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7

第三讲

LOGO. 第三讲. 莎士比亚与 《 哈姆雷特 》. 莎士比亚的时代  欧洲文艺复兴  英国伊丽莎白时代 莎士比亚的生平与创作 《 哈姆雷特 》 分析. 一、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的定义: 15-17 世纪西欧新兴的资产阶级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号,展开的一场思想文化解放运动。 发生三个历史事件:意大利文艺复兴;德国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 1. 意大利文艺复兴. 14-15 世纪,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富有的城市市民中逐渐形成了最初的资产阶级,他们对政治自治和精神自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三讲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LOGO 第三讲 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

  2. 莎士比亚的时代  欧洲文艺复兴  英国伊丽莎白时代 • 莎士比亚的生平与创作 • 《哈姆雷特》分析

  3. 一、文艺复兴时期 • 文艺复兴的定义:15-17世纪西欧新兴的资产阶级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号,展开的一场思想文化解放运动。 • 发生三个历史事件:意大利文艺复兴;德国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

  4. 1.意大利文艺复兴 • 14-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富有的城市市民中逐渐形成了最初的资产阶级,他们对政治自治和精神自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法律纠纷的增多;罗马法的引用。从法律的复兴进而扩展到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和学术在内的其他领域的复兴。 • 于是,首先在意大利这个古罗马帝国的中心,其后在西欧其他国家掀起了一个学习、研究、搜集、收藏古代文物、手稿的风气。城堡和修道院都被一一搜遍,许多久已散失或遗忘的著作被重新发现了。

  5. 意大利——“欧洲的学校” • 。 • 外国学者成群结队地穿越阿尔卑斯山,到意大利来学习刚刚兴起的“新学”。热情的意大利也派出学者到国外去传播“新学”。一些附庸风雅的有钱人还专门派人到君士坦丁堡和其他一些希腊城市去收购古代文物和手稿。 • 被中世纪冷落了千年的古典文化仿佛得到了再生或复兴,这一文化运动后来就被称为“复兴”或“再生”(Renaissance,中文译为“文艺复兴”)。

  6. 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人的装束

  7. 1517年10月31日(万圣节前夕),德国威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马丁·路德首先发难,在威登堡众圣教堂大门上贴出95条论纲,针对教会发放赎罪券一事提出质疑。1517年10月31日(万圣节前夕),德国威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马丁·路德首先发难,在威登堡众圣教堂大门上贴出95条论纲,针对教会发放赎罪券一事提出质疑。 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8. 宗教改革的影响 • 路德当时并无意于革命,只是希望“发掘忏悔圣礼的真理”,但令他始料不及的是,他的理论产生了爆炸性影响,引发了他本国的一场宗教战争和席卷整个西欧的宗教改革浪潮。人们纷纷要求摆脱罗马教皇的控制,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教。 • 继德国的路德教派之后,宗教改革家加尔文在日内瓦创立了加尔文教派,英国的亨利八世也与罗马教皇闹反,创立了以国王而不是以僧侣为最高领袖的英国国教。由是,罗马教会四分五裂;罗马教皇,这个统一中世纪精神的领袖失去了往日的权威。

  9. 3.地理大发现 •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代既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也是一个地理大发现的时代。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首次率领他的船队,横渡大西洋,希望找到去印度的航路,结果阴差阳错地发现了美洲新大陆;6年后,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绕道好望角发现了到真正的印度去的航路。1510年,麦哲伦完成了第一次环球大航行。古希腊人提出的“地球是圆的”概念被证实了。东西两半球的概念形成了。

  10. 地理的大发现意味着视野的大拓展,而视野的扩展必然带来欲望的扩张。心理的地平线与地理的地平线同时扩展。伟大的地理发现造成商业道路和经济发展中心的北移,资本主义的因素由地中海沿岸扩展到大西洋沿岸。地理的大发现意味着视野的大拓展,而视野的扩展必然带来欲望的扩张。心理的地平线与地理的地平线同时扩展。伟大的地理发现造成商业道路和经济发展中心的北移,资本主义的因素由地中海沿岸扩展到大西洋沿岸。 • 15世纪末,在西班牙的一些沿海城市、德国南部、法国北部、尼德兰(荷兰和比利时)、英格兰等地都出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生机勃勃的新中心。与此同时,殖民扩张也开始了。虔诚的传教士和香客、贪婪的商人和野心勃勃的冒险家怀着各自的动机,从海路出发,踏上了去遥远的东方和美洲探险的道路。

