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likes | 381 Views
第二章 人的心理与室内环境.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 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的分类 : 认识活动:感觉、知觉、注意、记忆等 情绪活动:喜、怒、唉、乐、美感、 意志活动:指在认识活动和情绪活动的基 础上进行的行为、动作、反应的活动。. 一、感觉 : 1 、定义 :人的大脑两半球对于客观事物 的 个别特性 的反应。. 2 、感觉的分类 : 外部感觉 :反应外界各种事物个别特 性的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 内部感觉 :反应我们自身各个部分内在 现象的感觉。
E N D
第二章 人的心理与室内环境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的分类: 认识活动:感觉、知觉、注意、记忆等 情绪活动:喜、怒、唉、乐、美感、 意志活动:指在认识活动和情绪活动的基 础上进行的行为、动作、反应的活动。
一、感觉: 1、定义:人的大脑两半球对于客观事物 的 个别特性的反应。 2、感觉的分类: 外部感觉:反应外界各种事物个别特 性的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 内部感觉:反应我们自身各个部分内在 现象的感觉。 (运动感觉、平衡感觉)
3、感觉特性: 1)感觉适应:由于感觉器官不断接受同一 种刺激物的刺激而产生的。 暗适应:明亮—黑暗(看不见—看到影像) 明适应:刺眼—清楚(明适应)
2)感觉疲劳: 当同一种刺激物的刺激时间过长,感觉 适应则变成感觉疲劳。 举例:嗅觉疲劳:久闻不知其香 视觉疲劳:熟视无睹 感觉疲劳具有周期性: 一种刺激被抑制时,另一种则亢进。 室内装饰:传统——简洁——复古
3)感觉的对比: 同一感觉器官接受不同刺激物的刺激, 这就产生了比较。 例如:高——矮
4)感觉的补偿: 某种官觉丧失后,其它感觉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补偿。 例如:盲人的触觉
二、知觉: 1、定义:知觉是我们大脑两个半球对于一 个具有某些统一特征的对象或现象所发生的反应。 2、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人们在知觉周围事物时,总是有意无意的选择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而对其余事物的反应较模糊。例如建筑物的观看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所反映的都是客观对象或现象, 而不是对象或现象的个别特性。
3)知觉的理解性: 人们总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理解事物。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效果不会因知觉的条件改变而改变。
3、知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指人对物体的空间特性的 反应。 (形状、大小、距离、方位) 2)时间知觉:人对时间的知觉 (环境的变化、生理的变化(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 3)运动知觉:人对物体运动的反应 (室内光导设计、霓虹灯的动态设计)
三、注意: 1、定义: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均有一定的 指向性。 2、分类: 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 要作意志努力,它是由周围环境变化引起 的。
3、建筑装饰中引人无意注意的方法: 1)加强环境刺激的强度(相对强度) 设计应用:展柜的光照大于其它空间的 光照 2)加强环境刺激的变化性 设计应用:闪动的指示牌 3)新异突出的形象刺激 设计应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四、知觉暂留: 1、定义:当刺激物已停止作用于感官以后, 人的观觉并不立即消失。 2、分类: 视觉暂留、听觉暂留、嗅觉暂留、 味觉暂留
3、视觉暂留: 积极后象:和刺激作用未停止前基本相同的一种后象。 消极后象:和刺激作用未停止前相反的一种后象。
五、向光性: 1、定义:由于“注意”的心理特性,人首 先注意的是相对光亮度强的物体。
六、行为心理: 1、私密性: 1)指个人或群体控制自身与他人在什么 时候,以什么方式,在什么程度上与 他人交换信息需要。 2)基本状态: 独居、亲密、匿名、保留
3)人际距离: 亲密距离 0—500 抚摸、角斗 (家庭、运动场) 个人距离 500—1300 朋友、同事 (起居、接待) 社交距离 1300—4000 公务性 (正规接待室) 公共距离 4000以上 演员、演讲 (会议室)
3、私密门槛线 1)指陌生人在接近住宅时,引起居住者 焦虑的位置或界限 2)原因: 民族传统、社会管理、邻里效应
4、空间环境与人际交流: 费思汀格研究表明: 位于空间布局中央的人有较多的朋友
七、人的行为习惯: 1)抄近路:当人们清楚知道目的地的置时, 总是有选择最近路程的倾向。 2)识途性: 在危险的情况下,人们会沿原路折回
3)左侧通行: 当人群密度达 到0.3人/平米以 上时能发现人会 很自然的左侧 通行。
4)左转弯:没有目的的自由行走时,人们 有左转弯的习惯。
6)聚集效应: 人类具有好奇的本能,某地发生异常情况,则会发现附近的人们向这方向集结,这就是聚集效应。 5)从众习性: 当遇到危险情况时领头人干什麽,周围 人也想跟着干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