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 likes | 677 Views
第 3 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了解康熙. 玄烨个人小档案 姓名:爱新觉罗 · 玄烨 出生:顺治十一年( 1654 年)三月十八日 卒年:康熙六十一年( 1722 年) 享年: 69 岁 属相:马 8 岁登基, 14 岁亲政, 69 岁驾崩,在位 61 年 年号:康熙 谥号:仁皇帝 庙号:圣祖 父亲:顺治帝 —— 福临;母亲:佟佳氏,后尊为孝康章皇后 祖母:孝庄文太皇太后 初婚: 12 岁结婚 配偶: 16 人,皇后赫舍里氏 子女: 35 子, 16 女 继位人:胤禛(雍正) 最得意: 14 岁智擒辅臣鳌拜 最失意:三丧皇后
E N D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了解康熙 玄烨个人小档案 姓名:爱新觉罗·玄烨 出生: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八日 卒年: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享年:69岁 属相:马 8岁登基,14岁亲政,69岁驾崩,在位61年年号:康熙 谥号:仁皇帝 庙号:圣祖 父亲:顺治帝——福临;母亲:佟佳氏,后尊为孝康章皇后 祖母:孝庄文太皇太后 初婚:12岁结婚 配偶:16人,皇后赫舍里氏 子女:35子,16女 继位人:胤禛(雍正) 最得意:14岁智擒辅臣鳌拜 最失意:三丧皇后 最不幸:幼年丧父、丧母 最痛心:储位两立两废 康,安宁;熙,兴盛 万民康宁,天下兴盛
兼学满汉 康熙身上有三种血统、有三种文化、有三种品格,康熙的三种血统,他父亲是满族人,他祖母是蒙古人,他母亲是汉人,所以康熙身上有满洲人、蒙古人、汉族人的三种血统。他又受了三种文化的影响,他祖母说蒙古语,他的师傅,满族的师傅教给他说满语,学满文,教给他骑射,他的汉族师傅给他讲四书五经,他又受到儒家文化的教育,所以康熙他的文化来说,既受到满洲骑射文化的影响,又受到蒙古草原文化的熏陶,还受到汉族儒家文化影响。 康熙的学习从五岁开始,虚岁五岁,周岁才四岁,到了上书房学习,就是到学校学习,每天早上入学,晚上很晚才回来,无论是严寒酷暑,没有一天中断。他自己说,早晚读书年无间日,累得咳血,吐血了,仍然坚持学习。他说每日老师给指定这一段要念120遍,然后要背诵120遍,之后再画一段新的继续背,就这样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完全一百二十遍背下来。所以后来康熙对四书随便指出哪一段,一字不差地背下来,这对一个汉族的青少年是不容易的,对一个刚入关不久的满族少年是难能可贵。
他把到手的江山重新打理了一遍,使自己从一个继承者变成了创业者。他把到手的江山重新打理了一遍,使自己从一个继承者变成了创业者。 —余秋雨《一个王朝的背影》 沙俄侵入 黑龙江流域 漠 北 蒙 古 漠 西 蒙 古 权臣鳌拜专权 满汉矛盾 耿精忠 郑氏政权 吴三桂 尚可喜
“情罪俱真…但念鳌拜累朝效力年久,朕不忍加诛,姑从宽免死……遏必隆无结党之事,免其重罪……其余皆系微末之人,一时图侥幸,朕不忍尽加诛戮…自今以后,务须痛改前非……以副朕爱养百姓之意。 ” ――《清圣祖御制文一集》卷一,页二至四
…从上述可见,诸藩对大清有功,清廷授以高官厚禄,亦在情理之中。但“三藩”拥兵自重,权势日张,分别专制一方,史载三桂藩每年耗饷最多时达900余万,平时亦不下数百万,“天下财赋,半耗于三藩”。…从上述可见,诸藩对大清有功,清廷授以高官厚禄,亦在情理之中。但“三藩”拥兵自重,权势日张,分别专制一方,史载三桂藩每年耗饷最多时达900余万,平时亦不下数百万,“天下财赋,半耗于三藩”。 ―――孟昭信《康熙评传》页九十
康熙曾说:“三桂等蓄谋久,不早除之,将养痈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其信念之坚定,处事之果断,乃成功之前提。康熙曾说:“三桂等蓄谋久,不早除之,将养痈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其信念之坚定,处事之果断,乃成功之前提。 ―――孟昭信《康熙评传》页九十五
用兵是为了息兵,作战是为了去战。 ―――孟昭信《康熙评传》页三百二十二
三国时吴国派军到达夷洲。 隋朝时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去流求。 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台湾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统治38年(1624-1662)。
材料一:“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郑成功材料一:“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郑成功 • 材料二: 郑成功及其子郑经在收复台湾后,仍然用南明永历年号,以明朝遗臣身份继续与清廷对抗。“三藩”之乱爆发后,郑经乘机率军进攻福建等地……郑氏所部数年煽乱于东南沿海…… ——《中国通史全编》(下) 从上述材料对郑氏集团收复和经营台湾进行简要评价。 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维护了中国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是民族英雄。一方面有利于台湾的早期开发,另一方面与清政府分庭抗衡,形成分裂状态。
施琅 启用降将施琅,彰显胆略见识 武力收复台湾,安定东南海疆 台湾设府置县,促进联系发展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 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实现了统一。 1684年清朝 设置台湾府 施琅进军台湾
这次征讨噶尔丹,清军的最大困难是粮食运输供应不上。康熙始终和士卒同甘共苦,军士未安营,便不肯先入行宫,“雨服露立”以待;兵营开饭,才肯进膳。这次征讨噶尔丹,清军的最大困难是粮食运输供应不上。康熙始终和士卒同甘共苦,军士未安营,便不肯先入行宫,“雨服露立”以待;兵营开饭,才肯进膳。 ―――孟昭信《康熙评传》页一百六十二
