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2

《 心理学 》

《 心理学 》. 开课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 第五单元 动机和行为篇. 第十章 师生行为. “ 谢了顶的班主任章老师,准备去上新学期的第一堂班会课。这时,跟在他身后的一群学生中,一位男生顽皮地唱起 《 月亮走,我也走 》 ,其意在暗讽老师那光秃秃的头顶, 顿时引起大家阵阵哄笑。章老师没有转身训斥那位调皮的男生,仍迈着轻快的步子走进教室。这堂班会他没有训人,更没有整人,而是顺着‘月亮’诗词讲到‘嫦娥奔月’的神化,从美国、俄罗斯实现‘奔月’讲到中国宇宙飞船试飞成功,勉励学生要认真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第一节 教师的课堂行为. (一)教师的领导方式

Download Presentation

《 心理学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心理学》 开课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 心理学

  2. 第五单元 动机和行为篇 第十章 师生行为 心理学

  3. “谢了顶的班主任章老师,准备去上新学期的第一堂班会课。这时,跟在他身后的一群学生中,一位男生顽皮地唱起《月亮走,我也走》,其意在暗讽老师那光秃秃的头顶, 顿时引起大家阵阵哄笑。章老师没有转身训斥那位调皮的男生,仍迈着轻快的步子走进教室。这堂班会他没有训人,更没有整人,而是顺着‘月亮’诗词讲到‘嫦娥奔月’的神化,从美国、俄罗斯实现‘奔月’讲到中国宇宙飞船试飞成功,勉励学生要认真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心理学

  4. 第一节 教师的课堂行为 (一)教师的领导方式 • 教师领导方式指教师在教学组织过程中行使权力和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它反映了教师个人特定的人格特点,又是教师教育观念和职业责任感的体现。领导方式是影响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之一。 心理学

  5. 领导方式的分类 • 美国心理学家利皮特(Lipitt)和怀特(White),把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权威专制型、民主交往型和放任自流型三种。 心理学

  6. 权威专制型: • 这类教师往往认为,如果对学生不作监督,学生就不可能自觉地学习,因此他们要求学生无条件服从,课堂一切由教师决定,学生表面上服从教师的权威,内心却对教师缺乏积极情感。不过这种领导方式有时能有效控制课堂混乱局面。 心理学

  7. 民主交往型: • 这类教师持有民主作风,与学生热情交往,引导学生平等讨论问题,对学生做客观评价。因此,学生喜爱学习,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中心情舒畅,思想活跃,课堂呈现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无论教师在场或不在场,学生的行为表现相差无几。 心理学

  8. 放任自流型: • 这类教师缺乏教育目标、自信心和责任感,既不鼓励学生,也不严格要求学生或对学生提供帮助。这种领导行为导致课堂教学无组织、无结构、无计划。学生学习效率低,问题行为也较多。 心理学

  9. (二)教师的课堂管理 • 课堂管理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 科林把有效课堂管理者的行为特点归纳为四个方面: • 明察秋毫(withitness) • 一心多用(over lapping) • 整体关注(group focusing) • 变换管理(movement management) • 最近的一些研究也证明这几个因素的重要性。 心理学

  10. (三)教师的期望 • 期望也称期待,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1968年在教育心理学界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研究发表之后,教师期望及其效应问题便成为教师行为和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 心理学

  11. 1.教师期望与教师期望效应 • “教师期望”是指教师对学生所作的关于当前与未来学业成绩和一般课堂行为的推断与预测。但有时教师期望会通过“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即“教师期望效应”的方式干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心理学

  12. 2.教师期望效应实现模式 • 布罗非和古德(Brophy & Good)提出的期望效应模式: • ①对学生寄于特定的期望; • ②由于这一期望,教师以不同的行为对待不同的学生; • ③这种区别对待向学生透露了教师期待他们出现什么样的行为和成就的信息,从而改变了学生的自我观念、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 • ④如果这种对待长期持续,学生也没有抵御或设法改变它,不同的学生在成就和行为上便将形成各自的特点,接受高期望的学生倾向于取得优异的成就,接受低期望的学生成就却下降了。 • ⑤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成绩和行为同教师的期望逐渐趋于一致。 心理学

  13. 3.教师期望行为差别分析 • 教师对高期望的学生与对低期望的学生表现出四个方面的行为差别: • ①教师通过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为高期望学生创造了较为温暖的社会情绪气氛; • ②对高期望的学生做出特异性反应; • ③倾向授予高期望学生较多较难的教材; • ④给予高期望学生较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 心理学

