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 likes | 752 Views
第四节 耳 的 听 觉 功 能. 耳的传音增压功能 (外耳、中耳). 耳的感音换能功能 (耳蜗毛细胞).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 人耳的 听阈和听域、中耳的功能、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 2. 熟悉: 外耳的功能、耳蜗的生物电现象 3. 了解: 耳蜗的结构要点、听神经动作电位. Question. 1. 人耳的适宜刺激是什么?什么是听阈?. 2. 声音是怎样传到内耳引起听觉的? 外耳、中耳、内耳各起什么作用?. 3. 怎样鉴别临床上的几种耳聋?. 4. 我们是怎样来感受旋转或直线变速运动的?.
E N D
第四节 耳 的 听 觉 功 能 耳的传音增压功能 (外耳、中耳) 耳的感音换能功能 (耳蜗毛细胞)
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 人耳的听阈和听域、中耳的功能、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 2. 熟悉: 外耳的功能、耳蜗的生物电现象 3. 了解: 耳蜗的结构要点、听神经动作电位
Question 1.人耳的适宜刺激是什么?什么是听阈? 2.声音是怎样传到内耳引起听觉的? 外耳、中耳、内耳各起什么作用? 3.怎样鉴别临床上的几种耳聋? 4.我们是怎样来感受旋转或直线变速运动的? 5.有些人为什么会晕车、晕船?
概述: 耳是听觉的外周感觉器官 ●外耳: 耳廓、外耳道 ●中耳: 鼓膜、听小骨、咽鼓管和听小肌 ●内耳:耳蜗、前庭器官
●人耳的适宜刺激: 是空气振动的疏密波(20~20000Hz) 1000~3000Hz最敏感 ※听阈: 某一声频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声强 ※最大可听阈: 听觉忍受某一声频的最大声强(鼓膜疼痛)
※听域:把不同振动频率的听阈和最大可听阈连起来 所包含的区域 即:听阈曲线与最大可听阈曲线之间的面积。
一、外耳和中耳的功能 (一)外耳的功能 1.耳廓: ①采音集音 ②判断声源 2.外耳道: ①传音的通路 ②增加声强(10dB)
(二)中耳的功能 组成:鼓膜、听骨链、鼓室、咽鼓管 功能:增压 中耳的增压作用 概念:中耳通过鼓膜和听骨链将空气中的声 波振动能量高效地传递到内耳淋巴 振动压强增大, 振幅稍减小 (约1/4) 机制: 鼓膜-听骨链-卵圆窗 构成传音的有效途径,使中耳传音增压效应 (18.6×1.3≈24.2倍)
(三)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1.气传导: 声 波 声 波 外耳道 外耳道 鼓 膜 鼓 膜 鼓室内空气 听骨链 圆 窗 卵圆窗 鼓阶外淋巴 前庭阶外淋巴 基底膜 基底膜 在听骨链损坏时才起作用,但听觉敏感度要大为减低。 为正常听觉主要传音途径
声波 气传导
2.骨传导:指声波直接经颅骨转入内耳 声波→颅骨振动→骨迷路→耳蜗内淋巴振动→基底膜 3.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特点: ●正常时:气导的传音效应>骨导 骨导>气导 ●传音性耳聋时: ●感音性耳聋时: 气导和骨导都减弱甚至消失
二、内耳(耳蜗)的功能 (一)耳蜗结构特点: 二膜:前庭膜、基底膜 三腔: 前庭阶、蜗管、鼓阶
Out hair cell 声音感受器 organ of Corti Inner hair cell Basilar cells
(二)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耳蜗的功能之一:是声-电转换的换能作用 1.换能过程 螺旋器上下振动 声 波 毛细胞的听毛与盖膜发生交错的移行运动 外耳道 毛细胞的听毛弯曲 毛细胞顶端膜上的机械门控阳离子通道开放 鼓 膜 内淋巴中K+顺电-化学梯度扩散入毛细胞内 听骨链 毛细胞去极化→感受器电位(微音器电位) 卵圆窗 激活毛细胞底部膜电压依赖性Ca2+通道 前庭阶外淋巴 Ca2+入胞→毛细胞释放递质 基底膜 听神经动作电位
