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0 likes | 1k Views
热烈欢迎新同学. 厦门大学哲学系. 自然辩证法教学计划. 绪论 自然观(自然与人) 科学观(科学的本质与方法) 系统科学方法 科学技术与社会 考试. 第一讲 绪 论. 教学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和性质;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要求。 学习重点 自然辩证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涵和特点; 学习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工作者的关系。. 第一节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E N D
热烈欢迎新同学 厦门大学哲学系
自然辩证法教学计划 • 绪论 • 自然观(自然与人) • 科学观(科学的本质与方法) • 系统科学方法 • 科学技术与社会 • 考试
第一讲 绪 论 • 教学内容 • 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和性质; •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 •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要求。 • 学习重点 • 自然辩证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涵和特点; • 学习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工作者的关系。
第一节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 自然辩证法的对象: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以及作为上述对象研究中介的科学技术.
自然辩证法的建立以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为标志。自然辩证法的建立以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为标志。
一、自然辩证法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哲学 • 自然辩证法与西方科学哲学 •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学 •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
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唯物史观阐述了社会经济领域存在的辩证法;从作为一个完整体系的角度来看,需要用唯物辩证法统一人类社会和自然界。而关于自然界具有辩证性质的论述则会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学说理论说服力;因此,恩格斯打算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对他那个时代的全部自然科学进行哲学概括。他撰写这样一部著作的主要目的是:“承认整个自然界的统一,存在普遍联系,可以把包罗万象的发展过程、把自然界的所有领域、它们的全部现象贯穿和有机地联起来”。
2、自然辩证法与自然哲学 自然哲学是从整体上来描绘自然界的发展图景,黑格尔自然哲学集其大成。
3、自然辩证法与西方科学哲学 • 西方科学哲学虽然研究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但不过问自然界及其辩证法。它们或否认辩证法,或认为辩证法属于传统的形而上学而加以拒斥。 • 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科学哲学也研究了自然辩证法讨论的课题,如科学的界定、科学发现以及科学的基本概念、方法、构成和发展等,但给出答案的途径是不同的:
(1)西方科学哲学家反对自然科学的辩证法,即使是有条件地承认自然科学的辩证法,也否认自然界的辩证性质。(1)西方科学哲学家反对自然科学的辩证法,即使是有条件地承认自然科学的辩证法,也否认自然界的辩证性质。 (2)科学哲学只停留于经验材料及自然科学本身上,不触及客观自然物实在根源(即本体论是他们研究的禁区) (3)科学哲学强调纯理论的研究,不考虑社会因素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4、自然辩证法与科学学、STS研究 • 科学学即关于科学的科学,是一门以科学本身为对象的新学科,它探讨科学的社会性质、作用和发展规律,以及科学的体系结构、规划、管理和科学政策等问题。 • 标志科学学创立的是贝尔纳的《科学的社会功能》。 • 科学学被看作真正的科学,它的方法是观察、试验、运筹学等。
科学、技术和社会(STS)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诞生的一个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协同关系、互动的研究领域。科学、技术和社会(STS)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诞生的一个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协同关系、互动的研究领域。
5、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 自然科学直接面对的是自然界的客观实在,而自然辩证法是以自然科学的成果为研究对象的,是间接面对自然界的。 • 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其基本的研究方法是反思;自然科学则是实证科学的代表。 • 在历史上,自然科学是隶属于自然哲学的。随着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也就一步步地从自然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 • 自然科学本身是自然辩证法的反思对象。
二、对自然辩证法的不同意见 • 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 德语ktik der natur)首先是由恩格斯于19世纪中叶提出来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就这个词的原意来说,是指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法。 • 一般认为,这一理论的确立是以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1873——1886)一书的准备为主要标志。 • 其基本思想是,辩证法不仅在社会生活和人类思维中起作用,也是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即“表明辩证法的规律是自然界实在的发展规律,因而对于理论自然科学也是有效的”。
