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1

土力学

土力学. 主讲:张彦辉 专业:建筑工程. 第二章 土体应力计算. 本章主要内容. 2.1 概述 2.2 土的自重应力 2.3 自重应力系 有效应力原理 2.4 基底接触应力分布及简化计算 2.5 地基中的附加应力 — 空间问题的解及其应用 2.6 地基中的附加应力 — 平面问题的解及其应用 2.7 非均质和各向异性地基中的附加应力 2.8 其他条件下地基中的应力计算. 掌握: 1. 土中的应力状态及土中应力的研究方法 ; 2. 土中的自重应力,基底压力与基底附加压力的概念;

garren
Download Presentation

土力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土力学 主讲:张彦辉 专业:建筑工程

  2. 第二章 土体应力计算

  3. 本章主要内容 2.1 概述 2.2 土的自重应力 2.3 自重应力系 有效应力原理 2.4 基底接触应力分布及简化计算 2.5 地基中的附加应力—空间问题的解及其应用 2.6 地基中的附加应力—平面问题的解及其应用 2.7 非均质和各向异性地基中的附加应力 2.8 其他条件下地基中的应力计算

  4. 掌握: 1.土中的应力状态及土中应力的研究方法; 2.土中的自重应力,基底压力与基底附加压力的概念; 3.土中自重应力、基底接触应力和地基附加应力的计算。 学习要求

  5. 在地基上建造建筑物,基础将上部荷载传给地基,使地基中的应力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地基变形,使建筑物产生沉降和沉降差。若应力的变化不大引起的变形是建筑物允许的,则不会产生危害;若外载荷在土中引起的应力过大,可能产生结构所不允许的变形或造成地基失稳而破坏。因此研究土体中的应力是研究地基变形与地基失稳的基础。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时,必须将强度、变形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为此,基础设计时首先要计算地基应力。 § 2.1 概 述

  6. 概 述

  7. F 基础 地基 G 主要受力层 持力层(受力层) 下卧层 支承建筑物荷载的土层称为地基 概 述 与建筑物基础底面直接接触的土层称为持力层 将持力层下面的土层称为下卧层

  8. Z X Y 概 述 土力学中应力符号规定 法向应力:压为正,拉为负 剪应力: 剪应力作用面上外法线n与坐标轴方向一致, 剪应力方向与坐标轴一致:负 剪应力方向与坐标轴相反:正 剪应力作用面上外法线n与坐标轴方向相反, 剪应力方向与坐标轴一致:正 剪应力方向与坐标轴相反:负

  9. 概 述 土力学中应力符号的规定 正应力 剪应力 + - 拉为正 压为负 顺时针为正 逆时针为负 材料力学 + - 逆时针为正 顺时针为负 压为正 拉为负 土力学

  10. F 基础 地基 G 主要受力层 持力层 下卧层 概 述 建筑物修建之前已经存在,也称为初始应力 土中的应力分为两种: 自重应力——由土体自身重量所产生的应力。 附加应力——由外荷(静的或动的)引起的土中应力。 建筑物修建之后的在自重应力基础上增加的应力 基础结构的外荷载 基底反力 基底压力 附加应力 地基沉降变形

  11. 地面 Z § 2.2 土的自重应力 1、竖向自重应力 单位面积上土柱的重量 式中: 为土的天然重度,kN/m3;z为土柱的高度,即计算应力点以上土层的厚度,m。

  12. 土的自重应力 地面 z 式中: 为土的有效重度,kN/m3;z为土柱的高度,即计算应力点以上土层的厚度,m。 地下水位以下的土:

  13. 土的自重应力 地面 h1 h2 h3 地下水位以下,用有效重度;不同土层的重量可以叠加

  14. 土的自重应力 分布规律 • 自重应力在等容重地基中随深度呈直线分布; • 自重应力在成层地基中呈折线分布; • 在土层分界面处和地下水位处发生转折。 成层地基 均质地基

  15. 土的自重应力 2、水平自重应力 cz 无侧向变形(有侧限)条件下: cx cy 根据弹性力学中广义虎克定律: K0——土的侧压力系数,它是土体在侧限条件下水平有效应力与竖向有效应力之比, K0与土层的应力历史及土的类型有关。见表3.2.1,对一般地基K0 =0.5左右。

  16. 3、土坝的自重应力 对于中小型坝,可以采用简化计算,即:忽略土体中剪应力的作用,认为土柱间相互独立,也就是任一点的自重应力等于其上部土柱的重量σc =γH。 对于重要的土坝要进行有限元分析。 土的自重应力

  17. 土的自重应力 例:某地基土由四层土组成厚度与容重如图,试计算每土层接触面处的竖向自重应力并画出应力曲线。 O h =2.5m 1 1 1 h =2.0m 2 2 2 h =1.5m 3 3 3 h =2.0m 4 4 4 Z

