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likes | 509 Views
预防医学. 绪 论 (2). 预防医学教研室 主讲 牟素华. 三、健康决定因素. (一)社会经济环境 1. 个人收入和社会地位 2. 文化背景和社会支持网络 3. 教育 4. 就业和工作条件. (二)物质环境 生活和职业环境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以及住房、工作场所的安全、社会和道路的设计等。 (三)个人因素 1. 健康的婴幼儿发育状态 2. 个人卫生习惯 。 3. 个人的能力和技能 4. 人类生物学特征和遗传因素. (四)卫生服务
E N D
预防医学 绪 论(2) 预防医学教研室主讲 牟素华
三、健康决定因素 (一)社会经济环境 1.个人收入和社会地位 2.文化背景和社会支持网络 3.教育 4.就业和工作条件
(二)物质环境 生活和职业环境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以及住房、工作场所的安全、社会和道路的设计等。 (三)个人因素 1.健康的婴幼儿发育状态 2.个人卫生习惯 。 3.个人的能力和技能 4.人类生物学特征和遗传因素
(四)卫生服务 健全的卫生机构,完备和质量保证的服务网络,一定的经济投入以及公平合理的卫生资源配备,对人群健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生命全程健康观与预防的价值 生命全程健康观(life course approach): 把人生划分为围生婴幼儿期、青少年期、成年工作期和晚年期4个明确的阶段时期,针对不同年龄组的人群在不同的场所中实施连续性预防服务措施,从而保证人生的不同阶段能有效的获得有针对性的预防服务,也不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和遗漏,达到促进人群健康既高效又节省的目的。
五、三级预防策略与公共卫生 三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 第三级预防——临床期预防
第一级预防 --- 病因预防 是预防医学的最终奋斗目标。 主要针对无病期。对疾病发生的生物、物理、化学、心理、社会因素,提出综合性预防措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消除致病因素,防止各种致病因素对人体的有害作用是一级预防的主要任务。
主要措施 : 1.增进健康,提高抗病能力 2.提高人群免疫水平 3.提倡计划生育、优生优育 4.加强老年保健和妇幼保健工作 5.环境保护措施
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 即在疾病尚处于临床前期时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三早”预防措施。对传染病的预防还包括早隔离、早报告。减少发病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防治疾病的复发或转为慢性。 主要措施: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及设立专科门诊等。
第三级预防——临床期预防 主要针对发病期和康复期。着眼于康复,力求减轻疾病的不良后果。对患者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后遗症,防止伤残。 主要措施:康复治疗。
三级预防原则是预防医学的核心,它体现对个体及群体在疾病发生前后的各个阶段的全方位预防,是实现人人健康这一最高医学目标的重要条件。三级预防原则是预防医学的核心,它体现对个体及群体在疾病发生前后的各个阶段的全方位预防,是实现人人健康这一最高医学目标的重要条件。
公共卫生 公共卫生(public health)是指通过有组织的社区力量,高效率的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促进健康的科学艺术。 1.公共卫生的使命:①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②保护环境免受破坏;③预防意外伤害; ④促进和鼓励健康行为;⑤对灾难做出应激反应,并帮助社会从灾难中恢复;⑥保证卫生服务的有效性和可及性。
2.公共卫生必需的职能(EPHF) • 监测、评价和分析卫生状况; • 实施对公众健康有危险和威胁的公共卫生监护、研究和控制; • 健康促进; • 社会对卫生的参与; • 为公共卫生计划和管理发展政策和制度的能力; • 加强公共卫生立法和执法的能力; • 评估和促进公平的获得必要的卫生服务; • 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 • 保障个体和群体卫生服务的质量; • 公共卫生研究; • 减轻突发事件和灾难对健康的影响。
公共卫生措施: • 预防性卫生服务 • 保护健康 • 促进健康 • 卫生管理研究
公共卫生措施 预防性卫生服务 包括计划生育;妇幼卫生;免疫接种;老年保健,如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及其他慢性病的预防;改进医疗卫生服务,提倡全科医疗服务等。
公共卫生措施 保护健康(疾病预防和控制) 包括传染病和地方病的控制及监测;环境中有害因素(空气、水、食物、土壤的污染及噪声)的控制;职业安全与卫生;意外伤害的预防和急诊服务。
公共卫生措施 促进健康 通过健康教育,改变有害健康的个人不良卫生行为,如吸烟、酗酒、吸毒、药物滥用、性乱等,实行自我保健,做到:合理营养及合理生活规律,加强体育锻炼和体力适应。
公共卫生措施 卫生管理研究 生命统计资料的收集、保管、分析和利用;卫生服务研究的技术及管理;卫生法规和卫生标准的制订;医学教育的改革及卫生人员的继续教育。
3.公共卫生体系 由卫生行政机构、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公共安全机构、环境保护、劳动保护和食品安全机构、教育、体育促进机构、娱乐文艺组织、民政、各种慈善组织,志愿者级企业等组成。
六、我国卫生工作方针和主要卫生成就 工作方针: • 建国初期:“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相结合”。 • 1991年: “贯彻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中西医并重,为人民健康服务”。 • 1997年新时期卫生工作的方针:“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工作成就: 1.急、慢性传染病在全人群死因构成中的位次不断下降,由建国初期的第一、二位,降至目前的第七、八位。 2.继天花之后黑热病、回归热已基本消灭,人间鼠疫已基本控制,麻疹、脊髓灰质炎、白喉、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传染病发病率有显著下降。
4.血吸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5.卫生机构有了巨大发展,全国城乡卫生服务体系—三级预防保健网已基本形成,卫生队伍已初具规模,保证了广大居民的基本医疗条件。 6.全国麻风病患病人数从建国初期的50万人降到不足15万人。
七、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 预防为主的观点 • 大卫生观点 • 生态平衡观点 • 疾病的因果多元性观点 • 亚健康状态观点 • 量化研究观点 • 以法治理观点
八、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目的意义 1.完整的认识现代医学的目标,透彻理解健康、健康和疾病的关系,能按照“三级预防”原则做好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工作。 2.认识和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观点、知识和技能,并通过社会实践,深化这种认识,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培养良好医德,运用预防手段来提高病人健康水平。 3.学习运用预防医学的思维方法,在临床服务中,全面地、宏观地观察和分析问题。 4.为进一步接受继续教育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