康熙毕生崇儒重道……他结合自己知与行的关系的体会说:“明理最是紧要。但明理之后,又须实行。不行,徒空谈耳!” 康熙毕生崇儒重道……他结合自己知与行的关系的体会说:“明理最是紧要。但明理之后,又须实行。不行,徒空谈耳!” -―孟昭信《康熙评传》页二百五十二
抵御外侵,缔结和约 维护了国家主权 1.雅克萨之战(1685、1686年) 2、《尼布楚条约》(1689年) 明确以“两河一山”为边界 肯定了“两江一岛”属中国
《尼布楚条约》后,两国边界曾出现较长时期的和平和稳定局面……经国内外学者研究证明,该条约完全符合世国介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尼布楚条约》后,两国边界曾出现较长时期的和平和稳定局面……经国内外学者研究证明,该条约完全符合世国介公认的国际法准则。 • --孟昭信《康熙评传》页一百四十五
东北至外兴安岭 和库页岛 北接西伯利亚 西北达巴尔 喀什湖北岸 西跨葱岭 我国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 东 临 太 平 洋 18个省 5个将军辖区 2个办事大臣辖区 1个内蒙古盟旗 东南到台湾及其 附属岛屿 南包南海诸岛
1、统观全部中国古代史,清朝的皇帝在总体上还算比较好的,而其中的康熙皇帝甚至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之一,他与唐太宗李世民一样使我这个现代汉族中国人感到骄傲。 ——余秋雨《一个王朝的背影》 2、康熙对维护自己的统治不遗余力,也可以这样说,他是满族的“伟大领袖”,是中国人的罪人。 ——《杜车别:文明断裂的悲剧—被满清割断的明朝与近现代中国》 3、康熙作为一个有才无识、因循误国的封建皇帝,实在不值得后世推崇与美誉。 ——历史学家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
评价人物方法一: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评价人物方法二:一分为二
当大数中国人连地球是什么都不知道时,康熙已在深宫内摇计算机,玩对数器,可八股取士仍使得学子在研究经书。 当大数中国人连地球是什么都不知道时,康熙已在深宫内摇计算机,玩对数器,可八股取士仍使得学子在研究经书。 彼得对西方科技的着迷,一开始就来自于他振兴国家的强烈的愿望。 当康熙完全出于个人兴趣沉醉于西学的神奇时,彼得以开放的姿态关注着世界的发展。 对待西学的态度:康熙--纯粹个人兴趣 彼得--以振兴国家为 目的
清朝vs西方(英国) (洛克,主张分权。)
中 西 沉醉小农经济;资本原始积累。 君主专制集权;代议制彰显民主。 理学禁锢人心;启蒙涤荡心灵。 坚持闭关锁国;疯狂殖民扩张。
马戛尔尼是这样评价康乾盛世的: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150年没有沉没,它将像一个残骸到处漂流,然后在岸上撞个粉碎。马戛尔尼是这样评价康乾盛世的: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150年没有沉没,它将像一个残骸到处漂流,然后在岸上撞个粉碎。 落日余晖的守望者
评价人物方法一: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评价人物方法二:一分为二 评价人物方法三:全球史观。将人物置于整个世界大背景中来进行评价。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熙为什么不再修补长城?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康熙认为修德安民是守国之本; 随着军事武器的变化,长城原有的防御作用降低。
思与论 •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 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盛时代 育德勤民
17—18世纪东方(中国)与西方(英法)对比表17—18世纪东方(中国)与西方(英法)对比表
第一组:政治 1689年10月,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法案规定: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 ——摘自人民版必修一教材 “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责无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康熙
17—18世纪东方(中国)与西方(英法)对比表17—18世纪东方(中国)与西方(英法)对比表
第二组:经济 16~18世纪,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在西欧得到了迅速发展。英国的呢绒工业便是典型的例子,它成了英国的“民族工业”。17世纪,一些没有行会组织的新兴工业也发展起来,包括采煤、冶金、火药、造纸、造船业等等。 ——摘自教师教学用书
17—18世纪东方(中国)与西方(英法)对比表17—18世纪东方(中国)与西方(英法)对比表
第三组:思想文化 伏尔泰 孟德斯鸠 卢梭 文字狱在顺治时期并不严重。到康熙时,清政府的政权逐渐得到巩固,统治者对老百姓(尤其是汉族知识分子)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也逐渐加强,因此文字狱也日益剧烈。最著名的有“《明史》狱”和“《南山集》狱”。 ——摘自教师教学参考用书
17—18世纪东方(中国)与西方(英法)对比表17—18世纪东方(中国)与西方(英法)对比表
第四组: 外交 康熙时,对外国商船的活动极为注意,对逗留外国的中国人也防范极严。康熙下谕地方官要在沿海各地增设炮台,并指出“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必受其累,国家承平日久,务需安不忘危”。
说明: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康乾盛世是落日的余辉说明: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康乾盛世是落日的余辉 17—18世纪东方(中国)与西方(英法)对比表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