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k likes | 1.7k Views
第二章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国际分工基本内容 第二节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 第三节 要素禀赋理论 第四节 新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基本内容.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与作用 1 、国际分工的 含义 指世界各国生产货物与服务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的结果。 一国生产力的发展,首先产生了国内的社会分工,进行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当一国的生产发展,有部分商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交换,就形成国际分工。 2 、国际分工的 作用 1 )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E N D
第一节 国际分工基本内容 • 第二节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 • 第三节 要素禀赋理论 • 第四节 新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基本内容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与作用 1、国际分工的含义 指世界各国生产货物与服务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的结果。 一国生产力的发展,首先产生了国内的社会分工,进行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当一国的生产发展,有部分商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交换,就形成国际分工。 2、国际分工的作用 1)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2)可以产生专业化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竞争效应。对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源有效配置有明显促进作用。
二、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这一阶段,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生产不发达,所以只存在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发达的地域分工。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11世纪欧洲城市兴起,手工业与农业进一步分离,商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上期的“地理大发现”和殖民地开拓,开拓了市场,促进了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过渡,资本进入原始积累时期。
萌芽阶段表现为:西欧殖民主义者强制性地对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进行掠夺,从这些地方为本国输送自己不能生产的农作物,并扩大本国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萌芽阶段表现为:西欧殖民主义者强制性地对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进行掠夺,从这些地方为本国输送自己不能生产的农作物,并扩大本国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 这一时期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国际分工进入形成阶段。 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英国等建立了大机器工业和现代化工厂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此促成国际分工的形成。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二次大战)(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二次大战) 这一时期出现了第二次产业革命,促进了机械、电气工业的迅速发展,石油、汽车、电力等工业的建立,交通运输工具也获得长足发展,特别是苏伊士运河(1869)和巴拿马运河(1913)的建成,海底电缆的出现,都大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这一时期,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的经济特征之一。过去,亚、非、拉美国家只被卷入国际商品流通,而现在则被拉入世界资本主义生产,从而使宗主国同殖民地、工业品生产同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形成了国际分工新体系。
(四)二战后国际分工的特点 1.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2.产业内部分工逐步增强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形式发生变化 4.区域性经济组织内部分工加强 5.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发展
垂直型国际分工 它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制造业与农业、矿业的分工。这种分工的特点是,发展中国家资源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品进行不等价交换。 • 水平型国际分工 指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的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之间在工业部门上的分工。它有专业化与规模经济的特点。一般也体现为产业内贸易。
混合型国际分工 指垂直型与水平型混合起来的国际分工。包括一国(主要是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水平分工和与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
6.国际服务分工逐步形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发展领域各不同。6.国际服务分工逐步形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发展领域各不同。 7.国际分工的基础发生变化: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8.国际分工格局出现多层次: • 在国际分工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间出现第三类国家,主要是新兴工业化国家 • 地区性区域分工在加强。如日本的雁行模式 • 以跨国公司的全球商品链形成国际分工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规律 (一)被纳入国际分工体系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多。 (二)各国参加国际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各产业) (三)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垂直、水平、网状) (四)构筑国际分工的纽带增多(货物、资本、服务)
四、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 • 自然条件 •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 人口与生产规模 • 资本国际化 • 生产关系影响 • 经济贸易政策 五、国际分工的性质——两重性? 一方面可节约社会劳动,另一方面又带来国际分工利益的不平等。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 绝对优势理论 •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 比较优势理论 •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赫——俄理论 •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新国际贸易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 • 产业内贸易理论 •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第二节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 (一)产生背景 • 亚当·斯密(Adam Smith):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代表作: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Inquiry into the Nature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简称《国富论》) •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通过对国家和家庭进行对比来描述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他认为,既然每个家庭都认为只生产一部分它自己需要的产品而用那些它能出售的产品来购买其他产品是合算的,同样的道理应该适用于每个国家。 • 时代: 18世纪,英国正处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时期
