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 likes | 624 Views
加强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认识.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 时永全. Is life worth living? It depends on the liver!. liver. —— Anonymous. Work Walk Produce. Work er Walk er Produce r. V. + er. Live . Liver . 甲 乙 丙 丁 戊 庚 . 自身免疫. 自身免疫性肝病. 重叠综合征. 肝细胞. 自身免疫性肝炎 ( AIH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 PBC ). 胆管细胞.
E N D
加强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认识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 时永全
Is life worth living? It depends on the liver! liver —— Anonymous
Work Walk Produce Worker Walker Producer V. + er Live Liver
甲 乙 丙 丁 戊 庚
自身免疫性肝病 重叠综合征 肝细胞 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 胆管细胞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PSC)
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Hepatitis, AIH) • 慢性炎性坏死性肝脏疾病 • 病因未明 • 伴高球蛋白血症和自身抗体阳性 • 发病率:170/100万(西方国家)
AIH 临床表现 • 女性多见(>70%) • 隐袭起病,慢性迁延性病程 • 类似病毒性肝炎症状(低热、乏力、纳差、厌油、右上腹隐痛等) • 皮肤巩膜黄染(80%),肝掌、蜘蛛痣,肝大,后期门脉高压体征 • 有时伴SLE、SS或甲状腺疾病
肝酶:ALT、AST升高明显 高γ球蛋白血症,IgG升高明显 自身抗体: I型:ANA和/或抗SMA阳性,可能与P-ANCA有关 II型:抗LKM-1阳性,ANA、抗SMA阴性 III型:抗SLA/LP阳性,ANA、抗SMA、抗LKM-1阴性 抗肝肾微粒体抗体:anti-LKM-1 抗可溶肝细胞抗原抗体:anti-SLA 抗肝胰抗体:anti-LP AIH 实验室检查
血ANA、抗SMA或抗LKM-1阳性,滴度1:80以上 血清Y-球蛋白或IgG水平升高1.5倍以上 血转氨酶升高 病理上存在碎屑样坏死,伴或不伴小叶型肝炎 无活动性病毒感染标志,无过度饮酒、输血史及服用致肝损药物史 无胆系病变、肉芽肿、铜沉积症等其他表现 AIH 诊断
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强的松30-40mg/d,减至停用或5mg/d维持 硫唑嘌呤50-100mg/d CysA 肝移植 AIH 治疗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cholangitis,PSC • 胆管慢性炎症性疾病 • 原因不明 • 多灶性肝内、外胆管狭窄
男性多见(>65%),任何年龄段,多为中青年 波动性黄疸、瘙痒、腹痛、乏力,也可无任何症状 常伴胆系感染 常伴发IBD,UC明显多于CD 注:75%的PSC患者合并IBD,其中UC 87%,CD13% UC中10-15%的患者可有肝功能异常,PSC发生率为5% PSC 临床表现
肝酶:淤胆性表现(ALP、GGT) 30%高γ球蛋白血症,以IgM升高为主 免疫学指标: 7-77%ANA 、13-20%抗SMA、35%AMA 50-80%ANCA阳性且与胆汁淤积程度平行 影像学:胆管造影见多灶性狭窄和肝内外胆管串珠样改变 PSC 实验室检查
有IBD病史,同时出现不明原因的ALP升高 波动性黄疸伴发热和肝区不适 特征性影像学改变(ERCP,MRCP) 除外其他因素引起的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药物和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胆汁淤积症 典型的肝穿表现:洋葱皮样胆管纤维化 PSC 诊断
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效果差 熊去氧胆酸 治疗并发症:瘙痒、胆道感染 肝移植 PSC 治疗
进行性发展性疾病,确诊后平均生存期12年 有症状者生存期7年 PSC 预后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PBC • 发病率 0.9-49/百万,患病率6.7-402/百万 • 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 好发于中年以上女性 • 血清抗线粒体抗体阳性 • 肝内小胆管非化脓性破坏性炎症
PBC的病因学 PBC 遗传背景 环境因素
PBC的遗传因素 NEJM 2009 J Hepatol 2010 J Hepatol 2009 J Hepatol 2008 Gastroenterol 2008 Arthritis Rheum 2009 • 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 • 双胞胎发病率高 • PBC一级亲属发病率高100倍 HLA 获得免疫 固有免疫 CTLA4, IL-1beta, TNF alpha, IL12A, IL12RB2 C4*Q0, C4B*2, NRAMP1,SLC11A1, MBL, VDR DR,DQ
PBC与X染色体 • 多发于女性 (>80%) • PBC X单体率显著升高 Dig Liver Dis 2010 Lancet 2004 J Immunol 2005 PBC:一种X连锁性疾病?
