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5

略谈中国现代林业科技创新的方向

略谈中国现代林业科技创新的方向. 李育材 国家林业局.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上午好! 今天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交流现代林业与科技创新的问题。打算主要谈谈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林业是一种生命基础设施 二、新时期林业新的历史定位和历史使命 三、林业科技创新潜力巨大 四、当前中国现代林业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向. 一、林业是一种生命基础设施. 这里我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 —— 生命基础设施。

gin
Download Presentation

略谈中国现代林业科技创新的方向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略谈中国现代林业科技创新的方向 李育材 国家林业局

  2.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 大家上午好! • 今天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交流现代林业与科技创新的问题。打算主要谈谈四个方面的内容:

  3. 一、林业是一种生命基础设施 • 二、新时期林业新的历史定位和历史使命 • 三、林业科技创新潜力巨大 • 四、当前中国现代林业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向

  4. 一、林业是一种生命基础设施 • 这里我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生命基础设施。 • 什么是生命基础设施?这是相对于传统的没有生命的基础设施而言的。当前我们建设的高楼大厦、道路桥梁、通信电力等传统的基础设施,其主要原材料是钢材、水泥、土石以及化学合成材料等难以降解的物质,它们是没有生命的、无机的、不可再生的。

  5. 在生产这些原材料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水和氧气,排放出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这就严重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而这些传统的基础设施一旦超过了其使用年限,或失去了其实用价值,人类又要花费巨大的代价将其拆毁,因而这种生产是不可持续的。在生产这些原材料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水和氧气,排放出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这就严重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而这些传统的基础设施一旦超过了其使用年限,或失去了其实用价值,人类又要花费巨大的代价将其拆毁,因而这种生产是不可持续的。

  6. 这里所讲的是另外一种全新的基础设施,它以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体,为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基本条件,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就是生命基础设施。这里所讲的是另外一种全新的基础设施,它以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体,为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基本条件,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就是生命基础设施。

  7. 与传统的基础设施相比,它们是有生命的、有机的、可再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经营的。保护、恢复和发展这些自然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可再生的资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基础条件的建设,就是生命基础设施建设。因此,生命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过程。与传统的基础设施相比,它们是有生命的、有机的、可再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经营的。保护、恢复和发展这些自然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可再生的资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基础条件的建设,就是生命基础设施建设。因此,生命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过程。

  8. 从历史上看,有人曾用这样一句话来勾画人类历史进程:“文明人跨过地球表面, 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一片荒漠”。这种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用它来形容某些文明的消失,却是非常生动形象的。

  9. 古巴比伦文明诞生在沃野千里、林海茫茫的两河流域,由于大量砍伐森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原来大片森林、草原变成沙漠,古巴比伦文明因此而衰落。尼罗河流域孕育了古埃及文明,森林和草原的消失使尼罗河文明消失了。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在印度河流域繁荣起来。但随着森林砍伐、草原破坏、人口增加,大片土地成为荒漠,印度成为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古巴比伦文明诞生在沃野千里、林海茫茫的两河流域,由于大量砍伐森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原来大片森林、草原变成沙漠,古巴比伦文明因此而衰落。尼罗河流域孕育了古埃及文明,森林和草原的消失使尼罗河文明消失了。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在印度河流域繁荣起来。但随着森林砍伐、草原破坏、人口增加,大片土地成为荒漠,印度成为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

  10. 北京大学叶文虎教授早在1996年就提出,人类社会的生产行为可以分为环境生产、物资生产与人的生产,而环境生产是物资生产和人的生产的基础。现在看来,传统的一、二、三次产业的划分主要是指物资生产的范畴,而生命基础设施的建设则是优先于传统的一、二、三次产业的“零次产业”。历史和实践证明,没有“零次产业”的建设和发展,一、二、三次产业的发展就要受到极大的制约,甚至走上衰亡的道路。北京大学叶文虎教授早在1996年就提出,人类社会的生产行为可以分为环境生产、物资生产与人的生产,而环境生产是物资生产和人的生产的基础。现在看来,传统的一、二、三次产业的划分主要是指物资生产的范畴,而生命基础设施的建设则是优先于传统的一、二、三次产业的“零次产业”。历史和实践证明,没有“零次产业”的建设和发展,一、二、三次产业的发展就要受到极大的制约,甚至走上衰亡的道路。

