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中国古代诗歌史论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 中国古代诗歌史论. 汪聚应. 课程内容提要 :. 上编: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 第一章 中国诗歌发展的三大源头 ——《 诗经 》 、 《 楚辞 》 、汉乐府 第二章 中国诗歌内容和体制的拓展 —— 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 第三章 唐音与宋调 —— 中国诗歌发展的高峰 第四章 中国诗歌发展的衰变期 —— 元明清 中 编:中国古代诗体流变史 第一章 国风 乐府体诗与楚辞 第二章 古体诗与近体诗 第三章 词与曲 下 编:中国古代诗论 第一章 先秦两汉的诗学理论 第二章 中国诗学的自觉时期 —— 魏晋六朝

gaye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国古代诗歌史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 中国古代诗歌史论 汪聚应

  2. 课程内容提要: • 上编: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 • 第一章 中国诗歌发展的三大源头——《诗经》、《楚辞》、汉乐府 • 第二章 中国诗歌内容和体制的拓展——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 • 第三章 唐音与宋调——中国诗歌发展的高峰 • 第四章 中国诗歌发展的衰变期——元明清 • 中 编:中国古代诗体流变史 • 第一章 国风 乐府体诗与楚辞 • 第二章 古体诗与近体诗 • 第三章 词与曲 • 下 编:中国古代诗论 • 第一章 先秦两汉的诗学理论 • 第二章 中国诗学的自觉时期——魏晋六朝 • 第三章 中国诗歌审美理想的确立——宋、元、明、清

  3. 课程主要参考书目 • 1、袁行霈、孟二冬、丁放《中国诗学通论》 安徽教育出版 社1994年版 • 2、汪涌豪、骆玉明《中国诗学》,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 • 3、程毅中《中国诗体流变史》,中华书局1992年版 • 4、褚斌杰《中国文体流变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 5、朱光潜《诗论》,北京出版社2009年第2版

  4. 论中国诗歌史的大视野——从文化的视角审视中国诗歌发展史 中国,“诗的国度” 启功:“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唐诗是嚷出来的,宋诗是讲出来的,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

  5. 一 、诗源于巫 • 诗歌的起源 • “劳动”、“模仿说”、“游戏说”、“移情说”、“冲动说”等 • 中国典籍上,有: • 帝舜时期的“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竹书纪年》帝舜元年条) • “昔葛天氏之民,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篇》) •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毛诗正义·诗序》) •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越绝书》)

  6. 鲁迅《门外文谈》自称是“‘杭育杭育’派”,意思是主张“劳动创造”论的。鲁迅《门外文谈》自称是“‘杭育杭育’派”,意思是主张“劳动创造”论的。 • “史诗”,古希腊的《伊里亚特》、《奥德赛》;古印度的《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古日耳曼的《尼伯龙根之歌》;古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我国藏、蒙古民族的《格萨尔王》 • 中国古文字起源之一,是来自卜蓍 • 1899年,王懿荣 “龙骨”,“甲骨文” • 1903年,刘鹗(号铁云)出版了《铁云藏龟》 • 1913年,孙诒让《契文释例》

  7. 《礼记·表记》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 占卜预测的仪式往往伴随着歌舞,这会影响到卜辞的音乐性,也许这才是中国诗歌的由来。 例如: 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 其自东来雨? 其自北来雨? 其自南来雨? (郭沫若《卜辞通纂》三七五)

  8. 屯如邅如, 乘马班如。 匪寇,婚媾。 (《屯》六二) 乘马班如, 泣血涟如。 (《屯》上六) 女承筐,无实; 士(圭刂)羊,无血。(《归妹》上六) 得敌。 或鼓或罢, 或泣或歌。 (《中孚》六三) 鸣鹤在阴, 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 吾与尔靡之。 (《中孚》九二)