2、基底膜振动与行波理论 卵圆窗膜振动,引发基底膜的振动(向前庭阶或鼓阶),振动由底部向蜗孔方向以行波的形式进行 图:基底膜和盖膜振动时毛细胞顶部听毛受力情况
高频声波(波长短) 传播近,最大振幅位于蜗 底部(卵圆窗膜) 低频声波(波长长) 传播远,最大振幅位于蜗 顶部 图:不同频率的纯音引起基底膜位移的示意图
耳蜗对声音的初步分析功能: 1.对音强(响度)的辩别: ⑴主要取决于基底膜的振幅大小(音频不变): 强音→基底膜振动幅度大→毛细胞兴奋的数目和程度↑→感受声音响度大。 ⑵与毛细胞的敏感性和背景声音有关: ①背景声音: 环境中的一般噪音→基底膜处于轻微的振动→毛细胞接受新的声音刺激时敏感性↓。 ②毛细胞的敏感性: 听神经中的传出纤维也可控制毛细胞的兴奋性,所以当人集中注意力听时,往往可以听到较微弱的声音。
2.对音频(音调)的辩别: 主要依靠基底膜的振动部位 高频声波(波长短)传播近,最大振幅位于蜗底部 低频声波(波长长)传播远,最大振幅位于蜗顶部
3、毛细胞的感音作用 毛细胞的静纤毛运动: 向外侧 -- 去极化 向内侧 -- 超级化 声强与振幅相关 音调与位置相关 外毛细胞的快速运动 -- 主动共振过程
(三)耳蜗的生物电现象(自学) 1.耳蜗内电位(内淋巴电位) 概念:耳蜗未受刺激时,如果以鼓阶外淋巴未参考零电位,则可测出蜗管内淋巴的电位为+80mV左右称之 毛细胞内为 -70 ~-80mV 毛细胞顶端于内淋巴为150 ~160mV 产生机制: 血管纹细胞膜上的钠钾泵活动
2、耳蜗微音器电位: 概念:当耳蜗受到声波刺激时,在耳蜗及其附近结构记录到的一种与声波频率和幅度完全一致的电位变化 产生:全部毛细胞的感受器电位的复合,即许多毛细胞感受器电位同步化的结果
耳蜗微音器电位的特征: ①在一定声强范围内能与声刺激的 频率、极性、幅度完全相同 ②无不应期、无适应性、无疲劳现象 ③对缺氧、温度下降和深麻醉相对不敏感 ④在听神经损伤时仍可记录到, 是一种交流性的电位。
三、听神经的AP 是耳蜗神经复合神经AP AP电位幅度与声强、参与反应的神经纤维数 目及放电的同步化程度有关 复合神经AP的反应阈: 用短纯音刺激时,刚能引导出复合神经AP 的最低声强 意义:不同频率的复合神经AP的反应阈, 可作为评价耳蜗功能的重要指标。
小结:听觉的产生过程 (1)声波经过外耳道传至耳膜 (2)鼓膜像鼓的表面,当声音传至鼓膜就会产生振动 (3)声波的振动经听小骨到达耳蜗 (4)声波的振动引起耳蜗内淋巴流动 (5)淋巴的流动使毛细胞也跟着移动,藉由毛细胞将动能转成电能而刺激听神经产生微弱电子讯号,高频率的声音刺激耳蜗的底部,而低频率的声音刺激耳蜗的顶端 (6)这些电子讯号经过听神经进入脑部 (7)大脑将电子讯号转成声音
不同种类的听力损失 不同种类的听力损失 传导性听力损失 感音性听力损失 神经性听力损失
传导性听力损失的原因 外耳或中耳发生问题: 当外耳或中耳被阻塞,声音便无法通过,令耳膜和听小骨无法产生振动,使听力受影响
传导性听力损失 1.任何发生在外耳道或中耳的问题将阻碍 声音进入内耳,造成传导性听力损失。 2.传导性的听力损失通常发生在轻度或中 度的听力损失,造成的听力损失约在60 到70分贝左右。 3.传导性的听力损失也可能是暂时性的。 4.依据失聪的原因,大部分的病人可透过 吃药或手术治疗而恢复听力。 5.这种传导性听力障碍,藉由助听器的帮 助,能有不错的效果
感音性听力损失的原因 问题出现在内耳或耳蜗: 由于内耳无法将声音转变成电子脉冲, 讯息无法从听神经传入大脑内。
感音性听力损失 1.内耳的不正常可造成感音性听力丧失 2.感音性的听力损失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及极 重度以及全聋。 3.感音性的听力损失通常是属于永久性的。 4.此类型的个案无法利用外科手术来治疗,有一些 病人可利用药物来治疗。 5.传统式助听器对中度到重度听力损失可能有帮助。 6.对于重度、极重度人或全聋的个案,他们无法从高 功率的助听器上得到足够助益,人工耳蜗的植入可 以是一最佳的选择。
神经性听力损失的原因 听神经路径发生问题: 听神经损伤或丧失造成电子讯号无法传至脑部
