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9

第七章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 (中) 本章学习重点: 1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相比,有何创新?有何继承关系? 2 、俄林的国际贸易理论。

第七章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 (中) 本章学习重点: 1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相比,有何创新?有何继承关系? 2 、俄林的国际贸易理论。 3 、里昂惕夫之谜及解释。 4 、战后出现的各种新贸易理论。. 第一节 资源赋予论. 一、理论背景 资源赋予论又称“赫克歇尔 — 俄林模型”,或称“ H-O 模型”。资源赋予论是用生产要素的丰缺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商品流向的理论。

gilead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七章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 (中) 本章学习重点: 1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相比,有何创新?有何继承关系? 2 、俄林的国际贸易理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章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 (中) 本章学习重点: 1、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相比,有何创新?有何继承关系? 2、俄林的国际贸易理论。 3、里昂惕夫之谜及解释。 4、战后出现的各种新贸易理论。

  2. 第一节 资源赋予论 一、理论背景 资源赋予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或称“H-O模型”。资源赋予论是用生产要素的丰缺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商品流向的理论。   赫克歇尔、俄林简介。二人都是瑞典经济学家。俄林是赫克歇尔的学生,他是瑞典著名的经济学家,是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教授。他还曾长期担任国会议员和自由党领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任瑞典商业大臣。 俄林由于在国际经济关系理论方面做出过卓越的贡献而荣获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3. 贝蒂·俄林(Bertil Gotthard Ohlin,1899--1979)瑞典著名经济学家。从师于赫克歇尔1879-1959),与赫克歇尔一起最早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他们的理论被命名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简称H-O定理)。 俄林早年就读于隆德大学和斯德哥尔摩大学,后来又赴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留学。1924 年任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经济学教授,曾在美国弗吉尼亚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任客座教授。1977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79 年8 月于书桌前逝世。

  4. 俄林于1933年出版了名著《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该书被认为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因为俄林在这本著作中所创立的贸易学说被经济学界誉为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从古典发展到现代的标志。俄林于1933年出版了名著《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该书被认为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因为俄林在这本著作中所创立的贸易学说被经济学界誉为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从古典发展到现代的标志。 他的理论模式称作生产要素比例模式,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模式并列为国际贸易中两大基本模式。

  5. 赫—俄理论的出现是对李嘉图国际贸易理论的一种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对李嘉图学说的三个基本假定的否定上。赫—俄理论的出现是对李嘉图国际贸易理论的一种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对李嘉图学说的三个基本假定的否定上。 • 1、否定了李嘉图学说的劳动是唯一生产要素的假定。 • 俄林则认为,参与商品生产的除了劳动要素外,还包括资本和土地。他认为,仅仅分析劳动要素是不够的,必须从生产的三大要素在各国的差异分析入手,才能探寻到产生国际贸易的真正原因。

  6. 2、否定了李嘉图学说的两国生产函数(投入量与产出量的比例)不同的假定。2、否定了李嘉图学说的两国生产函数(投入量与产出量的比例)不同的假定。 • 在李嘉图的分析中,生产1吨葡萄酒在英国需要120天的劳动,在葡萄牙只需要80天的劳动,即生产函数是不同的。 • 俄林则是假设两国的生产技术是相同的,投入一定的生产要素都会带来相等的产出量,即生产函数是相同的。(指生产1吨葡萄酒在两国需要同样多的劳动,只是由于劳动价格不同,才使商品的价格不同,从而发生国际贸易) • 3、否定了李嘉图学说的劳动能在国内充分自由流动的假定。 • 俄林认为,劳动像资本一样在国内的流动是受到一定限制的,流动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发生,这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

  7. 二、俄林的区际贸易理论 • 俄林认为,国际贸易仅是区际贸易的一种,是由区际贸易的发展而演化出来的,二者所适用的规律及贸易理论都有很多共同之处。 • 他所说区际贸易的地区范围可大也可小。就全世界而言,一个大地区可以包括若干个国家,一个小地区可以只是一个国家或只是一个国家中的某些部分。 • 例如:西欧各国作为一个大地区,可算作是资本要素禀赋丰裕的地区; 西欧中的葡萄牙作为一个小地区,相比较可算作是劳动要素禀赋丰裕的地区; 葡萄牙的里斯本作为一个小地区,又可算作是技术劳动禀赋丰裕的地区。 • 因此,俄林所说的区际贸易既包括国际贸易,也包括国内贸易,或者说国际贸易仅是区际贸易的组成部分之一。 .