  18. 土的自重应力 1-1面 2-2面 3-3面 4-4面

  19. 土的自重应力

  20. 地下水位下降,会引起原地下水位以地基土中的总应力,自重应力,有效应力分别怎么变化?地下水位下降,会引起原地下水位以地基土中的总应力,自重应力,有效应力分别怎么变化? 土的自重应力

  21. 土的自重应力 h1 h2 地下水位下降引起σ’增大的部分 地下水位下降会引起σ’增大,土会产生压缩,这是城市抽水引起地面沉降的一个主要原因。 u=γwh2 u=γwh2 σ’=σ-u

  22. §2.4 基底接触应力及简化计算 上部结构 上部结构的自重及各种荷载都是通过基础传到地基中的。 建筑物设计 基础 地基 基底接触应力指上部结构荷载和基础自重通过基础传递,在基础底面处施加于地基上的单位面积压力

  23. 基底接触应力及简化计算 影响基底接触应力分布图形的因素 • 大小 • 方向 • 分布 荷载条件 • 刚度 • 形状 • 大小 • 埋深 基础条件 地基条件 • 土类 • 密度 • 土层结构等

  24. 基底接触应力及简化计算 一、基底接触应力实际分布 柔性基础:刚度较小,基底接触应力与其上的荷载大小及分布相同; 特别地,当中心受压时,基底接触应力分布为均匀分布。

  25. 基底接触应力及简化计算 小荷载 小荷载 极限荷载 极限荷载 粘性土地基 砂性土地基 刚性基础:刚度较大,基底接触应力分布随上部荷载的大小、基础的埋深及土的性质而异。 当基础尺寸不太大,荷载也较小时,可假定基底压力为直线分布。

  26. 基底接触应力及简化计算 P P B L B L x y 二、基底接触应力简化计算法 1、中心荷载矩形基础: F为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垂直荷载,KN G为基础自重和基础台阶上的土重

  27. 基底接触应力及简化计算 Fv=P+G b e y d c L x d c x a y b b a pmin pmax pmin pmax 2、矩形面积单向偏心荷载下的基底接触应力 当e<L/6时,基底接触应力成梯形分布;

  28. 基底接触应力及简化计算 Fv=P+G b e y d c L x d c x Pmin=0 a y b pmax b a Pmin=0 pmax 当e=L/6时,基底压力为三角形分布;

  29. 基底接触应力及简化计算 Fv=P+G Fv=P+G b e a y y d c L Pmin<0 x x d c x x a y y b pmax Pmin<0 b a pmax pmax pmax 当e>L/6时,基底压力pmin<0 土不能承受拉应力 压力调整 基底压力合力与总荷载相等

  30. 基底接触应力及简化计算 B ey L x ex y 3、矩形面积双向偏心荷载 Fv W为矩形底面的抗弯截面系数 (特例)

  31. 基底接触应力及简化计算 三、基础底面附加应力 1、基础在地面上 基础底面附加压力即为基础底面接触应力。 2、基础在地面以下埋深为d 基底压力中扣除基底标高处原有土的自重应力,才是基础 底面下真正施加于地基的应力 式中:p0为基础底面的平均附加应力,kpa;p0为基础底面的平均接触应力,kpa; 为基地处的自重应力,kpa;d为基础埋深,m; 为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kpa, 。

  32. 矩形面积竖直均布荷载 矩形内积分 矩形面积竖直三角形荷载 布森涅斯克解 竖直集中力 线积分 宽度积分 竖直线布荷载 条形面积竖直均布荷载 圆形面积竖直荷载 圆内积分

  33. 矩形面积水平均布荷载 水平集中力 矩形内积分 三维问题(集中力、矩形荷载、圆形荷载作用下) 二维问题(线性荷载,条形荷载,三角形及梯形荷载) 一维问题(荷载均布于无限大的面积上,变形仅发生在一个方向上的,如自重应力)

  34. § 2.5 地基中的附加应力—空间问题的解及其应用 x o F r y  x y R z z 一、布森涅斯克解 (1) 布森涅斯克解 假定地基:半无限空间体,线性均匀各向同性的弹性材料 M

  35. 地基中的附加应力—空间问题的解及其应用 M(x、y、z)点的应力:

  36. 地基中的附加应力—空间问题的解及其应用 (3.5.3) 其中 =  (r/z)称为集中荷载作用下的应力系数具体的 值见教材p79表3.5.1

  37. 3.P作用线上,r=0, ,z=0, σz→∞,z→∞,σz=0 (2)集中力作用下弹性半空间中σz的分布 1.σz应力呈轴对称分布 2.σz:τzy:τzx= z:y:x, 竖直面上合力过原点,与R同向 4.在某一水平面上z=常数,r=0, a 最大,r↑,a减小,σz减小 5.在某一圆柱面上r=常数,z=0, σz=0,z↑,σz先增加后减小

