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結腸癌

結腸癌. 生老病死是人必定要經歷的階段也是大自然的定律。 當中迫使人類死亡 的 有兩大原因:疾病和退化。如細菌 入侵 體內細胞 或自身細胞出現 變異 , 導致 身體不能正常運作。如果細胞不能復原,那部分器官便開始失去它的功用 ,這樣便會影響整個身體的正常運作, 最終 便會死亡。另外一個因素是細胞退化, 當細胞運作一段時間後,細胞便開始疲勞、衰退以至死亡。 對於在醫院工作的我們所知 ,疾病和退化 都是少不了的入院原因 。 是次 , 我們將會深入 探討醫院內其中一個有關結腸癌病患的例子 , 希望令大家能夠對該類型的疾病有更進一 步的認識及了解 。. 引言. 個案探討.

Download Presentation

結腸癌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結腸癌

  2. 生老病死是人必定要經歷的階段也是大自然的定律。 當中迫使人類死亡的有兩大原因:疾病和退化。如細菌入侵體內細胞或自身細胞出現 變異,導致身體不能正常運作。如果細胞不能復原,那部分器官便開始失去它的功用 ,這樣便會影響整個身體的正常運作,最終便會死亡。另外一個因素是細胞退化, 當細胞運作一段時間後,細胞便開始疲勞、衰退以至死亡。 對於在醫院工作的我們所知,疾病和退化都是少不了的入院原因。是次,我們將會深入 探討醫院內其中一個有關結腸癌病患的例子,希望令大家能夠對該類型的疾病有更進一 步的認識及了解。 引言

  3. 個案探討 病者陳先生於今年9/10由家人陪同入院。 病者今年52歲,本年7月始腹部間痛,但無求診。 至9月尾發現大便含血,但無痛,往外界見醫,藥療效微。經朋友介紹往見主診, 由於病情惡化,大便習慣改變,始間腹瀉及便秘,不但大便含血並腹痛外,加上 胃口欠佳導致體重爆跌10公斤。在10月4日由主診於本院為病者施行取結腸腫瘤 的活組織化驗及結腸內視鏡手術,因結果皆呈現陽性反應,現遵醫囑入院進行 暫時性的結腸造瘻手術及部份結腸切除術,並於術後再配合化學治療和放射線治療。 以下將會是因應該病者所制定的一些護理措施,務求令病者於入院後得到貼心的照顧 及適當的護理,以致加快其痊癒速度。

  4. 護理過程 • 入院後之準備護理: • 驗血 (CBP) • 血型配對 • 服食抗生素 • 由造口護士評估造口位置及大小 • 由醫生向病者介紹手術過程及風險 • 由護士向病者進行術前衛教 • 身體準備,如皮膚 • 手術同意書

  5. 入院後之術前護理: • 每日測量生命徵狀2次 (體溫, 血壓, 脈搏, 呼吸) • 手術前一天建立靜脈輸入作為溶液和藥物輸入的途徑 • 手術前一天的20:00喝2L Klean prep • 手術當天的00:00 始禁食 • 有需要時06:00 施行fleet enema

  6. 入院後之術後護理: • 每小時測量生命徵狀 (血壓, 脈搏, 呼吸), 每天測量體溫2次 • 每小時抽吸鼻胃管 • 每4小時排空連接鼻胃管的袋 • 每8小時及有需要時排空人造肛門的袋 • 每4小時排空尿袋 • 靜脈輸入維持病人體液平衡 • 暫時繼續禁食 • 準確記錄出入量 • 每2小時轉換卧式 • 手術切除後,加上放射性治療,再進行化療可以增加疾病控制率及治癒率

