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likes | 550 Views
博物館導覽人員的導覽活動之研究: 以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臺灣史前史廳為例. 指導教授:湯維玲博士 口試委員:顏素霞博士、王前龍博士 發表人:曾令全. 關鍵字: 博物館、導覽人員、導覽活動、導覽困境、展場規劃.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分析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 第一章 緒論. 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 研究目的 研究範圍與限制 名詞釋義:博物館、導覽人員、導覽活動、展場規劃、觀眾. 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 一、從「博物館法草案」看博物館的功能:保存、展示、研究與教育
E N D
博物館導覽人員的導覽活動之研究:以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臺灣史前史廳為例博物館導覽人員的導覽活動之研究:以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臺灣史前史廳為例 指導教授:湯維玲博士 口試委員:顏素霞博士、王前龍博士 發表人:曾令全 關鍵字:博物館、導覽人員、導覽活動、導覽困境、展場規劃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四章研究發現與分析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
第一章 緒論 • 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 • 研究目的 • 研究範圍與限制 • 名詞釋義:博物館、導覽人員、導覽活動、展場規劃、觀眾
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 一、從「博物館法草案」看博物館的功能:保存、展示、研究與教育 二、史前文化博物館的特殊性:臺東僅此一家 三、史前文化博物館的研究:缺少導覽活動 四、博物館導覽的困境 1. 文獻:來自觀眾與環境的需求 2. 個人經驗:理解程度、觀眾差異、時間配置
研究目的與問題 一、瞭解史前文化博物館導覽人員的專業訓練內容。 二、檢視史前文化博物館導覽人員在臺灣史前史廳的導覽方式。 三、探討史前文化博物館導覽人員在臺灣史前史廳的導覽活動困境。 四、以史前文化博物館臺灣史前史廳為例,檢核導覽實施成效,提出的具體建議。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臺灣史前史廳 二、研究限制: 1. 八位導覽員,最後只有五位配合研究。 2. 問卷發放數不足(54/1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博物館的導覽教育 • 博物館的導覽活動 • 相關研究分析
博物館的導覽教育 壹、博物館定義:永久性的公益機構 1. 性質:永久性、非營利、向大眾開放 2. 目的:研究、教育、娛樂(或休閒) 3. 功能:取得、保存、研究、傳達、展示
博物館的導覽教育 貳、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1. 實務運作:教育觀眾、館員與社會大眾。 2. 從學術界到教育界,博物館的教育功能越來越受重視。 參、導覽人員的重要性 1.連結觀眾與展品。 2. 啟發觀眾的思考。 3. 作為評估博物館的指標。
博物館的導覽活動 壹、博物館導覽的教育功能 一、館校合作 1. 到館教學 2. 到校教學 二、導覽活動 1. 歡樂且有意義的學習環境。 2. 觀眾具有高自由度。
博物館的導覽活動 貳、導覽人員的原則與責任:共同遵守的事項 一、導覽人員的原則 (一)共通原則 • 著重思考與關懷 • 重視觀眾因素 • 審慎規劃導覽
博物館的導覽活動 (二)個別說法 • 張譽騰(2006):強調觀眾的主動建構。 • Tilden(2004):指出12歲以下的兒童,在導覽上需要跟成人完全不同的做法。 • Beck和Cable(2004):注重導覽員對歷史與環境的呈現,以及導覽員本身的溝通技巧,並以謹慎的態度面對現代科技與導覽的結合。 • 吳忠宏(2004):相對於導覽的結果,更重視過程中的體驗。
博物館的導覽活動 二、導覽人員的責任(Grinder和McCoy,2006) 1. 經常自我檢視 2. 注意服務態度 3. 充實學理及展品上的瞭解