  14. 古德把教师对低期望学生的行为概括为11点: • 把他们的座位安排在远离教师的角落,或集中在一处。 • 在教学过程中较少注意他们(少对他们面露笑容或注视)。 • 较少让他们当堂回答问题或作论证。 • 等待他们回答的时间特别短。 • 当他们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去接近他们。 • 回答问题不正确时,教师对他们的批评比对高期望的学生多。 • 回答正确时,对他们的表扬比对高期望的学生少。 • 回答正确时,也有教师对他们表扬的次数反比高期望的学生多。 • 给予他们反馈的精确性和详尽程度不如高期望学生。 • 对他们行为不予反馈的次数比高期望的学生多。 • 对他们提出的学习和努力要求比高期望学生低。 心理学

  15. 4.实现积极期望效应的条件 • 首先,教师自身是否清醒地意识到教师期望效应的存在。 • 其次,教师期望必须符合学生实际水平。 • 最后,教师应根据实事求是的期望,采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适当行为。 心理学

  16. (四)表扬与批评的使用 • 教师在运用表扬和批评时,应当注意: • ①无论表扬或批评都不能滥用,应当因人因事充满教育机智地使用它们。 • ②可较多使用表扬,较少使用批评。 • ③更多使用过程取向的表扬或批评。 • ④无论运用表扬还是批评对学生做出评价,都应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善意与真诚。 • ⑤表扬和批评中应隐含着如果付出努力,在将来就有可能获得成功等这样的信息。 心理学

  17. 二、课堂中常见的教师问题行为 (一)强制 (二)放任自流 (三)不恰当的表扬与批评 (四)角色扮演偏差 心理学

  18. 三、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因素 (一)教师的人格 (二)心理健康状况 (三)社会期待与压力 (四)教师的态度与教学情绪 (五)职业倦怠 心理学

  19. 第二节 学生的课堂行为 一、课堂中常见的学生问题行为 (一)什么是问题行为 • 这里的问题行为指干扰学生和班级团体发挥有效作用的行为。 心理学

  20. (二)问题行为的类型及表现 • 从学生行为表面的主要倾向,把问题行为分为外向性攻击型问题行为和内向性退缩型问题行为。 • 心理学家奎伊(Quay)把学生问题行为分为品行性问题行为、性格性问题行为以及情绪和社会性问题行为三种类型。 • 江绍伦还对课堂中学生的各种表现进行了描述,指出可以从学生外显的行为表现中推测出其问题行为类型以及行为后面的原因。 心理学

  21. 二、影响学生课堂行为的因素 (一)教师行为的影响 • 教师行为主要通过课堂的组织方法、教学过程和评价方法等途径表现出来。教师行为方式自始至终都影响着学生反应。 心理学

  22. (二)家庭影响 • 有关研究表明,亲子关系适应不良与问题行为呈相关。 • 特多塔(Trotter)指出,父母惩罚程度与少年犯罪以及攻击性行为有正相关。 • 英国米奇尔(Mitchell)和谢泼德(Separd)1966年作的一个对6000名儿童的大型调查表明,儿童在家庭的偏食行为与在学校里的低成绩和不守纪律有显著相关。 心理学

  23. (三)同伴与社会的影响 • 进入学校后,同伴的影响逐渐上升到重要位置。心理学研究指出,每个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同伴的认可、尊重和接纳为学生的社会化过程提供了重要支持,满足了学生成长的需要。 • 此外,随着少年儿童年龄的增长,交友活动范围的扩大,接触社会机会的日益增多,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刺激通过各种渠道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及社会行为方式的选择;同样也对学生课堂行为产生影响。 心理学

  24. 第三节 师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控制与矫正 一、课堂中教师问题行为的控制与矫正 (一)社会支持 (二)认知重建 (三)自我反思 (四)放松训练 (五)职业训练 心理学

  25. 二、课堂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 (一)教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 无条件积极关注以平等为基本前提,以无条件的理解和尊重为处置双方关系的基本态度,设身处地为来访者着想,不强制也不急于要求来访者按照咨询师的意愿改变自己。 •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做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伙伴。 心理学

  26. (二)运用行为矫正的技术 1.行为矫正与正强化法 • 利用正强化物来加强某一种受欢迎的行为倾向,即正强化法。 • 所谓行为矫正就是系统地应用先前刺激及其后果来改变行为的一种心理技术。 2.正确运用正强化技术 心理学

