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5

物 流 基 础 崔国成 主编

物 流 基 础 崔国成 主编.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8. 第一章 概 述. 【 知识目标 】 理解物流和物流标准化的涵义以及我国物流的发展状况,掌握物流管理的流程和物流系统的构成及其物流标准化的基本思路。 【 技能目标 】 能够通过对企业物流系统进行分析,基本可提出可行企业物流合理化建议并能运用物流管理的流程对企业物流进行管理。 【 素质目标 】 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物流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发展的趋势与未来,能用系统与整体的观念理解物流业内部与外部的联系,物流业与各业的有机发展。.

george
Download Presentation

物 流 基 础 崔国成 主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物 流 基 础崔国成 主编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8

  2. 第一章 概 述 • 【知识目标】 • 理解物流和物流标准化的涵义以及我国物流的发展状况,掌握物流管理的流程和物流系统的构成及其物流标准化的基本思路。 • 【技能目标】 • 能够通过对企业物流系统进行分析,基本可提出可行企业物流合理化建议并能运用物流管理的流程对企业物流进行管理。 • 【素质目标】 • 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物流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发展的趋势与未来,能用系统与整体的观念理解物流业内部与外部的联系,物流业与各业的有机发展。

  3. 【引入案例】 世界商业巨头沃尔玛的成功之道 • 提起“沃尔玛”这个名字,我国的消费者并不陌生,它是美国著名的零售企业,更是世界500强之首。其成功的重要奥秘之一在于它的物流管理体系:沃尔玛建立全球第一个物流数据的处理中心(其是全球第一个发射物流通信卫星的企业),通过卫星来快速传输市场信息;在全球第一个实现集团内部24小时计算机物流网络化监控,做到了地上一张网——有一个便于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管理的采购供销网络;沃尔玛直接从工厂进货,与供应商形成送货一条龙,减少商品的中间环节,以确保沃尔玛的商品的“物美价廉”,而要做到“价廉”,就只有压低进货价格上下功夫;并实现了快速反应机制,使采购库存、订货、配送和销售一体化。从而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加快了物流的循环,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资料来源:http://www.sinoec.net/天一企业文化网 有删改) • 思考题: 1.沃尔玛成功的要素有哪些? • 2.现实生活中你对沃尔玛有哪些了解?

  4. 第一节 物流的涵义及作用 • 一、物流的涵义和分类 • 那么何谓“物流”呢?这要首先从“商品流通”谈起,商品流通是指商品或服务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其是是介于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克服生产与消费之间距离的一各活动。相对于商业的概念而言,商品流通的概念有了很大延展,将其由过去的行业的概念上升为产业的概念,并成为第三产业的基础产业和主导构成部分,其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国内商业、对外贸易业、饮食业、物资供销业、仓储业等。而流通离不开经济活动,所谓经济活动是一个生产和消费的总的体系,基本上由生产和消费两种功能构成,而在生产与消费之间,存在着:一是社会间隔;二是场所间隔;三是时间间隔。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这种间隔也逐渐增大。正是流通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这些社会的、场所的和时间的间隔联系起来。

  5. (一)物流的涵义 • 我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把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有机结合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任何物流的形成,离不开四个要素:第一、物质的物质资料。第二、劳动组织。第三、载体。第四、定向移动。

  6. (二)、物流的分类 • 1、按照物流系统的作用划分 • (1)、供应物流。供应物流是指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或消费者购入原材料、零部件或商品的物流过程。其是物资生产者、持有者至使用者之间的物流。 • (2)、生产物流。生产物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从原材料采购、到在制品、半成品等各道生产程序的加工,直至制成品进入仓库全过程的物流活动。生产物流和企业生产流程同步,是从原材料购进开始直到产成品发送为止的全过程的物流活动。如果生产物流中断,企业生产过程也将随之停顿。 • (3)、销售物流。销售物流是指生产企业或流通企业售出产品或商品的物流过程。其是物资的生产者或持有者与用户或消费者之间的物流。 • (4)、回收物流。回收物流是指在生产、供应和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边角余料、废料、残损品的处理等发生的物流活动。对回收物料的处理如果不当会造成资源浪费或污染。 • (5)、废弃物流。废弃物流是指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等,并分别送到专门处理场所时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