  9. 二、诗教与文化设计 • 《诗经》 • 诗在周公设礼之初,已有特别意义。 《周礼》曰:“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10. 到了东周,“礼崩乐坏”,颂诗成为政治、外交或礼仪上的重要活动的表达方式之一。到了东周,“礼崩乐坏”,颂诗成为政治、外交或礼仪上的重要活动的表达方式之一。 • 《左传·文公三年》:公如晋,及晋侯盟。晋侯饷公,赋“菁菁者莪”,庄叔以公降拜曰:“小国受命于大国,敢不慎仪?君贶以大礼,何乐如之,抑小国之乐,大国之惠也。”晋侯降辞,登成拜,公赋嘉乐。 这里引用的《菁菁者莪》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 • 《左传·隐公二年》:郑庄公听从颖考叔之劝与其母姜氏“隧而相见”时: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而类。”其此之谓乎? 这里引的诗,保存在《诗经·大雅·既醉》中。 • 《左传·宣公二年》载士季谏晋灵公: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这里前所引诗为《诗经·大雅·荡》,后一句在《诗经·大雅·烝民》。

  11. 《晏子》中载晏子相齐时的一段文字:景公饮酒酣,曰:“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饮,请勿为礼。”晏子蹴然改容曰:“君之言过矣,群臣因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禽兽以力为政,强者犯弱,故日易主。今君去礼,则是禽兽也。群臣以力为政,强者犯弱而日易主,君将安立矣!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故也,故《诗》云:‘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礼不可无也。”公湎而不听。少间公出,晏子不起,公入,不起,交举则先饮。公怒色变,抑手疾视,曰:“向者夫子之教寡人,无礼之不可也。寡人出入不起,交举则先饮,礼也?”晏子避席再拜稽首,曰:“婴敢与君言而忘之乎?臣以致无礼之实也。君若欲无礼,此是矣。”公曰:“若是,孤之罪也。夫子就席,寡人闻命矣。”觞三行,遂罢酒。盖是後也,饬法修礼,以治国政,而百姓肃也。《晏子》中载晏子相齐时的一段文字:景公饮酒酣,曰:“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饮,请勿为礼。”晏子蹴然改容曰:“君之言过矣,群臣因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禽兽以力为政,强者犯弱,故日易主。今君去礼,则是禽兽也。群臣以力为政,强者犯弱而日易主,君将安立矣!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故也,故《诗》云:‘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礼不可无也。”公湎而不听。少间公出,晏子不起,公入,不起,交举则先饮。公怒色变,抑手疾视,曰:“向者夫子之教寡人,无礼之不可也。寡人出入不起,交举则先饮,礼也?”晏子避席再拜稽首,曰:“婴敢与君言而忘之乎?臣以致无礼之实也。君若欲无礼,此是矣。”公曰:“若是,孤之罪也。夫子就席,寡人闻命矣。”觞三行,遂罢酒。盖是後也,饬法修礼,以治国政,而百姓肃也。 这里引的诗就是《诗经·鄘风·相鼠》的结句。 • 以上四例中,第一例是将诗运用在外交场合的,第二例是用于评论的,三四例则是用在以臣谏君,作为公理常识引用的。

  12. 如今一般认为,现存《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属于地方民歌,“雅”(《大雅》《小雅》)是朝廷乐调,“颂”(《周颂》、《鲁颂》《商颂》)是庙堂祭祀的乐章。包容既广,题材亦泛,所以孔子以“温柔敦厚”为“《诗》教也。”(《礼记·经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如今一般认为,现存《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属于地方民歌,“雅”(《大雅》《小雅》)是朝廷乐调,“颂”(《周颂》、《鲁颂》《商颂》)是庙堂祭祀的乐章。包容既广,题材亦泛,所以孔子以“温柔敦厚”为“《诗》教也。”(《礼记·经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 汉代文化政策为“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首开先河,于是汉儒纷纷强调“微言大义”和“纬候足征”,出现了近人皮锡瑞《经学历史》第三章所云“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 的现象,每每由政治意义索解《诗经》,后世的文字狱的理论依据,实创于此。 • 先秦另一个传统是骚赋,而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