1 1 尿路感染 吸烟(被动) 2 3 化妆品、指甲油、染发 4 激素替代治疗 1 5 多次怀孕 PBC的环境因素 1 6 卤化碳氢化合物 Gut 2010;J Hepatol 2010; Trends Immunol 2009; Hepatol 2007; Hepatol 2005
1 2 3 4 5 6 环境中广泛存在,能够激活雌激素 25%人的粪便中可检测到该细菌的16S rRNA 能催化化学物质的卤化反应,生成卤化物 与自身抗原PDC-E2高度同源 PBC血清与该菌反应性100-1000倍于E.coli PBC动物模型:该菌诱导AMA 溶芳烃鞘氨醇单胞菌N. aromaticivorans PBC的环境因素 J Hepatol 2010; Trends Immunol 2009
J Hepatol 2010 Trends Immunol 2009
PBC的自然病程 • 慢性、进展性疾病 • 病程因人而异,可长达数十年 • UDCA改变了PBC的自然病程
UDCA前时代 • 从AMA阳性、肝功正常进展至持续肝功能异常:平均6年(1-19年) • 英国、北美、瑞典:36-89%病人在4.5-17.8年内出现症状或进展 • 无UDCA时代:无症状PBC患者平均生存期16年,有症状PBC患者中位生存期为5-8年 • 总体上,病理分级平均每1.5年进展1级 Lancet 1996; J Hepatol 1999; Am J Gastroenterol 1999; Gastroenterol 2000.
UDCA时代(1990- ) • UDCA显著改善肝功能、组织学、存活时间 • 与对照相比,UDCA降低肝硬化发生率(49%----13%) • 与安慰剂比,UDCA延缓组织学进展(34%----7%) • 与安慰剂比,UDCA阻止静脉曲张发生(58%----16%) • 10年和20年存活率分别为84%、66% • 10年和20年肝移植或死亡率为6%、22% Mayo Clin Proc 1997; Hepatol 1999, 2009; Gastroenterol 2002, 2005, 2006; J Hepatol 2003; N Engl J Med 1991, 1994
PBC的诊断 • 生化检查提示於胆,特别是碱性磷酸酶ALP升高 • AMA阳性 • 组织学见非化脓性破坏性胆管炎和小叶间胆管破坏 符合其中2项即可诊断PBC Hepatol 2009
PBC的症状 最常见,达78%,与抑郁无关,白天嗜睡可因甲减(20%PBC伴发)加重 乏力 机制不清,比乏力更特异,可局部可全身, 20-70%,夜间、毛衣、热、怀孕加重 瘙痒 干燥 较为常见,多为眼和/或口腔干燥 其他 不常见:皮肤钙化,雷诺综合征,吞咽困难 Gut 2004, 2006; Hepatol 2004, 2006; J Hepatol 2007, 2009
1 1 Click to add Title 晚期:黄疸、脾大、腹水、蜘蛛痣 2 2 偶见:皮肤黄疣、眼睑黄疣 Click to add Title 1 3 Click to add Title 骨质疏松:1/3PBC,风险4.4倍,VD正常 2 4 Click to add Title 维生素缺乏:少见;夜盲、出血、骨痛 PBC的体征 Gut 2006; Hepatol 2004, 2006; J Hepatol 2001, 2005, 2009
肝功能 碱性磷酸酶ALP升高 疾病分期 病变程度 疾病进展 ALT/AST轻度升高 IgM,有时IgG升高 Liver Int 2004; J Hepatol 2009 , 2010; Dig Liver Dis 2010;
血脂 高密度脂蛋白 血脂显著升高 粥样硬化无关 胆固醇 Gut 2002, 2006; Hepatol 2009 ; J Hepatol 2010; Dig Liver Dis 2010;
自身抗体 • 抗线粒体抗体AMA :90-95% • 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50% • 抗M2抗体:AMA阴性患者可出现 • AMA • 5-10%PBC患者呈阴性 • 自然人群0.5%阳性 • AMA抗原:2-酮酸脱氢酶复合物 •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PDC-E2) • 支链2-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 • 2-酮酸戊二酸脱氢酶复合物 AMA:5000/百万 PBC:6.7-402/百万 仅仅有不超过10%的AMA阳性者会发生PBC! Hepatol 2008, 2009; J Hepatol 2009 , 2010; Dig Liver Dis 2010