  7. 2、按照物流活动的空间范围划分 • (1)、地区物流。地区物流是指某一行政区域或经济区域的内部物流。 • (2)、国内物流。为国家的整体利益服务在国家自己的领地范围内开展的物流活动称为国内物流,国内物流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纳入国家总体规划的内容。 • (3)、国际物流。对国家之间和世界各大洲之间进行的原材料与产品的流通称为国际物流。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和网络化,国际物流将显得越来越重要。

  8. 3、按照物流系统性质可分为: • (1)、社会物流。社会物流是指社会再生产总体的物流活动,物流的业务活动以社会为范围,面向社会。社会物流涉及在商品的流通领域所发生的所有物流活动,因此社会物流带有宏观性和广泛性,所以也称之为大物流或宏观物流。 • (2)、行业物流。行业物流是指在一个行业内部发生的物流活动。在一般情况下,同一个行业的各个企业往往在经营上是竞争对手,但为了共同的利益,在物流领域中却又常常互相协作,共同促进行业物流系统的合理化。 • (3)、企业物流。在企业经营范围内由生产或服务活动所形成的物流系统称为企业物流。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是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某些服务的。

  9. 4、按照从事物流的主体进行可分为: • (1)第一方物流。第一方物流是指需求方(生产企业或流通企业)为满足自己企业在物流方面的需求,由自己完成或运作的物流业务。 • (2)第二方物流。第二方物流是指供应方(生产厂家或原材料供应商)专业物流企业,提供运输、仓储等单一或某种物流服务的物流业务。 • (3)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TPL)是指由物流的供应方与需求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即由第三方专业物流企业以签订合同的方式为其委托人提供所有的或一部分的物流服务。 • (4)第四方物流。第四方物流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是供需双方及第三方的领导力量。它不是物流的利益方,而是通过拥有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以及其他资源提供一套完整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以此获取一定的利润。它是帮助企业实现降低成本和有效整合资源,并且依靠优秀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技术供应商、管理咨询以及其他增值服务商,为客户提供独特的和广泛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10. 二、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一)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1、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动脉,是连接国民经济各个部分的纽带。 • 2、物流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是决定国民经济生产规模和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 3、物流是生产过程不断进行的前提,又是实现上片流通的物质基础。 • (二)物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1.物流是保证商流顺畅进行,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物质基础。 • 2.物流是开拓市场的物质基础,决定着市场的发展广度、规模、方向。 • 3.物流直接制约社会生产力要素能否合理流动,直接制约社会资源的利用程度和利用水平,影响着社会资源的配置。 • 4.物流状况如何,还对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具有直接制约作用。

  11. 三、企业物流结构及合理化途径 • (一)企业物流结构 • 1、企业物流水平结构:根据物流活动繁盛先后次序,可将其分为四部分:(1)供应物流;(2)生产物流;(3)销售物流;(4)回收、废弃物物流。

  12. 2、企业物流的垂直结构:物流通过管理层、控制层和作业层三个层次的协调配合实现其总体功能。

  13. (二)、企业物流合理化的途径 • 企业物流合理化就是企业通过优化管理,推动物流构成要素及其经营活动和谐一致、快速便捷,从而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物流过程。

  14. 企业物流合理化的途径: • 1、各种设施在生产空间的合理布局; • 2、合理控制库存; • 3、是均衡生产; • 4、合理的培植和使用物流机械; • 5、健全物流信息系统。

  15. 第二节 我国物流的发展 • 一、我国物流的发展状况 • (一)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迅速扩大 • (二)全社会货物运输量持续增加 • (三)物流市场潜力巨大 • (四)第三方物流服务方兴未艾 • (五)物流技术装备水平迅速提高 • (六)北京奥运会为物流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 (七)政府部门对现代物流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物流要国家经济规划中的地位不断加强。