  13. 真正继承了《诗·国风》“民间自然性情之响”的,倒是这一时期的“汉魏乐府”民歌,如真正继承了《诗·国风》“民间自然性情之响”的,倒是这一时期的“汉魏乐府”民歌,如 《古歌》: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形式比较齐整,言词优美隽永的民歌, 如描写牛郎织女神话的《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纾。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至于叙事类的歌谣,如《陌上桑》,开启了后世长篇叙事诗的四大名作《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琵琶行》和《长恨歌》的先河。

  14. 班固《汉书·艺文志》总结先秦两汉的诗歌创作是说:班固《汉书·艺文志》总结先秦两汉的诗歌创作是说: 传曰:“不歌而颂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言感物造耑,材知深美,可与图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也。” 春秋之后,周道寖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其后宋玉、唐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论之义,是以扬子悔之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如孔氏之门人用赋也,则贾谊登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宗秦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

  15. 三、诗歌与人生 • 汉魏之际,“生死情结”,“为文自觉的时代” 王瑶:“我们念魏晋人的诗,感到最普遍,最深刻,能激励人底同情的,便是那在诗中充满了时光飘忽和人生短促的思想与情感:阮籍是这样,陶渊明也是这样,每个大家,无不如此。” • “建安文学”:三曹、 “建安七子”;“结束汉响,振发魏音” • “建安风骨”

  16. 现在看来,这一时代为什么在短暂的时期取得那样突出的文学艺术成就,是有一些值得重视的原因的。这里至少可以举出三点来讨论:现在看来,这一时代为什么在短暂的时期取得那样突出的文学艺术成就,是有一些值得重视的原因的。这里至少可以举出三点来讨论: • 第一,汉代自董仲舒以后,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但是曹操却提倡“通脱”,不拘细节,这有点思想解放的意思。 • 第二,是对文学的重视程度的问题。 曹丕提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鲜明主张,使文人。 • 第三,批评风气的形成,是又一个根本性的原因。 曹丕作《典论·论文》

  17. “魏晋风度” • “诗与酒” • 陶渊明 • 刘勰所著《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刘孝标《世说新语》

  18. 四、盛唐之“盛” • 盛唐诗歌三大家, • 李白是以道为主,承接谢灵运融会玄言佛理,上蹑老庄屈骚,自出机抒,开创百代雄风,被誉为“诗仙”; • 王维深研佛理,冲淡平和,被看作“诗佛”; • 杜甫则忧患苍生,致君尧舜,被崇以“诗圣” • 中唐以后,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古今之穷”,振兴儒学;白居易则大异其趣,以禅机入诗,圆融三教,通俗易懂。他们除在当时主盟文坛诗坛而外,实为宋明理学发端之源, • 《唐诗三百首》

  19. 《新唐书·文艺传》论唐代文风之变迁时说: 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无虑三变。高祖、太宗,大难夷始,沿江左余风,制句绘章,揣合低昂,故王、杨为之伯。玄宗好经术,群臣稍厌雕琢,索理致,崇雅濡浮,气益雄浑,则燕、许擅其宗。是时,唐兴已百年,诸儒争自名家。大历、贞元间,美才辈出,嚅嚌道真,涵咏圣涯,于是韩愈倡之,柳宗元、李翱、皇甫等合之,排逐百家,法度森严,抵轹晋魏,上轧汉、周,唐之文完然为一王法,此其极也。若侍从酬奉则李峤、宋之问、沈佺期、王维,制册则常衮、杨炎、陆贽、权德舆、王仲舒、李德裕,言诗则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刘禹锡,谲怪则李贺、杜牧、李商隐。皆卓然以一所长为一世冠,其可尚矣。

