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1

古汉语讲稿(上)

古汉语讲稿(上). —— 绪论、文字、词汇、语法. 第一节 绪论 一、关于教材 内容、怎样读。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汉语 1 、 工具课程,为阅读古籍打下语言基础。 2 、 古为今用 知今语之由来。例:栉风沐雨 // 沐猴而冠 // 狼吞虎咽 // 狼子野心 // 缘木求鱼 // 望洋兴叹 //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 2 )创作 文言文创作、诗词歌赋、文学研究。 三、什么是 古汉语 ?古汉语诸要素?

garim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古汉语讲稿(上)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古汉语讲稿(上) ——绪论、文字、词汇、语法

  2. 第一节 绪论 一、关于教材 内容、怎样读。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汉语 1、 工具课程,为阅读古籍打下语言基础。 2、 古为今用 知今语之由来。例:栉风沐雨//沐猴而冠//狼吞虎咽//狼子野心//缘木求鱼//望洋兴叹//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3. (2)创作 文言文创作、诗词歌赋、文学研究。 三、什么是古汉语?古汉语诸要素? 古汉语(Chinese in the ancient times):上古(archaic Chinese / the old Chinese) /中古(ancient Chinese / middle Chinese)/近代(modern Chinese / modern Mandarin)/现代(contemporary Chinese / contemporary Mandarin)

  4. 文字(a letter/ a character/ written language)、词汇(vocabulary)、语法(grammar)、语音(phonetics) 四、怎样学习古汉语? • 利用工具书 • 以今(方言)勘古(典籍) • 阅读文献以培养语感 五、课程目标、要求

  5. 能阅读汉代文献 熟悉古汉语语法 掌握一定的词汇量(300~500)

  6. 第二节文字(基础之基础) 一、汉字之性质 1、表意文字(the ideogram):用一定体系的象征性符号表示词或词素之文字。 戴维·克里斯特尔:“纯”表意文字系统是罕见的——即一个符号直接对应一个概念或事物的系统。大多数俗称的表意文字系统事实上含有语言学因素,符号代表语言中的词,或符号的部分表音。(《剑桥语言大百科全书》308页,中国社科,1995)

  7. 2、表音文字(phonograph/ the phonetic scripts):用字母表示语音的文字。 姚孝遂 3、意-音文字//语素-音节文字(意符-音符文字//意符-音符记号文字) • 周有光、王蕴智//赵元任 • 裘锡圭:二者可以并存,古今文字都适用。

  8. 4、词文字(the word writing, Leonard Bloomfield)//词-音节文字(the word-syllabic writing// word-syllabify , Gelb)//表词、音节文字//音节-表意文字

  9. 二、汉字发展之历史 古文字(paleographic/ paleography/ paleographer, 先秦)→近古文字(篆、隶)→今文字(以隶变为界碑)→简化汉字(an abbreviated [or simplified] form of a character/ simplified characters)

  10. 最早成系统的文字:商代的文字(金文和甲骨文)→西周(西周晚期由块面笔画变成线条笔画,是汉字脱离图画性,走向符号化的第一个里程碑[籀文、古文、篆书、秦隶],隶变则是第二个里程碑)最早成系统的文字:商代的文字(金文和甲骨文)→西周(西周晚期由块面笔画变成线条笔画,是汉字脱离图画性,走向符号化的第一个里程碑[籀文、古文、篆书、秦隶],隶变则是第二个里程碑)

  11. 三、六书(the six categories of Chinese) • 有二义:1、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2、王莽时书体: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篆、鸟虫书。 • 刘歆《七略》:“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班固《汉书·艺文志》)

  12. 郑众《周礼·保氏》注:“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郑众《周礼·保氏》注:“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许慎《说文序》:“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詘,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

  13. 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 唐兰“三书说”:象形、象意、形声。(见《中国文字学》第十一章“六书说批判”,上海古籍,1979)

  14. 四、“四体二用说” • 戴震:“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为字之体;转注、假借,二者为字之用。”(《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 • 四体:孤立地分析每一个汉字得出的不同结构类型。 • 二用:从历史的角度揭示汉字孳乳发展的两种方式。

