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k likes | 2.39k Views
古汉语讲稿(上). —— 绪论、文字、词汇、语法. 第一节 绪论 一、关于教材 内容、怎样读。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汉语 1 、 工具课程,为阅读古籍打下语言基础。 2 、 古为今用 知今语之由来。例:栉风沐雨 // 沐猴而冠 // 狼吞虎咽 // 狼子野心 // 缘木求鱼 // 望洋兴叹 //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 2 )创作 文言文创作、诗词歌赋、文学研究。 三、什么是 古汉语 ?古汉语诸要素?
E N D
古汉语讲稿(上) ——绪论、文字、词汇、语法
第一节 绪论 一、关于教材 内容、怎样读。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汉语 1、 工具课程,为阅读古籍打下语言基础。 2、 古为今用 知今语之由来。例:栉风沐雨//沐猴而冠//狼吞虎咽//狼子野心//缘木求鱼//望洋兴叹//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2)创作 文言文创作、诗词歌赋、文学研究。 三、什么是古汉语?古汉语诸要素? 古汉语(Chinese in the ancient times):上古(archaic Chinese / the old Chinese) /中古(ancient Chinese / middle Chinese)/近代(modern Chinese / modern Mandarin)/现代(contemporary Chinese / contemporary Mandarin)
文字(a letter/ a character/ written language)、词汇(vocabulary)、语法(grammar)、语音(phonetics) 四、怎样学习古汉语? • 利用工具书 • 以今(方言)勘古(典籍) • 阅读文献以培养语感 五、课程目标、要求
能阅读汉代文献 熟悉古汉语语法 掌握一定的词汇量(300~500)
第二节文字(基础之基础) 一、汉字之性质 1、表意文字(the ideogram):用一定体系的象征性符号表示词或词素之文字。 戴维·克里斯特尔:“纯”表意文字系统是罕见的——即一个符号直接对应一个概念或事物的系统。大多数俗称的表意文字系统事实上含有语言学因素,符号代表语言中的词,或符号的部分表音。(《剑桥语言大百科全书》308页,中国社科,1995)
2、表音文字(phonograph/ the phonetic scripts):用字母表示语音的文字。 姚孝遂 3、意-音文字//语素-音节文字(意符-音符文字//意符-音符记号文字) • 周有光、王蕴智//赵元任 • 裘锡圭:二者可以并存,古今文字都适用。
4、词文字(the word writing, Leonard Bloomfield)//词-音节文字(the word-syllabic writing// word-syllabify , Gelb)//表词、音节文字//音节-表意文字
二、汉字发展之历史 古文字(paleographic/ paleography/ paleographer, 先秦)→近古文字(篆、隶)→今文字(以隶变为界碑)→简化汉字(an abbreviated [or simplified] form of a character/ simplified characters)
最早成系统的文字:商代的文字(金文和甲骨文)→西周(西周晚期由块面笔画变成线条笔画,是汉字脱离图画性,走向符号化的第一个里程碑[籀文、古文、篆书、秦隶],隶变则是第二个里程碑)最早成系统的文字:商代的文字(金文和甲骨文)→西周(西周晚期由块面笔画变成线条笔画,是汉字脱离图画性,走向符号化的第一个里程碑[籀文、古文、篆书、秦隶],隶变则是第二个里程碑)
三、六书(the six categories of Chinese) • 有二义:1、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2、王莽时书体: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篆、鸟虫书。 • 刘歆《七略》:“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班固《汉书·艺文志》)
郑众《周礼·保氏》注:“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郑众《周礼·保氏》注:“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许慎《说文序》:“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詘,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
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 唐兰“三书说”:象形、象意、形声。(见《中国文字学》第十一章“六书说批判”,上海古籍,1979)
四、“四体二用说” • 戴震:“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为字之体;转注、假借,二者为字之用。”(《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 • 四体:孤立地分析每一个汉字得出的不同结构类型。 • 二用:从历史的角度揭示汉字孳乳发展的两种方式。
五、如何利用“六书”分析汉字本义? 象形(独体) 指事、会意、形声(合体)//指事=象形+(一个或以上)指示性符号//会意=两个或以上象形之相加//形声=声符+形符 文字之省形和省声:集(雦省形)//塵(麤省形)//晨、星(曟、曐,晶省形)//累、雷(纍、靁,畾省声)//夜(亦省声)//融(蟲省声)
隶变后的混同、分化和讹变 • 混同:春、奏、奉、泰、秦//霸、朔、肥、脂、服、朕//險、阻、陳、鄭、郎、郝 • 分化:心→心、忄、//辵→ 、辶//肉→肉、月//网→罒、罓 • 讹变:賊、思、表、更 六、“六书”与字义的关系
“右文说”(the doctrine of which the meaning of a character was searched from the indicative symbol of sound) 明王世贞《调谑编·字说》:东坡闻荆公《字说》新成,戏曰:“以竹鞭马为笃,不知以竹鞭犬有何可笑?”//公又问曰:“鸠字从九从鸟,亦有证据乎?”