  11. 近代西方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 人文主义(humanism) • 15世纪,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古典文化研究的知识分子,这些人被称为人文学(studia humane)学者,以区别于中世纪的神学(studia divina)学者。人文学者在研究人文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以人为本位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humanism)。正是这种新的观念奠定了现代性展开的思想基础。

  12. 肯定人的价值和力量、提高人的地位; • 反对来世主义和禁欲主义,主张乐享现世; • 强调理性主义,反对蒙昧主义; • 强调个性,高扬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 • 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割据。

  13. 达·芬奇在他的笔记中强调了人的灵魂与肉体不可重复的个性美。他感叹地说:达·芬奇在他的笔记中强调了人的灵魂与肉体不可重复的个性美。他感叹地说: 大自然是如此缤纷多彩、花样无穷,令人心旷神怡。在同一个品种的树木中,你找不出一株跟另一株完全相似的来,不仅整棵树是这样,就是枝、叶、果,你也找不出一个跟另一个一模一样的来。

  14. 恩格斯说,文艺复兴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那时差不多没有一个著名人物不曾作过长途的旅行,不会说四五种语言,不同时在几个专业上放射光芒。”恩格斯说,文艺复兴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那时差不多没有一个著名人物不曾作过长途的旅行,不会说四五种语言,不同时在几个专业上放射光芒。”

  15. 文艺复兴时代形成的人文主义思想,到18-19世纪,发展为以“自由、平等、博爱”为中心的人道主义,直接导致了法国大革命和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建立。文艺复兴时代形成的人文主义思想,到18-19世纪,发展为以“自由、平等、博爱”为中心的人道主义,直接导致了法国大革命和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建立。

  16. 二、伊丽莎白时代 • 1558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登基,开始了长达45年的统治。在她统治下,英国内政、外交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以毛纺织业为龙头的“民族工业”带动了国内经济的全面繁荣。

  17. 女王本人具有语言天赋,能说一口流利的拉丁语,又十分热爱戏剧。在她的支持和赞助下,英国文学艺术的繁荣直追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英国的王宫成为当时欧洲最辉煌壮丽的宫廷。女王本人具有语言天赋,能说一口流利的拉丁语,又十分热爱戏剧。在她的支持和赞助下,英国文学艺术的繁荣直追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英国的王宫成为当时欧洲最辉煌壮丽的宫廷。

  18. 1588年英国皇家海军在英吉利海峡歼灭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一跃而成为海上霸主。1588年英国皇家海军在英吉利海峡歼灭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一跃而成为海上霸主。

  19. 伊丽莎白时代英国戏剧的繁荣 • 富裕的市民对娱乐的渴求; • 女王和贵族对戏剧的褒奖; • 流浪艺人剧团的合法化,贵族的保护与赞助。 • 剧院的建立; • 优秀剧作家的涌现。

  20. “大学才子派”(university wits) • 文艺复兴时期活跃于伦敦剧坛的一批青年剧作家。 • 这些人都受过大学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他们的功绩在于将诗歌、激情和学院派对形式美的追求结合起来。主要代表有李利、基德、格林、马洛等,其中以克里斯多夫·马洛(1564-1593)成就最大。 • 马洛具有丰富的历史想像力,喜欢写扩张型的历史人物,首创了无韵的“素体诗”作为戏剧对白的主要形式,其作品风格瑰奇,被称为“马洛的雄伟”。 • 大学才子派是“莎士比亚的学校”,他们的创作活动为这位戏剧天才的出现作好了准备。

  21. 1599年剧场落成,入口处画着一个背负着地球的巨人,画旁为拉丁文的题词“ Totus mundus agit histronem ” (“全世界都在演戏”)。

  22. 重建的伦敦环球剧场

  23.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 • “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世纪 ” —本·琼生 •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歌德 • 莎士比亚与世界图书与版权日(4.23)

  24. 这幅名为《弗劳尔:莎士比亚》作品于1895由弗劳尔家族赠予莎士比亚故乡,一直由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珍藏,并悬挂在该剧团位于斯特拉福德的总部。这幅名为《弗劳尔:莎士比亚》作品于1895由弗劳尔家族赠予莎士比亚故乡,一直由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珍藏,并悬挂在该剧团位于斯特拉福德的总部。 尽管该画左上角的题字为“威廉·莎士比亚,1609”,但英国国家肖像馆日前表示,这幅画更有可能是19世纪的作品,而不一定是莎翁本人的肖像。