  15. 五、如何利用“六书”分析汉字本义? 象形(独体) 指事、会意、形声(合体)//指事=象形+(一个或以上)指示性符号//会意=两个或以上象形之相加//形声=声符+形符 文字之省形和省声:集(雦省形)//塵(麤省形)//晨、星(曟、曐,晶省形)//累、雷(纍、靁,畾省声)//夜(亦省声)//融(蟲省声)

  16. 隶变后的混同、分化和讹变 • 混同:春、奏、奉、泰、秦//霸、朔、肥、脂、服、朕//險、阻、陳、鄭、郎、郝 • 分化:心→心、忄、//辵→ 、辶//肉→肉、月//网→罒、罓 • 讹变:賊、思、表、更 六、“六书”与字义的关系

  17. “右文说”(the doctrine of which the meaning of a character was searched from the indicative symbol of sound) 明王世贞《调谑编·字说》:东坡闻荆公《字说》新成,戏曰:“以竹鞭马为笃,不知以竹鞭犬有何可笑?”//公又问曰:“鸠字从九从鸟,亦有证据乎?”

  18. 坡云:“《诗》曰:‘鳲鸠在桑,其子七兮。’和爷和娘,恰是九个。”公欣然而听,久之,始悟其谑也。//《水骨》:东坡尝举坡字问荆公何意,公曰:“坡者土之皮。”东坡曰:“然则滑者水之骨乎?”荆公默然。坡云:“《诗》曰:‘鳲鸠在桑,其子七兮。’和爷和娘,恰是九个。”公欣然而听,久之,始悟其谑也。//《水骨》:东坡尝举坡字问荆公何意,公曰:“坡者土之皮。”东坡曰:“然则滑者水之骨乎?”荆公默然。 王子韶(圣美)《字林》:戔有小义,賤,貝之小者;淺,水之小者;錢,金之小者。 但是,殘、箋、棧等却无小意。

  19. 叚有红义:霞、蝦、瑕、暇。但假、遐、葭有红义吗?叚有红义:霞、蝦、瑕、暇。但假、遐、葭有红义吗? 七、古今字 同一字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写法(或因意义发展变化,或因假借而意义转移)。 例1:取→娶;説→悦; 例2:與→歟;莫→暮;辟→避;

  20. 八、异体字 义同、音同而形异者。 1、 构形相同而结构不同 鵝-- 、鵞//慙-慚//胸-胷 2、 构形不同 (1)声符相同,形符相异 煇-輝-暉//谿-溪//瓶-缾 (2)形符相同,声符相异 鱔-鱣//蟺-蟮//莕-荇

  21. (3)因隶定而异 怪-恠//刺-刾//兔-兎 九、同形字(homocharacter/ homographs/ the same-form characters)

  22. 形同而音、义皆异的字。事实上是在文字演变过程中产生的混同和讹变。在外文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英语:base=基础/卑鄙的//singer=[siŋə]歌手/[sinʤə]烫毛工。形同而音、义皆异的字。事实上是在文字演变过程中产生的混同和讹变。在外文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英语:base=基础/卑鄙的//singer=[siŋə]歌手/[sinʤə]烫毛工。

  23. 甲骨文中即见:∧=六-入//十=甲-七 。 后世文字亦见:愁≠愀;鯉≠鯉 (野)。但不如简化字出现后普遍。 胜:犬膏臭也(勝:任也)//腊:干肉也(臘:祭百神)//蜡:蝇蛆也(蠟:蜜滓也)//适:迅疾(適:前往)

  24. 十、繁(the complex characters)简(the simplified characters)字 爨//鬱鬰//耀-燿//炉-芦//枣(棗)//赵(趙)//风(風) 1、一对一关系 2、一对二以上关系 发=發、髪//钟=鍾、鐘//台=臺、檯、颱//蒙=矇、濛、懞

  25. 3、同音替代字 后=后、後//云=云、雲//几=几、幾//才=才、纔//里=里、裏 十一、假借字 1、 本无其字的假借(假借) 2、 本有其字的假借(通假) 飛=蜚//伸=信//叛=畔

  26. 十二、《说文》简介 1935354014 王宁谓《说文》字头有9431,重文10744。 本节进一步阅读书目: 1、 罗君惕《汉文字学要籍概述》,中华,1984。 2、 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商务,1998。

