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0 likes | 857 Views
让学生鲜活起来 转变观念、提升理念、探寻方法. 陆国栋 浙江大学本科生院 教学研究处 2012. 10. 23 ,西南财大. 提 纲. 1. 考生与学生的区别 2. 中外教育比较分析 3. 教学改革 基本 关系 4. 大学课堂若干模式 5. 大学教学根本任务 6. 教学改革 基本 路径 7. 关于思维拓展 8. 教学管理推进教学改革. 0. 自我简介.
E N D
让学生鲜活起来转变观念、提升理念、探寻方法让学生鲜活起来转变观念、提升理念、探寻方法 陆国栋 浙江大学本科生院 教学研究处 2012. 10. 23,西南财大
提 纲 1. 考生与学生的区别 2. 中外教育比较分析 3. 教学改革基本关系 4. 大学课堂若干模式 5. 大学教学根本任务 6. 教学改革基本路径 7. 关于思维拓展 8. 教学管理推进教学改革
0.自我简介 • 陆国栋,1963年出生,1979年考入浙江大学,1983年留校任教,1999年晋升教授,2000年获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 2001、2005、2009年分获国家教学成果二、一、二等奖。 • 2003年获评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 • 2006年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 2007年获评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 • 2007年承担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 • 2011年获评国家级精品教材 • 2012年获评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
0。自我简介 •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高技术计划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宁波海天)、博士点基金等项目 • 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多项 •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 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教研处处长、竺可桢学院副院长、机械系工程及计算机图学研究所副所长。 • 1983年获得化工机械专业 工学学士学位 • 1990年获得机械学CAD方向 工学硕士学位 • 2000年获得应用数学CG方向 理学博士学位
我之研究 • CAD:机械-服装-鞋楦-玩具 • 国家基金 863项目 • 柔性复杂产品 • 机械:注塑机-数控车床-打标机-茶叶机械 • 国家科技支撑 省重大 省经贸 中小企业创新基金 • CG:裁剪、图形元素生成、元素间关系算法 • 20多篇论文,SCI/EI/ISTP • 电子政务:民政救助帮扶系统、综合业务系统 • 省重大 系统应用
1.“考生”与“学生”的区别 • 中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吗? “常态结构问题”——顾名思义,问题的构成是有规可循的,可以找到答案的,答案如果不是唯一的,也是有对错之分的。 “非常态结构问题”——问题的构成是无规可循的,有无答案是不确定的,即使有答案也不一定是唯一的。答案可能有多种,也可能没有对错之分。
1.“考生”与“学生”的区别 • 中国的教育强调“传道、授业、解惑”,够了吗? 大人为孩子“发现问题”,然后交给孩子去解决。 所谓的“问题”都是已知世界的问题,所以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只是孩子解答已知世界问题的能力。 老师给的“问题”再高深,再玄妙,都比不上学生自由地“启疑”。
1.“考生”与“学生”的区别 • “考生”与“学生”有什么区别? 应试教育培养的是“考生”,是把有问题的“考生”教得没有问题了; 素质教育培养的是“学生”,是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以产生新的问题为“会学”的开始。 老师给的“问题”再高深,再玄妙,都比不上学生自由地“启疑”。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常常比解决问题更具有实质意义,因为解决问题不过是数学或实验的技巧罢了。” • 具备了“会学”的能力,产生的问题越多,就越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 • 不有所“发现”,就无从“解决”;“发现问题”在先,“解决问题”在后; •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发现问题”……如此不断循环。以产生问题为目的,就定下了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基调。
我发现中国大学教育三个基本问题 • 中国的大学教学与中学区别不大 • 纵向维度 • 中国的大学间教学模式区别太小 • 自我维度 • 中国的大学教学与国外差别太大 • 横向维度
2. 中外教育比较分析 课堂学习 研究应用 参考学分 学制 高中 **** 三年 本科 *** * 160 四年 硕士 ** ** 32 二年半 博士 * *** 16 三年 博士后 **** 0 两年
输入:学习 • 被动学习、消极学习、应付性学习 • 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创造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 (自主性、高效性、研究性、国际化) • 新生研讨课 • 输出:应用 • 竞赛,投入与回报 • 科研训练
2. 中外教育比较分析 • 教育阶段--小学-学一点 不会 乱 • --中学-多学一点 不能 苦 • --大学-认真学 不愿 迷 • 学科范畴--理工农医、人文社科 • 课程范畴--师生互动、研讨、讨论、辩论 • --教师灌输、3G
2. 中外教育比较分析 • 学生方面--兴趣使然,主动学习 • --分数使然,限于课内 • 教师方面--教学天职,尽心尽责 • --心有旁骛,投入不足 • 理想与目标 • 效益与效率 • 觉醒、觉悟、醒悟、感悟
教育阶段三个转变? 知识、素质、能力并重 小学:“听话”课堂-转变为-素质课堂 中学:“分数”课堂-转变为-知识课堂 大学:“知识”课堂-转变为-能力课堂 大学有向分数课堂嬗变的趋势???