  25. 莎士比亚故居

  26. 早期创作(1590-1600) • 莎士比亚进入他的早期创作时,正值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盛世。国内经济的繁荣、海上霸权的建立都令英国人骄傲不已。年轻的莎士比亚思想单纯,对女王统治下“快乐的英格兰”充满了幻想和希望,因此他致力于创作历史剧和喜剧。 • 莎士比亚在历史剧中歌颂贤明君主和贵族,谴责那些造成国家分裂和动乱的叛乱贵族;在喜剧中歌颂坚贞的爱情、患难不移的友谊和人类其他高贵的品质和情操,塑造了一系列“可爱而奇怪”的妇女形象。 • 作品风格明朗欢快,渗透着刚刚从中世纪禁欲主义中解放出来的一代新人的思想感情。

  27. 中期创作(1601-1607) • 伊丽莎白女王于1603年驾崩,詹姆斯一世继位。英国从都铎王朝转到斯图亚特王朝。原本潜伏的国内矛盾借新旧政权交替期间凸显出来,动乱和变故频频发生。 • 此时开始步入中年的莎士比亚更为成熟,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更为深刻,悲剧成为他表达忧患意识的最好工具。从1601-1607短短的六年中,他连续写出了四大悲剧,这些悲剧虽然都取材于古史旧闻,但无不曲折地反映了那个“脱节”时代的社会问题。

  28. 四大悲剧折射普遍人性 • 《哈姆雷特》(1601)是四大悲剧中最早、最著名,也是影响最大的一部。全剧的主题是复仇。(详下)

  29. 什么是悲剧? • “悲剧是对一个有一个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亚里士多德《诗学》 •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30. 《奥瑟罗》(1604)改编自意大利小说家欽齐奥的《故事百篇》。剧本谴责了以伊阿古为代表的市侩、野心家和利己主义者,揭露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野心家的罪恶;也批判了当时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种族主义偏见。《奥瑟罗》(1604)改编自意大利小说家欽齐奥的《故事百篇》。剧本谴责了以伊阿古为代表的市侩、野心家和利己主义者,揭露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野心家的罪恶;也批判了当时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种族主义偏见。

  31. 《李尔王》(1605)取材于古代不列颠历史,通过国王李尔退位后被其两个女儿抛弃的悲剧,揭示了传统道德观念和伦理关系的崩溃。

  32. 《麦克白》(1606)被公认为是四大悲剧中最阴暗、最压抑的一部。全剧通过苏格兰大将麦克白从一个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堕落为一个卑鄙的弑君者,最后众叛亲离的悲剧,既体现了那个原始积累时期黑暗混乱的现实,也揭示了人性的普遍弱点和原罪。

  33. 晚期创作(1608-1612) • 进入晚期创作后,以悲剧观点看待人类的莎士比亚似乎又回到了早年的乐观主义,创作了一系列浪漫剧或传奇剧。这些剧本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剧中的矛盾冲突在达到紧张的高峰后,最后都在“爱征服一切”的理想照耀下,被乌托邦式地解决了。晚年的剧作家似乎企图确立一种信念,即生活中的任何矛盾都可以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得以调和。 • 最能体现这一点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暴风雨》(1601)。它仿佛是莎翁这只“艾汶河上的天鹅”临死前唱的一曲歌,或用诗写的一个遗嘱。

  34. 座落在莎士比亚故乡—艾汶河上斯特拉斯福的纪念剧场座落在莎士比亚故乡—艾汶河上斯特拉斯福的纪念剧场

  35. 《哈姆雷特》 Hamlet

  36. 题材来源 • 12世纪拉丁文《丹麦史》,16世纪被译成法文:丹麦王子为其父亲复仇的故事。 • 托马斯·基德的《西班牙悲剧》。 • 失传的悲剧《哈姆莱特》。 • 莎士比亚保留了原来的剧情,但是以其天才的创造力将一出简单的血腥复仇剧上升为对于整个时代矛盾和普遍人性作出高度哲学概括的悲剧。

  37. 基本情节 • 诉冤情老王幽灵夜半现身; • 设巧计王子确认乱伦奸情; • 误杀相奸王借故放逐对手; • 识诡计王子归国伺机复仇; • 中圈套丹麦宫廷玉石俱焚。

  38. 课堂讨论问题 • 哈姆雷特是同名悲剧的主人公。他明明有很多为父复仇的机会,为何迟迟不采取行动? • 如何理解《哈姆雷特》中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 • “戏中戏”在整个剧本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刻画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