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 likes | 1.05k Views
造 血. hematopoiesis. 一 . 血细胞的起源. ( 一 ) 胚胎期造血器官. 中胚叶造血期 肝脏造血期 骨髓造血期. 出生前的造血部位. 卵黄囊 骨髓 肝脏 脾 淋巴结 1 2 3 4 5 6 7 8 9 10 月. ( 二 ) 出生后的造血器官. 髓外造血 骨髓造血的变化. 二 . 血细胞分化和成熟.
E N D
造 血 hematopoiesis
(一)胚胎期造血器官 • 中胚叶造血期 • 肝脏造血期 • 骨髓造血期
出生前的造血部位 卵黄囊 骨髓 肝脏 脾 淋巴结 1 2 3 4 5 6 7 8 9 10 月
(二)出生后的造血器官 • 髓外造血 • 骨髓造血的变化
二.血细胞分化和成熟 • 分化的定义 • 血细胞的分化 • 细胞的增殖分裂 • 细胞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造血干细胞 stem cell 全能干细胞 多能干细胞 • 集落形成单位 colony forming unit 脾集落形成单位 CFU-S 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CFU-C • 造血祖细胞 hematopietic progenitor cell • 原始细胞 幼稚细胞
血细胞分化过程 全能干细胞 多能干细胞阶段 祖细胞阶段 阶段1.BFU-E 髓系 2.CFU-GM 全能干细胞3.CFU-EO 4.CFU-Meg CFU-TL 淋巴系 CFU-BL
造血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 淋巴干细胞 原红 原粒 原单 原巨 原淋 早幼红 早幼粒 幼单 幼巨 幼淋 中幼红 中幼粒 颗粒巨 晚幼红 晚幼粒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网织红细胞 杆状核 产板巨 红细胞 分叶核 血小板 返回
分裂象 返回
血细胞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原始-幼稚-成熟)血细胞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原始-幼稚-成熟) • 细胞体积 大 小(早幼粒大于原粒,巨 核细胞由小到大) • 细胞核 大 小 • 核形 圆 凹陷 分叶 • 核浆比 大 小 • 核染色质结构 细致、疏松 粗糙、紧密 • 核仁 有 无 • 胞浆 少 多(淋巴除外) • 胞浆颜色 蓝 淡蓝、红 • 胞浆颗粒 无 有
粒细胞发育 原粒 早幼粒 中幼粒 晚幼粒 杆状核 分叶核 血液 组织
三.造血的调控 • 造血微环境的调控 1.造血微环境 2.调控 • 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1.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 2.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 3.巨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 白细胞介素的作用
造血细胞生长因子和白介素的调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C E Meg N Eo BA M BL TL IL-1 + (+) (+) (+) (+) - (+) + + IL-2 - - - - - - - + ++ IL-3 + + + + + ++ + - - IL-4 - (+) (+) (+) (+) ++ - + + IL-5 - - - - ++ - - ++ +- IL-6 全髓增殖因子 IL-11 全髓增殖因子 GM-CSF + + + + ++ - + - - G-CSF (+)(+) (+) ++ - - + - - M-CSF + + - - EPO - ++ - - - - - - - TPO 巨核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骨 髓 检 查 Bone –marrow examining
一.骨髓的基本结构 • 肉眼观察 • 红髓 • 黄髓
二.骨髓检查的意义 • 诊断疾病 • 协助诊断疾病 • 提供诊断线索
三.检查方法 • 骨髓的涂片检查 • 标本处理 • 涂片观察 • 计算各系各阶段细胞数
骨髓增生程度 • 增生极度活跃:有核细胞数>100/HP • 增生明显活跃:有核细胞数>50/HP • 增生活跃:有核细胞数 10~30/HP • 增生减低:有核细胞数5~10/HP • 增生极度减低:有核细胞数1/HP