教育体系三种模式? • 欧美模式 • 兴趣驱动 • 日韩模式 • 压力驱动 • 中国模式 • 功利驱动
国民精神三种体系? • 欧美体系 • 契约精神 • 日韩体系 • 君臣精神 • 中国体系 • 家族精神(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约束太多)
问题源头? • 面子观念过重,浙江一考生,中国家长 • 评价指标单一,何为成功?7015? 北清情结、牛剑情怀、哈耶情愫(虎妈,狼爸) GDP--关注民生 举国金牌--关注健康 举国分数--关注成长
3.教学改革基本关系 • 学校提供教与学环境 • 所有学生都是好学生(以竺可桢学院选拔为例) •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活”过来) • 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学生想“活”过来)
3.教学改革基本关系 (1)教与学----教学观念改革上的基本关系 • 教师与学生 • 教书与学习 • 学校组织教与学生选择学 • 学分制:选专业、选课程、选进程
3.教学改革基本关系 (2)统一性与多样性----培养模式改革上的基本关系 • 培养目标(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3.教学改革基本关系 (3)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教学方法改革上的基本关系 • 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 • 课堂教学与环境营造 • 开展教学改革就是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
新生研讨课 • 浙江大学2005年开始开设 • 一个学分,6次课程,每次3课时 • 小班开课 • 考试模式灵活
--基于图形媒介的学习互动 • (1)关于学习角色与方法的转变 • (2)计算机图形学之裁剪算法(各1/4学生交流) • (3)CAD&CG技术及其发展(各1/4学生交流) • (4)尺寸标注技术研究(各1/4学生交流) • (5)工程图样分析与论文写作 (各1/4学生交流) • (6)学生体会交流
--强化通识核心课程 • 转变模式: 大班上课,小班研讨,课外跟进 表达能力(每人15分钟以上/20人,100%),思考模式 • 改变评价:教师:不参加传统学评教 • 改变评分: 正态分布,期末不超一半 • 培养目标: 单设模块,引导成人,培养人格,激发思维,提升素质
--强化通识核心课程 • 不许弃考?改变计点? 利用资源降低功利 • 师生互动、课内外互通、过程结果互融 打破系统,讨论为中心,教学相长,师生受益 • 激励机制 条件提供,博士生,津贴 • 配备设备 手段倒逼
--强化通识核心课程 • 浙大特色,中国情结 • 国际视野,历史眼光 •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 敬畏之心,批判精神 • 从“水”课到“金”课 • 从“死”课到“活”课 • 从“木”人到“思”人
(1)教师投入精力不足 • 教室里、黑板边、实验室 • 飞机上、餐桌边、会议室 • 各方考核压力太大 • 功利社会诱惑太大
(2)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 小学、中学学习太过辛苦 • 大学学习与中学缺乏本质区别 • 应试教育、唯课堂是从、唯分数是从、唯积点是从
(3)教育部政策引导不够 • 对高校评价指标体系有待改变:农业? • 教学难以衡量:长期、隐性、无明确指向 • 科研易于量化:直接名利,滚下山的石头
4.大学课堂若干模式 •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 一桶水?一碗水? • 一汪清泉----更高的境界?(研究型) • 科研转化为教学
4.大学课堂若干模式 • 课堂授课的三种模式 • 教材使用的三种境界 • 教学是立足之本,科研是发展之源
4.大学课堂基本模式 • 读课--照本宣科、照屏宣科,PPT • 讲课--面向学生的一般形式 • 说课--面向教师的一种形式 • 演课--视频公开课模式
4.大学课堂若干模式 • 教材非常重要,不可或缺。 • 用●好教材 • 基本共识 • 用好●教材 • 问题关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 用活教材● • 更高境界