  11. 联合国粮农组织前总干事萨乌马说过:“森林即人类之前途,地球之平衡。”科学家已经证明,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12. 森林关系着生态安全。森林是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全球森林对碳的吸收和储量占每年大气和地表碳流动的90%。森林被誉为“看不见的绿色水库”。据不完全测算,我国森林年水源涵养量为3473亿吨,相当于现有水库总库容量的75%,每年水源涵养价值达2500多亿元。森林关系着生态安全。森林是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全球森林对碳的吸收和储量占每年大气和地表碳流动的90%。森林被誉为“看不见的绿色水库”。据不完全测算,我国森林年水源涵养量为3473亿吨,相当于现有水库总库容量的75%,每年水源涵养价值达2500多亿元。

  13. 森林是生物物种基因库、生物质材料和能源储备库,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森林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资源库。目前地球上大约500万—3000万种生物中,绝大多数与森林有密切的关系,有一半以上在森林中栖息繁衍。假如森林从地球上消失,陆地90%的生物将灭绝。

  14. 森林是生物质材料的主要“供应者”。据测算,地球上全部森林积累的生物量,以干物质计为16000多亿吨,约占全部陆地生物量的90%,地球上全部森林的年净生产量约为700亿吨,约占全部陆地年净生产量的65%。

  15. 由此可见,森林是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人类失去森林将失去未来,失去一切。早在10多年前,复旦大学张薰华教授就提出:“林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他说:“在大农业的排序中,应林字当头。农业搞不好,会饿死一些人;林业搞不好,人类生存的基础就没有了。”由此可见,森林是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人类失去森林将失去未来,失去一切。早在10多年前,复旦大学张薰华教授就提出:“林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他说:“在大农业的排序中,应林字当头。农业搞不好,会饿死一些人;林业搞不好,人类生存的基础就没有了。”

  16. 科学、有效的林业生态建设行为本身,就是一个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实现熵减的过程。加快以林业生态为主的生命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生态系统增加负熵的能力,从而抵消由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所引起的熵增,使整个生态系统的总熵不再增加。

  17. 因此,我们应该从生命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和看待林业生态建设,要以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发展空间为目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努力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最终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整个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该从生命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和看待林业生态建设,要以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发展空间为目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努力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最终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整个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18. 二、新时期林业新的历史定位和新的历史使命 • 2009年召开的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明确了林业的四大定位,即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

  19. 这是中央深刻分析我国面临的新形势和全球面临的新挑战作出的科学判断,为我国现代林业科学发展奠定了基调,确立了林业在国家建设大局中的位置,赋予了林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局中新的更加突出的历史使命。

  20. 其中,前三个“地位”早在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已经提出,而“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这一论断,为中央首次提出。其中,前三个“地位”早在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已经提出,而“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这一论断,为中央首次提出。

  21. 大家知道,当前,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而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其特殊功能决定了森林在维持生态安全、维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中起着决定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家知道,当前,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而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其特殊功能决定了森林在维持生态安全、维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中起着决定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22. 林业肩负着改善生态、促进发展的重大使命,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生态建设最根本、最长期的措施。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既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使命,也是新时期林业建设的重大使命。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林业发展,赋予林业重要地位。林业肩负着改善生态、促进发展的重大使命,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生态建设最根本、最长期的措施。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既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使命,也是新时期林业建设的重大使命。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林业发展,赋予林业重要地位。

  23. 随着人类对森林、湿地的过度利用和破坏,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化、湿地缩减、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物种灭绝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危机日益加剧,成为迄今为止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

  24. 森林和湿地是陆地最主要的两大生态系统,对保持陆地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具有中枢和杠杆作用。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林业承担着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职责,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森林和湿地是陆地最主要的两大生态系统,对保持陆地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具有中枢和杠杆作用。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林业承担着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职责,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

  25. 虽然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林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森林资源仍然严重不足,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仍然非常脆弱,生态差距已构成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最重要的差距之一。我们必须加强生态建设,努力使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人民生活更美好。为此,必须在生态建设中赋予林业首要地位。虽然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林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森林资源仍然严重不足,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仍然非常脆弱,生态差距已构成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最重要的差距之一。我们必须加强生态建设,努力使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人民生活更美好。为此,必须在生态建设中赋予林业首要地位。

  26.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棋盘中,西部的发展极为重要。我国西部国土面积占全国的56%,人口占全国的22.8%,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实现全国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前提。在西部大开发中,脆弱的生态是西部各省(区)发展面临的共同难题,如果不以加强生态保护为前提,恣意破坏,无度索取,带来的将是毁灭性的后果。

  27. 国家把加强林业建设和生态保护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相继启动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批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确保了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在西部大开发中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坚持走科学发展的可持续之路,体现了党中央从西部人民的长远利益谋划的高瞻远瞩。

  28. 正是因为有了林业的这一基础地位,才有了青藏铁路这条雪域天路沿线藏羚羊的自由驰骋;才有了三江源头的生态移民,建成了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才有了茫茫沙海中的片片绿洲,实现了从“沙逼人退”向“人进沙退”的历史转变?