一些西方科学哲学家否认自然界存在辩证法 • 他们认为,自然界存在的辩证法不过是恩格斯的虚构。梅洛—庞蒂和萨特认为,恩格斯把辩证法放进自然,使辩证法自然化;事实上,我们在自然界中发现的只是人们导入其中的辩证法。在他们眼中,辩证法即使存在,也不在自然界中,只有在历史和社会中才有辩证理性问题,只是在历史和人类思维中对立物才会被扬弃。 • 另外的一些西方哲学家也认为,辩证法只与人和意识存在相联系,并断言,如果排除了这种联系,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内容本身不是辩证的。
恩格斯谈论自然辩证法是不明智的冒险 另外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从来没有谈过自然辩证法,恩格斯闯入马克思不敢涉及的领域,“是不明智的冒险”。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改变马克思关于辩证法的原意。他们期望通过在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构造理论隔阂来反对这一学科的合法性。
我国学者的观点 • 复旦大学俞吾金为代表:马克思与恩格斯不仅对于自然的观点不同(历史的自然与抽象的自然),而且属于不同的哲学观(生存论与抽象物质论)。 • 反对者: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分裂。
中 间 观 点 吉林大学刘猷桓: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解决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在其辩证自然观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在自然科学的辩证法思想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在自然科学向社会的回归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技术哲学。
我 的 观 点 自然辩证法是特殊时代由恩格斯创立的,由自然辩证法到科学技术哲学是哲学的发展,但这种发展非常不充分,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是科学技术哲学的新范式。
三、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 • 认识和改造自然与认识和改造社会的任务是统一的。 自然是历史的社会的自然,社会是自然的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本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 认识自然以科学技术为中介。 • 自然界存在的辩证法(自然观) • 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科学技术观) • 自然界研究的辩证法(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发展 • 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的动机 • 《自然辩证法》的曲折命运 • 中国的自然辩证法研究
一、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的动机 • 马克思、恩格斯充分重视科学对社会生活的意义。 • 自然科学的新进展要求对之作出符合辩证法的解释。 •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说完整体系中的一环。 • 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那个时代的全部自然科学进行哲学概括。 • 证明辩证法的普遍规律不仅表现在人类生活(社会思维)中,也表现在自然界中,从而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奠定自然科学基础。
二、《自然辩证法》的曲折命运 •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未完成的著作。 • 1873年5月30日—1886。零散的札记。 • 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伯恩斯坦不重视此遗稿。 • 1925年苏联整理马恩遗稿,1935年出《自然辩证法》单行本。
三、中国的自然辩证法研究 自然辩证法译本与著作 1932年神州国光出版社杜畏之译本,1950年北京三联郑易里译本,1955年曹葆华 于光远译村,1971年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版,1984年于光远主持重编本。 中国人自编的自然辩证法著作,如罗克汀《自然科学讲话》、陈珪如《自然辩证法》。
学术组织与学术活动 1936上海“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30年代末延安有自然辩证法座谈会,40年代“延安自然科学研究会”组织自然辩证法研究小组。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在《新华日报》上特辟“自然科学副刊”。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启蒙学习和在随后“学习苏联先进科学技术”运动中,自然辩证法是重要内容。1953年北京大学开始招收自然辩证法研究生。 1956年制订全国科学规划时,提出《自然辩证法(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12年(1956—1967)研究规划草案》。
自然辩证法刊物 • 《自然辩证法研究》 • 《自然辩证法通讯》 • 《科学学研究》 •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 《系统辩证法学报》 • 《科学技术哲学》
第三节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 理解科学,认识科学的人类性,使科学合理发展的需要 • 发展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 •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需要 • 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需要
一、理解科学的需要 • 为什么要理解科学 • 哲学对科学的理解
(一)为什么要理解科学 1、消解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立 • “两种文化”的提出 • 社会文本事件 • 对科学技术的文化反思 • 对科学异化的批判 • 对立的四个层次 2、科学技术带来的社会问题