  16. 二、我国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一)物流系统效率低、成本高; • (二)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差,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 • (三)物流标准化建设滞后; • (四)我国物流业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障碍。

  17. 三、加快发展我国现代物流的措施 • (一)加强统一领导,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 • (二)实施有利于物流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 (三)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培育社会化的物流市场; • (四)抓好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 • (五)充分发挥行业社团组织作用; • (六)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

  18. 第三节 物流系统 • 一、系统概述 • 所谓系统是指“为达成某种共同的目的、若干构成要素相互有机地结合成的复合体”。理解系统涵义时需注意以下三点:第一,系统是由若干元素组成的;第二,这些元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第三,由于元素间的相互作用,使系统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由此可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整体性;层次性;目的性;相关性;适应性。

  19. 二、物流系统涵义与模式 • (一)物流系统涵义 • 物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由所需输送的物料和包括有关设备、输送工具、仓储设备、人员以及通信联系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0. (二)物流系统的目标 • 1.服务目标。物流系统是“桥梁、纽带”作用的流通系统的一部分,它具体地联结着生产与再生产、生产与消费,因此要求有很强的服务性。物流系统采取送货、配送等形式,就是其服务性的体现。 • 2.快速、及时目标。及时性不但是服务性的延伸,也是流通对物流提出的要求。快速、及时既是一个传统目标,更是一个现代目标。其原因是随社会大生产发展,这一要求更加强烈了。在物流领域采取的诸如直达物流、联合一贯运输、高速公路、时间表系统等管理和技术,就是这一目标的体现。 • 3.节约目标。节约是经济领域的重要规律,在物流领域中除流通时间的节约外,由于流通过程消耗大而又基本上不增加或提高商品使用价值,所以领先节约来降低投入,是提高相对产出的重要手段。 • 4.规模化目标。以物流规模做为物流系统的目标,是以此来追求“规模效益”。由于物流系统比生产系统的稳定性差,因而难以形成标准的规模化格式。在物流领域以分散或集中等不同方式建立物流系统,研究物流集约化的程度,就是规模优化这一目标的体现。 • 5.库存调节目标。是服务性的延伸,也是宏观调控的要求,当然,也涉及到物流系统本身的效益。在物流领域中正确确定库存方式、库存数量、库存结构、库存分布就是这一目标的体现。

  21. (三)物流系统的模式 • 一般地,物流系统具有输入、处理(转化)、输出、限制(制约)和反馈等功能,其具体内容因物流系统的性质不同而有所区别,如图1-3所示。

  22. 三、物流系统的构成 • 物流系统是由运输、仓储、搬运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物流信息各子系统构成的。 • (一)运输 • 1、运输的涵义的地位 • 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运输的定义是:用设备和工具,将物品从一地点向另一地点运送的物流活动。其中包括集货、分配、搬运、中转、装入、卸下、分散等一系列操作。

  23. 2、运输方式及特点 • (1)公路运输:是最普及的一种运输方式,最大优点是空间和时间方面具有充分的自由性,投资少,机动灵活,货物送达速度快,货物无需换装就可直达指定地点,不受线路和停车站的约束,可以门到门运输、灵活性强。只要没有特别的障碍,汽车都可以到达。但其成本高、载运量小、耗能大、劳动生产率低等不利方面。公路运输的经济半径,一般在200公里以内。 • (2)铁路运输:是路地上长距离运输的主要方式。其运输量大、速度快、运距长、连续性强、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公害小、成本比较低的现代化运输方式;大“宗货物的长途运输主要依靠铁路。铁路运输车辆主要是机车和货车车厢。铁路运输一直是我国运输事业的骨干运输方式。铁路运输经济里程一般在200公里以上。 • (3)水路运输:水路运输是使用船舶及其它水上工具通过河道、海上航道运送货物的一种运输方式。水路运输又可分海运和内河运输,海运又有沿海和远洋运输两种。水路运输上有运载量大、运费低、耗能少、投资省,可不占或少占农田等优越性,但受自然条件限制,水路运输又有连续性差、速度慢,联运货物要中转换装等不利因素,延缓了货物的送到速度,也增加了货损、货差。水路运输适用于承担运量大、运距长的大宗货物。 • (4)航空运输:航空运输的运行速度最快,航线最直,但运费高、运量小、耗能大、受服务网点限制。我国目前的航空运输线只能负担各大城市和国际交流,旅客运输、报刊邮件和急迫、鲜活贵重物资的运输。适合长距离运输。航空运输速度一般可达800左右千米/小时,是陆上运输速度的10倍,海上运输速度的20倍左右。 • (5)管道运输:具有大量不问断运送、安全可靠、运输能力大、维护比较容易、自动化水平高、投资省、占地少、经济合理、一般受自然条件影响小等技术经济特点,在液体、气体运输中占有很大的优势。目前,我国的管道运输主要用于输送石油、天燃气、煤气等。成本低、维修易、只适于特定对象。