  27. (三)通过团体改变问题行为 1.团体及其特征 • 团体具有三个特征: • ①团体成员有共同目标。 • ②团体具有一定结构。 • ③团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成员之间有着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心理学

  28. 2.发挥团体作用的技术要点 • 第一,及时形成良好的团体规范。 • 第二,运用合作的态度与行为引导团体成员承担任务。 • 第三,提出适合的能动员团体去解决的那些问题。 • 第四,解决问题之前,要对团体状况有所了解和把握。 心理学

  29. (四)积极取得家长的合作 • 取得家长合作,让家长介入学校生活,有时甚至让家长成为辅助教学人员或心理辅导助手,对改善和预防学生课堂行为问题是极为必要的。教师在与家长合作中,可以从家长那里获得大量有关信息,如学生的成长经历,日常生活中对社会规范和学校压力的反应,喜欢或厌恶的人,模仿或崇拜的偶像等,这些都是教师开展工作的极好资料。 心理学

  30. 第四节 交往活动 • 人际交往是人们利用各种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过程,它是人类的一种特定社会现象。青少年是交往需要发展最迅速、表现最突出的时期。 心理学

  31. 一、交往活动的意义 (一)形成个性 (二)传递信息 (三)保障健康 (四)提高效率 心理学

  32. 二、交往类型与特点 (一)中学生交往的类型 1.仪表性交往 2.相似性交往 3.互补性交往 4.敬仰性交往 5.人品性交往 6.随意性交往 7.隐蔽性交往 心理学

  33. (二)中学生存在的交往问题 1.不敢交往 2.不愿交往 3.不善交往 4.不懂交往 心理学

  34. 三、交往活动的指导 (一)了解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及个人品质 1.心理效应 • (1)首因效应。 • (2)近因效应。 • (3)光环效应。 • (4)投射效应。 • (5)刻板效应。 2.个人品质 心理学

  35. (二)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1.真诚原则 2.尊重原则 3.宽容原则 4.理解原则 5.互利原则 6.诚信原则 心理学

  36. (三)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1.增进交往的技巧 (1)积极的倾听。 (2)清晰的表达。 (3)由衷的赞美。 (4)容忍不同的观点 (5)学会知己知彼。 心理学

  37. 2.改善交往的心理学技术 (1)敏感性训练。 (2)角色扮演法。 (3)表达训练。 心理学

  38. 分析与思考题 • 1.根据需要与动机理论,你认为应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 2.案例分析: • 高一女生李某,在上高中前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进入高中后,对物理学习不太适应,第一次期中考试物理科竟然不及格,她既沮丧又害怕。比此一上物理课就焦虑,一到物理测验就紧张,越想学好就越学不好,以致后来她几乎无不上物理课。 • 请分析李某出现该问题的原因,试设计解决方案。 • 3.在诸多因素中,什么是影响教师行为最重要的因素?或者有没有影响教师行为的最重要的因素? • 4.试举例说明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之间的关系。 心理学

  39. 分析与思考题 • 5.人际交往有何意义?如何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 6.问题讨论:“一起特殊的作弊事件”。 • “某中学举行了一次‘有奖考试’,其中有一个班的不少学生包括一些班干部,为夺得这次难得的‘荣誉’而作弊。经过班主任的教育引导,学生们终于认识到考试作弊的严重性,但担心把事情张扬出去影响了班集体的荣誉,建议班主任把这件事‘盖住’,评奖照样参加,并保证今后绝不再犯类似的错误。班主任认为,虽然作弊行为仅发生在部分学生身上,但受影响的是整个班集体;尽管学生是为集体‘荣誉’而作弊,有集体荣誉感是件好事,但做错了事情害怕讲出去是不敢正视错误的表现。班主任主张把作弊事件向全校公开,并决定在事实未了解清楚之前,全班同学一律不参加学校的评奖活动。” • 如果你是该班班主任,你会怎样处理这一事件? 心理学

  40. 主要参考文献 • 1.[美]A.班尼、V.约翰逊著,邵瑞珍等译:《教育社会心理学》,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 2.[美]C.林格伦著,章志光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 3.吴伯麟主编:《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年版。 • 4.[加]江绍伦著,邵瑞珍等译:《教与育的心理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心理学

  41. 5.吴康宁等著:《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5.吴康宁等著:《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 6.李伯黍、燕国材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 • 7.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 8.M.艾森克:《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 9.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心理学

  42. THE END 心理学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