(1) “两种文化”的提出 1956年,英国作家(科学家)C·P斯诺发表了《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讲演,谈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文科学知识分子与科学知识分子及他们各自所代表的文化日益分化,形成了两种文化。这两种文化上的两极分化给人类带来了损失,如实践的(纯粹科学家对社会现状不了解,不明白其工作的后果对社会发生的影响)、智力的(把自己搞得很贫乏)和创造性的损失(两种文化交汇处,正是创造力的源泉,可惜属于两种文化的人无法有效的交流)。
两种文化 • 斯诺认为在文学知识分子与科学家之间“存在着互不理解的鸿沟——有时(特别是在年青人中间)还互相憎恨和厌恶,当然大多数是由于缺乏了解,他们都荒谬地歪曲了对方的形象”。 • 造成两种文化分裂的原因在于过于专业化的教育,出路在于改革教育制度和变革教育方法。这其中包括让理工类学生学习一部分人文类课程。
(2) 旧事重提:社会文本事件 • 索卡尔的“恶作剧” 1996年秋,纽约大学物理学教授索卡尔在文化批评先锋刊物《社会文本》上发表《超越边界,迈向量子引力的变革性诠释学》的文章。在文中,索卡尔故意迎合后现代观念,大量引用后现代学派头面人物如德里达、拉康等人的时髦词汇,并似是而非地旨用物理学研究的前沿量子引力理论,宣称后现代理论与量子引力的最新进展是相印证的。这篇文章立即得到发表。但很快索卡尔在另外一家刊物《交流》上坦白,这篇文章纯粹是胡说,其目的是检验人文学者的学术水平。他认为当一切被还原为话语、社会建构,任何论点就不再需要严谨的论证,自信和伪装的博学便是一切 。
索卡尔事件的含义 科学是一项偏执的事业,它从来不为自己寻找信念根据,或解释其意义。它对哲学批评置之不理。索卡尔事件便是科学家对人文学者喋喋不休的批评的一次反讽。我们姑且不谈人文学者确实被嘈弄,但就索卡尔代表的那部分科学家而言,他们的自喜表明他们并未意识到科学与人文沟通的重要性,但左派知识分子(后现代主义者)被愚弄也表明,即使有沟通倾向的人文知识分子,由于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要沟通科学与人文,这道路是何等的艰难。相反,在这方面,一些有远见的科学家就做得比某些人文知识分子好。
(3)对科学技术的文化反思 卢梭(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 我们的灵魂正随着我们的科学和我们的艺术之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随着科学与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地平线上升起,德行也就消逝了” (《论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
达尔文的悲哀 。
达 尔 文 达尔文发现长期的科学训练和工作,改变了他看世界的眼光,他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奥妙,却同时也丧失了别人拥有的感受能力。在1867年回忆录中他发现自己对诗歌、戏剧、绘画、音乐等人性中“高尚的审美兴趣”的丧失,而这可能是幸福的丧失是发自内心的转变。
韦伯:祛魅的世界 马克斯·韦伯把丧失意义与自由的世界称为祛魅的世界,(the disenchantment of the world),即把自然的神性或人性去除掉,以方便对自然进行完全还原论的解释,特别是机械论的解释。
尼 采 • 人的本质不是由理性和科学知识决定的,而是由权力意志决定的。权力意志是人的生命的本质。 • 人应该认识的不是关于实在的知识,而是自己的生命。对科学技术的追逐带来了生命灵性的丧失。
浪漫主义运动 • 精神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对立 • 狄尔泰:自然——精神;自然科学——精神科学
(4) 对技术异化的批判 • 雅斯贝尔斯:认为技术和官僚政治导致了现代人的平均化、机械化和大众化,失去了个性,“个别的人消失在类型中”。 • 海德格尔:技术是一种“架构”。 • 马尔库塞:技术理性导致单向度的人。 • J·埃吕尔:技术支配了人。
对技术社会后果的批判 科技是双刃剑/阿拉丁神灯/潘多拉魔盒 科技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一些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生化、热核)的使用及一些影响全球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枯竭、人口压力等问题迫使人们对科技给予更多的关注。这是不仅限于专家的讨论,而且影响到大众,而大众的情绪又反馈到政府的科技政策上。比如对克隆技术的伦理后果、安乐死的伦理讨论、艾滋病疫苗的争议、人类基因重组计划等等。
最后的障碍:权力分配 •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 • 福轲:知识就是权力Knowledge is Power • 对权力(利益)的争执,是形成两种文化的原因,也是沟通两种文化的困难所在。
科学与权力 • 不同学科形成不同利益的学术群体,学科偏见体现了不同的权力利益关系,自然科学基金与社会科学基金在资助金额及资助项目的选择的对比突出体现了这种利益的冲突。 • 对资金、资源(包括从业者)及社会尊重的争夺加剧了人文和自然科学发展的不平衡。
(5)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四个层次 •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对象、理论特征、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对立 • 人们关于科学与人文价值的主观意见之间的对立 •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 •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2、科学技术的社会问题 (1)科学发展既带来分工的好处,又产生 过度专业化的弊病——知识的分割和分离。 (2)科学知识的分割、隔离和神秘化导致 了知识的非人化倾向——新蒙昧主义。 (3)科学普遍化带来世界的西方化从而招致世界文化的反西方化倾向。 (4)科学技术成为了人的统治工具。 (5)科学技术突破了人是人的目的的原则。
(二)哲学对科学的理解 • 哲学的特性 • 哲学对科学的反思
1、哲学——爱智之学 认识你自己 德尔斐神庙
哲学是智慧,但智慧不是哲学 哲学并不仅仅是一种智慧,而且是对待全部智慧的一种态度。这就是对智慧本身的真挚、强烈、忘我之爱,即“爱智之忱”。
黑格尔的“比喻” “庙里的神” “庙”所以为庙,是因为庙里有被人供奉的神;如果庙里没有神,那就不成其为庙。 黑格尔:“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坐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的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 哲学是使人的生存成其为生活的“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