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likes | 219 Views
博、碩士是求職最低門檻嗎 ? -- 從科技趨勢談資工系博、碩士生應具備的能力 蘇 有 元培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 讓我們從幾則新聞來看看目前大家的處境 !!. 台灣教育體系每年培養超過 17 萬的碩士生,是否符合職場需求? 根據 104 (3130) 人力銀行與遠見雜誌共同調查「 2010 企業最愛研究所院校評鑑調查」中,發現高達八成四的企業認為,碩士學歷「並非」求職最低門檻 。 六成四的企業也建議大學畢業生應該先直接就業,僅二成建議新鮮人應直攻研究所 。
E N D
博、碩士是求職最低門檻嗎?--從科技趨勢談資工系博、碩士生應具備的能力蘇 有元培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
讓我們從幾則新聞來看看目前大家的處境!! • 台灣教育體系每年培養超過17萬的碩士生,是否符合職場需求? • 根據104 (3130) 人力銀行與遠見雜誌共同調查「2010企業最愛研究所院校評鑑調查」中,發現高達八成四的企業認為,碩士學歷「並非」求職最低門檻。 • 六成四的企業也建議大學畢業生應該先直接就業,僅二成建議新鮮人應直攻研究所。 • 明確的職涯規劃更重要,在跟隨潮流報考研究所前,應先確立未來職涯方向,認清自己究竟想要的是實務工作經驗還是更高的學歷,再做下一個決定。
讓我們從幾則新聞來看看目前大家的處境!! • 碩士人數激增,雖然讓就業市場中高學歷求職者數量大幅提升,但是,「量」的提升並不意味「質」的同步提升。 • 53%的企業與用人主管認為,碩士生與大學生的表現平分秋色,認為碩士生表現比較出色的僅有32.9%,甚至有14.1%的企業認為大學生的表現比碩士生還要好。 • 在過去一年僅有37.1%的企業曾聘僱碩士生,最常聘用的職務包括「工程研發人員」(41.5%)、「軟體工程人員」(35.7%)、「專案/產品管理人員」(16.2%)、「產品企劃人員」(15.2%)、「經營幕僚人員」(15%)等職缺。
讓我們從幾則新聞來看看目前大家的處境!! • 超過八成企業雖肯定大部分碩士生的表現「符合期待」,尤其在「思考邏輯」(79.8%)、「專業能力」(63.9%)、「表達溝通能力」(44.9%)、「執行力」(39.6%)及「獨立作業的能力」(38.6%)等。 • 然而,在這一年曾雇用過碩士生的企業主管中,也有近兩成認為碩士生表現「不符期待」,主要原因在於「抗壓性不夠」、「專業能力不足」、「眼高手低」、「態度不積極」、「要求薪資太高」 。 • 學士22k 碩士28K 博士44K??? 知不知道這個方案啊?
讓我們從幾則新聞來看看目前大家的處境!! • 在一份最新的調查中,33.2%的2008新鮮人從去年畢業到現在,「還沒有找到任何正職工作」!其中,「碩博士學歷」受訪者「從未就業」的比例還高達近四成(39.8%)—老師的責任? • 新鮮人就業問題一向受到關注,但鮮少人注意到「過期新鮮人」的問題。104人力銀行特別針對2008年新鮮人進行問卷調查,希望暸解他們這一年來的情況。調查結果發現,在938位受訪者中,31.9%的人目前穩定就業,35%的受訪者「曾經找到工作,但目前已離職找工作中」,另有33.2%的人是「從去年畢業/屆退至今,從未找到正職工作」,若進一步交叉比對受訪者學歷,還會發現,近四成的2008「碩博士」新鮮人「從未找到工作」的比例高於平均值。
讓我們從幾則新聞來看看目前大家的處境!! • 企業未僱用「碩士以上學歷」畢業生的理由為「企業無此需求」(53.6%)、「工作性質與內容不適合」(37.8%)、「碩士畢業生要求薪資較高」(26.3%) 。 • 高學歷人才未被善用的情況令人憂心!有26.3%的人說,找工作的同時也準備「公職考試」,26.2%的人同時準備「證照考試」,另有19.7%的人以從事「短期兼職/家教」度小月。 • 如何能振興經濟以再次擴大企業僱用正職人力的意願,將是政府接下來的重要課題。
讓我們從幾則新聞來看看目前大家的處境!! • 高級人力真的大量流入高科技業?行政院主計處甫完成的調查證實了這項推論,製造業部門所僱用的12.6萬個碩、博士,逾半數集中於電子業;相對的,居經濟弱勢的「非典型受僱者」每月經常性薪資僅18,036元,不到全職者的一半,顯示工作貧窮的問題日趨嚴峻。 • 四十一歲的阿宗花了九年在國內頂尖大學取得歷史學博士,但因找工作不順利,目前在教育部搶救高階人力失業的擴大就業方案中,做為期一年的臨時性工作。阿宗感慨說,如果時間可以倒流,他不會讀碩士、博士。阿宗的高中同學中,有七個人當警察,二十歲開始工作、起薪就五萬元。阿宗說,他晚同學二十年才開始工作,現在薪水四萬多元,真不知讀博士要幹什麼?
