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likes | 359 Views
什麼是「台南學」?. 吳 密 察 2011.10.13. 「台南學」是撒謎碗糕?. 漢學( Sinology ) 敦煌學( Dunhuangologie ):敦煌文書 徽學( ? ):徽州文書 澎湖 學 宜蘭學 淡水 學( Tamsui study ) 台南學(?). 清代的方志傳統. 『 台灣府志 』 ( 1685 、 1694-1710 、 1740 、 1744 、 1760 ) 『 台灣縣志 』 ( 1719 、 1752 、 1807 ) 『 台灣採訪冊 』 ( 1829 ) 『 安平縣雜記 』 ( 1898 ).
E N D
什麼是「台南學」? 吳 密 察 2011.10.13
「台南學」是撒謎碗糕? • 漢學(Sinology) • 敦煌學(Dunhuangologie):敦煌文書 • 徽學(?):徽州文書 • 澎湖學 • 宜蘭學 • 淡水學(Tamsuistudy) • 台南學(?)
清代的方志傳統 • 『台灣府志』(1685、1694-1710、1740、1744、1760) • 『台灣縣志』(1719、1752、1807) • 『台灣採訪冊』(1829) • 『安平縣雜記』(1898)
『台南縣誌』、『南部台灣誌』 • 『台南縣誌』(1897) 台南縣知事磯貝敬藏 編纂委員 蔡國琳 • 『南部台灣誌』(1934) 第一編 沿革 第二編 制度 第三編 諸政 第四編 租稅 第五編 產業 第六編 教育 第七編 宗教 第七編 救恤 第九編 風俗 第十編 名勝
『南部台灣誌』 • 第壹編 沿革 第一章 臺灣的開闢 第二章 舊臺南府第三章 縣治沿革第四章 舊鳳山縣 第五章 六堆的組織及沿革 第六章 舊嘉義縣第七章 舊恆春縣 第八章 匪亂 • 第貳編 制度 第一章 總說第二章 府制度 第三章 縣制度第四章 下級行政 第五章 官衙 • 第參編 諸政 第一章 警察第二章 司法 第三章 治獄第四章 理番 • 第肆編 租稅 第一章 總說 第二章 荷據時期第三章 明鄭時代 第四章 清代第五章 日據時期 • 第伍編 產業 第一章 總說 第二章 農業 第三章 糖業 第四章 鹽業 第五章 工業 第六章 商業 第七章 漁業 附 錄:臺灣中北部的重要產物 • 第陸編 教育 第一章 總說第二章 荷據時期的教育 第三章 明鄭時代的教育 第四章 清代的教育 附 錄:考棚公所、奎樓書院、澎湖書院、 臺南祭孔典禮 • 第柒編 宗教 第一章 總說 第二章 佛教 第三章 日本據臺後的佛教第四章 持齋宗 第五章 道教 第六章 基督教 • 第捌編 救恤 第一章 救恤機關 第二章 舊安平縣社會事業 第三章 舊鳳山縣社會事業 第四章 舊嘉義縣社會事業 第五章 舊雲林縣社會事業 • 第玖編 風俗 第一章 總說 第二章 冠婚喪祭 第三章 節令 第四章 雜俗 • 第拾編 名勝 第一章 名所舊跡第二章 景勝 附 錄:瑯嶠民番風俗賦 (光緒十九年義塾師生員康作銘)原敘 瀨戶 晉 原敘 蔡國琳
台南的博物館 • 1902 年「台南博物館」(莊雅橋宜秋山館、北白川宮台灣御遺跡所),1922年 遷址兩廣會館。 • 1930年「台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活動之一,在原安平稅務司(1888年建)展示台灣史料。1932年,就地設置「台灣史料館」。 • 1935年日本政府慶祝「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台南市政府配合成立「臺南歷史館」共計三處會場,第一會場為臺南州商品陳列館(今台南高分院址),第二會場為台灣史料館(今熱蘭遮城博物館),第三會場為大南門。
台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1930) • 史料展覽會(1930.10.26—11.0 • 『台灣史料集成』 (1931) • 紀念演講會 • 『台灣文化史說』(1930) 幣原坦「從國史所見的三百年紀念」 村上直次郎「熱藍遮城築城史話」 村上直次郎「蘭人的蕃社教育」 村上直次郎「台灣蕃語文書」 • 『續 台灣文化史說』(1931) 栗山俊一「安平城址與赤崁樓」 山中樵「台灣三百年的史料」 連雅堂「鄭氏時代的文化」 尾崎秀真「清朝時代的文化」 • 『台灣文化史說 正‧續』(1935)
1930年代的台南文化人集團 • 在第二高女任教期間的台南的生活,是我一生當中最難忘的幸福人生的時光。做為台灣之子而誕生的我,並不知道真正的台灣。幸虧得與當地的上流人士以及各界人士的交往,才使我有所覺醒。我原先最為日本人第二代的意識,無形中卻變成「台灣人」了。 • 首先,我用心研究台南的歷史實態。……尋訪街頭巷尾,過著日日歡欣的日子。佇立於安平古堡或台南赤崁樓,荷蘭時代及鄭成功時代的史實,展現無限的浪漫。 • 當時台南第一高女的濱田隼雄、國分直一(兩人都是我台高時代的學長)、台南一中的前島信次(台北帝大助手轉任)和我這些人,都受到『台南新報』文化版記者岸東人氏的支持,各個發表台灣風土研究的成果,文名大噪。 -- 新垣宏一著、張良澤編譯『華麗島歲月』--
