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k likes | 2.55k Views
第五課 勸學. 荀子. 荀子注二十卷 戰國荀子撰,唐楊注 宋刻本, 23×18.9 釐米. 目次. 一、 題解 七、 語文萬花筒 二、 作者 八、 問題與討論 三、 思想探究 九、 延伸閱讀 四、 文學探究 十、 牛刀小試 五、 課文賞析 十一、 資料來源 六、 文章結構表. 題解. 出處 題意 背景 延伸成語. 題 解. 出處: 本文節選自 《 荀子.勸學 》 篇 (依據清代王先謙校注 《 荀子集解 》 ,藝文印書 館印行)
E N D
第五課勸學 荀子 荀子注二十卷 戰國荀子撰,唐楊注 宋刻本,23×18.9釐米
目次 一、題解 七、語文萬花筒 二、作者 八、問題與討論 三、思想探究九、延伸閱讀 四、文學探究 十、牛刀小試 五、課文賞析十一、資料來源 六、文章結構表
題解 • 出處 • 題意 • 背景 • 延伸成語
題 解 • 出處:本文節選自《荀子.勸學》 篇(依據清代王先謙校注《荀子集解》 ,藝文印書 館印行) • 題意:〈勸學〉篇是《荀子》全書的第一篇,勸,勉勵。學,指為學。勸學,勉勵士人努力為學,以成為一位學問淵博、品德高尚的人。文中論及包括學習環境、態度、為學目的等,至今仍具深遠啟發。 宋台州公使庫刻本《荀子》書影 現存日本
題 解 • 背景:荀子主張性惡說,認為人性是趨向於惡的,人們長成以後所以會行善,都是後天人為的成果。所謂「人為」,指的就是為學,因此《荀子》特別重視為學。〈勸學〉則是專門討論為學的專篇。 • 延伸成語:「青出於藍」、「鍥而不舍」、「口耳之學」等等,都是出自本文;千百年來一直流傳於後,成為人們相互勉勵或警惕的格言。 荀子名言:「化性起偽」(偽,人為,即學習)
作者 • 荀子生平大要 • 荀子遺聞軼事 • 孟荀思想比較
荀子生平大要 • 荀子,名況,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稱「荀卿」,古書中也有稱「孫卿」的。 • 戰國時期趙人,生卒年不詳。 「荀」改作「孫」,因二字音近相通
荀子生平大要 • 荀子一生周遊列國,曾講學於齊國稷下(今山東省淄博市),因為年高德劭,為當時最有聲望的學術領袖,曾三為祭酒(古代祭祀或宴會時,擔任舉酒祭神的人)其後至楚國,楚相春申君任命他為蘭陵(今山東省臨沂市蒼山縣蘭陵鎮)令。 荀子紀念郵票 周遊列國:荀子曾遊燕、齊、趙、秦
荀子生平大要 • 春申君死後,荀子被免職,家居蘭陵,授徒講學,並從事著述。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弟子。 • 整體而言,荀子出生於趙國,一生周遊列國,而在齊國稷下講論學問之時,是他最風光的經歷;晚年仕楚,家於蘭陵,死於蘭陵,是他一面從政,一面從事著述的時期。 荀子墓
遺聞軼事—生卒年不詳 • 荀子生卒年不詳,一般學者考訂,荀子約當生於周赧王之時(西元前314~256年),卒於秦始皇晚年,享年約九十多歲。此說雖然籠統,但涵蓋面比較持平可信;也就是荀子生活於戰國末年,是一位高壽的思想家。
遺聞軼事—擔任稷下祭酒 • 稷下是指戰國時代齊國都城臨淄西門的附近地區,齊威王、宣王時代,曾經在此建築學宮,廣招文學游說之士講學議論,成為當代各學派論學活動的中心。他一生周遊列國,曾講學於齊國稷下,因為年高德劭,為當時最有聲望的學術領袖,曾三為祭酒。
遺聞軼事—李斯和韓非的老師 • 李斯和韓非是戰國末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們都是荀子的學生,老師荀子是儒家的思想家,學生卻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在學術傳承系統方面,是特殊的現象。 荀子像
孟荀思想比較 儒家
思想探究 • 「天行有常」的自然觀 • 「化性起偽」的人性論 • 「隆禮重法」的政治觀 邯鄲荀子中學的荀子雕像