讓我們從幾則新聞來看看目前大家的處境!! • 目前國內在學博士生約三萬人,每年三千多人畢業。在少子化及國立大學教授退休轉戰私立大學兩大風暴襲擊下,年輕博士進不了大學任教。 • 台灣少子化問題愈來愈嚴重,預估到民國一一○年,可能有六十所大學面臨倒閉,未來有幾千名大學教師要失業,因為學生愈來愈少,大學每年只會縮減教師員額,開新員額機會不太。 • 一名博士的養成耗日費時,即使一路讀書順遂,拿到博士學位可能三十歲了,可見讀博士是一項大投資。台灣每年培育一大堆「土博士」,加上國外回來的「洋博士」,如果好好運用,可為國家做出重大貢獻。台灣學術界如果不給年輕人機會,形同在一池死水裡玩,長遠下去,必然不利學術發展。
讓我們從幾則新聞來看看目前大家的處境!! •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對我們有影響嗎? • ECFA在資金、就業和產業的疑慮已浮現。兩岸若簽署,中國給予台灣優惠較大,反之,台灣開放陸資入台,現有產業體系難免受到衝擊。 • 教育部長吳清基昨天公布我國採認大陸學歷的大學名單,初期僅承認以大陸九八五工程為主的四十一所大學學歷。至於台生以前在大陸取得的學歷,某些領域「溯及既往」,予以追認,但大陸中醫學歷一定不在追認名單中。
讓我們從幾則新聞來看看目前大家的處境!! • 大陸、香港、新加坡等地近年積極向台灣學術人才招手,根據非正式統計,大陸公立學校已有十五%的教授平均月薪超越台灣,且差距正逐漸拉大。學者憂心,台灣的薪資條件再不改善,不僅優秀教師會被挖走,也很難再吸引潛力新秀,學術界將出現嚴重新陳代謝問題。 • 台大副校長陳泰然表示,最近大陸急起直追,政府敢投資、敢挖人,政策也非常配合,教師薪資彈性化,同一系的教授薪水甚至可以差到五倍。 • 相較之下,台灣教授比照公務員,薪資相當「扁平化」,優秀者和一般人薪水一模一樣,很難吸引一流大師來台,連自己的優秀人才也可能外流而保不住。
讓我們從幾則新聞來看看目前大家的處境!! • 洪蘭:不想讀,就讓給別人吧? 學生的敬業就是做好學生的本分,父母出錢讀書、國家出錢蓋了教室、買了儀器栽培,要好好學習,這不是八股,是做學生的基本要求。如果不想讀,何不把機會讓給想讀的人呢?尸位素餐是最可恥的。 • 看到香港城市大學來台灣招募好學生並提供十萬港幣的獎學金,真是心裡一驚,「十年河東轉河西,莫笑窮人穿破衣」,以前是香港學生來台灣讀書,現在是我們去香港讀書了。 • 台大的校長在歡迎新生時,講的不是如何立志做大事,而是晚上不要熬夜、不要翹課、要替媽媽洗碗……,這些是我們對小學生所講的話,假如大學生要這樣教,我們的大學生還叫大學生嗎?那種「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讀書人抱負到哪裡去了?
能力主義的社會 • 工作能力代表了目前這個社會在職場上衡量一個人的標準,老闆很容易用工作能力的好壞去衡量一個人的適任與否或要不要給他更高的職務與薪水。 • 但能力是什麼? • 企畫力? • 執行力?創造力?領導力?管理力?觀察力?溝通力?
工作壽命縮短到15年 • 「優退」這兩個字,如今在報社聽得到,在政府機關聽得到,在科技大廠的生產線聽得到,在研究機構聽得到。最可怕的是,不要以為優退是衝著「中高齡」的「資深」員工而來,因為優退的年齡正在快速向下修正,4年前優退的對象還鎖定在50歲以上,如今矛頭已對準40歲以下。現在,你只要年滿35歲,就要有進入優退「紅色警戒區」的心理準備。 • 國人的退休年齡,正在快速提前,民國86年有六成的工作者,可做到年滿60歲退休,91年跌落到四成。不妨做個世代對比。上一代不到18歲就開始工作,至少能做到滿60歲,「工作壽命」超過40年。這一代年輕人,在高學歷趨勢下,通常要到24歲才開始工作,很可能40歲不到就畫下休止符,「工作壽命」縮短到15年。
職業壽命有如流星般短暫 • 如何在15年內,賺到一輩子所需要的錢?即使科技新貴,如今都有困難。從前許多科技工程師,都把退休年齡設定在40歲。因為技術進步太快、產品生命週期太短,細數歷年的科技股王,沒有一家能稱霸超過兩年。40歲如果不退休或轉換跑道,不僅技術跟不上時代,從事的行業也沒落了。 • 因此,科技人忍受超長的工時、哪裡股票多就往哪裡跳槽,為的就是在40歲前賺足這輩子要用的錢。有些IC設計公司,因為員工提前退休的緣故,全公司平均年齡甚至只有28歲。但高科技的黃金時代過去了,只剩下4%的科技工程師,能財富無虞地40歲退休;但若不退休,有89%的工程師擔心自己的技術會落伍了,「進退兩難」成為許多工程師的寫照。
要把“理財”當成一種「謀生能力」來培養 • 許多樸實無華的傳統產業,職業壽命細水長流。在工作選擇上,未來一定要把「職業壽命」列為重點。如果年齡在這個行業是「負資產」,如果這個行業的「折舊」速度很快,即使薪資再高都要三思。 • 要把“理財”當成一種「謀生能力」來培養,否則老闆可能只會養你15年。
全球前10大企業科技趨勢預測 • 顧能今年提出的前十大趨勢為: • 雲端運算 • 進階分析(Advanced Analytics) • 客端運算(Client Computing) • 綠色IT • 重塑資料中心(Reshaping the Data Center) • 社交運算 • 安全監視(Security-Activity Monitoring) • 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 • 可用性虛擬化(Virtualization for Availability) • 行動應用軟體 • 顧能認為,這十大科技將在未來三年內對企業造成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