神经性听力损失 1.极少的听力损失个案是因为损伤或丧失听神经,导致神经性听力丧失。 2.传统式的助听器对于此类型的听力损失,无很大的效益 ,因为神经无法传递足够的讯息进入脑部。 3.听神经的功能须正常,才能做人工耳蜗的植入。 有些个案可以做听性脑干的植入。
耳聋的音叉实验鉴别比较 方 法 正常人 传音性耳聋 感音性耳聋 气导>骨导 均缩短 任内氏实验 (RT) 气导>骨导 气导≤骨导 两侧相等 偏病耳 偏健耳 韦伯实验 (WT)
人工耳蜗 人工耳蜗系统是一种电子装置,它用来帮助听力严重受损的人重回有声世界, 它包含两大部份: 内部植入电子装置称为植入体 外部语言处理机系统:新式的语言处理机 可以分离式配挂在耳后
人工耳蜗运作过程: (1)麦克风拾取声音并转换成电流讯号。 (2) 语言处理机将此电流讯号"编码"(转换成特定模式电流脉冲)。 (3) 脉冲传送至感应线圈经由无线电波感应至皮下的植入体。 (4) 植入体将此脉冲送至耳蜗内的电极。(5) 听觉神经拾取这些电流脉冲并传送至大脑。(6) 大脑确认这些讯号为所谓的"声音"。
第五节 前庭器官的平衡感觉功能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 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 2. 熟悉: 前庭反应和眼震颤
三个半规管 椭圆囊 球囊 前庭器官: 功能: 能够检测人体自身运动状态和头部 在空间的位置,以维持身体的平衡
一、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 动纤毛 感受细胞 毛细胞 静纤毛 纤毛的偏曲方向决定于感受器的兴奋性 静息时: RP:-80mv 当向动毛侧偏曲时: 兴奋 当向静毛侧偏曲时: 抑制 适宜刺激 导致纤毛偏曲的因素
图:前庭器官的毛细胞纤毛受力与电位变化示意图图:前庭器官的毛细胞纤毛受力与电位变化示意图
(一)半规管 三对半规管:前、后、外半规管,相互垂直 毛细胞位于壶腹嵴 1.感受细胞: 正负角加速度(旋转变速运动) 2.适宜刺激: 3.主要功能有: ①感受空间任何方向的角加减速运动,产生旋转感觉 ②调整躯体肌的紧张性,引起姿势调节反应,对抗刺激 动因,维持身体平衡 ③过强、过久的刺激可引起一系列植物神经性反应 ④特殊的反应——眼球震颤
(二)椭圆囊的功能 1.感受细胞: 毛细胞位于囊斑 2.适宜刺激: 头部水平方向的直线加减速运动 3.功能 ①感受水平平面上头部的直线加减速运动,产生运动感觉 ②调整躯体肌的紧张性,引起姿势调节反应,维持身体平衡
(三)球囊的功能 毛细胞位于囊斑 1.感受细胞: 2.适宜刺激: 头部垂直方向的直线加减速运动 3.功能 ①感受垂直平面上头部的直线加减速运动,产生运动感觉 ②调整躯体肌的紧张性,引起姿势调节反应,维持身体平衡
二、前庭反应(自学) 1.前庭姿势调节反射 2.自主神经反应 3.眼震颤 概念: 指不随意的节律性眼球往返运动的现象 眼球朝一方向缓慢移动的现象称慢动相 慢动相: (是刺激前庭器官引起的,与旋转方向相反) 快动相: 眼球再突然移回原位的现象称快动相 (是中枢矫正性运动,与旋转方向一致) 临床上把快动相方向规定为眼震颤的方向
图9-23 眼震颤示意图 (1)头前倾 30 度、旋转开始时的眼震颤方向 (2)旋转突然停止后的眼震颤方向
生理意义: ①慢动相能使眼前连续通过的物体,在眼内聚焦成短暂不动的物像,借以看清物体,辨别身体在空间的移动方向。 ②眼震颤的持续时间可反映前庭功能正常与否 正常人眼震颤约持续15~40sec,过长或过短都说明前庭功能有过敏或减弱的可能
第六节 嗅觉与味觉(自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 1.嗅觉感受器和嗅觉的一般性质 2.味觉感受器和味觉的一般性质
一、嗅觉感受器和嗅觉的一般性质嗅觉感受器位于上鼻道及鼻中隔后上部的嗅上皮中嗅觉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空气中的有机化学物质一、嗅觉感受器和嗅觉的一般性质嗅觉感受器位于上鼻道及鼻中隔后上部的嗅上皮中嗅觉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空气中的有机化学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