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評量幼兒身體動作發展氣質的工具

評量幼兒身體動作發展氣質的工具. 組員: 說明該特質的意義與發展: 吳碧娟 、 王毓君 評量的重點: 劉又甄 、 江佳霓 如何評量: 蕭靖霓 、 謝玉鈴 、 沈曼婷 目前國內的適用工具介紹 ( 信度、效度 ) : 陳貞樺 、 林正聿 資料統整、更正: 張雅旻. 一 . 說明該特質的意義與發展.

gautam
Download Presentation

評量幼兒身體動作發展氣質的工具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評量幼兒身體動作發展氣質的工具 組員: 說明該特質的意義與發展:吳碧娟、王毓君 評量的重點:劉又甄、江佳霓 如何評量:蕭靖霓、謝玉鈴、沈曼婷 目前國內的適用工具介紹(信度、效度):陳貞樺、林正聿 資料統整、更正:張雅旻

  2. 一. 說明該特質的意義與發展 每個人所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 對於同樣的事情或刺激,不同的人往往會有不同的反應. 更令人驚奇的是,同樣一個人對相同的事物或刺激,也會隨著情況不同而異. 為什麼會這樣呢? 幾十年來的心理眼就報告告訴了我們,我們並非以一種簡單自動的方式去認識,其實我們經由許多複雜的途徑,主動地去建構一幅圖象. 每個人從生命形成之初,及隨著年齡增加與經驗累積,不斷發展成熟何改變.從生理來觀察幼兒的發展狀況包含了身高.體重跟動作. 動作發展指動作能力的變化人類生命初期,動作是生命的基本特徵,也是生命初期發展最重要的項目之ㄧ。動作發展大致遵循一個可預知的模式及一定的時間順序,其原則為:

  3. 一般發展原則:動作發展是以肌肉骨骼系統與中樞神經系統的健全發展為根基。前半年,神經系統之大腦是以身體之基本知覺(視、聽、觸覺等)以及上半身功能(手臂、上軀幹等)為主,主掌下半身功能(腿、腳部)的大腦須至2歲後才能發展成熟。一般發展原則:動作發展是以肌肉骨骼系統與中樞神經系統的健全發展為根基。前半年,神經系統之大腦是以身體之基本知覺(視、聽、觸覺等)以及上半身功能(手臂、上軀幹等)為主,主掌下半身功能(腿、腳部)的大腦須至2歲後才能發展成熟。 • 定律為:1. 頭尾定律:發展先從上部動作再到下部動作。最先出現眼和嘴的動作,然後才是手的動作,上肢的動作又早於下肢的動作(如:抬頭→俯撐→翻身→坐→爬→站立→行走)也就是離頭部最近的動作先發展,靠足部的動作後發展。2. 近遠定律:由中心至邊緣的發展,先從頭部和軀幹的動作開始,再發展雙臂及腿部的動作,最後是手的精細動作。3. 層次組合定律:以低層次、簡單的、分化較不精細的動作先出現;較高難度之動作或較精細動作是低層的單一動作反覆練習,並加以組合而成。

  4. (1).發展的起點為個體受孕開始,而(狹義)的終點到青年期為止;(廣義)的終點則是到死亡為止。(1).發展的起點為個體受孕開始,而(狹義)的終點到青年期為止;(廣義)的終點則是到死亡為止。 (2).發展為個體的改變,其改變程是有順序的、前後連貫的、漸進的、持續的。 (3).發展的內容應包含生理和心理的改變。 (4).發展的改變與遺傳、環境、學習、成熟有關。 (5).發展不單是量的變化,也是質的變化。 (6).發展的方向是由簡單到複雜,由分化到統整。

  5. 動作發展的特徵 (1).透過成熟與學習:生理的成熟是學習的根本條件,而適當的學習則可促進個體生理的成熟與縮短成熟時間,因此兩者相輔相成可助於動作技能的發展。 (2).遵循發展基本原則:依循中心到邊緣、由頭至尾以及由整體到特殊的發展順序。 (3).具有個別差異:兒童的性別、身體的成熟度、智力、學習機會、生活環境的差異等因素,對同年齡兒童在動作發展上具有顯著的個別差異。在評估兒童的發展概況時,需參考常模的發展年齡範圍而非依據某一發展年齡。