  24. (二)仓储 • 仓储就是在特定的场所对物品进行保存及对其数量、质量进行管理控制的活动。其目的是克服产品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上的差异使物资产生时间效果,以实现其使用价值。 • (三)装卸搬运 • 装卸搬运是指在同一地域范围内进行的,以改变物品的有效形态和空间位置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活动,具体说包括装上、卸下、移动、拣选分类、堆垛、入库、出库等活动。 • 装卸搬运作业是由堆放拆垛作业、配货作业、搬送、移送作业和其他作业构成。 • 搬运装卸作业合理化的原则主要有:省力化原则;消除无效搬运;提高搬运活性;合理利用机械;.保持物流的均衡顺畅;集装单元化原则;人性化原则;提高综合效果。

  25. (四)包装 • 包装是物流系统的环节之一,包装是指为了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照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以及辅助物的总体名称。包装在物流中的地位与作用:一是生产的终点,流通的起点;二是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三是影响物流成本;四是方便消费。 • 包装按功能可把包装分为工业包装和商业包装。工业包装是指以保护运输和保管过程中的物品为主要目的的包装,也称之为运输包装,相当于外装(包含内装);商业包装是以促进商品销售为主要目的的包装,其本身构成商品的一部分,也称作零售包装或消费包装。

  26. (五)流通加工 • 我国国家《物流术语》对流通加工下的定义是指物品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过程当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刷标志、栓标签组装等简单作业的总称。流通加工的特点是: • 1、流通加工的对象是进入流通过程的商品,而生产加工对象是原材料、零配件及半成品。 • 2、流通加工程度大多是简单加工,而不是复杂加工。 • 3、从价值观点看,生产加工目的在于创造价值及使用价值,而流通加工则在完善其使用价值并在不做大改变情况下提高价值。 • 4、流通加工的组织者是从事流通工作的人在流通企业完成,而生产加工则由生产企业完成。

  27. (六)配送与配送中心 • 1、配送 • 我国国家《物流术语》对配送的定义是在经济合理的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其是拣选、包装、加工、组配、配置、配备、送货等各种物流活动的有机组合,不是一般性的企业之间的供货和向用户的送货。与运输相比,更直接面向并靠近用户。配送完善了输送及整个物流系统,方便了用户,提高了供应保证程度和末端物流的经济效益,并可使企业实现零库存。 • 2、配送中心 • 配送中心是指从事配送业务的物流场所或组织。其实质是集货中心、分货中心和流通加工中心为一体的现代化的物流基地。配送中心的功能是集货、储存、分货和配货。

  28. (七)物流信息 • 我国国家《物流术语》对物流信息的定义是指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的总称。或者物流活动进行中必要的信息称为物流信息。 • 物流信息系统是物流企业针对环境带来的挑战而做出的基于信息技术的解决方案,它是物流企业按照现代管理思想、理念,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所开发的信息系统。其具有集成化、模块化、实时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特点。 • 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是:数据的收集和录入、信息的存储、信息的传播、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输出。