  27. 3、 《语言规范文件汇编》,上海教育,1997。 4、 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1979。 5、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1988。 6、郑慧生《中国文字的发展》,河南人民,1996。 7、刘又辛、方有国《汉字发展史纲要》,中国大百科全书,2000。

  28. 第三节词汇 一、词汇之构成 1、古汉语中单音节词居多。 由于汉语以“字”作为音节单位,所以在谈词汇的时候,不能完全绕开语音内容。其实,在谈词汇的时候,完全可以不必考虑词的音节问题。

  29. 2、复音节词 复音词,按我的理解,复者,重也,双也,与“单”相对,实际上只是disyllable,是指两个音节的词。各种语言都有复音词。在汉语中,复音词可以是两个音节的合成词,也可以是两个音节的借词borrowing,同时也可能是两个音节的连绵词(即:一个词素、两个音节者。也有三个音节的连绵词,参徐朝华《上古汉语词汇史》277页,商务,2003年。

  30. 步云按:徐先生所谓的“复音节”,是指多音节词polysyllable,另外,徐先生似乎没有考虑区分借词和连绵词)。步云按:徐先生所谓的“复音节”,是指多音节词polysyllable,另外,徐先生似乎没有考虑区分借词和连绵词)。 古人把单音节词称为“字”,复音节词称为“辞”。 两个或以上音节的词。三音节词:傅住兒(富珠哩、傅桂兒)(见新、旧《五代史》、《辽史》)

  31. (1)联绵词(謰语、联绵字) 两个音节、一个词素者。有两个来源:A.外来音译词或异族同源词。例如:李父[li35pa31]、李耳[li35ni31]、契丹(китай)、突厥(Turki)。B.因复声母(辅音)而衍生双音节。例如:於菟、不聿(律)、逍遥、淅沥(以上叠韵)//觱發、栗烈(以上双声)//脊令(鶺鴒)、滂沱、狐疑(以上非双声叠韵)

  32. (2)单纯词与合成词(blend / blend word) 一个词素者称为单纯词。单纯词可以有多个音节,如上述的联绵词。两个或以上的词素合成的词称为合成词。合成词包括复合词、重叠词和派生词。

  33. ①复合词(词根root/ radical和词根的合成称为复合词a compound word) 程湘清判断复合词(与词组比较)之标准:A.语法结构。B.词汇意义。C.修辞特点。D.出现频率。

  34. 例一:而广不为後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史记·李将军列传》)例一:而广不为後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例二:是以县官不失实,商贾无所贾利。故曰“平凖”。(鼂错《盐铁论》) 例三: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史记·项羽本纪》)

  35. 复合词之构成 A.并列式。例如:婚姻(女方父“婚”,男方父“姻”)、牺牲(“牺”,毛色纯正的祭物;“牲”,祭祀、享用的猪牛羊)、国家(诸侯国,卿大夫家)。 B. 偏正式。例如:丈夫、天子、先生。

  36. ②重叠词(“叠音”、“迭字”、“重言”reduplication: 完全重叠total reduplication, 部分重叠partial reduplication)人类语言的共同特点。例如印尼语:

  37. rumah(house) →rumahrumah(houses)ibu(mother) →ibuibu(mothers)lalat (fly) →lalatlalat (flies) 这是total reduplication。也有partial reduplication,相当于汉语的双声、叠韵词,例如: bili(buy)→bibili(will buy)kain(eat))→kakain(will eat)pasok(enter)→papasok(will enter)

  38. (以上阐述及例子请参V. P. Clark, P. A. Eschholz, A. F. Rosa, Language: Introductory Reading, St. Martin’s Press, Inc. , 1981.) 汉语除了有上述两类reduplication外,还有所谓的broken reduplication,周法高等先生作“间隔的重叠”。例如: 悠悠→悠哉悠哉//经营→经之营之

  39. ③派生词(词根和词缀affix的合成称为派生词derivative)③派生词(词根和词缀affix的合成称为派生词derivative) 派生词包括:A.前缀(prefix)+词根;B.词根+后缀(suffix/ending);C.词根+中缀(infix)+词根,例如:wait-a-bit, wait-and-see。 汉语词缀也有这三种类型:

  40. 前缀(词头):有、不、夫、於、勾、子、阿、老(以上名词)//有、其、斯、思(以上形容词)//薄、于、爰、曰、言(以上动词)前缀(词头):有、不、夫、於、勾、子、阿、老(以上名词)//有、其、斯、思(以上形容词)//薄、于、爰、曰、言(以上动词) 后缀(词尾):父(甫)、斯、也、子、儿、头(以上名词)//然、尔、若、而、如、乎、焉、斯、安、诸(以上形容词) 中缀(词腹;中加成分):之(施、设)、中(仲)

  41. 例如:公罔之裘、介之推、烛之武、石之纷如、耿之不比(以上均见《左传》)、庾公之斯、尹公之他(以上均见《孟子》)、孟设舍(《孟子》)、鱄设诸(即“专诸”,《左·昭26》)、招摇之山(即“招摇山”,《山海经·大荒东经》)例如:公罔之裘、介之推、烛之武、石之纷如、耿之不比(以上均见《左传》)、庾公之斯、尹公之他(以上均见《孟子》)、孟设舍(《孟子》)、鱄设诸(即“专诸”,《左·昭26》)、招摇之山(即“招摇山”,《山海经·大荒东经》)

  42. 又例:云中君(《楚辞》,即“云君” 、“云之君”,分别见于楚简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鲁仲连(即“鲁连”,均见于《战国策·齐策一》) 3、成语idiom和词组(仂语phrase) 是以、虽然、于是、是故。

  43. 二、词义(signification //definition// connotation//meaning of a word) 1、 词形与词义的关系 词的本义不一定是词的原始意义(字义)。字形所记录的为该字的原始意义,即为字本义。

  44. 一个意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是其他意义的派生源头,是维系整个词义系统的枢纽,就是词的本义(the original meaning//the real meaning)。 例如:“亡”,《说文》:“逃也。从入从∟。”

  45.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2)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论语·阳货》)(3)醉寐而亡其裘。(《韩非子·说林上》)(4)兵弱于敌,国贫于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5)今刘表新亡,其二子不协。(《三国志·蜀志》)

  46. 2、 古今词义之异同 (1)古有今无。指已经消亡的旧词。例如“黼”(黑白相次文)/“黻”(黑青相次文)。有几种情况:或描写之对象消失(如官称),或观念之改变(如宗教信仰),或为新词所替代(如名物,“障泥”、“倡优”、“熭[晒]”)。(2)古今皆有而义同。(3)古今皆有而义异。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47. 3、 词义之发展 发展之途径可归纳为:扩大(expanding of the meaning of a word)、缩小(narrowing of the meaning of a word)和转移(transferring of the meaning of a word)。 • 扩大例:江、河、焚(烧田也)、響。 • 缩小例:金、坟、禽、宫、臭

  48. 其味甘,其臭香。(《礼记·月令》)//故人之情,口好味,而臭味莫美焉。(《荀子·王霸》)//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孔子家语》)其味甘,其臭香。(《礼记·月令》)//故人之情,口好味,而臭味莫美焉。(《荀子·王霸》)//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孔子家语》) 转移例:酷(酒味浓→程度高→残酷)、快(痛快→快慢)、居(坐→居住)、涕、诛、走。

  49. 4、 本义与引申义(extended meaning直接引申、间接引申)、假借义(borrowing meaning)、比喻义[metaphor (or analogy) meaning] • 防:堤壩(本义)→利用堤壩防水(直接引申)→防止(间接引申) • 朝:早晨(本义)→早上看父母(直接引申)→朝君(间接引申)

  50. 探求本义之法:(1)词形;(2)语境。 本义与引申义联系之方式:(1)相似。例如:斗,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诗·小雅·大东》)//酌以大斗(《诗·大雅·行苇》)又如:管,乐器→钥匙。(2)相因。例如:虚,《说文》:“大丘也。”段注:大则空旷,故引申为空虚。又如:危,陡峭,高峻→危险。(3)相关。例如:齿,门牙→年龄。又如:饭,动词→名词。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