坡云:“《诗》曰:‘鳲鸠在桑,其子七兮。’和爷和娘,恰是九个。”公欣然而听,久之,始悟其谑也。//《水骨》:东坡尝举坡字问荆公何意,公曰:“坡者土之皮。”东坡曰:“然则滑者水之骨乎?”荆公默然。坡云:“《诗》曰:‘鳲鸠在桑,其子七兮。’和爷和娘,恰是九个。”公欣然而听,久之,始悟其谑也。//《水骨》:东坡尝举坡字问荆公何意,公曰:“坡者土之皮。”东坡曰:“然则滑者水之骨乎?”荆公默然。 王子韶(圣美)《字林》:戔有小义,賤,貝之小者;淺,水之小者;錢,金之小者。 但是,殘、箋、棧等却无小意。
叚有红义:霞、蝦、瑕、暇。但假、遐、葭有红义吗?叚有红义:霞、蝦、瑕、暇。但假、遐、葭有红义吗? 七、古今字 同一字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写法(或因意义发展变化,或因假借而意义转移)。 例1:取→娶;説→悦; 例2:與→歟;莫→暮;辟→避;
八、异体字 义同、音同而形异者。 1、 构形相同而结构不同 鵝-- 、鵞//慙-慚//胸-胷 2、 构形不同 (1)声符相同,形符相异 煇-輝-暉//谿-溪//瓶-缾 (2)形符相同,声符相异 鱔-鱣//蟺-蟮//莕-荇
(3)因隶定而异 怪-恠//刺-刾//兔-兎 九、同形字(homocharacter/ homographs/ the same-form characters)
形同而音、义皆异的字。事实上是在文字演变过程中产生的混同和讹变。在外文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英语:base=基础/卑鄙的//singer=[siŋə]歌手/[sinʤə]烫毛工。形同而音、义皆异的字。事实上是在文字演变过程中产生的混同和讹变。在外文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英语:base=基础/卑鄙的//singer=[siŋə]歌手/[sinʤə]烫毛工。
甲骨文中即见:∧=六-入//十=甲-七 。 后世文字亦见:愁≠愀;鯉≠鯉 (野)。但不如简化字出现后普遍。 胜:犬膏臭也(勝:任也)//腊:干肉也(臘:祭百神)//蜡:蝇蛆也(蠟:蜜滓也)//适:迅疾(適:前往)
十、繁(the complex characters)简(the simplified characters)字 爨//鬱鬰//耀-燿//炉-芦//枣(棗)//赵(趙)//风(風) 1、一对一关系 2、一对二以上关系 发=發、髪//钟=鍾、鐘//台=臺、檯、颱//蒙=矇、濛、懞
3、同音替代字 后=后、後//云=云、雲//几=几、幾//才=才、纔//里=里、裏 十一、假借字 1、 本无其字的假借(假借) 2、 本有其字的假借(通假) 飛=蜚//伸=信//叛=畔
十二、《说文》简介 1935354014 王宁谓《说文》字头有9431,重文10744。 本节进一步阅读书目: 1、 罗君惕《汉文字学要籍概述》,中华,1984。 2、 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商务,1998。
3、 《语言规范文件汇编》,上海教育,1997。 4、 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1979。 5、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1988。 6、郑慧生《中国文字的发展》,河南人民,1996。 7、刘又辛、方有国《汉字发展史纲要》,中国大百科全书,2000。
第三节词汇 一、词汇之构成 1、古汉语中单音节词居多。 由于汉语以“字”作为音节单位,所以在谈词汇的时候,不能完全绕开语音内容。其实,在谈词汇的时候,完全可以不必考虑词的音节问题。
2、复音节词 复音词,按我的理解,复者,重也,双也,与“单”相对,实际上只是disyllable,是指两个音节的词。各种语言都有复音词。在汉语中,复音词可以是两个音节的合成词,也可以是两个音节的借词borrowing,同时也可能是两个音节的连绵词(即:一个词素、两个音节者。也有三个音节的连绵词,参徐朝华《上古汉语词汇史》277页,商务,2003年。