「天行有常」的自然觀 • 荀子與孟子並列為戰國時期儒家的二大思想家,他的思想嚴謹周密,例如在天人關係方面,他認為「天行有常」,天不會因為人間的禍福變化而改變其運行的規律,人們只要尊重自然、運用自然,就能創造最大的幸福。 • 荀子認為天有天的職能,人有人的職能,天的職能不是有意識、有目的,而是自然形成的;人的職能是深謀遠慮,精思密察,人要「明天人之分」,不要崇天、頌天,而是要在尊重天的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積極發揮自己的能力,去利用自然,為自己造福。荀子提出了「人定勝天」的思想,並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化性起偽」的人性論 • 在人性方面,他主張人性是趨向於惡的,人們必須經由後天的禮義教化,才能化惡為善,進而建立美滿的人倫秩序。 • 在荀子看來,由於人人都有欲望,這是與生俱來的,這種對欲望的追求,就決定了人的性惡。如果後天施以禮義教化,就可以使人由惡變為善,這就是「化性起偽」。 • 荀子認為人之性惡,為了治國安民,就必須變化性情,節制欲求,積習成善,節欲合道,用禮養欲,如此才能建立倫理道德的秩序。
「隆禮重法」的政治觀 • 在政治方面,他認為人生來就有欲望,如果對欲望不加以適度節制,會發生爭奪,造成社會混亂;為了防止爭奪、混亂,就要制定「禮」和「法」,以此規範人們行為。 • 他把「禮」視為檢驗尺寸的法度、檢驗重量的權衡、檢驗曲直的繩墨、檢驗方圓的規矩。在社會之中,每個人都有「禮」所規定的職責,人人都要按這種規定行事,社會就治而不亂,人就會善而不惡了。 • 荀子主張「隆禮」,也提倡法治,「禮」是「法」的基礎、根本、綱領,「法」是依據「禮」的準則而制定的。禮與法是相為裡表,不可缺少的。
文學探究 • 荀子的著作內容 • 荀子的文學成就
荀子的著作內容 《今本荀子》三十二篇的內容,大約可分為三類: • 一、荀子本人所著者有二十二篇,即勸學、修身、不茍、榮辱、非相、非十二子、王制、富國、王霸、君道、臣道、致士、天論、正論、禮論、樂論、解蔽、正名、性惡、君子、成相、賦,是研究荀子思想最重要的文獻 • 二、荀子弟子記錄荀子言論者有五篇,即儒效、議兵、彊國、大略、仲尼。雖非出自荀子之手,但也是研究荀子思想可信的資料。 • 三、荀子及弟子整理的記傳雜事有五篇,即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堯問,也具有參考價值。
荀子書影 明萬曆間刻本竹纸线装4册28.5×18cm 《荀子》(清乾隆年間刊本)
荀子的文學成就 • 荀子注重文學的實用性,遠超過文學的藝術性: (一)實用的文學觀:他在非相篇中說:「凡言不合先王,不順禮義,謂之姦言。」這種言論,已開後世宗經、徵聖、明道、致用的先河,成為儒家傳統的文學觀。(二)多駢詞儷句,對仗工整:〈勸學〉篇即為代表,有人推尊荀子為駢體文宗祖。
荀子的文學成就 (三)漢賦之祖:屈原的《楚辭》,荀子的《五篇賦》(禮賦、知賦、雲賦、蠶賦、箴賦),論者皆以為漢賦之祖。荀子是「以賦名篇」的第一人,其問答的形式與詠物說理的性質,影響漢賦的形式和內容,直接而明顯。 (四)重視通俗文學的教化功能 :荀子書中有一篇成相辭,體裁是當時流行的歌謠體,荀子借用它來闡揚為君、治國、尚賢的道理。這類作品節奏明快,與後世民間說唱文學相似,荀子借用它宣揚自己的思想,可見荀子非常了解通俗文的教化功能。
課文賞析 • 寄深奧的道理於淺顯貼切的譬喻中 • 運用排比以增強氣勢,展開論辯 • 善用映襯以形成對比,凸顯主旨 荀子勸學圖
各段段旨 • 本文先以「學不可以已」開篇,然後展開層層論述。 • 第一~四段:說明為學的重要性及如何修養身心、防止邪僻,其中有三項重要論點:一、為學可以提高人們的才能,改變人們的本質;二、人們之所以有才能,是由於人們善於利用外物的輔助;三、為學要慎選環境。 • 第五、六段:說明為學的態度要有恆、專一,只要肯下工夫「積學」,則道德學問就能精進,自然能夠聞名於世。 • 第七、八段:除指出為學的目標,重申為學的態度外,並兼論君子之學與小人之學的區別,讓讀者自作判斷、選擇。
寄深奧的道理於淺顯貼切的譬喻中 • 勸學譬喻特色: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彷彿信手拈來的譬喻,使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達到領略作者所說的深刻道理。
寄深奧的道理於淺顯貼切的譬喻中 舉例:使用五個譬喻 闡述道理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木受繩則直」 「金就礪則利」 學不可以已
寄深奧的道理於淺顯貼切的譬喻中 舉例:使用譬喻 闡述道理 先以蒙鳩、射干為例, 再以「蓬生麻中」、 「白沙在涅」、「蘭槐之根」作比,說明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