  8. 俄林又强调了国际贸易与区际贸易的4个不同点:俄林又强调了国际贸易与区际贸易的4个不同点: • (1)国界不同于地区之间的界限,它构成了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流动的重要障碍; • (2)各国的货币制度不同,不同货币制度下的商品贸易有着本身的特殊规律; • (3)各国都有自己特殊的经济利益,这些利益影响着各国贸易政策的制定;(国家之间只有永远的利益,欧美之间的贸易摩擦) • (4)各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不同的经济特点使各国的对外贸易也各不相同。 • 通过这种分析,俄林向人们展示出国际贸易既有别于区际贸易,又与区际贸易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它们在很多方面都受着相同的贸易规律的制约。.

  9. 三、俄林的相互依存理论 俄林的相互依存理论的实质是一般均衡论,即认为任何经济现象都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俄林将相互依存理论运用到了商品价格的决定上,被称作相互依存价格论,或称一般均衡价格论。 他分别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分析了价格形成机制。 1、需求:决定需求的有两种因素:一是消费者的欲望、要求和爱好;二是每个人的收入状况,也影响对商品的需求情况。 2、供给:决定供给的也有两种因素:一是生产要素的禀赋状况;二是生产的物质条件,比如,生产中是否使用的技术设备较多而劳动力较少,等等。 俄林认为,由上述四个基本因素所构成的价格机制,在同一时间内决定着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

  10. 四、要素供给比例理论   俄林的要素供给比例理论是资源赋予论的核心理论。这种理论有着严密的逻辑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点: (一)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 所谓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指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中的价格差异。价值规律引导着各种商品从价格低的地方流向价格高的地方,商品经营者便会从中获利。 进出口国都会在这种国际贸易中获利。 .

  11. (二)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二)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 商品价格的国际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但并不是凡存在商品价格的国际差异,国际贸易就一定能够发生,还必须具备一个必要条件,即交易双方必须是国内商品价格比例不同。就是说,必须符合比较优势的原则。 为什么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下面从两个方面论证:一是证明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国际贸易能够发生;二是证明如果价格比例相同,国际贸易不能发生。.

  12. 1、两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国际贸易能够发生1、两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国际贸易能够发生 • 两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符合古典学派所提出的比较优势原则(比较优势理论包括绝对优势理论和相对优势理论,下面的例子,美英两国都有绝对优势),因此国际贸易能够发生。 • 举例分析:假设两个国家如美国和英国,生产两种产品如小麦和纺织品,1美元兑换1英镑,国内的价格比例如表7-1所示: • 表7-1 美英两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 美国(美元)英国(英镑) 小麦 1.00 3.00 纺织品 2.00 1.00 美英两国国内的商品价格比例是不相同的。美国国内小麦与纺织品的价格比例为1∶2,英国国内小麦与纺织品的价格比例为3∶1。这说明在美国的国内贸易中,可以用1单位的小麦交换1/2单位的纺织品;在英国的国内贸易中,1单位的小麦则可以换回3单位的纺织品。可见,在美国国内小麦价格便宜而纺织品较贵,在英国国内纺织品价格便宜而小麦较贵。.