  7. 出院後護理: • 飲食方面:無造瘻者 ─ 2-3星期漸恢復正常飲食,覆診時間。 • 傷口處理:教導病人保持清潔及傷口換症技巧觀察是否出現感染徵象、遵醫囑服用止痛劑 • 服用藥物的注意事項及覆診 對於永久性乙狀結腸造瘻的心理照顧、日後護理及出院指導 • 心理照顧/ 自我概念紊亂/ 焦慮 • 聆聽、鼓勵發問、給予對方有關方面的資料、糾正不正確的觀念 • 討論日後生活改變的問題 • 幫助接受、學習、適應造瘻的照顧:應用各種用品或新的產品 • 清潔造瘻與周圍皮膚及更換便袋 • 觀察併發症及預防併發症發生─例如:i)狹窄或阻塞;ii)回縮/內縮;iii)壞疽;iv)結腸脫出/脫垂;v)切口性赫尼亞;vi)結腸穿孔;vii)腹壁結腸瘻管等 • 飲食指導 • 避免便秘 • 介紹成功病例、有關的志願團體及組織,如:造瘻人協會 • 教導如何面對各種問題─排氣、氣脹、氣味、除臭、社交、衣著 • 鼓勵家人給予支援認同 • 造瘻周圍皮膚之護理:應勤於更換便袋、清潔皮膚、保持乾爽、使用造口護養膠片及避免腹瀉 • 飲食方面須避免進食產氣食物;避免引起便秘的食物,如堅果、油炸食物;避免攝取引起腹瀉的食物;進食時細嚼慢嚥,且需攝取足夠的液體及營養 • 結腸造瘻灌洗以助建立排便習慣 • 性生活的改變

  8. 各造瘻之區別:

  9. 疾病的起源或特性 結直腸癌是一種發生於大腸內壁(粘膜)的異常(惡性)增生,又被稱為大腸癌或結腸癌。誘發因素:家族性大腸腺腫息肉群症、結腸或直腸息肉;慢性發炎性腸道疾病、結腸或直腸癌家族史;飲食喜好攝取高熱量、高脂肪、缺乏纖維素的食物、致大便在腸道內停滯時間長。 癌症可發生於腸道任何部位尤其乙狀結腸及直腸,小腸很少發生,50歲以上的發病率較高。如果不予治療,結直腸癌能夠體積增大且穿透腸壁至大腸外表層,它也可通過血道和淋巴道轉移至身體的其他部位。繼發轉移可以發生於肝臟及肺等遠隔臟器。 症狀: *腹部腫瘤及淋巴腺腫大 *噁心、嘔吐 *腹痛(因腸阻塞)*便血 *直腸肛門出血 *貧血 *厭食*體重減輕    *大便習慣改變如腹瀉、便秘或不規則等*糞便變細及黏液增多、便不淨 或便後肛門墜脹等

  10. 診斷: • 結腸鏡、乙狀結腸鏡、直腸鏡檢查;確定病變部位,組織切片檢查﹝50歲以後每5年檢查一次﹞;以切片檢查最能確立診斷。 • 下腸胃道影像檢查﹝鋇劑灌腸、超音波、電腦掃瞄、磁力共振、正電子掃瞄﹞ • 直腸指診:直腸癌可藉由指診發現腫瘤的存在。 • 糞便隱血檢查﹝50歲以後每年一次﹞。 • 血液檢查:血紅素及血比容值低;血清鐵值降低。 • 癌症抗原(CEA) 測驗:濃度> 10ng/ml 惡性腫瘤所致;10>CEA>5ng/ml局限性腫瘤;20>CEA>10ng/ml腫瘤向外擴散;CEA>10ng/ml 腫瘤已轉移

  11. 結腸癌的高危險因子包括: ~家族中曾有人患上結腸直腸癌或遺傳性腸病的病史; ~曾患有潰瘍性大腸炎的病人,30年後約有50%的病人惡化成為大腸癌; ~飲食採高脂肪、低渣飲食的族群; ~患有家族性大腸息肉的病患,年齡達到40歲時,可能惡化為大腸直腸癌; ~曾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患者,可能會再度罹患; ~結腸長期發炎(又稱潰瘍性結腸炎) 。

  12. 疾病在香港或世界的位置 眾所週知,癌症是威脅人類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兩種。 不同國家、不同種族的人大腸癌的好發部位都不同,例如:2006年的全球健康報告顯示亞洲與拉丁美洲直腸癌發病率較高,佔大腸癌發病的 70 %; 而歐洲與與南北美州結腸癌發病率較高,佔大腸發病的 60 %左右。 在大多數國家中結腸癌男女發病率沒有明顯的區別,但直腸癌的發病率男性則普遍高於女性。 現已証實,大腸癌跟飲食習慣和遺傳因素有關。 大腸癌與其他癌症逐年下降的趨勢不一樣,其發病率逐年上升; 據中國在2006年向世界衛生組織(WHO)提交的全國健康報告,大腸癌逐年增加 4.7 %。 最近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消化疾病研究所與亞洲 14個城市專家合作的一項研究發現,香港是東南亞地區結腸腫瘤最高發地區,也確認大腸癌已上升為癌症發病率的第二位, 每年約 3,500個大腸癌新症,而因大腸癌死亡之人數達1,500名(東南亞地區癌症調查, 2005); 數字連年上升,且有年輕化趨勢。 估計本港每21名男士裏面,終其一生便有一人會患上大腸癌(約 4.8 %) (太陽報, 2007)。