  29.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和谈判的焦点之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最有效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工业直接减排,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一是森林间接减排,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森林固碳。据统计,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2.48万亿吨碳,其中有1.15万亿吨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

  30. 《京都议定书》和《巴厘岛路线图》都把造林和再造林列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第一次明确提出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既显示林业在国际事务和外交战略中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大作用,更表明林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承担起又一项特殊的新使命。《京都议定书》和《巴厘岛路线图》都把造林和再造林列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第一次明确提出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既显示林业在国际事务和外交战略中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大作用,更表明林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承担起又一项特殊的新使命。

  31. 三、林业科技创新潜力巨大 • 2009年底,胡锦涛总书记对林业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批示。胡总书记指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希望林业战线同志们继续努力,依靠人民群众,依靠科学技术,依靠深化改革,扎实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着力加强森林保护和经营,确保实现2020年的奋斗目标。

  32. 林业承担着森林、野生动植物、湿地资源的保护发展和沙漠化的治理,这四大资源占国土面积的51%,既是十分重要的生态系统,又是十分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林业承担着森林、野生动植物、湿地资源的保护发展和沙漠化的治理,这四大资源占国土面积的51%,既是十分重要的生态系统,又是十分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性资源。

  3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总体上看,森林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的问题仍然很突出,林业蕴含的生产潜力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潜能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科技创新的潜力十分巨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总体上看,森林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的问题仍然很突出,林业蕴含的生产潜力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潜能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科技创新的潜力十分巨大。

  34. (一)充分发掘林地资源的潜力。土地是财富之母,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充分利用广阔的林地、湿地、沙地资源,是农村生产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潜力所在。全国43亿亩林地,加上8亿亩可治理的沙地和近6亿亩湿地,合计是我国耕地总面积的3倍多。

  35. 我国林地利用率和生产力都还很低,每公顷森林的蓄积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0%—80%,人工林每公顷的蓄积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此外,平原农区也有着发展农田林网的巨大潜力。我国林地利用率和生产力都还很低,每公顷森林的蓄积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0%—80%,人工林每公顷的蓄积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此外,平原农区也有着发展农田林网的巨大潜力。

  36. (二)充分发掘物种资源的潜力。我国有木本植物8000多种、陆生野生动物2400多种、野生植物30000多种,还有1000多个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任何一个物种得到有效开发,都有可能办成一个大产业

  37. 比如,从银杏叶中提取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黄酮,从红豆杉中提取的抗癌物质紫杉醇,其价值都超过了黄金,形成了两个大产业。据专家研究,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显性价值达7万亿元,并且还有着难以估量的潜在价值。

  38. 一是森林中的基因资源丰富。包括已有的农作物、家禽野生近缘种(如原生稻等),以及能在将来创造出许多新生物品种的、各种性状的基因遗传材料。二是丰富的木本粮油物种资源。我国有木本粮油植物100多种,目前人工种植的只有枣、板栗、核桃、油茶等少数几种。如果把适宜栽植木本粮油树种的土地全部开发出来,每年可增加木本粮油产量250亿公斤,而且不占耕地,为我们改善食物结构,促进民众健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展示了良好前景。一是森林中的基因资源丰富。包括已有的农作物、家禽野生近缘种(如原生稻等),以及能在将来创造出许多新生物品种的、各种性状的基因遗传材料。二是丰富的木本粮油物种资源。我国有木本粮油植物100多种,目前人工种植的只有枣、板栗、核桃、油茶等少数几种。如果把适宜栽植木本粮油树种的土地全部开发出来,每年可增加木本粮油产量250亿公斤,而且不占耕地,为我们改善食物结构,促进民众健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展示了良好前景。

  39. (三)充分发掘市场需求的潜力。从国内市场看,社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量呈逐年攀升之势,供给缺口越来越大,价格也呈上升趋势。“十五”期间,全国年均消耗森林蓄积量5.5亿立方米,国内供给量为3.7亿立方米,缺口近2亿立方米。过去10年,我国年进口木材类产品折合原木从0.4亿立方米增加到1.4亿立方米。