  6. 二、評量重點 • 評量與分析重點: 1.不參與活動的比率與原因:是否有骨骼肌肉發展問題、身體不適、害羞、被排斥、動作難度過高、情緒問題。 2.幼兒活動力及活動時間:每天至少40分鐘有計畫的體能活動,單次靜坐不超過60分鐘。 3.干擾活動進行的行為與情境:評估是否為引起注意、時間合適否、空間寬敞否、教材足夠否、活動有趣否、過程壓力否。 • 評量原則:多情境 • 評量的情境: 1.成果評量的情境,在幼兒自由活動、課室教學活動、戶外教學等日常生活情境中進行。 2.教師教學評量之情境,則在幼兒活動前後,評量幼兒身體狀況、活動環境的安全情形、活動後的效果。

  7. 評量內容:教學方式 教學內容當教學者發現,各年齡層的穩定性、移動性、操作性動作並非均衡的設計於課程中,或是當月坐式靜態活動過多,則可調整或增加肢體活動的課程內容。 • 評量內容:教學歷程 教學前,評量幼兒衣著鞋襪、活動環境與教材的安全;動作設計由簡而難。 教學中,設計具有趣味及挑戰性,注意幼兒脫序行為或身體不適症狀。 教學後,幼兒達到流汗的效果,協助於流汗後擦乾頭髮、補充水份。 教師教學省思 • 評量內容:幼兒學習 幼兒的參與程度以及肢體動作的展現,而不是身體動作技巧的獲得或是身體極限的訓練。例如,參與跑步活動的樂趣及雙手擺動助跑的動作,而不是「能多快跑到目的地」或是「跑得多遠」。

  8. 三、如何評量 • 多數[發展性評量]在測量不同特殊技巧範圍(通常稱作發展性學習領域)的操作。 • 發展性學習領域包括: (1)精細(小肌肉)動作 (2)粗大(大肌肉)動作 (3)溝通和語言發展 (4)社會發展 (5)認知功能 (6)自理能力等六項

  9. 精細(小肌肉)動作:可以讓他們做剪紙的動作去評估每個人的小肌肉發展狀況。精細(小肌肉)動作:可以讓他們做剪紙的動作去評估每個人的小肌肉發展狀況。 • 粗大(大肌肉)動作:可以帶小朋友到戶外,做一些例如:跳呼拉圈或是跳遠的動作,從中去做評估。 • 溝通和語言發展:可以問小朋友,你到過動物園嗎?那動物園裡面有什麼呢? • 社會發展:可以觀察小朋友們一起在學習區裡面的互動如何? • 認知功能:可以拿幾張圖卡,然後分別問小朋友,請問這是什麼?例如:車子的圖案、不同動物的圖案。 • 自理能力:可以從小朋友一大早進來教室開始觀察,會不會自己放書包?脫鞋子?然後吃午餐的時候,會不會自己拿湯匙吃,上廁所時,會不會自己去廁所,上完會不會洗手之類的。

  10. 目前國內的適用工具介紹(信度、效度) (一)「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 1.編修者:王天苗、蘇建文、廖華芳、林麗英、鄒國蘇、林世華,於2002年出版 2.目的:評估嬰幼兒在認知、語言、動作、社會、自理能力等發展狀況及行為特性 3.出版單位(日期):教育部(1998年) 4.適用範圍:3個月至71個月的一般嬰幼兒或實足年齡超過此年齡範圍但其發展較一般嬰幼兒遲緩的兒童 5.實施時間:約30分鐘 6.內容:(1)篩選測驗:計有87題,可用來初步了解嬰幼兒是否有疑似遲緩情形 (2)診斷測驗:自理能力、語言能力、動作能力 7.信效度及常模: (1)信度:診斷測驗的重測信度在.90~.99,達顯著;其內部一致性信度         在.75~.99 (2)效度:診斷測驗具建構效度,即各項發展分數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各分測驗與總測驗之相關介於.96~.99 (3)常模:建立年齡分數、Z分數、百分等級和發展商數