  13. 这个交换比例上的差距决定了双方若按照差距之内的交换比例进行交易,都可获得利益,从而使两国间的贸易能够发生。这个交换比例上的差距决定了双方若按照差距之内的交换比例进行交易,都可获得利益,从而使两国间的贸易能够发生。 • 也就是说,小麦和纺织品的交换比例在1∶1/2~1∶3之间,对参加交易的两国都是有利的。 • 比如,1单位小麦交换1单位纺织品。对美国来说每单位小麦比国内交换多得1/2单位纺织品。对英国来说每单位纺织品能比国内交换多得2/3单位小麦,这是因为在英国国内1单位纺织品只能交换1/3单位小麦,而与美国的贸易中1单位纺织品则可换回1单位的小麦。 • 从这种分析中可以看到,在两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的条件下,国际贸易能使交易双方同时获利,从而使这种贸易有了发生的现实基础。.

  14. 2、两国商品价格比例相同:国际贸易不能发生2、两国商品价格比例相同:国际贸易不能发生 • 当两个国家国内的商品价格比例相同时,国际贸易不会给双方带来实际利益,因而也不会发生。下面的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结论。 • 表7-2 美英两国商品价格比例相同 美国(美元) 英国(英镑) 小麦 1.00 2.00 纺织品 2.00 4.00 • 在表7-2中,美国在两种商品中都处于优势,但优势一样大,“两优无其重”,贸易难以发生。 • 从表中可见,美国国内小麦和纺织品的价格比例为1∶2,英国国内小麦和纺织品的价格比例也是1∶2,两国商品的价格比例完全相同。这就意味着,在美国国内1单位小麦能交换1/2单位的纺织品,在英国国内也是1单位小麦交换1/2单位的纺织品。这种相同的交换比例,使两国都不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利。  .

  15. 在上例中,对美国来说,在国内1单位小麦能换1/2单位的纺织品,如果与英国交换纺织品,也仍然只能按这一比例进行,不会比在国内交换的更多;对英国来说,在国内1单位纺织品交换2单位小麦,如果与美国交换小麦,也仍然只能按这一比例进行,并不比在国内交换的更多。这种不会带来更多利益的交换,两个国家都不会接受,因而国际贸易不会发生。在上例中,对美国来说,在国内1单位小麦能换1/2单位的纺织品,如果与英国交换纺织品,也仍然只能按这一比例进行,不会比在国内交换的更多;对英国来说,在国内1单位纺织品交换2单位小麦,如果与美国交换小麦,也仍然只能按这一比例进行,并不比在国内交换的更多。这种不会带来更多利益的交换,两个国家都不会接受,因而国际贸易不会发生。 • 通过以上正反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两国商品价格比例相同,国际贸易不能发生;两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国际贸易能够发生。所以,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 .

  16. (三)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三)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 • 所谓的要素价格就是指劳动、土地和资本这些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称为要素的报酬,比如劳动的工资、土地的地租、资本的利息等。 • 各国要素价格比例,则是指这些生产要素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单位价格比例。 • 所谓生产函数,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比例关系。比如,生产1单位小麦需要投入5个单位的土地和1个单位的劳动。 • 俄林的假设:各国生产同一类商品的生产函数是相同的。 .

  17. 举例说明: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要素(土地和劳动)举例说明: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要素(土地和劳动) • 现将两国的要素价格、生产函数以及小麦和纺织品的国内价格比例列表如下: • 表7-3 (1)两国的要素价格比例不同(美国是1:2;英国是4:1) 美国:土地1美元,劳动2美元;英国:土地4英镑,劳动1英镑 (2)两国的生产函数相同 美国:生产1单位小麦需要投入5单位土地和1单位劳动 生产1单位纺织品需要投入1单位土地和10单位劳动 英国:生产1单位小麦需要投入5单位土地和1单位劳动 生产1单位纺织品需要投入1单位土地和10单位劳动 (3)两国的国内商品价格比例不同 美国:小麦:5单位土地x1美元+1单位劳动x2美元=7美元 (1) 纺织品: 1单位土地x1美元+10单位劳动x2美元=21美元 (3) 英国:小麦:5单位土地x4英镑+1单位劳动x1英镑=21英镑 (3) 纺织品:1单位土地x4英镑+10单位劳动x1英镑=14英镑 (2) 两国国内的商品价格比例不同:美国为1:3,英国为3:2 结论:美英两国的两种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两国生产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

  18. (四)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四)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 各种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中的丰缺程度是很不相同的。供给丰富的生产要素价格便宜,相反,供给稀缺的生产要素价格就昂贵。 比如,澳大利亚地广人稀(760万平方公里土地,只有2100万人口)资本较少,因此地租较便宜而资本和劳动力的价格较贵。所以说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 俄林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了一个著名结论:一国出口的是本国丰富的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的是本国稀缺的要素所生产的商品。.