(二)主要内容 • 原理: 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而导致生产成本绝对低,这叫做绝对利益原则,又称绝对优势说。他认为各国存在生产技术上的差别,以及由此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什么都生产更为有利。
假设前提 • 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只生产两种产品。此即所谓的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模型或2×2模型; • 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 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 给定生产要素的供给量,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 规模报酬不变; • 完全竞争市场; • 无运输成本; • 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绝对优势的来源: 自然禀赋优势:一国在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矿产等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这是天赋的优势 获得性优势:生产者后天具有的技能技巧方面的优势 • 一国的自然优势和后天获得的优势又总是体现为生产某产品的成本优势,即该国生产特定商品的实际成本绝对地低于其他国家所花费的成本,因此这个理论又称“绝对成本说”(Absolute Cost)。
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 (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 : 产品j的劳动生产率可用 来表示,其中Qj是j产品的产量,L是劳动投入。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2)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 : 单位产品j的生产成本(劳动使用量) 可用 表示。 如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中,一国单位产量所需的要素投入低于另一国,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示例 国际分工前
按照判断绝对优势的方法,我们判断两国各自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按照判断绝对优势的方法,我们判断两国各自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 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 : 两国的劳动生产率 (Qj/L) 国家 酒(人均产量 ) 毛呢(人均产量) 英国 1/120=0.008 1/70=0.014 葡萄牙 1/80=0.0125 1/110=0.009 • 从生产成本的角度 :前一页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英国在生产毛呢上具有绝对优势,葡萄牙在生产酒上具有绝对优势.两国开展国际分工,专门生产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即葡萄牙专门生产酒,英国专门生产毛呢。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英国在生产毛呢上具有绝对优势,葡萄牙在生产酒上具有绝对优势.两国开展国际分工,专门生产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即葡萄牙专门生产酒,英国专门生产毛呢。 国际分工后 国家 酒产量 所需劳动人数(人/年) 毛呢产量 所需劳动人数(人/年) 英国 ( 120+70 )/70=2.7 190 葡萄牙 (110+80)/80=2.375 190
贸易利益 1.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分工后两种产品的总产量都增加了,这显然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2.提高了消费水平。假定英国用1单位毛呢换葡萄牙1单位酒,则英国酒和毛呢的消费量分别为1单位和1.7单位,葡萄牙酒和毛呢的消费量分别为1.375单位和1单位,都比分工前增加了。 3.节约了社会劳动。
(三)理论评价 • 积极意义 亚当·斯密第一次运用劳动价值论说明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和利益,为科学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建立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 局限性 该理论只说明了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殊的现象,即至少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才能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并从中获得利益。而在生产上并不具有优势的国家能否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能否获得利益,斯密的理论并没有回答。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的地域间,由于落 后国家和地区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均显著低于 先进国家和地区,用绝对利益原则作指导,前 者就只好闭关自守,避开同后者的经济交流了。 这种情况与以后的生产力布局和国际贸易的 发展实况不一致。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 (一)产生背景 •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1772-1883)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劳动价值论的另一创始人。他在1817年出版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一书中,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 时代: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不断上升的时代。在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二)主要内容 • 原理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成本,而不是绝对成本。 每一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核心原则:“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
比较优势说的理论前提 • 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只生产两种产品。此即所谓的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模型或2×2模型; • 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 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异; • 给定生产要素的供给量,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 规模报酬不变; • 完全竞争市场; • 无运输成本; • 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比较优势的衡量 某种商品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可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生产成本或者机会成本三种方法来确定。 (1)用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用公式表示则可写成: 产品A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A/L) 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相对于产品B) 产品B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B/L) 如果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同样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反之,则只有比较劣势。