肝活检 Ⅰ期:门管区炎伴有胆小管肉芽肿性破坏 Ⅱ期:门脉周围炎伴胆管增生 Ⅲ期:可见纤维间隔和桥接坏死形成 Ⅳ期:肝硬化期 至少有10-15个汇管区 纤维化和肝硬化提示预后差 并非必须 AMA阴性者需要 Gastroenterol 2002, 2005;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3; Hepatol 2009
影像学检查 • 对所有胆汁淤积病人均应进行肝胆系统的B超检查 • B超提示胆管系统正常而AMA阳性的病人,不需要进行胆管成像即可诊断PBC • 如果PBC诊断不明确或有血清胆红素的突然升高,则必需进行胆管成像检查 Hepatol 2006; Hepatol 2009
发现ALP升高 排除病毒、酒精、药物损伤 影像学排除胆道梗阻 查AMA,ANA, ASMA 肝活检:AMA-/AST>5ULN Hepatol 2009
特殊病例 1. AMA阴性PBC • 约占5-10% • 临床表现、组织学、病程与AMA+PBC一致 • 几乎所有患者有ANA和/或ASMA阳性 • IgM水平明显低于AMA+PBC • 需活检确诊,有典型的胆管破坏性改变 • UDCA治疗有效 Hepatol 2006;2009; J Hepatol 2010
特殊病例 2. PBC/AIH重叠综合征 • PBC和AIH同时发生 • 序贯发生:多先PBC后AIH,较少先AIH后PBC • IAIH-G(international aotuimmune hepatitis group)评分 • 简易标准(3选2):ALT>5ULN;IgG>2ULN和/或ASMA+; • 肝活检见中重度汇管区或界板炎症 • 预后比AMA+PBC差 • UDCA、免疫抑制剂曾被尝试,但无共识 Am J Gastroenterol 2005; Liver Int 2007; Gastroenterol Clin Biol 2007; Hepatol 2006;2009; J Hepatol 2006, 2010
PBC的药物治疗----UDCA • 唯一:目前唯一有效的药物 • 通用:无论PBC分期,均可使用 • 适量:13-15mg/kg/d,优于5-7或23-25 • 早用:早期患者反应比晚期患者好 • UDCA显著改善肝功能、组织学 • UDCA减少静脉曲张、延长生存期 • 对出血、乏力、瘙痒、骨质疏松无效 Am J Gastroenterol 2002, 2007;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7; J Clin Gastroenterol 2003, 2005; Hepatol 2005;2009; J Hepatol 2010
UDCA反应不全 • 连续服用至少12个月,肝功能持续异常或活检证实病变加重 • 发生率:30-40% • 治疗共识:尚缺 • 肝移植 • 糖皮质激素+ 硫唑嘌呤/骁悉/秋水仙碱/氨甲喋呤 Am J Gastroenterol 2003; Hepatol 2005;2009; J Hepatol 2010
对症治疗 瘙痒 • 首选:考来烯胺(消胆胺),12g/d,应与UDCA间隔2-4小时 • 次选:利福平 150-300 mg/d • 备选:纳洛酮50mg/d、舍曲林75-100mg/d 口眼干燥 骨质疏松 • 人工泪液、唾液 • 毛果芸香碱 • 环孢菌素 • 钙片1000-1500mg/d • VitD 1000IU/d • 阿仑膦酸 70mg/w(无食管炎和静脉曲张) Hepatol 2007, 2009 ; J Hepatol 2010; Dig Liver Dis 2010
PBC的药物治疗 骨质疏松 口眼干燥 瘙痒 UDCA 13-15mg/kg/d 基础治疗
PBC的随访 • 肝功能:3-6月 • 甲状腺功能(TSH):每年 • 骨密度:2-4年 • Vit A, D, K:当胆红素>2.0时,每年 • 胃镜:有肝硬化或Mayo积分>4.1,每1-3年 • B超和AFP: 明确硬化或怀疑硬化,定期 Hepatol 2009
小 结 • 由自身免疫介导,但病因不清 • 在西方国家呈上升趋势 • 在我国的检出率逐年升高 • 亲属发病危险显著增加 • 包括三种基本类型(AIH、PBC、PSC) • 病情可由单一发展为重叠 • 大部分患者对药物反应良好 • 早治早受益
If life worth living, It depends on the liver! 享受生活 从肝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