  19. (五)要素供给比例理论小结 这一理论可以简化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供给)的差异 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 商品生产成本的差异 商品价格的差异 国际贸易产生.

  20. 五、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一)该定理的含义是:商品的国际贸易,即商品在国家间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生产要素的流动,拉平各国间的要素价格,弥补国际间要素流动性的不足,减少国际间各种生产要素分布不均所造成的要素价格差异。 土地、资本、劳动.

  21. (二)要素价格均等化过程 韩国:劳动力多 工资低 资本少 利息率高 于是,韩国的厂商更愿意多使用廉价的劳动力,而不愿多使用资本。结果,韩国生产并出口较多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则少生产多进口。 日本:劳动力少 工资高 资本多 利息率低 日本厂商生产和出口情况与韩国相反。 久而久之,韩日两国的要素价格会趋于均等。.

  22. (三)要素价格均等化的结果 • 1、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 (1)使国内的生产要素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例如韩国,以前是滥用劳动力,现在则是使用更多的机器设备武装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 • (2)使国内的分配发生变化。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对国内各种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发生影响,改变着不同要素所有者阶层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地位。比如在韩国对日本的贸易中,韩国国内劳动工资水平普遍上升,工人的收入得到提高;资本利率水平普遍下降,资本家的收入随之减少。在日本,工人和资本家的收入变动情况正好与此相反。 • 2、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 (1)使世界范围内的生产要素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 (2)使世界各国同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获得的收入趋于均等。 .

  23. 六、资源赋予论简评 • (一)资源赋予论的积极意义 • 1、这一理论更接近国际贸易的现实。比如它从生产要素、价格、供给、需求等实际问题入手分析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更接近国际贸易的现实。 • 2、坚持了比较成本学说的正确思想。俄林的两国不同的商品价格比例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的论断,就是比较成本理论的具体应用。 • 3、对各国外贸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比如,某种生产要素本国稀缺,则应进口这类要素密集型产品,而不要坚持本国生产,否则将会失去更多的利益。.

  24. (二)资源赋予论的局限性 • 1、资源赋予论用均衡价值论代替了古典学派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所坚持的劳动价值论的正确观点。 • 2、这一学说的主要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之上的(例如不存在规模经济、各国生产同一类商品的生产函数是相同的等),从而表现为一种静态分析,这就使其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真实情况,并产生出了各种理论漏洞,受到后人的抨击。 • 3、这一学说在分析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时,只强调了各个国家生产要素禀赋上的差别,忽视了“市场扩张”这一重要内容,而后者正是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占领国际市场,增加工人就业,有些产品不具比较优势,政府也鼓励出口。.

  25. 第二节 里昂惕夫反论 一、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简介: 瓦西里·里昂惕夫(W·Liontief )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投入产出经济学的创始人。他祖籍俄国,祖辈历代为俄国农民。他在前苏联受过高等教育并取得学位。1931年加入美国国籍,长期任美国哈佛大学行政管理学院教授。他因提出投入产出分析法,获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1987年,里昂惕夫曾随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华访问。他很欣赏中国的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回国后发表了《社会主义在中国行得通》的评论文章,高度地评价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这篇评论轰动了西方世界,对西方国家了解中国起到了积极作用。

  26. 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之谜是与俄林资源赋予论密切相关的。 按俄林理论,去推论美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结论是相当明确的:美国资本丰富而劳动力稀缺,所以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并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里昂惕夫从理论上也相信这一结论,可是当他利用大量统计资料来验证美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时,却得出了与这一结论完全相反的结果。应如何解释这个被普遍认为正确的理论却又与现实相矛盾的现象,这就成了一道人们多年争论不休的难题。因此,理论界称其为里昂惕夫反论,或称里昂惕夫之谜。.

