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415 Views
第四章 策略性行为. 干春晖 博士 教授 博导. 策略性行为. 第一节 新产业组织与策略性行为. 第二节 限制性定价. 第三节 掠夺性定价. 第一节 新产业组织与策略性行为.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阶段: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 TIO ) 市场结构为核心( SCP ) 哈佛学派 ( 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 市场行为为核心 芝加哥学派 新产业组织理论 ( NIO ) —— 策略性行为 ( 20 世纪 70 年代起). 第一节 新产业组织与策略性行为. 策略性行为
E N D
第四章 策略性行为 干春晖 博士 教授 博导
策略性行为 第一节 新产业组织与策略性行为 第二节 限制性定价 第三节 掠夺性定价
第一节 新产业组织与策略性行为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阶段: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TIO) 市场结构为核心(SCP) 哈佛学派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市场行为为核心 芝加哥学派 新产业组织理论 (NIO) —— 策略性行为 (20世纪70年代起)
第一节 新产业组织与策略性行为 策略性行为 一个厂商通过影响竞争对手对该厂商行动的预期,使竞争对手在预期的基础上作出对该厂商有利的决策行为,这种影响竞争对手预期的行为就称为策略性行为 ——谢林(Schelling,1960 ) 市场基础:寡占或垄断市场 古诺模型(Cournot,1838) 伯川德模型 (Bertrand,1883) 斯塔克尔伯格(Stackelberg,1934 )等
第一节 新产业组织与策略性行为 • 研究方法: • 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 • 成果应用 • 为现实的市场现象提供理论解释 • 为反托拉斯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第一节 新产业组织与策略性行为 限制性定价是一种短期非合作策略性行为,通过在位厂商当前价格策略影响潜在厂商对进入市场后利润水平的预期,从而影响其进入决策。 静态限制性定价 限制性定价的主要内容 动态限制性定价 不完全信息下的限制性定价
第一节 新产业组织与策略性行为 静态限制性价格的决定 限制性定价的决定 动态限制性价格的决定 不完全信息下限制性价格的决定 限制性定价的福利效应与公共规制
静态限制性定价 贝恩(1949,1956)、索罗斯-拉比尼(Sylos-Labini,1962) 和莫迪利安尼(Modigliani,1958) 早期 前提——索罗斯-拉比尼假定(Sylos-Labini Postulate),即潜在的进入者相信新厂商进入后在位厂商不会改变它的产量。 结论——在位厂商为了达到遏制进入的目的,会调整它的产量水平及相应的价格水平,从而消除导致潜在厂商进入的诱因。
静态限制性定价 完全信息条件下,在位厂商的进入前价格政策与一个理性潜在厂商的实际进入行为无必然联系,在位厂商的产量维持不变的假定是不可置信的,理性的在位厂商也根本不会制定限制性定价策略。 ——弗里得曼(Friedman,1979)
动态限制性定价 遏制进入价格 长期低利润 保持垄断地位 在位厂商 索取垄断高价 短期高利润 失去垄断地位 平衡当前利润与未来利润之间 跨时期利润总额最大化定价策略 利润最大化 主导厂商模型 结团进入模型(卡米恩,施瓦茨,1971;Debondt,1976) 连续进入模型(Gaskins,1971;Baron,1973)
不完全信息下的限制性定价 米尔格罗姆和罗伯茨(1982)模型 在现实环境中,市场信息往往是不完全的,对手的成本函数及其战略性决策以及整个市场的需求状况对于厂商来说并不是完全知识,很多信息为私人所有,因此,在在位厂商与潜在厂商之间进行的限制性定价行为可以视为不对称信息博弈行为。 假定前提 在位厂商的成本与进入者无关且在位者已知自己的成本函数
不完全信息下的限制性定价 哈尔瑞顿(1985) 为了遏制进入,在位者应传递高成本信息,因而应把限制性价格设定在高于短期垄断价格的水平。(与米尔格罗姆和罗伯茨模型结论相反) 假定前提 进入者在进入前不知其成本是多少,且其成本与在位厂商成本正相关
静态限制性定价的决定 市场初始规模 进入者的平均成本 非价格进入壁垒
动态限制性定价的决定 折现率 风险偏好 非价格进入壁垒 时滞长短 市场需求增长 成本结构
不完全信息下的限制性定价的决定 决定性因素——双方参与人的成本信息分布状况 在位厂商独占自己的成本信息,而潜在厂商的成本信息是共同知识的信息分布下,高成本的在位厂商可能会采取低价策略,以显示自己是低成本的,从而达到遏制进入的目的。 ——米尔格罗姆和罗伯茨(1982 ) 在假定潜在厂商完全处于信息弱势的条件下,低成本在位厂商的最佳定价策略是将限制性价格设定在高于垄断价格的水平,以向潜在厂商传递该产业是高成本的信息,从而策略性地遏制其进入。 ——哈尔瑞顿(1985)
第三节 掠夺性定价 掠夺性定价 是指在位厂商将价格削减至对手平均成本之下,以便将对手驱逐出市场或者遏制进入,即使遭受短期损失。 一旦对手离开市场,在位厂商就会提高价格以补偿掠夺期损失(Schmalensee,1979; Rosenbaum,1987; Romano and Berg,1985) 掠夺性定价理论包括: 芝加哥学派:非理性掠夺 后芝加哥学派:理性掠夺
芝加哥学派:非理性掠夺 假定: ——信息获取成本非常之低,接近0,因此被掠夺方可以获得资本市场和 消费者支持,从而渡过掠夺期; ——自由进入而且没有进入成本,导致垄断利润无法取得 结论: ——被掠夺方可以获得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和消费者支持,从而渡过掠 夺期,致使掠夺失败; ——掠夺方掠夺期损失大于被掠夺方损失,导致掠夺无法成功; ——垄断利润的获得有很大不确定性,进而掠夺损失的补偿无法保证
后芝加哥学派:理性掠夺 结论: 如果假定更接近现实的不完全信息,那么低于短期最优水平的定价将会成为理性战略;掠夺收益不仅来自掠夺市场,一个市场的掠夺通过遏制进入和威慑对手可以在其他相关地理或产品市场获利。 模型 ——连锁店悖论 ——Kreps 和 Wilson模型 ——Milgrom 和 Roberts模型
思考与练习题 • 1、策略性行为的含义,其研究的市场基础与方法分别是什么? • 2、什么是限制性定价? • 3、静态和动态的限制性定价的决定因素各是什么? • 4、什么是掠夺性定价? • 5、芝加哥学派从哪几个方面认为掠夺性定价是非理性的? • 6、试述Kreps-Wilson 和 Milgrom-Roberts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