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 likes | 479 Views
当前能源形势与能源安全对策. 福建省能源研究会 郭祥冰 2006 年 4 月 5 日. 汇报内容. 能源重要性 一、能源安全面临的形势 (一)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能源供应形成 很大压力 (二)能源资源相对贫乏,长期能源供应 面临严峻的挑战 (三)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环境问题日益 突出. (四)能源技术相对落后影响能源供应能力 的提高 (五)国际能源市场对我国能源供应影响大 (六)产值能耗高、能源效率低、能源使用 浪费严重 二、维护和保障能源安全的对策 (一)全面推进能源节约,建立资源节约型
E N D
当前能源形势与能源安全对策 福建省能源研究会 郭祥冰 2006年4月5日
汇报内容 能源重要性 一、能源安全面临的形势 (一)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能源供应形成 很大压力 (二)能源资源相对贫乏,长期能源供应 面临严峻的挑战 (三)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环境问题日益 突出
(四)能源技术相对落后影响能源供应能力 的提高 (五)国际能源市场对我国能源供应影响大 (六)产值能耗高、能源效率低、能源使用 浪费严重 二、维护和保障能源安全的对策 (一)全面推进能源节约,建立资源节约型 社会 (二)多元发展,优化结构 (三)大力加强能源法制建设,《能源法》 正在起草
能源重要性 • 能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 能源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 保障能源安全,包括影响能源稳定、经济、安全、清洁供应的各个方面,是维护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 世界进入能源不安全期 能源安全的途径:一靠能源品种结构调整 二靠能源供应多样化 三靠制定强制性节能政策
能源安全面临的形势 (一)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能源供应形成很大 压力 • “十五”期间再次出现全面的能源紧张 • 电力短缺严重 2002年12省(市)缺电 2003年23省(市)缺电 2004年24省(市)缺电 • 煤炭供不应求 煤炭市场价格一路攀升 煤炭运输严重不足 • 油荒时有出现 加油站排长队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快速走高 2001~2004年福建省能源消费分析 注:1.数据来源:省统计局. 2.GDP为2000年可比价国内生产总值. 全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1981~2000年 0.5,2003年 1.4,2004年 1.6
能源出现紧缺原因 • 经济加速增长 福建2001~2004年GDP年均增长10.4% •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 目标:2020年实现工业化 • 经济结构趋重 • 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高于一产和二产 • 重化工业比重逐步走高 福建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2000年占50.9%,2004年占52.9%,4年提高2%,且有加快趋势 • 高能耗行业出现过热 • 节能意识淡化,节能工作削弱
国内传统能源的极 限供应量 能源安全面临的形势 2020年,国内常规能源生产将达到上限,但2020年不是能源消费的顶峰,以后仍然要持续增加,提高能效和探索新的消费模式将是长期战略任务。
2020年能源需求 • 全国 • 需求量:按近几年能源消费强度,超过40亿吨标准煤 • 按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消费总量要控制在30亿吨标煤以内 • 福建 • 按2001~2003年消费强度,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将达14000万吨标煤 • 能源自给率下降到13%以下
(二)能源资源相对贫乏 长期能源供应面临严峻的挑战 世界能源资源概况(2002年末) • 全世界探明煤炭可采储量9844亿吨 • 按2002年的产量计算,可供开采204年 • 主要分布在美国、俄罗斯、中国、澳大利亚占61.3%,中国占11.6% • 全世界探明石油可采储量1427亿吨 • 按2002年产量水平还可开采40.6年 • 主要分布在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OPEC),占78%,中国占1.8% • 全世界探明天然气可采储为155.8万亿立方米 • 按2002年产量水平计算最少可以开采60.7年 • 主要分布在前苏联国家和中东地区,约占的72.8%,中国占0.97% • 油、气资源的分布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表现出了很强不均衡性
世界人均能源资源探明可采储量 截止2002年末世界人均能源资源探明可采储量 • 煤炭:161.4t • 石油:23.39toe • 天然气:25.55toe 同期中国探明的人均可采储量煤炭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55.9%,石油约为8.4%,天然气约为5%。
能源安全面临的形势 (三)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 燃煤造成二氧化硫、烟尘排放占总量的70-80% • 酸雨面积占国土面积1/3,二氧化碳(碳计)9亿吨,占全球13% (2002年,中国占66.3%,美国占25.0%) 原煤增长34%,年均增长2.5% 能源消费变化 原煤消费构成 (2002年,煤炭消费量14.2亿吨)
能源安全面临的形势 (四)能源技术相对落后影响能源供应能力的提高 • 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替代能源技术 的开发相对落后 • 节能降耗、污染治理技术应用还不广泛 • 一些重大能源技术装备自主设计制造水 平还不高