  27. 二、谜的产生 • 里昂惕夫为了验证赫—俄理论的正确性,于50年代初收集了1947年美国200种出口产品和进口替代产品的资料,编制了美国的投入产出表。 • 他假设:美国减少出口品生产和减少进口品的数值都是100万美元,他要分析资本和劳动力这两类生产要素在美国出口品和进口品中各占多大比重。 • 他具体要考察:(1)当减少100万美元的出口品,美国有多少劳动力和资本会剩余; (2)当减少100万美元的进口品时,会相应增加100万美元进口替代品的生产,美国有多少劳动力和资本会因此而增加。 然而,对各种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和计算的结果却与他的预期恰好相反。.

  28. 表7-4 :里昂惕夫对1947年美国外贸的实证分析 出口品 进口替代品 出口品/进口替代品 资本量(美元) 2550780 3091339 劳动(人/年) 182 170 资本/劳动(人均资本量) 14015 18184 0.771 (每百万美元所投入的要素量) • 由此可见,出口品部门中的人均资本量少于进口替代品部门,只有进口替代品部门的77.1%(14015/18184)。这意味着,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 这一研究结果是里昂惕夫所始料不及的。.

  29. 三、谜的验证 • 里昂惕夫之谜对当时在西方国际贸易理论领域占统治地位的资源赋予论无疑是个明显的挑战,立即在西方理论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经济学家都参与了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 1、里昂惕夫的验证:谜仍然存在 • 表7-5 :里昂惕夫对1951年美国外贸的实证分析 出口品 进口替代品 出口品/进口替代品 资本量(美元) 2256800 2303400 劳动(人/年) 174 168 资本/劳动(人均资本量) 12970 13711 0.946

  30. 2、鲍德温的验证:谜也存在 • 表7-6 :鲍德温对1962年美国外贸的实证分析 出口品 进口替代品 出口品/进口替代品 资本量(美元) 1876000 2132000 劳动(人/年) 131 119 资本/劳动(人均资本量) 14321 17916 0.799 (每百万美元所投入的要素量).

  31. 3、惠特尼的验证:谜不存在 • 表7-7: 惠特尼对1899年美国外贸的实证分析 出口品 进口替代品 出口品/进口替代品 资本量(美元) 2621200 2589700 劳动(人/年) 1122..5 1240.2 资本/劳动(人均资本量) 2335 2088 1.118 (每百万美元所投入的要素量)表7-7说明1899年美国出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谜”并不存在。然而,有人对惠特尼的验证结果提出了这样的诘难:人们并不认为1899年时的美国已经是个资本丰裕的国家了。 .

  32. 四、对谜的解释 对里昂惕夫之迷的解释有多种,有代表性的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劳动力不同质论 他认为,由于美国的企业管理和行业组织远比其他国家优越,而且工人所受的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较好,就使得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的工人,并认为大约要高出3倍。 这样,把美国的劳动供给按照劳动效率的高低加以调整,即把现有的劳动量乘以3,美国实际上就成为了一个劳动相对丰富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所以,里昂惕夫之谜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33. (二)人力资本论 • 这种论点是通过把熟练劳动资本化来解释谜的产生。 • 这种论点认为,熟练劳动和简单劳动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别,熟练劳动能够转化为“人力资本”。 • 这里是把人力资本作为无形资本来看待。这样,在计算某一生产部门的资本密集度时,就不仅要计算有形资本,而且要计算该部门中熟练工人所包含的无形资本,即人力资本。