  29. 第四节 物流合理化 • 一、物流合理化涵义及其目标 • (一)物流合理化涵义 • 所谓物流合理化就是通过优化管理,推动物流构成要素及其经营活动和谐一致、快速便捷,从而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物流过程。物流合理化包括物流作业合理化、物流结构合理化和物流体制合理化。 • (二)物流合理化的意义 • 1.低物流费用、减少产品成本。 • 2.缩短生产周期、加快资金周转。 • 3.缩库存、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 • 4.改善、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30. (三)物流合理化目标。 • 1.距离短。物流是物质资料的物理性移动。这种移动,即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活动,最理想的目标是“零”。因为凡是“移动”都要产生距离,距离移动得越长,费用越大,距离移动得越短,费用越小,所以物流合理化的目标,首先是距离短。 • 2.时间少。这里主要指的是产品从离开生产线算起至到达最终用户的时间,包括从原材料生产线到制造、加工生产线这段时间,也就是物品在途时间少。比如:运输时间少、保管时间少、装卸搬运时间少和包装时间少等。如果能尽量压缩保管时间,就能减少库存费用和占压资金,节约生产总成本;所以说,尽量减少物流时间,是物流合理化的重要目标之一。 • 3.整合好。物流是一个整体性概念,是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以及信息的统一体,是这几个功能的有机组合。物流是一个系统,强调的是综合性、整合性。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物流的作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单一发展、一枝独秀并不可取。 • 4.质量高。质量高是物流合理化目标的核心。物流质量高的内容有: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搬运、配送和信息各环节本身的质量要高;为客户服务的质量要高;物流管理的质量要高等。物流质量高的另一个方面是物流管理质量。没有高水平的物流管理就没有高水平的物流,物流合理化的目标也就变成一句空话。 • 5.费用省。费用省就是既要求距离短、时间少、质量高,又要求物流成本费用少。 • 6.安全、准确、环保。物流活动必须保证安全,物流过程中货物不能被盗、被抢、被冻、被晒、被雨淋,不能发生交通事故,确保货物准时、准地点、原封不动地送达,同时,诸如装卸、搬运、运输、保管、包装、流通加工等各环节作业,不能给周围带来影响,尽量减少废气、噪音、震动等公害,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31. 二、物流合理化的途径 • (一)加强宏观物流体系的布局规划,推进物流系统化。 • (二)积极推进物流标准化。 • (三)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物流的电子化。 • (四)推进物流的社会化和共同化。 • (五)加快物流产业化发展,加大物流服务市场的培育力度。

  32. 第五节 物流标准化 • 一、物流标准化的涵义和作用 • (一)物流标准化的涵义 • 物流标准化是指以物流系统为对象,围绕运输、储存、装卸、包装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物流活动制定、发布和实施有关技术和工作方面的标准,并按照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的配合性要求,统一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的过程。物流标准化具有以下特点: • 1、物流系统的标准化涉及面更为广泛,其对象也不像一般标准化系统那样单一; • 2、物流标准化系统是属于二次系统,或称为后标准化系统; • 3、物流标准化更要求体现科学性、民主性和经济性; • 4、物流标准化有非常强的固定性。

  33. (二)物流标准化作用 • 1、是实现物流各环节衔接的一致性,加快流通速度的需要; • 2、是进行科学化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 • 3、是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手段; • 4、有利于提高技术水平,推动物流技术的发展; • 5、便于同外界系统的连结。

  34. (三)物流标准化基本原则 • 1、市场导向原则; • 2、一致性和协调性原则; • 3、科学发展原则; • 4、推进企业创新原则。

  35. 二、物流标准的种类 • (一)基础标准 • 基础标准是制定其他物流标准应遵循的、全国统一的标准,是制定物流标准必须遵循的技术基础与方法的指南。主要包括专业计量单位标准、物流基础模数尺寸标准、物流专业名词标准、集装模数尺寸标准、物流建筑模数尺寸标准、物流核算、统计的标准和物流标志、图示和识别标准等。 • (二)分系统技术标准 • 分系统技术标准主要有运输车船标准、作业车辆标准、传输机具标准、仓库技术标准、站台技术标准、包装、托盘、集装箱标准和货架、储罐标准。 • (三)工作标准与作业规范