  38. (3)应力泡 将半空间内σz相同的点连接起来就得到σz的等值线,如下图所示,其型如灯泡,故又称应力泡。 地基中的附加应力—空间问题的解及其应用 集中力作用下σz的等值线

  39. 地基中的附加应力—空间问题的解及其应用 (4)叠加原理 P P 2 1 σz1 σz2 σz1 σz2 +

  40. 地基中的附加应力—空间问题的解及其应用 等代荷载法——基本解答的初步应用

  41. 角点下的应力 以矩形荷载面任一角点为坐标原点O,如右图所示。 地基中的附加应力—空间问题的解及其应用 二、矩形基底均布荷载作用下地基中的附加应力 在求地基内任一点的应力之前,先求解角点下的应力,而后用角点法计算任意点处的应力。 矩形均布荷载角点下的附加应力

  42. 在OACD上积分,即得矩形均布荷载p0在M点引起的附加应力σz: c =f(m, n)叫做矩形竖直均布荷载角点下的应力分布系数。c可从教材P83表3.5.2查得。 L为长边 ,b为短边 地基中的附加应力—空间问题的解及其应用 (3.5.6)

  43. 地基中的附加应力—空间问题的解及其应用

  44. 2. 任意点的应力—角点法 角点法:利用角点下应力计算公式和叠加原理,求地基中任意点的附加应力的方法。 地基中的附加应力—空间问题的解及其应用 c b Ⅱ Ⅰ o a d c b σz = (CⅠ+CⅡ+CⅢ+CⅣ)p0 当o点位于荷载面中心时, CⅠ=CⅡ=CⅢ=CⅣ,σz = 4CⅠp0 o a d 这就是角点法计算均布矩形荷载中心点下σz的解。 Ⅲ Ⅳ ⅠⅡ σz = (CⅠ+CⅡ)p0

  45. b c f Ⅱ Ⅳ h e o Ⅰ Ⅲ g a d c b e Ⅱ Ⅰ d a f Ⅲ Ⅳ o h g 此时,实际荷载面abcd等于两个大 的荷载面ogae(Ⅰ)、oebf(Ⅱ)之和 减去两个小的荷载面ogdh(Ⅲ)、 ohcf(Ⅳ),所以: σz = (CⅠ+CⅡ-CⅢ-CⅣ)p0 此时,实际荷载面abcd等于新的大荷载面ohbe(Ⅰ)减去两个长条荷载面ogce(Ⅱ)、ohaf(Ⅲ)后,再加上公共荷载面ogdf(Ⅳ),所以: σz =( CⅠ-CⅡ-CⅢ+CⅣ)p0

  46. 地基中的附加应力—空间问题的解及其应用 例题 如图所示,矩形基底长为4m、宽为2m,基础埋深为0.5m,基础两侧土的重度为18kN/m3,由上部中心荷载和基础自重计算的基底均布压力为140kPa。试求基础中心O点下及A点下、H点下z=1m深度处的竖向附加应力。 b c Q E H A G O F a d

  47. 地基中的附加应力—空间问题的解及其应用 【解】 (1)先求基底净压力(基底附加应力)p0,由已知条件 p0=p-γ0d=140-18×0.5=131kPa (2)求O点下1m深处地基附加应力σzo。O点是矩形面积OGbE,OGaF,OAdF,OAcE的共同角点。这四块面积相等,长度l宽度b均相同,故其附加应力系数Ks相同。根据l,b,z的值可得 l/b=2 /1=2 z /b=1/1=1 查表3.5.2得ac =0.1999,所以 σzo=4 ac p0=4×0.1999 ×131= 104.75(kPa) b c Q E H A G O F (3)求A点下1m深处竖向附加应力σzA。 a d

  48. 地基中的附加应力—空间问题的解及其应用 A点是ACbG,AdaG两块矩形的公共角点,这两块面积相等,长度l宽度b均相同,故其附加应力系数ac相同。根据l,b,z的值可得 l/b=2 /2=1 z /b=1/2=0.5 查表应用线性插值方法可得ac=0.2315,所以 σzA=2 ac p0=2×0.2315 ×131=60.65(kPa) (4)求H点下1m深度处竖向应力σzH。 H点是HGbQ,HSaG,HAcQ,HAdS的公共角点。σzH是由四块面积各自引起的附加应力的叠加。对于HGbQ,HSaG两块面积,长度l宽度b均相同,由例图 l/b=2.5/2=1.25 z /b=1/2=0.5 查表3.5.2,利用双向线性插值得ac =0.2350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