(2)用相对成本来衡量。所谓“相对成本”,指的是一个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用公式表示:(2)用相对成本来衡量。所谓“相对成本”,指的是一个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入量(aLA) 产品A的相对成本 =----------------------------------- (相对于产品B) 单位产品B的要素投入量(aLB) 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相对成本低于别国生产同样产品的相对成本,该国就具有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
(3)一种产品是否具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还可用该产品的机会成本来衡量。(3)一种产品是否具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还可用该产品的机会成本来衡量。 减少的产品B的产量 产品A的机会成本 = --------------------------------- 增加的产品A的产量 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别国生产同样产品的机会成本,该国就具有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示例 国际分工前 如果按照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两国似乎没有进行国际贸易的可能性。现在,让我们按照上述的方法来确定两国各自所具有的比较优势的商品。
(1)用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 两国生产商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2)用相对成本来衡量 两国生产商品的相对成本
(3)用机会成本来衡量 两国生产商品的机会成本
由此可见,三种方法的结论是相同的,都能确定两国各自具有的比较优势的产品。然后,两国开展国际分工,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葡萄牙专门生产酒,英国专门生产毛呢,其结果如下表:由此可见,三种方法的结论是相同的,都能确定两国各自具有的比较优势的产品。然后,两国开展国际分工,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葡萄牙专门生产酒,英国专门生产毛呢,其结果如下表: 国际分工后
贸易利益 分工后贸易利益
(三)理论评价 • 积极意义 它论证了无论是生产力水平高还是生产力水平低的国家,只要按照“两优取重,两劣择轻”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都可以得到实际利益,即增加物质财富。这一理论为各国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作了理论上的论证。 • 局限性 简化了复杂的经济情况,是以一系列的假定为前提的。从而大大削弱了比较成本理论的适用性。
在古典贸易模型中,假设A国有120名劳动力,B国有50名劳动力,如果生产棉花的话,A国的人均产量是2吨,B国也是2吨;要是生产大米的话,A国的人均产量是10吨,B国则是16吨。 在古典贸易模型中,假设A国有120名劳动力,B国有50名劳动力,如果生产棉花的话,A国的人均产量是2吨,B国也是2吨;要是生产大米的话,A国的人均产量是10吨,B国则是16吨。 画出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分析两国中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
泰格.伍兹应该自己修剪草坪吗? 泰格.伍兹(Tiger Woods)是当代最天才的高尔夫球手之一,如果他自己修剪草坪,一定也是做得出类拔萃,并能节省大量时间。例如他只用2小时就能完成修剪工作,而同样的2小时如果用于拍摄运动广告,可以赚到1万美元;邻居吉姆能用4小时完成修剪工作,同样的4小时他可以在麦当劳工作挣20美元。那么,泰格.伍兹应该自己修剪草坪吗?
假设世界上打字最快的打字员同时是一名脑外科医生,那么,他应该自己打字还是雇佣一名秘书?假设世界上打字最快的打字员同时是一名脑外科医生,那么,他应该自己打字还是雇佣一名秘书?
“贸易中的‘双赢理论’本是强权理论。对于弱国来说,自由贸易的结果只能变得更穷”,请评论上述观点。“贸易中的‘双赢理论’本是强权理论。对于弱国来说,自由贸易的结果只能变得更穷”,请评论上述观点。
第三节 要素禀赋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产生比较优势的唯一原因是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但是,如果我们假定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生产率相同,那么,产生比较优势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是由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得到解释的。
要素禀赋理论创立者: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Heckscher,1879-1952)和俄林(B·Ohlin,1899-1979)。要素禀赋理论创立者: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Heckscher,1879-1952)和俄林(B·Ohlin,1899-1979)。 赫克歇尔,于1919年发表了《对外贸易对国民收入之影响》的著名论文,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观点。 俄林,接受了其师赫克歇尔的观点,于1933年出版了《域际和国际贸易》(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一书,并因此获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要素禀赋理论也称为赫—俄理论(H-0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可以分为: • 狭义的要素禀赋论也称为要素供给比例理论。 • 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不仅包括要素供给比例理论,还有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相关概念: • 生产要素:指生产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的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土地、劳动、资本三要素,如果加上企业家才能则称之为四要素。 • 要素禀赋:指一国或地区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量 • 要素丰裕度:指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种要素供给的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其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价格。 衡量方法有二:(1)以生产要素的供给总量来衡量。假设A、B两国资本和劳动的比例分别是Ka/La和Kb/Lb,若Ka/La >Kb/Lb,则相对于B国而言,A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相对于A国而言,B国是劳动力丰裕的国家。
(2)以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来衡量。假设A、B两国资本要素价格为r,劳动要素价格为w,两国的利率工资比分别是ra/wa和rb/wb,若ra/wa < rb/wb,则相对于B国而言,A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相对于A国而言,B国是劳动力丰裕的国家。 (要素丰裕和要素稀缺程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与一国实际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量有很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