  20. 诗歌对于唐人,是有着特殊意义的,这就是他们思维、存在的方式。诗歌对于唐人,是有着特殊意义的,这就是他们思维、存在的方式。 • 唐诗是唐人的是一种生存和竞争方式。 • 唐诗还是唐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应制诗” • 唐诗也是唐人的一种思维方式,他们状物言情,或者表达曲折微妙的情绪,索性直接以诗为言,信手拈来。 • 唐诗甚至也是唐人的是一种生存和竞争方式。“千首诗轻万户侯” • 诗人能生活在唐代,该是一种幸运。他们吐词为句,发言为诗,任情率意,无不中规中矩。

  21. 五、不尽诗流 • 宋诗相对来说,更象一条经过人工补缀修葺过的河道,本来桀傲不驯的诗歌洪流,在这里一变而为一副循规蹈矩,安详驯顺的模样了。 • 钱钟书《宋诗选注》序言: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侯,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著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末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模仿和依赖的惰性。

  22. 钱先生还对宋代的基本状况作了这样一番提纲挈领的形象评论:钱先生还对宋代的基本状况作了这样一番提纲挈领的形象评论: 宋朝收拾了残唐五代那种乱糟糟的割据局面,能够维持比较长时期的统一和稳定,所以元代有汉唐宋为“后三代”的说法。不过,这个“后三代”有点象“金三品”或者“诸葛三君”那样,是把铜去配比金子和银子,把狗去配比龙和虎。宋的国势远没有汉唐的强大,我们只要看陆游的一个诗题:《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宋太祖知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会把南唐吞并,而也只能在他那张卧榻上做陆游的这场仲夏梦。到了南宋,那张卧榻更从八尺方床收缩为行军帆布床。此外,又宽又滥的科举制度开放了做官的门路,既繁且复的行政机构增添了做官的名额,宋代的官僚阶级就比汉唐的来得庞大,所谓“州县之地不广于前而……官五倍于旧”;北宋的“冗官冗费”已经“不可纪极”。 • “乌台诗案”。 • 苏东坡

  23. 六、模仿和创新 • 元代散曲杂剧,明清小说戏曲。 • 明朝人袁宏道: 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文则必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模拟,影响步趋,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则共指以为野狐外道。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何尝字字学《六经》欤?诗准盛唐矣,盛唐人何尝字字学汉、魏欤?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原不可以优劣论也。(《叙小修诗》) 粪里嚼渣,顺口接屁,倚势欺良。如今苏州投靠人家一般。记得几个烂熟故事,便曰博识,用得几个现成字眼,亦曰骚人,计骗杜工部,囤扎李空同,一个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以是言诗,安在而不诗哉!(《与张幼于》)

  24. 清人赵翼:“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 宋以后的诗是在模仿和创新中的摇摆。 • “后七子” • 袁氏“公安派”的主张:今之诗文之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谓《劈破玉》、《打草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而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叙小修诗》) • “竟陵派” • “清承明制”

  25. “康、乾盛世” • 第一是集大成。 • 词作方面:纳兰性德及朱彝尊、陈其年 • 散文方面如方苞、姚鼐等人为代表的“桐城派”, • 戏剧如孔尚任、洪升的《桃花扇》、《长升殿》 • 绘画如石涛、八大山人、“四王”和“扬州八怪”, • 长篇白话小说如《红楼梦》、《儒林外史》等 • 短篇笔记体传奇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等 • 诗坛四派──王士祯提倡的“神韵派”、沈德潜标榜的“格调派”、翁方纲倡导的“肌理派”和袁枚主张的“性灵派”

  26. 第二是重总结。 • 这一时期文坛理论著述之多,是空前的。无论诗歌、散文、绘画、戏剧、都不乏大家之作,其影响直贯如今。 • 袁枚的《随园诗话》、赵翼的《瓯北诗话》 • 第三个特点是善融通。 • 《红楼梦》 • 《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佩文韵府》、《全唐诗》及《四库全书》 • 乾隆弘历《御制诗》,五集,十余万首

  27. 七、结 语 • “诗为心声”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