寄深奧的道理於淺顯貼切的譬喻中 文中譬喻,多樣靈巧,例如: • 明喻(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 借喻(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 正面設喻(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 反面設喻(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 有的單獨設喻,有的連續設喻;有的同類並列,有的正反對照;文中幾乎無所不用譬喻。
運用排比以增強氣勢,展開論辯 • 大量運用排比句是本文寫作技巧的另一個特點,例如: • 首段排比句:「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 第四段排比句:「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聚焉」; • 第五段排比句:「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 以相同句式,再三使用的排比形式,造成排山倒海的氣勢,既富於論辯色彩,又富有文學韻味,甚而產生一種音樂節奏的流動韻律。
善用映襯以形成對比,凸顯主旨 • 映襯手法的運用,也是本文寫作技巧的一大特色,例如: • 作者在說明「積學」對為學的重要性時,運用「騏驥」與「駑馬」、「朽木」與「金石」作映襯,說明「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充分顯示出「不舍」對於為學的重大意義。
善用映襯以形成對比,凸顯主旨 • 在闡述為學必須「用心一也」的道理時,作者又運用「螾」和「蟹」作映襯,前者「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卻能「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後者雖有「六跪而二螯」,卻「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前者「用心一也」,後者「用心躁也」;接著「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的映襯,更使「故君子結於一也」的結論顯得道理精深,無可辯駁。這些映襯的使用,造成鮮明的對比,達到凸顯主旨的效果,更能增強說理的分量。
語文萬花筒 • 勸學名言 • 何謂「稷下學派」? • 何謂「祭酒」? 勸學篇名句
勸學名言 • 人的天性的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英.培根) • 人生最美好的主旨和人類生活最幸福的結果,無過於學習。(法.巴爾札克) • 人不光是靠他生來就擁有的一切,而是靠他從學習中所得的一切來造就自已。(德.歌德) • 劍雖利,不厲不斷;材雖美,不學不高。 (漢.韓嬰) • 雖有良玉,不刻鏤則不成器;雖有美質,不學則不成君子。(漢.劉向)
勸學名言 • 努力學習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是件美好的事。 (法.盧梭) • 君子之學,死而後已。(清.顧炎武) • 為學是終身事。天地日月長久,斷之以勇猛精進,持之以漸漬薰陶,升高自下,陟遐自邇,故能有常而日新。(宋.胡宏) • 學貴乎日新。(宋.程頤) • 學貴新悟,守舊無功。(宋.張載) • 學者學所以為人。(清.黃宗羲)
勸學名言 • 我遇見的每一個人,或多或少是我的老師,因為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東西。(美.愛默生)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 勝我者,我師之,仍不失為起(啟)予之高足;類我者,我友之,亦不愧為攻玉之他山。(清.李漁)
何謂「稷下學派」? • 興起地點:稷下學派是中國戰國時期齊國的學術中心,設立在齊國都城臨淄稷門附近,故稱稷下。 • 興盛時間:齊桓公(西元前374~356年在位)之時,經過威王,至宣王時(西元前319~300在位)最盛。據史記記載,齊宣王「喜文學之士,自如騶衍、淳於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 稷下爭鳴圖