  36. 三、物流标准化的方法和内容 • (一)、物流标准化的形式 • 1、简化。其是在一定的范围内缩减物流标准化对象的类型数目,使之在一定的时间内满足一般需要的标准化形式。 • 2、统一化。其是指把同类事物两种以上的表现形态归并为一种或限定在一个范围内的标准化形式。 • 3、系列化。其是指对一类产品中的一组产品同时进行标准化的一种形式,其是按照用途和结构将同类产品归并在一起。 • 4、通用化。其是指在相互独立的系统中,选择和确定具有功能互换性或尺寸互换性的子系统或功能单元的标准化形式。 • 5、组合化。其是指按照标准化原则,设计制造出若干组通用性较强的单元,再根据需要进行拼合的标准化形式。

  37. (二)、物流标准化的基本思路 • 1、物流标准化的基点 • 物流领域的产品可分为三类:零杂货物、散装货物和集装货物。前两种在物流结点上一般很难实现标准化的处理,而后者确容易实现标准化的处理。所以,集装系统是使物流过程联贯而建交标准化体系的基点。 • 2、物流系统各环节标准化的配合 • 配合性是建立物流标准化必须体现的要求,其是衡量物流系统标准化的重要标志。就物流系统而言,下述范围的配合性是很重要的。①集装与生产企业最后工序(也是物流活动的初始环节)包装环节的配合性。②集装与装卸机具,装卸场所,装卸小工具(如吊索,跳板等)的配合性。③集装与仓库站台,货架,搬运机械,保管设施乃至仓库建筑的配合性。集装与保管条件,工具,操作方式的配合性。⑤集装与运输设备,设施有效空间尺寸等的配合性。⑥集装与末端物流的配合性⑦集装与国际物流的配合性。

  38. (三)物流标准化方法 • 从世界范围来看,物流体系的标准化,各个国家都还处于初始阶段,在这初始阶段,标准化的重点在于通过制定标准规格尺寸来实现全物流系统的贯通,取得提高物流效率的初步成果。这里介绍标准化的一些方法,主要是初步的规格化的方法及做法。 • 1、确定物流的基础模数尺寸 • 物流基础模数尺寸的作用主要是简单化。基础模数尺寸一旦确定,设备的制造、设施的建设、物流系统中各环节的配合协调、物流系统与其它系统的配合就有所依据。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1S0)中央秘书处及欧洲各国已基本认定600×400(毫米)为基础模数尺寸,我国应当研究这个问题为以后的发展做好准备。 • 由于物流标准化系统较之其它标准化系统建立较晚,所以,确定基础模数尺寸时应主要考虑目前对物流系统影响最大而又最难改变的事物,即输送设备。采取“逆推法”,由输送设备的尺寸来推算最佳的基础模数。当然,在确定基础模数尺寸时也考虑到了现在已通行的包装模数和已使用的集装设备,并从行为科学的角度研究了人及社会的影响。从其与人的关系看,基础模数尺寸是适合人体操作的高限尺寸。 • 2、确定物流模数 • 物流模数即集装基础模数尺寸。物流标准化的基点应建立在集装的基础上,所以,在基础模数尺寸之上,还要确定集装的基础模数尺寸(即最小的集装尺寸)。集装基础模数尺寸可以从600×400(mm)按倍数系列推导出来,也可以在满足600×400、(mm)的基础模数的前提下,从卡车或大型集装箱的分割系列推导出来。 • 3、以分割及组合的方法确定系列尺寸 • 物流模数做为物流系统各环节的标准化的核心,是形成系列化的基础。依据物流模数进一步确定有关系列的大小及尺寸,再从中选择全部或部分,确定为定型的生产制造尺寸,这就完成了某一环节的标准系列。根据物流模数可以推导出大量的系列尺寸。和其它领域不同,我国物流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为全国习惯接受的标准化体系。