  40. 据预测,到“十一五”期末,我国年森林蓄积总消耗量将达到6.8亿—7亿立方米,国内最大供给量仅4亿立方米,缺口近3亿立方米。从国际市场看,木材等林产品已经成为世界性紧缺商品。国内外两个巨大的林产品市场,为林业科技的发展展示了广阔前景。

  41. (四)充分发掘安置农村劳动力的潜力。林业是一个与农民关联度高、农村剩余劳力容量大的行业。近年来,福建、江西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立了农民经营林业的主体地位,吸引了大批农民从事林业生产经营。江西省近两年共吸引40多万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务林;福建省永安市因林业发展新增近6万个就业岗位,占全市新增就业岗位的55%。

  42. 林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例如花卉种苗培植、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林产品加工、流通贸易、森林旅游等,将可吸纳大量城乡劳动力。林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例如花卉种苗培植、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林产品加工、流通贸易、森林旅游等,将可吸纳大量城乡劳动力。 • 因此,我们说,现代林业科技创新的潜力十分巨大。

  43. 四、当前中国现代林业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向 • 关于中国现代林业科技创新的方向,我认为原则上说是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林业科技在新兴领域、重要方向上的引领作用。二是发挥林业科技在林业发展全过程、全方位的突破作用。三是发挥林业科技在关键问题、重点难题上的突破作用。四是发挥林业科技在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培育中的带动作用。

  44. 具体的来说,我认为当前首先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具体的来说,我认为当前首先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45. 第一,围绕实现胡总书记提出的“双增加”目标创新突破。第一,围绕实现胡总书记提出的“双增加”目标创新突破。 • 2009年9月22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胡锦涛主席代表中国政府承诺:中国将“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46. 要实现上述目标,难度十分大。据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我国现有宜林地面积4044万公顷,其中质量好的仅占13.21%,差的占52.14%。全国宜林地60%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6省(区)。要实现上述目标,难度十分大。据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我国现有宜林地面积4044万公顷,其中质量好的仅占13.21%,差的占52.14%。全国宜林地60%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6省(区)。

  47. 因此必须加强科技创新,重点开展困难立地造林、抗旱造林、森林经营技术模式等难点攻关和科技推广。加快培育一批优良品种(品系)用于造林绿化。加大对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的技术投入,做到栽得上、能成活、保得住。因此必须加强科技创新,重点开展困难立地造林、抗旱造林、森林经营技术模式等难点攻关和科技推广。加快培育一批优良品种(品系)用于造林绿化。加大对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的技术投入,做到栽得上、能成活、保得住。

  48. 第二,围绕关系国计民生的命脉产业展开科技创新。第二,围绕关系国计民生的命脉产业展开科技创新。 • 比如木本粮油植物。过去,油茶尽管在国内分布有4000余万亩,但产量极低,呈野生散生状态,在我国食用油构成中无足轻重。但近几年通过科技创新,培育了一大批亩产50公斤以上毛油的新品种。经过大力推广,已成为我国食用油领域不可忽视的一支新军。

  49. 最近我去山东菏泽调研,发现一直被称为“国色天香”的牡丹,竟然也是很好的油用作物,亩产量、油的品质甚至超过菜籽油、橄榄油、茶籽油等,并且通过了国家的食用油认定,而且牡丹的适生范围很广,有很大的推广价值。最近我去山东菏泽调研,发现一直被称为“国色天香”的牡丹,竟然也是很好的油用作物,亩产量、油的品质甚至超过菜籽油、橄榄油、茶籽油等,并且通过了国家的食用油认定,而且牡丹的适生范围很广,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50. 又如,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资源丰富,种子含油量在40%以上的木本油料树种有154种,典型的如小桐子、麻疯树、黄连木等。此外每年还有可利用的枝桠剩余物约3亿吨。但是现在转换为生物柴油、或者发电、综合利用的技术都不是十分成熟,效率比较低。特别是木质纤维转化为工业用酒精的技术,全世界都在研究。期待中国的科学家能够努力走在世界的前列。又如,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资源丰富,种子含油量在40%以上的木本油料树种有154种,典型的如小桐子、麻疯树、黄连木等。此外每年还有可利用的枝桠剩余物约3亿吨。但是现在转换为生物柴油、或者发电、综合利用的技术都不是十分成熟,效率比较低。特别是木质纤维转化为工业用酒精的技术,全世界都在研究。期待中国的科学家能够努力走在世界的前列。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