能源安全面临的形势 (五)国际能源市场对我国能源供应影响大 • 2005年,一次能源自给率90%以上, 1.6亿tce靠进口 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0.6亿tce 一次能源消费总量22.2亿tce • 国内石油需求量急剧增加,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 • 1993年石油净进口国,2003年,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超过日本)
2001~2004年原油对外依存度变化 单位:万t 预测:2010年原油国内需求3.5钇t,国内生产1.8亿t,进口1.7亿t,对依存度约49% 2020年原油国内需求4.25钇t,国内生产1.5万亿t,进口2.75亿t,对依存度约65%
国际油价高位振荡 1998年12月 10美元/桶 创最低价格 1999年4月 供过于求转向需求大于供应 1999~2001年 均价21.28美元/桶 2002年 均价26.09美元/桶 涨幅22.6% 2003年 均价30.53美元/桶 涨幅17% 2004年 均价41.46美元/桶,涨幅35.8% 2005年开始 大幅飚升,突破60美/桶 在60美元/桶上下波动 高油价还能走多远? 决定油价的因素从单因素(供求关系)向多因素转变, 油价的政治味越来越浓。
能源安全面临的形势 (六)产值能源耗高、能源效率低、能源使用浪费严重 中国经济发展的代价:高消耗 低产出 • 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4% • 能源消费总量占世界12% • 消费了世界原煤31% • 消费了世界原油7.4% • 消费了世界铁30% • 消费了世界钢27% • 消费了世界氧化铝25% • 消费了世界水泥40%
能源利用效率与国外的差距 • 单位产值能耗高(2000年) 中国是世界平均2.4倍 美国 2.5倍 欧盟 4.9倍 日本 8.7倍 印度 0.43倍
能源利用效率与国外的差距 • 单位产品能耗高 • 8个高耗能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平均高40%
能源利用效率与国外的差距 • 主要能耗设备效率低 (效率75%~88%,低10%~13%) (欧洲,7.1升/百公里) (国际,3.8升/百公里)
能源利用效率与国外的差距 • 建筑能耗高 • 单位面积建筑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目前我国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执行节能50%的标准是可行的,即使在达到了节能50%的目标以后仍有约50%的节能潜力
能源利用效率与国外的差距 • 能源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 • 火电机组平均效率33.8%,低6-7个百分点 • 能源利用中间环节(加工、转换和贮运)损失大 据测算,目前节能潜力为3亿吨标准煤
主要问题 • 对节能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节能优先的方针没有落到实处(片面认为节能可以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 • 节能法规标准不完善,执法不力 • 缺乏有效的节能激励政策 • 尚未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节能机制(综合资源规划 电力需求侧管理 合同能源管理 自愿协议) • 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 • 节能监管和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滞后,不适应政府转变职能和依法行政的需要
维护和保障能源安全的对策 维护和保障能源安全总方针 节约优先 立足国内 煤为基础 多元发展
维护和保障能源安全的对策 (一)全面推进能源节约,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 解读能耗降低20% • 粗放增长带来的警示 • 是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指标(2020年达到降低20%,能源消费总可控在26亿tce内) • 对各级政府执行力的巨大考验 • 各地区、各行业建立单位GDP能耗考核机制 • 实施单位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
维护和保障能源安全的对策 •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提出 • 2005年6月28日 胡锦涛主持政治局会议集体学习专门研究节约能源资源,胡锦涛明确提出“全面做好资源工作,抓好节约资源能源。” • 2005年6月3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发表“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讲话 • 2005年7月6号,国务院颁发“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当前重要工作的通知” • 2005年6月国务院成立能源领导小组 • 组长:温家宝 副组长:黄菊 曾培炎 • 办公室主任:马凯 副主任:马富才 徐锭明
重点领域(一) • 重点工业 • 电力工业高效清洁燃烧,大型、高参数机组,淘汰落后,多联供、电网经济运行 • 钢铁工业 淘汰落后,技术装备的大型化、连续化、高效化 • 有色金属工业 矿山,铜熔炼,氧化铝,电解铝,铅熔炼,锌冶炼 • 石油石化工业 油气开采、石油炼制、燃料油替代 • 化学工业 大型、小型合成氨,烧碱,纯碱 • 建材工业 水泥,玻璃,建筑陶瓷,卫生陶瓷 • 煤炭工业 淘汰落后,建设大型矿,高效设备 • 机械工业 淘汰落后,发展高效节能机电产品