  39. 【互动地带】 • 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这一名词最早在1915年由美国学者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提出:“物流是与创造需要不同的一个问题”,并提到“物资经过时间或空间的转移,会产生附加价值”。这里,时间和空间的转移指的是销售过程的物流。在20世纪初,西方一些国家正处于经济危机,存在较严重的生产过剩和需求不足的问题,企业界为了扩大销售,提出了销售和物流的问题,着重研究在销售过程中的物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军队为了改善战争中的物资供应状况,研究和建立了“后勤(logistics)”理论,并在战争活动中加以实践和应用。logistics的核心是将战时物资的生产、采购、运输、配给等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统一布置,以求对战略物资进行补给的费用更低、速度更快、服务更好。实践证明,这一理论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战后“logistics”的理论被应用到企业界,其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涵盖了整个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包括生产领域的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搬运与厂内物流到商品流通过程中的物流。 • 日本在1964年开始使用物流这一概念。在使用物流这个术语以前,日本把与商品实体有关的各项业务,统称为“流通技术”。1956年日本生产性本部派出“流通技术专门考察团”,由早稻田大学宇野正雄等一行7人去美国考察,弄清楚了日本以往叫做“流通技术”的内容,相当于美国叫做“physical distribution ”(实物分配)的内容,从此便把流通技术按照美国的简称,叫做“PD”,从而“PD”这个术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1964年,日本池田内阁中五年计划制定小组平原谈到“PD”这个术语时说,“比起来,叫做‘PD’不如叫做“物的流通”更好“。1965年,日本政府文件中正式采用“物的流通”这个术语,简称“物流”。 • 思考题:1.为什么物流产生在美国? • 2.为什么后来日本人把这种技术或业态称为物流?

  40. 【思考训练】 •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 1.什么是物流,我国物流发展的现况? • 2.物流管理业务流程有哪些? • 3.举例说明物流系统的构成? • 4.实现物流标准化的意义? • 5.实现物流合理化的途径?

  41. 【实训模拟】实践训练——参观走访一个典型的物流企业【实训模拟】实践训练——参观走访一个典型的物流企业 • 1.实训项目:参观走访一个典型的物流企业 • 2.实训目的:通过参观走访典型的物流企业,了解物流的涵义和作用,明确物流标准化的意义与实现物流合理化的途径。 • 3.实训内容: • (1)要求学生物流的涵义和作用。 • (2)要求学生明确物流标准化的意义。 • (3)要求学生掌握物流系统的构成。 • (4)要求学生掌握实现物流合理化的途径。 • 4.实训组织:把全班同学按5人一组进行分组。 • 5.实训考核:要求每位学生写出访问报告或小结

  42. 二、阅读分析以下案例: • 2009年某百货公司通过网站的电子商务平台下达了55台商用定单,定单号5000571。海尔物流采购部门、生产制造部门同时接到定单信息。在计算机系统上显示出商用空调事业部的缺料情况;采购部门向压缩机供应商发布网上定单;配送部门根据配送单4小时送料到工位。海尔完成台商用空调的生产,并当天配送给用户。海尔完成客户定制定单只用了5天。试分析:(1)海尔企业内部物流的一体化运作情况; • (2)海尔物流与社会物流的关系。 • 【实训模拟】实践训练——参观走访一个典型的物流企业 • 1.实训项目:参观走访一个典型的物流企业 • 2.实训目的:通过参观走访典型的物流企业,了解物流的涵义和作用,明确物流标准化的意义与实现物流合理化的途径。 • 3.实训内容: • (1)要求学生物流的涵义和作用。 • (2)要求学生明确物流标准化的意义。 • (3)要求学生掌握物流系统的构成。 • (4)要求学生掌握实现物流合理化的途径。 • 4.实训组织:把全班同学按5人一组进行分组。 • 5.实训考核:要求每位学生写出访问报告或小结