5.大学课堂根本任务 •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1)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 点--Pixel,真实感图像,动画,虚拟现实 • 线与矩形--Clipping,SCI/EI • 面成型--快速成型 • 线成型--织可穿 • 点成型--3D打印:革命性制造技术O维、一维、二维、三维、多维--分数维 • 连接 • C:?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基本科学思维方法 • 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高的境界是什么? • 如何描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法?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 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 • 分而治之,各个击破 • 分类方法 将问题分成相互并行的几个方面 纵向 • 分层方法 将问题分成上下层次的几个方面 横向 • 分解方法 将问题分成相互关联的几个方面 点状 • 分步方法 与分解类似,但更多地体现在时间过程中 • 合成方法 与分解相对应,分解的逆过程 • 概括方法 对一个问题的高度浓缩的描述,如摘要 • 如对一篇论文外在之分析,题目/章/节/小节 • 题目/摘要/关键词
分析解决问题基本方法-分步 • 计算机应用经历了三个阶段(分步方式): • ·多人一机 批处理阶段 • ·一人一机 个人机阶段 • ·一人多机 互联网阶段 • 物联网阶段(新专业???) • 泛联网阶段 • ·无人N机???
分析归纳基本方法-分步 • 输入方式见证了计算机应用的发展: • ○维输入:纸带、卡片(离线输入) • 一维输入:键盘 • 二维输入:鼠标、扫描仪 • 三维输入:三维鼠标、数据手套、头盔 • 多维输入:声音、图象(指纹、条码)
分析归纳基本方法-分步 • 操作系统的发展极大地方便了应用: • -字符型DOS(Disk Operation System) • -图符型Windows • 计算机应用的三要素: • -硬件、软件、人才
分析归纳基本方法-分析 • 分析方法,以装配为例 • 装配或许可以看作是连接。 • ·连接可以分为哪两类? • ·最常见的连接方式有哪些? • ·举几个最简单的装配体(连接体)。
(3)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 考试切入 • 作业切入
教学方法改革与考试方法 • 改革思路 • 规范面上考试模式 • 深化点上考试模式 • 变革时间 • 2小时 —— 2天 —— 2周 —— 2个月直至整个学习过程
教学方法改革与考试方法 • 规范面上考试模式 • 国家级试题库 • 统一考试 • 统一阅卷
教学方法改革与考试方法 • # 推进点上考试方式改革 • 一定比例学生免期末笔试(20%以下) • 免考≠不考,变被动考为主动学习、巩固、深化 • 写一篇具有实质性内容的读书报告并口头答辩; • “自主命题、自我测试、自行评价”三自模式 • 自拟一份试卷,给出标准答案,说明出题依据,与体会并口述; • 给出一个部件的设计绘图过程并口头答辩; • 单个学生面试。
教学方法改革与考试方法 • # 关于“自主命题、自我测试、自行评价”的考核模式,学生反映很好。 • ·竺可桢学院郭青(3013001124)同学写道: • “第一次,用出卷这样的形式来检验自己是否掌握了一门课程,很新鲜很特别。……”
教学方法改革与考试方法 • ·竺可桢学院罗海燕(3013001126)同学写道: • “我觉得出了这份试卷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我觉得出试卷时的复习和平时的复习是不同的。出试卷的时候,我是带着目的性去看书的,是以一个老师的身份揣摩学生的心理,把一些学生平时容易错,应该掌握的内容加以整理。……”
教学方法改革与考试方法 • · 竺可桢学院秦迟(3013001127)同学写道: • “刚听说出试题可以免试或者加分,我觉得出题可以参考很多的资料,应该会比复习方便。但是经过两天的出题,我发现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甚至是比看书复习更花精力的事。同时这个过程也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教学方法改革与考试方法 • # 《中国青年报》2004年1月14日作了报道 • 浙大:学生自行命题,考试的脸在悄悄变 • # 《钱江晚报》2004年1月18日作了报道 • 考试变脸:别太在乎卷面 • # 《光明日报》2005年5月11日作了报道 • 首开“三自”考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