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0

第十一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第一框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包括:“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及“经济建设的目标”

教学设计. 第十一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第一框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包括:“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及“经济建设的目标”. 北京师大二附中 李文燕、王丽. 1 、 知识目标 识记 : ( 1 ) 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 (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 理解 : ( 1 )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 2 )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反复过程. 教学目标:. 应用: 结合我国及本地经济建设的现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2 、 能力目标

gay-sears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一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第一框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包括:“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及“经济建设的目标”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教学设计 第十一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第一框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包括:“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及“经济建设的目标” 北京师大二附中 李文燕、王丽

  2. 1、知识目标 识记:(1)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 理解:(1)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反复过程 教学目标:

  3. 应用: 结合我国及本地经济建设的现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学会用发展观点及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4.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结合总体小康取得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明确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增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5. 教学重点难点 : 1 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2 GDP和绿色GDP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 4 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三大区别

  6. 课前准备: (1) 布置同学们查找有关小康社会来源的资料,或北京发展对比的数据 。 (2)教师查找数据和事例,设计问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式: 讲解法、学生参与讲课、 自学-- 问题探究式。

  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从总体小康 到全面小康 经济建设的目标 知识结构 1、总体小康水平 1)成就表现 2)总体小康的特点 2、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 ① 微观表现 ②宏观表现 低水平、不全面 发展不平衡 国内生产总值、 工业化、缩小差别 城镇化、社保、人民生活

  8. 小康概念的由来 “小康”这个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大致有三层含义,即中国历史上的小康理想、邓小平所设计的小康社会和十六大所规划的小康社会。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大雅·民劳》,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意是讲,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的生活。      在中国历史上,“小康”有两层含义:     一是普通老百姓的理想生活水平。是指一种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生活状态,即温饱有余而富裕不足。   另一层是知识分子的理想社会模式。是指一种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最早在战国末年成书的《礼记·礼运》一书中得到比较系统的描绘。

  9. 邓小平对小康社会的设计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以及在20世纪末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 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总产值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

  10.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 十六大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按照这个规划,十六大把六个“更加”的总体目标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四个方面进一步具体化,

  11. “三步走”战略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 我国经济建设的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从1981年至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至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2. 序号 主 题 现 在 过 去 1 交通工具的变化 2 通讯工具的变化 3 北京的购物超市 4 北京的建设成就 说一说:北京的发展

  13. 2002年到2006年,北京市经济年均增长12.2%,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7%,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6年突破1000亿元。 2006年,全市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达到40117元,比2001年增加20962元,扣除消费价格上涨因素年均实际增长15.7%。 2006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0.8%和32%,分别比2001年降低5.4和3个百分点,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北京居民生活水平跨进小康。 材料

  14.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一)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微观表现: 1、 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宏观表现: 经济指标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 和劳务 总量的价格总和 。 国内生产总值

  15. 材料一: 按可比价格计算,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21亿元,比上年增长9.9%。  跃升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 但中国GDP总量与世界最发达的发达国家“平起平坐”,并不代表中国已跻身发达国家行列。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再大的数字,除以13亿人,就很小了。2005年,中国人均GDP仅1700美元。而据世界银行对2004年人均GDP的排位,排名第一的卢森堡为43940美元,美国和日本分别为37610美元和34510美元,法国和英国,人均GDP也分别为24770美元和28350美元。在这一排序中,中国人均GDP的排名在100位左右。这在发展中国家序列里,也算不上佼佼者。 低水平的

  16. 材料二:截止2004年6月,全国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5806万人; 2003年全国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为5428万人,这与有着13亿人口7亿多劳动力的大国相比极不相适应;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资源 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 材料三:我国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发展性消费、享受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中国现有300万失学儿童。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不全面的

  17. 大都市的繁华 山村孩子的“教室” 材料四:东部沿海发达地区,2001年人均GDP已达到或超过三四千美元,远远高于中西部一些落后地区。目前,人均GDP最高为上海市,已经突破4000美元,最低的贵州省却只有300多美元。 发展很不平衡

  18. 2.现在的小康 低水平、 不全面、 发展很不平衡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涵义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19. 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比较:

  2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1. (二)经济建设的目标 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2.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3.城镇人口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4.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小康社会的建设应该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22. 教学设计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第二框题“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包括:“树立科学发展观”及“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23. 1、知识目标 识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主旨。 理解:1、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2、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发展。 教学目标:

  24. 教学目标: 应用:结合我国及本地经济建设的现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2、能力目标 学会用科学发展观分析现实经济问题,掌握发展观点看问题 。

  25.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结合我国经济发展与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应当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工作,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增强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节约资源。

  26. 教学重点难点 : 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 课前准备: (1) 布置同学们查找有关科学发展观的漫画及资料,或北京城市规划的资料 。 (2)教师查找数据和事例,设计问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式: 讲解法、讨论法

  27. 二、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 1.原因 3.意义 (二)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1.意义 知识结构

  28. 新课导入: 方法一: 从北京的城市定位谈起: 90年代初北京城市规划定位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和科技中心。 2004年北京市定位: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29. 北京城的规划

  30. 追溯北京规划方案之初,苏联专家、国内著名建筑学家曾发生过一场持续3年之久的方案之争。追溯北京规划方案之初,苏联专家、国内著名建筑学家曾发生过一场持续3年之久的方案之争。 1953年11月,北京市规划小组提出的《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要点》得到认可,“行政中心区域设在旧城中心区”的规划方针确立

  31. “梁陈方案”:行政中心西移  新中国成立初期,当北京城的城墙、城楼、牌楼都完整存在的时候,建筑学家梁思成、陈占祥竭力主张:要完整保留北京古城。1950年,提出《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

  32. 苏联专家方案:天安门广场为行政中心 1949年,苏联专家巴兰尼克夫提出一份《关于北京市将来发展计划的问题的报告》。该报告提出,要以天安门广场为行政中心。   强调行政中心区放在旧城内的经济性问题,“在旧城内已有文化和生活必需的建设和技术的设备”,“但在‘新市区’是要新建这些设备的”。   另一个理由是借鉴莫斯科的经验。

  33. “朱赵方案”:力挺苏联专家 1950年北京市建设局工程师朱兆雪、赵冬日提出的《对首都建设计划的意见》大力肯定了行政中心区域设在旧城的计划。   该方案说:“北京旧城是我国千年保存下来的财富与艺术的宝藏,它具有无比雄壮美丽的规模与近代文明设施,具备了适合共和国首都条件的基础,自应用以建设首都的中心,这是合理而又经济的打算。”   建立新城和保护旧城的成本都太高,朱赵与苏联专家一样,同样认为经济原因是“梁陈方案”不可行的重要理由。

  34. “华南圭方案”:北京旧城不必全保   留法回国、我国工程学先驱的华南圭认为完整保留北京太过保守,该保留的保留,不该保留的就应摒弃。“对待遗产应区别精华与糟粕,如(故宫)三大殿和颐和园等是精华应该保存,而砖土堆成的城墙不能与颐和园同日而语。” 1949年,华南圭提出了《北京新都市计划第一期计划大纲》,北京城是个密集的网状结构:原有的建筑与格局被改变,城墙被拆除修筑环路,市区内除故宫、天坛、地坛、天安门广场等少数地点外,其余均被道路横平竖直地切割成小方块。

  35. 外城墙在上世纪50年代被彻底拆除,1965年修北京地铁,内城墙开始被连根挖除。   北京城现今的环线地铁就是沿着当年城墙的线路修建的,曾经的每个城楼现成为地铁车站的站名,看环线地铁示意图,还可以想象一下城墙、城楼完整保存时的态势。

  36. 新课导入: 方法二:漫画分析导入

  37. 工业化的山林村庄 受污染的松花江

  38.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 1.片面的经济发展及其后果 --没有发展的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39.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以人为本——本质和核心 全面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 协调发展——五个统筹(注:十七大四个统筹) 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 生产、生活、生态 精神实质 ——又好又快

  40.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 2、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1)能促进三个文明建设 (2)和谐社会全面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卓有成效的推进

  41. (二)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国家的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 时事连接:十七大报告 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42. 1.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1.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 基础 农业 三大产业 工业和建筑业 主导 第三产业 重要特征 除第一、二产业外的所有行业

  43.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44. 3.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45.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46. 村容整洁 生活宽裕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