  34. 经济学家凯林(P·B·Kenen)更进一步地直接把熟练劳动的收入高出简单劳动的部分算作资本并同有形资本相加,作为资本和劳动力比例(资本密集度)中的分子。按这种方法处理,里昂惕夫之谜便消失了。经济学家凯林(P·B·Kenen)更进一步地直接把熟练劳动的收入高出简单劳动的部分算作资本并同有形资本相加,作为资本和劳动力比例(资本密集度)中的分子。按这种方法处理,里昂惕夫之谜便消失了。 • 比如,熟练劳动年工资3万美元,简单劳动年工资1万美元,熟练劳动工资中高出的2万美元算作人力资本计入资本密集度公式(资本/劳动力)中的资本部分,便会使熟练工人较多的部门资本密集度增大。 • 以此种方法计算,美国出口部门的资本密集度比里昂惕夫计算的要大得多。 .

  35. (三)需求偏好论 • 此论点认为,一国的资源禀赋状况决定着一国的生产和出口产品结构,但需求偏好状况可能会抵消这一趋势。如果一国的丰裕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吸引着国内的需求极大地向这类产品上倾斜,就会使这类原本数量很丰富的产品显得稀缺起来,进而引致这类产品由出口变为进口。 • 比如美国,国内资本要素虽然很丰裕,但国内对资本密集型产品有很高的需求,美国可能就会进口这类产品。(美国消费者对汽车、家电等的需求量很大,引致了进口).

  36. (四)要素密集转化论 • 这种论点认为,把某种商品定为资本密集型的,把另一种商品定为劳动密集型的固定不变的划分方法是不妥当的。实际上,某种商品在甲国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在乙国可能就属于资本密集型的。 • 比如农产品,在广大发展中国家里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美国则应该被看作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因为美国农业生产中,花费在农业机械、农药、化肥、良种及社会化服务上的投资相当大,而花费的人力并不多。从这一论点出发,我们就不应把美国农产品的出口简单地说成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37. (五)自然资源论 • 美国的进口品中初级产品占60~70%,这些初级产品主要是木材和各种矿产品。这类初级产品在开采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 • 里昂惕夫本人也认为,如果验证中去掉资源密集型产品,美国的外贸结构也就不会存在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状况了。 • 比如,加拿大50年代前后出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与加拿大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关。加拿大的外贸对象以美国为主,加拿大向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自然资源),从美国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

  38. (六)跨国公司的影响 • 美国的跨国公司遍布世界各地,所生产的产品约有一半返销美国。跨国公司的产品主要是利用东道国的各种资源加上美国的资本和技术生产出来的,这些产品相当多属于资本密集型的。这类产品的返销,是美国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 例如:波音飞机零部件的返销、石油开采与提炼后的返销。

  39. (七)贸易壁垒的限制 • 假如各贸易参加国没有设任何贸易壁垒,商品便会按赫—俄定理所揭示的规律在各国间流动。但现实并非如此。比如,美国政府为了保护工人就业,对那些雇用大量不熟练或半熟练工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采取了较严厉的保护主义政策,有意地筑起各种壁垒限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 • 例如:美国对纺织品进口的限制。

  40. 五、简评 • 1、里昂惕夫反论成为了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里昂惕夫反论所提出的问题,不仅在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界引起震动,而且还带动起一场持续多年的理论争论和探讨,从而推动着国际贸易理论向纵深发展。 • 2、方法上的创新。创立一种新的分析方法胜于得出一个结论。里昂惕夫开创了用投入产出法和统计数据全面验证贸易理论的道路,为后人的理论研究工作开拓了新的思路。 • 3、对贸易理论有双重推动作用 一是推动了H-O定理的不断修正和完善; 二是推动了战后贸易理论的发展。  .

  41. 第三节 战后国际贸易理论 一、动态周期说   动态周期说从技术、原料和产品的周期性变化来分析其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动态周期说主要分为三类: (一)技术周期说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波斯纳(M·A·Posner)。 他认为,科学技术在形成国际贸易格局的比较利益方面,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42. 波斯纳把技术的创新和转移以及国际贸易的发生和发展划分为了几个阶段:波斯纳把技术的创新和转移以及国际贸易的发生和发展划分为了几个阶段: • 需求滞后,指技术创新国开始生产和消费到别国开始进口该类商品这段时间; • 模仿滞后,指新技术的发明应用到别国已熟练掌握这段时间。模仿滞后又分为反应滞后和掌握滞后两段时间。 • 反应滞后,是指技术创新国开始生产到技术模仿国开始生产这段时间; • 掌握滞后,是指技术模仿国开始生产到熟练掌握生产技术后大规模生产而不再进口这段时间(见图 ) .