  11. (二)「嬰幼兒發展測驗」 1.編修者:徐澄清、廖佳鶯、余秀麗修訂Denver Developmental Screening Test(DDST),於1986年出版,並於2005年再版 2.目的:了解0至6歲幼兒的發展是否在正常範圍內,以期能早期發現發展遲緩的幼兒 3.出版單位(日期):杏文出版社(1997年3月再版) 4.適用範圍:1~6歲的幼兒 5.實施時間:約30分鐘 6.內容:分為4個分測驗: (1)粗動作 (2)精細動作及適應能力 (3)語言能力 (4)身邊處理及社會性 7.信效度及常模:未建立

  12. (三)「出生至3歲的AEPS測量」 1.編修者:瑞復益智中心 2.目的:再於早期發現高危險群和發展障礙的學前兒童,以提供有用的計畫及評量資料,作為教學介入與評鑑的依據 3.出版單位(日期):心理出版社(2000年初版) 4.適用範圍:出生至3歲 5.實施時間:約45分鐘至5小時不等 6.內容:包含6個領域,分別是「精細動作」(28項)、「粗大動作」(55項)、「適應能力」(32項)、「認知」(49項)、「社交性溝通」(42項)、「社會」(22項),每個領域分為幾個組,而每個組包含了由共同範圍行為組成的相關族群 7.量表信度與效度:目前有關於這個部分雖然獲得某些確認,不過作者認為尚需持續性的研究這份測量的有效性及實用性 8.量表常模:為標準參照常模

  13. (四)3歲至六歲的AEPS測量 1.修訂者: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 2.出版單位(日期):心理出版社(2005年初版) 3.目的:在於早期發現高危險群和發展障礙的學前兒童,以提供有用的計畫及評量資料,做為教學介入與評量的依據。 4.適用範圍:3~6歲 5.實用時間:45分鐘至5小時不等 6.量表內容:3歲至6歲的AEPS測量,共包括六個領域,分別是精細動作、粗大動作、生活適應、認知、社會溝通及社會等。每個領域分為幾個組,而每個組包含了由共同範疇行為組成的相關組群。 7.量表信度、效度:目前有關於這個部分雖然獲得某些確認,不過作者認為尚須持續性的研究這份測量的有效性及實用性。 ※量表常模:為標準常模參照。

  14. (五)0歲至6歲兒童發展篩檢量表 1.編制者:黃惠鈴 2.出版單位(日期):心理出版社(2000年7月初版) 3.目地:在於測量兒童發展狀況與發展嚴重度,可做為猜篩檢出可能有發展遲緩的兒童,給予鑑定和早期療育之幫助。 4.適用範圍:0歲至6歲幼兒 5.實施時間:約20分鐘 6.量表內容:0歲至6歲兒童發展篩檢量表,共分為五大類,包括語言與溝通發展(31題)、社會人格發展(34題)、動作技能-粗大動作(36題)、動作技能-精細動作、知覺與認知發展(35題)。每一大類題目均按照發展能力順序排列,0至72個月共分為19個年齡組。 7.量表信度:無 8.量表效度:該量表提供有,年齡與五大類題目總分之相關、與嬰幼兒發展量表發展商數第一、二版之相關、與WPPSI-R智力分數之相關的資料,顯示該量表與其他相關測驗或疾病有顯著相關,是一份具有效度的量表。 ※量表常模;建有百分等級和T分數常模。

  15. (六)早期療育課程評量 1.編制者:林麗英 2.目的:在於發現學前特殊幼兒的發展狀況,以作為早期療育與教學工作之依據。 3.出版單位(日期):心理出版社(2009年初版) 4.適用範圍:0-6歲幼兒及各類特殊幼兒 5.實施時間:約30分鐘 6.量表內容:早期療育課程評量,共包括七大領域(304題),每個領域又包含數個項目(多已發展順序加以排列),而每個項目均有數目不等的評量題目。其內容為粗大動作領域(26題)、精細動作領域(40題)、生活自理領域(54項)、語言溝通領域(58項)、認知領域(43題)及社會領域(30題)等。 7.量表常模:為標準參照常模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