何謂「稷下學派」? • 形成風氣:稷下學者中,有道、儒、法、名、陰陽等各家。他們在那自由講學、辯論,「各著書,言治亂之事,以干世主」,形成百家爭鳴局面。 • 荀子地位:荀子早年也曾遊學稷下,齊襄王時,他在稷下先生中「最為老師」,並且「三為祭酒」,成為當時最有威望的學術領袖。 • 重要貢獻:稷下有相當長久的學術傳統,對於促進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和學術繁榮,有重大的貢獻。稷下學者的著述,多已佚失。
稷下學宮(模型圖) (齊國文化博物館微缩的稷下學宮舊貌)
何謂「祭酒」? • 祭酒是中國古代主持國子監或太學的學官。古代祭祀或宴會時,由年高望重者一人舉酒祭神,所以祭酒原為一種榮譽之稱,後來引申為學宮的主持人。戰國時荀子在齊國臨淄稷下曾經「三為祭酒」,被尊為卿。 • 漢武帝於太學設五經博士,首長稱僕射。東漢光武帝時,立五經十四博士,由太常(掌理選拔博士之官)選出其中有威望者一人為「祭酒」,作為總管教務的首長,祭酒因此成為學官的名稱。 • 西晉改稱國子祭酒,主管國子學或太學。隋以後稱國子監祭酒,為國子監的主管者。清光緒三十一年廢國子監,設學部,改國子祭酒為學部尚書,相當於今日的教育部長。
問題與討論 荀子 勸學篇 石雕內文
一、荀子重視「為學」,其原因何在? 答:荀子主張性惡說,認為人性趨向於惡,他在性惡篇 中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偽」是「人為 」的意思,人性原本是趨向於惡的,人們長成以後所以 會行善,都是後天「人為」的成果。所謂「人為」,指 的就是為學,因此荀子特別重視為學,在其著作之中, 「勸學」一篇即為專門討論為學的種種問題。
二、本文最後評述君子之學與小人之學的區別,具有什麼作用?二、本文最後評述君子之學與小人之學的區別,具有什麼作用? 答:本文最後指出君子之學的效用是「一可以為法 則」、「以美其身」;小人之學的結果是「曷足以 美七尺之軀哉」、「以為禽犢」;雖不明言是非高 下,但只要讀者稍具判斷能力,即能分別孰好孰壞 ,而作正確選擇。意在言外,而留給讀者思考的空 間,造成令人尋味的特殊效果。
三、後世有許多與「為學」有關的成語,都是出自本文,請舉例說明之。三、後世有許多與「為學」有關的成語,都是出自本文,請舉例說明之。 答:本文有一些涵義深刻、富有哲理的語句,頗為後人 傳誦。今天我們常用的成語」青出於藍」,就是從「青 ,取之於藍,而青於藍」演變而成的,用來比喻後來居 上、後出轉精的道理;「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用來 勉勵人們,勤奮不息,克服困難;「口耳之學」,就是 從「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 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演變而成的,用來警惕人們, 要學有根柢,不能人云亦云。這些耳熟能詳的格言,千 百年來一直流傳在後人口中,成為人們相互勉勵或警惕 的用語。(以上答案僅供參考,文中相似的例證尚多, 請鼓勵學生多舉證。)
四、荀子強調誦經、讀禮的重要,請問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具有啟發「為學」的事例?四、荀子強調誦經、讀禮的重要,請問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具有啟發「為學」的事例? 答:一、本文中有許多譬喻的事例,都對「為學」 具有啟發性。二、天地間尚有許多事例,如「天行 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鐵杵磨針」等等,不一 而足。(以上答案僅供參考,請鼓勵學生多發表己 見。)
延伸閱讀 • 禮記學記 名言佳段選(共七則) • 學問與智慧 羅家倫 勸學篇名句
禮記學記 • 禮記學記 簡介:先秦儒家教育經驗和教育理論的總結,文中闡述教育目的、制度、教學原理、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任務、師生互動關係等主題,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而完備的教育學專論,其時代與《荀子.勸學》篇相當。
【語譯】 玉石不經雕琢,就不能成為藝術品;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統治人民,首先要設學施教。 禮記學記名言佳段選 第一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