  13. 疾病在香港或世界的位置 由於近年結腸鏡檢查的技術日趨進步以及市民的認受性明顯提高,新發現的大腸癌呈早期的病例數有所增加。 根據2001年發表的全國癌症趨勢在中國內地,90年代比70年代大腸癌上升了32%,在發病率上升的同時,其發病模式也在變化。 有學者分析國內80年代和90年代的發病趨得知:男女比例已由1.5:1變為1.6:1, 女性顯著增加; 直腸癌仍然占大腸癌的大部份,但比例從73%降為67%; 早期的病人比晚期病例明顯增加,年齡段發病率2005年<<實用腫瘤雜誌>>報告小於30歲佔6%、 40-65歲佔58%。 台灣的一個大型統計提示50-80歲占75%, 而少於30歲佔12%。 日本的最近20年的大腸癌趨勢是平均年齡由70歲下降至57歲,年青人大腸癌發病時多為晚期,女性趨向右半結腸,而男性趨向左半結腸和直腸 (亞洲大腸癌, 2005)。 但美國由於醫療環境和醫療條件優越,大腸癌的普查工作相對做得較好, 結腸內視鏡檢查己成為檢查大腸癌的金標準,50歲以上市民至少作一次結腸檢查,發現大腸息肉則早期作內鏡下切除,就可以避免日後出現大腸癌。 美國人早年已意識到結腸癌的成因,在飲食習慣上已作出調整以及早作出檢查,故在美國,患上直腸及結腸癌的逐年下降1.5% 。反觀香港,不但沒有推行結腸癌普查,港人亦缺乏相關知識,令發病率有超越美國之勢。

  14. 感想 俗語有云「時間就是金錢」, 現今香港人生活節奏緊張,人類所追求的,是名與利,慾與望, 又有誰會好好關注自己的健康? 可是,當身體出現警號,不管你擁有甚麼,或許都不能將健康挽回了。我們作這個案研究,就是希望能從中喚醒人類對結腸癌的警覺性,從而減低患病機會,使工作,健康,心靈都能獲得滿足,取得平衡。 腸道,就有如一所工廠,每天營營役役地替我們消化食物,吸收營養,排出廢物,與其他重要器官緊密相連,一旦受癌病威脅,腸道運作將大受影響,甚至危害一個人的整體健康,而直至目前為止,沒有一種藥物或治療能夠百分百將癌病治癒,因此,預防便成為了重要的一環,所謂「預防勝於治療」,我們應當好好保護腸道健康,使這所工廠能健康運作一生。 既然結腸癌之發生與飲食,家族性有關,我們應當注意均衡飲食,更應定期施行身體檢查,40歲以上人士,應每年施行糞便隱血測試一次,每二至三年接受直腸內視鏡檢查,必要時則進一步接受大腸內視鏡或鋇劑大腸攝影檢查。如遇有大便習慣改變,便中帶血、腹部不適、貧血、腹部腫塊等症狀時,便應盡早求醫,以接受早期治療,提高康復機會。

  15. 感想 金錢,權利,都只是身外物,從來只有健康體魄能夠使你安享晚年,在醫院內,我們不難發現許多有名利,有地位的人士,窮盡一生去創立事業,晚年卻飽受疾病煎熬,甚至奪去寶貴性命,又或終日臥於病床上,動彈不得,一個小小的動作,也得他人協助,才可完成,好不淒涼 ! 或許你會抱怨,上天為何如此不公平,但驀然回首,一個人的最大成就,不正是能捍衛自己的健康嗎? 只有健康的體魄才可以輔助你去尋找更多的慾望,反之,即使你有再遠大的夢想,也不能實現了。 生、老、病、死、沒錯是人生必經的階段,我們沒有一個人可以逃得過,但我們可以做到的,是好好利用我們的知識,去減低患病機會,使自己的一生過得更豐盛,更精采,更無憾 ! 在此亦盼望於未來日子,世界各地在醫療上能夠有更多的新思維,新研究,使人們能夠遠離惡疾。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