步云按:徐先生所谓的“复音节”,是指多音节词polysyllable,另外,徐先生似乎没有考虑区分借词和连绵词)。步云按:徐先生所谓的“复音节”,是指多音节词polysyllable,另外,徐先生似乎没有考虑区分借词和连绵词)。 古人把单音节词称为“字”,复音节词称为“辞”。 两个或以上音节的词。三音节词:傅住兒(富珠哩、傅桂兒)(见新、旧《五代史》、《辽史》)
(1)联绵词(謰语、联绵字) 两个音节、一个词素者。有两个来源:A.外来音译词或异族同源词。例如:李父[li35pa31]、李耳[li35ni31]、契丹(китай)、突厥(Turki)。B.因复声母(辅音)而衍生双音节。例如:於菟、不聿(律)、逍遥、淅沥(以上叠韵)//觱發、栗烈(以上双声)//脊令(鶺鴒)、滂沱、狐疑(以上非双声叠韵)
(2)单纯词与合成词(blend / blend word) 一个词素者称为单纯词。单纯词可以有多个音节,如上述的联绵词。两个或以上的词素合成的词称为合成词。合成词包括复合词、重叠词和派生词。
①复合词(词根root/ radical和词根的合成称为复合词a compound word) 程湘清判断复合词(与词组比较)之标准:A.语法结构。B.词汇意义。C.修辞特点。D.出现频率。
例一:而广不为後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史记·李将军列传》)例一:而广不为後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例二:是以县官不失实,商贾无所贾利。故曰“平凖”。(鼂错《盐铁论》) 例三: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史记·项羽本纪》)
复合词之构成 A.并列式。例如:婚姻(女方父“婚”,男方父“姻”)、牺牲(“牺”,毛色纯正的祭物;“牲”,祭祀、享用的猪牛羊)、国家(诸侯国,卿大夫家)。 B. 偏正式。例如:丈夫、天子、先生。
②重叠词(“叠音”、“迭字”、“重言”reduplication: 完全重叠total reduplication, 部分重叠partial reduplication)人类语言的共同特点。例如印尼语:
rumah(house) →rumahrumah(houses)ibu(mother) →ibuibu(mothers)lalat (fly) →lalatlalat (flies) 这是total reduplication。也有partial reduplication,相当于汉语的双声、叠韵词,例如: bili(buy)→bibili(will buy)kain(eat))→kakain(will eat)pasok(enter)→papasok(will enter)
(以上阐述及例子请参V. P. Clark, P. A. Eschholz, A. F. Rosa, Language: Introductory Reading, St. Martin’s Press, Inc. , 1981.) 汉语除了有上述两类reduplication外,还有所谓的broken reduplication,周法高等先生作“间隔的重叠”。例如: 悠悠→悠哉悠哉//经营→经之营之
③派生词(词根和词缀affix的合成称为派生词derivative)③派生词(词根和词缀affix的合成称为派生词derivative) 派生词包括:A.前缀(prefix)+词根;B.词根+后缀(suffix/ending);C.词根+中缀(infix)+词根,例如:wait-a-bit, wait-and-see。 汉语词缀也有这三种类型:
前缀(词头):有、不、夫、於、勾、子、阿、老(以上名词)//有、其、斯、思(以上形容词)//薄、于、爰、曰、言(以上动词)前缀(词头):有、不、夫、於、勾、子、阿、老(以上名词)//有、其、斯、思(以上形容词)//薄、于、爰、曰、言(以上动词) 后缀(词尾):父(甫)、斯、也、子、儿、头(以上名词)//然、尔、若、而、如、乎、焉、斯、安、诸(以上形容词) 中缀(词腹;中加成分):之(施、设)、中(仲)