博物館的導覽活動 參、多樣的觀眾與導覽技巧 一、接受導覽的觀眾 1.觀眾不同,需求也不同。 2. 博物館的真正價值:與觀眾對話。 二、導覽使用的技巧 1. 依方式分類-Grinder和McCoy(2006):講述討論式、提問討論式、探索討論式。 2. 照順序分類-楊明賢(2008):參與→組織→內容→表達→正確→安全
博物館相關研究分析 壹、博物館相關研究 -博物館教育四篇 -博物館導覽與觀眾學習十篇
博物館相關研究分析 貳、研究內容統整以及與本研究的關係 一、博物館與學校:由學校或博物館主導的教育活動 (一)內容統整 • 博物館是優良的非正式教育場所。 • 利用博物館教育資源,需要嚴謹的方案。 • 博物館與學校、社區及政府單位有緊密關聯。 • 博物館也是師資培育的資源。
博物館相關研究分析 (二)與本研究的關係 • 學校本位與館校合作 • 對教學實施者的理解 • 教育政策的推動 • 博物館與師資培育
博物館相關研究分析 二、導覽的觀眾差異與各種方式 (一)內容統整 • 觀眾差異造成學習方式與期望不同 • 導覽方式有一定的準則 (二)與本研究的關係 • 觀眾部分資料取得方式:問卷與觀察 • 重視觀眾差異、兼顧弱勢觀眾 • 導覽員與設施的配合
第三章 研究設計 • 研究架構與流程 • 研究對象 • 研究者的角色 • 研究方法與工具 • 資料蒐集與分析
研究架構與流程 4.檢核導覽實施成效,提出具體建議。 3.探討導覽人員在臺灣史前史廳的導覽活動困境。2.檢視導覽人員在臺灣史前史廳的導覽方式。 1.瞭解導覽人員的專業訓練內容。 制定研究目的: 1.訪談大綱;2.觀察記錄大綱;3.數位相機 二、工具 1.半結構式訪談;2. 觀察法 一、方法 選定研究方法與工具並實施: 2.臺灣史前史廳觀眾 1.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導覽人員(八位中的五位) 鎖定研究範圍與對象: 撰寫報告 鎖定研究議題:導覽活動 研究結果 引發研究動機 相關文獻探討 綜合資料分析 研究方法實施 提出建議 成果發表
編碼整理 • 逐字稿中的陳述 • 訪談中的導覽員陳述:訪談陳述- C-20090730 • 訪談中的研究者陳述:訪談陳述-研究者-20090730 • 觀察中的導覽員陳述:觀察陳述-C-20090730 • 觀察中的觀眾陳述:觀察陳述-觀眾-20090730
編碼整理 • 對話 • 訪談中的對話:訪談對話-B-20090717 • 觀察中的對話:觀察對話-B-20090717 • 日誌 1.導覽日誌:導覽日誌-I-20090730 或導覽日誌-100206-1 2.訪談日誌:訪談日誌-C-20090730
研究效度 • 可信賴性:使用訪談、觀察與閱讀博物館文獻三種方法蒐集導覽員相關資訊。 • 可遷移性:詳細的記錄、系統性的整理與建議。 • 可依靠性:用史前館出版文獻檢證訪談和觀察記錄,並在多次訪談中修正問題。 • 可確證性:訪談和觀察資料都以逐字稿為基礎整理,且與導覽人員確認。
第四章研究發現與分析 • 對五位導覽人員的印象 • 五位導覽員接受的專業訓練 • 五位導覽員面對不同觀眾屬性的注意事項 • 四位導覽員在史前史廳的導覽過程 • 五位導覽員在臺灣史前史廳進行導覽的方式 • 討論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 結論 • 建議
結論 壹、關於五位導覽人員 一、導覽人員為研究提供多方面的協助與刺激。 二、導覽人員透過「共通訓練」與「自我訓練」增強自身的專業能力。 三、導覽人員在臺灣史前史廳的導覽,基於他們的個人特質而有所差異,不過皆以講述為主。他們導覽中樂於與觀眾互動,並透過瞭解觀眾特質,能適時修正自己的導覽方式。 四、導覽人員在導覽中應用到的技巧,可用Grinder和McCoy(2006)以及楊明賢(2008)提出的理論解釋。
結論 五、導覽人員所使用的各種技巧均有助於觀眾理解及維持注意力,但考慮到各種觀眾特質不同,部分訪談時提及的技巧並未使用。 貳、臺灣史前史廳的觀眾傾向與導覽活動困境 一、年長或高學歷的觀眾較易維持注意力 二、印證文獻探討內容,觀眾和環境都可能造成導覽活動困境,其影響包括「觀眾注意力轉移」、「部分觀眾看不見」及「觀眾聽不懂講解」三種。
建議 壹、導覽方式方面 一、依觀眾身高安排觀眾隊伍 二、請「行動不便」的觀眾靠前 貳、展場規劃方面 一、附加說明圖示、文字 二、降低觸控螢幕音量,或更改觸控效果 三、繪製建議參觀動線圖示
建議 參、研究方面 一、本研究的省思:觀眾方面的資料蒐集仍需問卷 二、未來研究方向:建議事項的實驗
參考文獻 • 中文文獻 • 英文文獻 • 網站
附錄 • 臺灣地區各縣市、類別博物館分布表 • 研究契約 • 對導覽員訪談題目 • 導覽過程整理表 • 觀眾行為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