  43. 第二章 供应链管理 【知识目标】 理解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以及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的区别,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容与原则。 【能力目标】 能够站在单个企业的角度模拟供应链,通过供应链管理提出优化方案,加深对合作伙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素质目标】 要认识到现代物流企业的开放性,企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企业都不能独立运作,只有合作才能实现共赢。

  44. 【引入案例】 沃尔玛的供应链物流战略 在1979年,凯玛特是零售业的巨头之一,拥有1891家商店,平均每家商店的收入为725万美元。当时的沃尔玛只是美国南方的一个小零售商,只有229家商店,每家商店的收入也只是凯玛特的一半。在十余年时间里,沃尔玛改变了自己。1992年,沃尔玛的每平方英尺的销售额最高,并且在所有零售商中,其库存周转次数和运营利润都是最高的。如今,沃尔玛是世界上最大、利润最高的零售商。沃尔玛是如何成功的呢?其起点在于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满足顾客的需要。它的目标是保证顾客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买到所需的商品,以及优化成本结构,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定价。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在于使库存的连续补充成为其核心战略。通过直接转运技术,商品被源源不断地送达沃尔玛的仓库,在那里商品不作停留就被分送到各商店。这个战略大大降低了沃尔玛的销售成本,并使其向顾客提供天天低价成为可能。 沃尔玛的物流战略是什么?以后如何转向或改变经营战略?

  45. 第一节 供应链概述 • 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孤立地生存,它需要市场、企业以及人的支持。这些市场、企业和人联系在一起,上下环节之间表现为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一条长长的供应链。事实上,供应链是早已客观存在的的事物。

  46. 一、供应链的概念 • 供应链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即由原材料获取、物料加工和制造直至将成品送到用户手中,这一完整过程所涉及的企业和企业部门组成的网络。这个概念强调了供应链的战略伙伴关系,从形式上看,客户是在购买商品,但实质上客户是在购买能带来效益的价值。各种物料在供应链上移动,是一个不断采用新技术投入劳动,增加其技术含量或附加价值的过程,因此,供应链不仅是一条联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价值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关系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例如,一件产品,其原材料由供应商提供,运输到生产部门,在产品制成后,又被运送到配送中心,最终被卖给消费者。实际生活中的供应链往往涉及多种产品、多级生产和配送,并且不断处于变化中。 • 供应链具有如下的特征:复杂性、动态性、面向用户需求和交叉性。

  47. 二、供应链结构模型 根据供应链的定义,供应链的结构可以用下图来表示,如图5-1所示: 图5-1 供应链的网链结构模型 从图5-1可以看出,供应链由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组成,其中一般有一个核心企业(可以是产品制造企业,也可以是大型零售企业,如美国的沃尔玛)。节点企业在需求信息的驱动下和信息共享的基础上,通过供应链的职能分工与合作(生产、分销、零售等),以资金流、物流或/和服务流为媒介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

  48. 三、供应链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我们可以将供应链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1.稳定的供应链和动态的供应链 根据供应链存在的稳定性划分,可以将供应链分为稳定的和动态的供应链。基于相对稳定、单一的市场需求而组成的供应链稳定性较强,而基于相对频繁变化、复杂的需求而组成的供应链动态性较高。在实际管理运作中,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相应地改变供应链的组成。

  49. 2.平衡的供应链和倾斜的供应链 根据供应链容量与用户需求的关系可以划分为平衡的供应链和倾斜的供应链。一个供应链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的设备容量和生产能力(所有节点企业能力的综合,包括供应商、制造商、运输商、分销商、零售商等),但用户需求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当供应链的容量能满足用户需求时,供应链处于平衡状态,而当市场变化加剧,造成供应链成本增加、库存增加、浪费增加等现象时,企业不是在最优状态下运作,供应链则处于倾斜状态。

  50. 用户需求 供应链的容量 用户需求 供应链的容量 如图5-2所示。 图5-2 平衡的供应链和倾斜的供应链 平衡的供应链可以实现各主要职能(采购/低采购成本、生产/规模效益、分销/低运输成本、市场/产品多样化和财务/资金运转快)之间的均衡。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