例如:公罔之裘、介之推、烛之武、石之纷如、耿之不比(以上均见《左传》)、庾公之斯、尹公之他(以上均见《孟子》)、孟设舍(《孟子》)、鱄设诸(即“专诸”,《左·昭26》)、招摇之山(即“招摇山”,《山海经·大荒东经》)例如:公罔之裘、介之推、烛之武、石之纷如、耿之不比(以上均见《左传》)、庾公之斯、尹公之他(以上均见《孟子》)、孟设舍(《孟子》)、鱄设诸(即“专诸”,《左·昭26》)、招摇之山(即“招摇山”,《山海经·大荒东经》)
又例:云中君(《楚辞》,即“云君” 、“云之君”,分别见于楚简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鲁仲连(即“鲁连”,均见于《战国策·齐策一》) 3、成语idiom和词组(仂语phrase) 是以、虽然、于是、是故。
二、词义(signification //definition// connotation//meaning of a word) 1、 词形与词义的关系 词的本义不一定是词的原始意义(字义)。字形所记录的为该字的原始意义,即为字本义。
一个意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是其他意义的派生源头,是维系整个词义系统的枢纽,就是词的本义(the original meaning//the real meaning)。 例如:“亡”,《说文》:“逃也。从入从∟。”
2、 古今词义之异同 (1)古有今无。指已经消亡的旧词。例如“黼”(黑白相次文)/“黻”(黑青相次文)。有几种情况:或描写之对象消失(如官称),或观念之改变(如宗教信仰),或为新词所替代(如名物,“障泥”、“倡优”、“熭[晒]”)。(2)古今皆有而义同。(3)古今皆有而义异。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3、 词义之发展 发展之途径可归纳为:扩大(expanding of the meaning of a word)、缩小(narrowing of the meaning of a word)和转移(transferring of the meaning of a word)。 • 扩大例:江、河、焚(烧田也)、響。 • 缩小例:金、坟、禽、宫、臭
其味甘,其臭香。(《礼记·月令》)//故人之情,口好味,而臭味莫美焉。(《荀子·王霸》)//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孔子家语》)其味甘,其臭香。(《礼记·月令》)//故人之情,口好味,而臭味莫美焉。(《荀子·王霸》)//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孔子家语》) 转移例:酷(酒味浓→程度高→残酷)、快(痛快→快慢)、居(坐→居住)、涕、诛、走。
4、 本义与引申义(extended meaning直接引申、间接引申)、假借义(borrowing meaning)、比喻义[metaphor (or analogy) meaning] • 防:堤壩(本义)→利用堤壩防水(直接引申)→防止(间接引申) • 朝:早晨(本义)→早上看父母(直接引申)→朝君(间接引申)
探求本义之法:(1)词形;(2)语境。 本义与引申义联系之方式:(1)相似。例如:斗,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诗·小雅·大东》)//酌以大斗(《诗·大雅·行苇》)又如:管,乐器→钥匙。(2)相因。例如:虚,《说文》:“大丘也。”段注:大则空旷,故引申为空虚。又如:危,陡峭,高峻→危险。(3)相关。例如:齿,门牙→年龄。又如:饭,动词→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