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likes | 239 Views
《 基于中小幼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特点的区域性系统培养研究 》 实验情况报告 上海市 徐汇 教改实验 区 201 3 年 11 月 24 日. 一、研究的起源 —— 解决三个突出问题. 1 、 “ 点缀式 ” 的培养居多。 由培养个别 “ 尖子 ”,转为 惠及每个孩子; 2 、同课程改革相游离,尤其是与基础课程实施的 “ 主渠道 ” 割裂现象严重。 由课外活动进入课堂教学; 3 、对各年龄阶段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的心理特点,缺乏必要的系统研究,更缺乏中小幼一以贯之的连续培养,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 由“点状”培养成为“线状”培养。. 二、研究的目标.
E N D
《基于中小幼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特点的区域性系统培养研究》实验情况报告《基于中小幼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特点的区域性系统培养研究》实验情况报告 上海市徐汇教改实验区 2013年11月24日
一、研究的起源——解决三个突出问题 1、“点缀式”的培养居多。 由培养个别“尖子”,转为惠及每个孩子; 2、同课程改革相游离,尤其是与基础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割裂现象严重。 由课外活动进入课堂教学; 3、对各年龄阶段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的心理特点,缺乏必要的系统研究,更缺乏中小幼一以贯之的连续培养,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 由“点状”培养成为“线状”培养。
二、研究的目标 探索以基础课程实施为载体,以中小幼学生创新素养基础性品质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为核心的全纳性创新素养培养的实验研究。以该项目的研究撬动深层次的课程改革,并初步形成区域性系统培养的新模式。
三、实验的启动 2011年经专家评审,被确立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和上海市教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同年被中国教育学会确立为全国教改实验区“十二五”的实验项目。 2012年初,开题认证,正式启动。 至今已进行了一年多时间的第一轮实验。
四、实验的进展 1、理论研究先行,指导实验开展 区教科室专家进行了半年多的理论研究,形成了本课题研究的《教育理论概念体系》,《学生创新素养系统培养的方法论》以及《学生创新素养系统培养指南(供实验学校、教师参考)》等一系列理论成果,通过教师培训,为实验教师所接受和掌握,推进了实验的科学发展。
四、实验的进展 2、确定首轮重点,布点开展研究 第一轮实验的重点是中小幼学生“创新素养”的发展特点研究,以及学科基础课程实施中面向全体学生的培养研究。 在全区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四个学段,各抽取5所不同层次的学校(园)开展以校为本的的实验。
四、实验的进展 3、区校联动“试水”,一年初见成效 2012.3-2012.6。总项目组指导实验学校,根据各自现有基础,选择实验学科和实验教师,组成实验项目组,制订项目实施方案。 2012.7-2013.8。20所实验学校进行了一年的“试水实验”。由科研员、教研员和实验教师一起研究在基础课程中的“创新素养系统培养”,将创新素养的培养引入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先后召开了18次学校现场研讨会,全区语文、数学专题研讨会各1次。
五、后续的研究 1、集聚各方智慧,助力项目研究 2013.3,总项目组派员赴京向中国教育学会全国教改实验区领导汇报工作、听取指导。 2013.5,组织实验学校项目负责人员赴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人大附中、清华附小学习。 此外,还邀请了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民生及顾泠沅、钱源伟、沈之菲、夏雪梅等专家指导。
五、后续的研究 2、梳理一轮研究,形成阶段成果 2013.9—10,分别召开了四个学段实验学校首轮实验的总结交流会。形成的会议纪要,上报给了市教委科技处、规划办和中国教育学会。 科研员深入实验学校,与学校实验课题组的领导、老师一起总结和梳理学生创新素养特点,以及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适宜培养的方式和方法。在研究学生、教学的基础上,选准学生创新素养的基本点,找出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点,形成素养培养的适切点,研究出成功的经验和阶段性成果。
五、后续的研究 3、谋划二轮实验,完善系统研究 项目组研究人员正在设计第二轮研究规划,侧重于各学段间的联系和学科间的兼容,更为突出的体现本课题研究的区域性和系统性。 区域性培养是建立在不同学段学生创新素养的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系统研究,包括了从学前到高中基础教育全学段的研究。 基础课程中创新素养系统性培养的重点包括培养内容的系统性、培养目标的系统性、培养过程的系统性。
五、后续的研究 4、创新项目研究,二轮启动在即 从心理学角度的研究转向从“教育行为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从他们的行为表现中归纳出一般特点。 第二轮实验计划在年内启动,并采用“两轮”并进的方法,实现实验性、验证性和推广性的结合。即:首轮实验校以开展第二轮系统研究为主,新增一批实验校,以验证第一轮研究成果为主。 近期正举办以“转型实践、主动发展”为主题的区第七届学术节,倡导学校、教师、学生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