前島信次 • 前島信次(1903-1983),日本阿拉伯中東研究的開山巨匠。 • 1928年東京大學東洋史畢業,跟隨藤田豐八教授前來擔任台北帝大助手,整理當時著名的ClementHuart文庫。 • 1932年,前島南下擔任臺南州立第一中學校歷史科主任教諭,來到了風俗典雅的臺南後,他努力地搜集臺灣文史資料,購買相關的中外文書籍、收集拓片、並趁著放假踏訪古蹟、結識鄉土史家,熱中於臺灣歷史。如為了想瞭解1895年臺南開城的過程,而結識了長老教會牧師巴克禮,並在《臺灣時報》上連載相關的文章;另外他也寫過關於〈日月潭的珠仔嶼〉(日月潭の珠仔嶼)、〈關於臺灣的瘟神、王爺與送瘟之風俗〉(臺灣の瘟疫神、王爺と送瘟の風習に就いて)與〈臺南之古廟〉(臺南の古廟)等文章。1940年,離台回國。 • 最近門人將其部分台灣相關文章編輯出版『「華麗島」:從台灣的眺望』(東京:平凡社,2000年)
國分直一 • 國分直一(1908~2005),西元 1908 年 4 月 28 日生於東京,同年 10 月隨父親國分直吉調職而移居臺灣高雄。1915 年進入打狗尋常小學校。1930 年,進入京都大學史學科,1933 年3 月畢業,9 月前往臺南高等女學校任教。 • 教學之餘,與慶應大學名譽教授前嶋信次、鄉土史學者石陽睢等人熱中探索臺南古都的歷史與民俗;他更不斷在臺南台地周邊進行考古活動,發現許多史前貝塚遺跡。1939 年 1 月,前往二層行溪(今二仁溪)南岸的高雄州大湖(今高雄縣湖內鄉大湖村)發掘貝塚。1941年,隨著《民俗臺灣》的創刊,國分直一轉而關注臺灣南部平埔族社會,曾在該刊上發表數十篇有關臺灣民俗、歷史、民間信仰的專文和書評。 • 1943 年 5 月,獲聘為臺北師範學校教授。1947 年 7 月,國分直一獲聘為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1949 年 8 月 1 日辭去臺大教職。
台灣博覽會台灣歷史館 • 1935.10.10--11.28 • 臺南市設立的臺灣歷史館總共包括三個會場及一個特別會場。 • 第一會場位於臺南州商品陳列館(位於今中山路高等法院台南分院),陳列從原住民時期、名鄭時期、清朝統治時期各階段的史料,尤其1874年牡丹社事件史料更是展出的重點。 • 第二會場位於安平史料館(今熱蘭遮博物館),展出的內容為荷蘭統治時期的史料。 • 第三會場位於臺南市南門町大南門綠園,展出由史學家石暘睢先生所主導,由各地蒐集而來的45塊古碑。目前位於赤崁樓的 9 塊贔屭碑當時也一併在此展覽。 • 特別會場則位於台南神社,展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相關史料。台南神社舊址即今忠義國小前公園,忠義國小校地則為原神社外苑。
府城研究:歷史、文學、空間與儀式 • 問題、材料、工具 • 以空間作為舞台,歷史、文學、儀式都是其上的活動展現
安平運河舉行通水典禮1925.12.17安平運河興工於 1922 年四月,於 1925 年今日舉行通水典禮,翌年(1926 年)4 月 25 日正式開通。運河河長 3,782 公尺,河寬 37 公尺,底闊 27 公尺 3 ,水深低潮時一點 8 尺。於台南、安平各設船塢;工程費達704,500元。安平於台南,有如淡水於台北,然安平的歷史「地位」,非淡水所能比。荷蘭人於 1624 年即在安平築城設市,經營台灣,使之成為當時台灣「政經」中心。「台北帝國大學」校長幣原坦所著:《台灣文化史說》言及:「清朝領有台灣之時,管轄區域僅有三縣。如:台灣縣即今之台南,鳳山縣即今之舊城,諸羅縣即今之嘉義;考台灣縣位於三者之中心,其領域擴展至山陬海瀾,是以後之事。因之,政治、文化之中心在台南,莫非勢之應然。雖然,台南總可稱之謂台灣文化發祥地,惟其以前,不能漠視安平之存在。當安平發達繁榮之際,台南不過尚稱為赤崁之蕞爾一寒村而已,獨安平面臨外洋海峽,非但與澎湖相對,正當與中國貿易之要道也。」荷據、明鄭時期,安平可稱「台灣的首府」,入清後,清廷置台灣府在赤崁(今台南市),安平成為附郭,雖歷年風雨侵蝕,逐漸傾圯,但日本「領台前之安平港」,盛況猶存,南部台灣之外國商行即有英、美、德、波斯、西班牙等國;迨至 1912 年,安平的洋行,在日閥設謀驅逐外人資本下,才關門大吉。此也與 1904 年,殖民政府決定興建高雄港,放棄安平港不無關係。安平港自然荒廢,台南古都也隨之日就衰頹;「台南州」於舊運河之南,另鑿新運河,船隻稱便,但安平港口附近,砂洲浮生,水道常起變化,使新運河功能,大受影響,「州政府」為免於功虧一簀,決定繼以改良安平港,以恢復台南生機,但因戰事爆發,計劃未能實現。戰後,安平港因浚渫不易,棄之不治,而致每況愈下,昔日光釆,終於隱去;台灣最古老的一座港口,竟淪成一個小漁港,令人空唱:「安平追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