四.正常骨髓象的特征 • 粒/红比例为2~4:1 • 骨髓增生活跃 • 各系各阶段有核细胞的比例大致在正常范围内 • 各系各阶段细胞形态上无明显异常 • 无特殊病理细胞及血液寄生虫
过氧化物酶染色 (POX) 粒细胞及分化较好的单核细胞胞浆内的POX能分解H2O2,产生新生态氧使联苯胺氧化,与亚硝基铁青化钠结合成兰色颗粒,再进一步氧化成棕黑色的颗粒,定位于酶活性的胞浆内。
正常情况下: • 粒系:原粒——早幼粒—中幼粒—成熟粒细胞 多数(-) (+) 阳性程度逐渐增强 嗜酸(+);嗜碱(-) • 单核系:原单——幼单——成熟单核细胞 (-) (弱+) 阳性颗粒细少而分散 • 其他细胞:(-)有时吞噬细胞可呈阳性反应
疾病: • 急粒(AGL)——阳性(颗粒较粗大,呈局灶 分布)分化好的原粒呈(+),急早幼粒 (APL)呈强阳性反应(++~+++) • 急单(AML)——弱阳性(颗粒细小、稀少、 散在分布),原单(+),分化差的原始单 核细胞也可阴性 • 急淋(ALL)——阴性。各阶段淋巴细胞POX 均呈(-)反应,ALL骨髓中残留的原粒细 胞POX可为(+),但比例小于3%。
应用: • 对急淋和急非淋做出判断,阳性率大于5%诊断为髓系(尤其是急粒),小于3%不能排除淋巴系。 • 区别小型原始粒细胞和原淋 • 鉴别APL和急单 • 鉴别急单(阳性~弱阳性)和异常组织细胞(阴性) • 各种疾病成熟中性粒细胞浆中POX酶活性改变 增加:再障、细菌感染、急淋、慢淋 减低:急粒、急单、慢粒、MDS、放射病及退化性中性粒细胞 *注意:单个细胞POX阳性、阴性无鉴别髓系的意义
苏丹黑染色 SB是一种脂溶性染料,可溶解于细胞质中的含脂的结构中,使胞质的脂类物质呈棕黑色或深黑色颗粒。
临床意义 SB染色法不常用,临床意义同POX,敏感性好于POX,但稳定性和特异性不如POX,因为有颗粒的细胞均含有脂类,除了红系都可着色。急淋阳性率可以大于5%,仅是SB阳性不能区别急淋和急非淋。
糖原染色 过碘酸是一种氧化剂,能使细胞内含有乙二醇的糖类氧化产生双醛基,醛基与schiff试剂中的品红结合,形成紫红色化合物,定位于含有多糖成分的部位。
正常情况下 1.粒系:原粒——早幼粒——成熟粒细胞 (-) (+)随细胞成熟,阳性程度逐渐增强 嗜酸(-);嗜碱(+) 2.单核系:原单——幼单——成熟单核 (-) (+) (+~++) 3.红系: 幼红——成熟红细胞 (-) 1~2%(+) 4.淋巴系: TL——小部分(+) BL——多数呈(+) 5.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呈块状
疾病: 白细胞系统 *有助于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 急淋——50%出现阳性 急粒——阳性 急单——阳性率较高 急粒单——有急粒和急单的特点 *毛细胞性白血病——强(+) *浆细胞性白血病及多发性骨髓瘤——(-),偶见(+) *慢淋——(+)
红细胞系统 *红系病态造血: 幼红细胞可呈(+)反应,百分比增加,阳性程度增加,有 时红细胞也呈阳性,而其他类型急性和慢性白血病红系细胞大多呈阴性。 *各类贫血的鉴别: 缺铁贫、地贫、MDS——幼红可呈(+) AA、溶贫、巨幼贫——(-) 急单
其他: 鉴别 *不典型巨核细胞——强阳性 淋巴瘤RS细胞——阴性 *戈谢细胞——强阳性 尼曼皮克细胞——弱阳性~阴性 *白血病细胞 腺癌骨髓转移的癌细胞——强阳性红色细颗粒、粗 颗粒或块状
铁染色 铁颗粒与酸性亚铁氰化钾发生普鲁氏蓝反应,产生兰色亚铁氰化铁沉淀,定位于含铁部位。
细胞内铁:中、晚幼红细胞胞浆中有蓝绿色颗粒细胞内铁:中、晚幼红细胞胞浆中有蓝绿色颗粒 铁粒幼细胞:胞质内有蓝绿色颗粒的幼红细胞 环铁粒幼红细胞:胞质内有蓝绿色颗粒在6个以上,并围绕于核周排列成环形者,超过2/3区域 铁粒红细胞:含有蓝绿色颗粒的红细胞 正常情况下 25%~50% 细胞外铁:网状细胞铁,正常骨髓以含铁血黄素形式储存的铁,主要存在骨髓小粒的巨噬细胞的胞质内或外。 正常情况下 +~++
细胞外铁反应强度的判断标准: 显微镜检查 肉眼观察 ———————————————— 着色程度 形态大小 分布情况 ———————————————— 阳性 显色不明显 淡染 小 稀疏 (+~++) (绿~蓝) (颗粒~小珠)(星状排列) 强阳性 显色明显 深染 大 密集 (+++~++++) (蓝~黑) (小珠~成堆) (片状分布) ————————————————
疾病: • 缺铁贫:外铁明显下降,甚至消失;内铁下降。经铁剂治疗后,外铁增加 • AA:内、外铁明显增加 • 铁粒幼细胞贫血:内、外铁增加,且出现环铁粒幼红细 胞大于等于15%,有时还可见铁粒红细胞。 • MDS:外铁增加,铁粒幼细胞百分比增加,出现环铁粒 幼细胞 • 感染、肝硬化、慢性肾炎、尿毒症、血色病及多次输血 后:外铁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