重点领域(二) • 交通运输 • 公路运输 淘汰老旧汽车;提高柴油车比重;改善道路质量;优化运输组织结构;减少单车单放空驶现象 • 新增机动车 制定和实施机动车燃油经济性标准及配套的车辆燃油税费政策和相关制度,促进汽车制造企业改进技术,降低油耗,提高燃油经济性,引导消费者购买低油耗汽车 • 城市交通 合理规划交通运输发展模式,加快发展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抑制私人机动交通工具对城市交通资源的过度使用 • 铁路、航空和水运铁路:发展电气化铁路;严格机车柴油进、存、发管理;降低铁路运输燃油消耗。航空:购置节油机型,提高运输周转能力。水运: 制定船舶技术标准,逐步淘汰老旧船舶;采用新船型和先进动力系统;发展现代化运输组织方式;优化船舶运力结构,提高船舶平均载重吨位 • 农业、渔业机械农业机械:采用先进柴油机节油技术;淘汰落后农业机械;推广少耕免耕法、联合作业等先进的机械化农艺技术;在固定作业场地更多的使用电动机;开发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机械上应用。渔业:淘汰落后渔船,提高利用效率,降低渔业油耗
重点领域(三) • 商业和民用 • 建筑物 • 新建采暖建筑全面执行节能50%的要求。开展既有居住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大城市完成改造建筑面积25%,中等城市达到15%,小城市达到10% • 采用中央空调及蓄冷、蓄热技术,减少分散空调 • 建筑物利用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 • 家用电器 • 开发和推广高效节能电冰箱、空调器、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降低待机能耗,实施能效标准和标识,规范节能产品市场 • 照明器具 • 开发和推广高效荧光灯类产品、高强度气体放电灯及电子镇流器,减少普通白炽灯使用比例,逐步淘汰高压汞灯,实施照明产品能效标准,提高高效节能荧光灯使用比例
十项重点工程 • 燃煤工业锅炉(窑炉)工程 • 区域热电联产工程 • 余热余压利用工程 • 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 • 电机系统节能工程 • 能量系统优化工程 • 绿色照明工程 • 建筑节能工程 • 政府机构节能工程 • 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十项保障措施 • 坚持和实施节能优先的方针 • 制定和实施统一协调促进节能的能源和环境政策 • 制定和实施促进结构调整的产业政策 • 制定和实施强化节能的激励政策 • 加大依法实施节能管理的力度 • 加快节能技术的开发、示范和推广 • 推行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节能新机制 • 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 • 强化节能宣传、教育和培训 • 加强组织领导,推动规划实施
维护和保障能源安全的对策 (二)多元发展 优化结构 • 坚持以煤为基础的多元化发展,努力构建煤炭为基础、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结构 • 加快发展气电、核电是福建能源结构调整的核心 • 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维护和保障能源安全的对策 • 福建液化天然气总体项目简介 • 一期工程十个项目:接收站和输气干线项目(站线项目) • 运输项目 • 三个燃气电厂(莆田、晋江、厦门 10×35万kW) • 五个城市燃气利用工程(400万人口生活用气) • 工程规模:260万tLNG/年 • 总 投 资:240亿元 • 工 期:2005年开工,2007年投产 • 二期工程:争取连续建设 总规划规模500万tLNG/年 • 气源:印尼东固气田 • LNG是世界上公认的优质清洁能源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列入国家能源发展优先领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列入国家能源发展优先领域 全国可再生能源总体发展规划 说明: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不含大中水电)占全国总容量比例分别为2010年10%,2020年12%。
风力发电将成为福建主力电源之一 部分地区风力发电建设规划 单位:万kW
(三)大力加强能源法制建设,《能源法)正在起草(三)大力加强能源法制建设,《能源法)正在起草 • 《能源法》地位:我国能源领域的基础性法律,要突出战略性、全局性、原则性以及对各具体能源法律制度的的协调 • 《能源法》内容:涵盖能源资源勘探、研究开发、生产运输、贸易消费、利用与节约、对外合作、能源安全与监管等诸多环节 • 《能源法》核心:我国的能源新战略、新政策 • 国务院《能源法》起草小组:国家能源办、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法制办、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科技部、农业部、商务部、国资委、环保总局、安全监管总局、电监会、全国人大财经委、全国人大环资委、中编办共15家单位
《节能法》修改正式启动 2006年3月23日《节能法》修订起草组正式成立,列入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 2007年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现行《节能法》主要存在4个局限 • 在执行机构上,没有规定明确的执法主体和监督主体,缺乏专门的监管机构 • 在调整范围上,偏重工业节能,对建筑、交通、政府机构及公用事业等领域的节能缺少具体规定,甚至没有涉及 • 在管理方式上 • 一些条款带有明显的计划管理特征,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和节能管理方式的新变化 • 对一些市场导向的节能管理新机制未能加以推广 • 对运用财政、价格、金融、政府采购等调控手段以及利用经济规律激励和引导能源合理消费缺乏具体规定 • 在制度设计上,一些条款过于原则,操作性不强,特别是缺乏强制性的惩罚措施和执法手段,对无效用能和浪费行为惩罚力度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