  43. 图7-1中的曲线A是A国生产和出口线;曲线B是B国的进出口线;曲线B'是B国生产线。图7-1中的曲线A是A国生产和出口线;曲线B是B国的进出口线;曲线B'是B国生产线。 B国

  44. 影响滞后长短的因素: • 在模仿滞后中,反应滞后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市场信息的了解和企业家对新技术的认识以及决策意识; • 掌握滞后的长短取决于引进技术国家吸收新技术的能力,如科技人员素质和配套设备水平等; • 需求滞后的长短则取决于两国间消费水平的差距,消费水平在这里的作用十分重要,有了一定的消费水平,才有了对新产品的消费,也才有了该类产品的生产和技术的引进。 .

  45. (二)原料周期说 • 该理论认为,原料的生命周期特点与工业制成品是很不相同的,从而使原料的国际贸易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他们把原料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为“需求产生的繁荣阶段”。在这个阶段,生产的发展使原料的需求迅速增加,原料的价格也急剧上涨。(例如工业革命使得煤炭价格大涨) .

  46. 第二个阶段为“需求和供给来源的替代阶段”。由于原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一方面消费者(进口国)会去寻找较为便宜的替代品,另一方面又会促使更多的国家开发该项原料,供应世界市场。这种供求的变化使原料价格上涨的趋势得到抑制,并逐渐出现下跌势头。(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相互替代)第二个阶段为“需求和供给来源的替代阶段”。由于原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一方面消费者(进口国)会去寻找较为便宜的替代品,另一方面又会促使更多的国家开发该项原料,供应世界市场。这种供求的变化使原料价格上涨的趋势得到抑制,并逐渐出现下跌势头。(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相互替代) • 第三个阶段为“合成或研究与发展的介入阶段”。在研究与发展中,人们一方面研制出了能够替代初级原料的合成代用品,另一方面也发现了节约使用初级原料的新方法,这样,初级原料便从兴旺期进入了生命的末期。(例如欧洲研究出了用压缩空气驱动的汽车,以及核能、风能的使用).

  47. 受生命周期所制约的原料的国际贸易有着自身的特点:受生命周期所制约的原料的国际贸易有着自身的特点: • 初期,自然资源蕴藏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在原料出口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发达国家是原料的主要进口国。 • 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种原料替代品的出现,经济发达国家不仅减少了原料的进口,反而还向国际市场供应各类合成原料。 • 例如,化纤原料取代棉麻原料,已在当今的世界市场上成为了各种纺织产品的主要原材料。在化纤的生产与出口中,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例如日本。.

  48. 再以橡胶为例: 第一阶段(1885-1910年)汽车工业的发展使天然橡胶价格上升78%,巴西和非洲占据着世界产量的61%; 第二阶段(1910-1940年)马来西亚、印尼、斯里兰卡等新的橡胶来源国已占有世界产量的92%,使价格稳中有降; 第三阶段(1940年之后)人工合成橡胶占世界橡胶的消费量由1940年的20%上升到1970年的70%。致使马来西亚改种棕榈树。

  49. 棕榈树 棕榈油是植物油的一种,能部分替代其它油脂,可代替的有大豆油、花生油。棕榈油在世界上被广泛用于烹饪和食品制造业。它常被当作人造奶油来使用,象其它食用油一样,棕榈油容易被消化、吸收、以及促进健康。 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是全球主要的棕榈油生产国,这两个国家的棕榈油产量占全球产量的80%以上。 中国是棕榈油的完全进口国。

  50. 对比:槟榔树和椰子树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