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likes | 412 Views
让课程建构的过程 成为卷入者成长的历程. 吴邵萍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 Email:wsp@bxfy.net. 核心:. 每位 教师 积极 参与 参与 到位 。. 两个问题:. 解决群体的 差异性 建构 个体化 的教育智慧. 问题一:解决差异性问题. 如何 真正 的面向 全体 ,使不同差异的人都有兴趣地主动参与到课程建构之中,而不是少数人的研究参与? 如何解决现有的研究目标与教师原有经验的 连接 ,推进每个人在 原有水平上 的发展? 如何推进不同差异人的 可持续 发展?.
E N D
让课程建构的过程成为卷入者成长的历程 吴邵萍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 Email:wsp@bxfy.net
核心: 每位教师 积极参与 参与到位。
两个问题: • 解决群体的差异性 • 建构个体化的教育智慧
问题一:解决差异性问题 • 如何真正的面向全体,使不同差异的人都有兴趣地主动参与到课程建构之中,而不是少数人的研究参与? • 如何解决现有的研究目标与教师原有经验的连接,推进每个人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 如何推进不同差异人的可持续发展?
问题二:形成个性化教育智慧 • 如何实现开放性园本课程建构和教师个人性实践智慧建构的统一? • 使课题建构的过程成为每个研究个体的成长过程、成为主动建构、自主发展的过程,使其焕发出个性的光彩?
三个策略: 构筑智慧 超越昨日 打破边界
策略一:构筑智慧 四个环节: • 审视自我 • 自定起点 • 深究问题 • 理性采选
审视自我——自我分析 分析自己当前的水平位置 为设置清晰的发展路标做准备
自定起点——我的研究我做主 案例:我们的节日,我做主(P:73)
深究问题 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 案例:我不要玩(P:55)
理性采选 案例:众说“锄草”(P:78)
策略二:超越昨日 • 未完成状态 • 持续性反思
未完成状态 案例:开放性课程目标(P:127——157)
持续性反思 案例:“杀鸡宰鸭”变奏曲(P:75) 在教学程序上有什么突破的可能性? 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吗?
策略三:打破边界 • 持续多主体对话 • 建构无边界观念 • 实现共同体成长
持续的多主体对话 案例:漫谈“发言”(P:95) 问题: 每个孩子对待发言的态度不一样,怎么办? 发言的机会谁来给? 作为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积极发言的好习惯? 举手发言的规则是可以“打破”的吗?
建构无边界观念 案例:过把瘾——家长“客串”教师 家长问题: 桥的内容很多,我给孩子说什么呢? 用什么方法,孩子才能懂呢? 孩子提的问题解释起来比较困难,怎么办 教师问题:如何发挥家长的专业优势?
实现共同体成长 教师成长:原来知识是可以这样“教”的? 家长的成长:案例:两个响瓶(P:89) 老师是怎么做的,老师“高明‘在什么地方? 专家的成长:知识是可教的,关键要思考:教什么和怎么教?
“ 天下同归而殊途” ,《易经》这句名言,给后人以永远的昭示: 多元的世界,不同差异的人,通过开放和对话超越殊途,走向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