • 該年人口總數 • 該年移入人口數 • 移入率= × 1000 %o • 該年人口總數 • 移出率=
台灣的人口成長配合p.11 1.鄭氏治臺時期:鼓勵移民,以社會增加為主 2.清領時期:東南沿海地區人民偷渡來台,以社會增加為主 3.日治時期:以內部的自然增加為主,台灣人口成長明顯期 4.台灣光復後:國民政府遷台,大規模嬰兒潮,人口成長快速期。人口成長決定於自然增加。
台灣百年變化:配合p.11 a.明顯成長期:20世紀初期,原因~死亡率下降 b.緩慢成長期:20世紀中期,原因~出生率顯著降低 c.停滯成長期:20世紀晚期,出生率、死亡率均低,呈現穩定狀態。
20世紀以前,人口成長以移入為主。 人口成長:臺灣的人口成長: ●臺灣的人口成長 • 封閉性人口系統 • 主要影響因素→出生率、死亡率 • 臺灣人口成長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 前半期→死亡率降低 民國40年後→出生率的變動
人口成長系統 • 封閉性人口系統:人口成長決定於出生和死亡的人數變化 • 開放性人口系統:除了自然的增減,還包括社會增減(移入移出)的影響
人口遷移:人口遷移: ●人口遷移 • 定義:人口在空間中的移動現象 • 造成人口空間變化的重要原因 • 目的: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環境而移動 • 經濟因素:為了謀生容易 • 政治、宗教因素:求得政治、宗教上的自由 • 非志願性因素:被迫遷移
人口遷移:推拉力: ●人口遷移 推拉力:造成人口移出移入的因素 • 推力→排斥力,是造成人口移出的因素 • 拉力→吸引力,是造成人口移入的因素 • 推拉力相互作用的結果→頻繁的遷移活動 • 中間障礙→可能影響遷移行為的干擾因素 回目錄
社會增加呈現負值地區: 1.鄉村地區 2.雲林澎湖地區
人口組成:人口組成: ●台灣的人口組成 • 人口組成:或稱人口結構、人口構成 • 可反映出生、死亡及遷移等人口現象的變化 • 參考要素:性別、年齡、職業、種族、宗教、 文化、教育、語言等 • 是社會經濟變遷的重要指標 • 政府擬定社會福利的重要參考資料
人口組成:人口性別結構: 人口性別結構: • 常以男女性別比表示 • 定義:每一百個女人相對男人的數目 • 影響一地男女比→生物因素、年齡結構、 遷移等 男性人口數 性別比: × 100 女性人口數
人口組成:人口年齡結構: 人口年齡結構 • 人口系統中各年齡組別在總人口中的比例 • 人口年齡組成→ 幼年人口:014歲 青壯年人口:1564歲 老年人口:65歲以上 (幼年人口+老年人口) 扶養比= × 100% 青壯年人口
人口組成:人口金字塔: 人口金字塔:可同時表現人的性別結構 及年齡結構 • 水平軸表示性別比例,垂直軸表示年齡組別結構特徵 • 了解幼年人口、老年人口、青壯年人口的比例 • 了解依賴人口、勞動人口的比例 • 據以推估未來出生率、死亡率、勞動率及被扶養人口比例
男左 女右 老年人口 65歲 五歲組距 青壯年 人口 15歲 幼年人口 百分比率
人口金字塔三種基本類型: 1.低金字塔型: 出生率、死亡率皆高,幼年人口比例高,老人壽命短。經常出現經濟落後地區或低度發展國家。 如:非洲地區
人口金字塔三種基本類型: 2.高金字塔型: 醫療衛生進步,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也逐步降低,使得青壯年人口多。常出現於開發中的國家。 如:早期台灣、印度、中國
人口金字塔三種基本類型: • 3.彈頭型: 出生率、死亡率皆低。因生產意願不高,幼年人口比例明顯減少;人民平均壽命延長,老年人口增加。已開發國家皆屬之。隱憂~高齡化社會現象。 如:歐洲各國、美國。
人口高齡化:指一地區老年人口比例超過7%。 • 高齡化社會:指步入『人口高齡化』階段後,老年人口比例持續成長,及至超越幼年人口的比例時,即稱之。 • 台灣於82年開始步入人口高齡化階段,預計106年即成為高齡化社會
人口素質: 嬰兒死亡率、識字率、平均壽命,可呈顯發展歷程。 • 識字率:指15~24歲人口中,能夠讀寫及理解日常生活說明的人口百分比。 • 平均壽命:一地人口平均的死亡年齡
台灣的人口議題 1.高齡化 兩者是邁向高度發展國家的普遍 2.少子化現象。 • 解決策略:協助老人安養及生涯規劃、加強社會福利、提高人口素質。 3.文化適應:主要是a.外籍勞工或b.外籍配偶來台 • 解決策略: a.~須保障國人就業權力、防範變成變相移民、避免造成社會問題; b.~家庭成員互動關係、小孩教育問題、文化背景差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