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3

流行性感冒

第二十二章. 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 引 言. 流行性感冒是一个古老的、第一个实行全球性监测的、病毒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仍然无法完全控制它的传播和流行。 随着近年来禽流感和 H1N1 疫情的蔓延,流行性感冒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禽流感.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性疾病,容易在鸟类(尤其是鸡)之间引起流行,过去在民间称作鸡瘟。禽类感染后死亡率很高。

Download Presentation

流行性感冒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十二章 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

  2. 引 言 流行性感冒是一个古老的、第一个实行全球性监测的、病毒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仍然无法完全控制它的传播和流行。 随着近年来禽流感和H1N1疫情的蔓延,流行性感冒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3. 禽流感 •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性疾病,容易在鸟类(尤其是鸡)之间引起流行,过去在民间称作鸡瘟。禽类感染后死亡率很高。 •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H5和H7亚毒株(以H5N1和H7N7为代表)引起的疾病。

  4. 中国概况 • 2006年8月8日卫生部公布 追溯诊断2003年11月底的一个不明原因发热、肺炎病例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确诊病例 • 截至2006年8月23日,中国确诊病例达21例,其中死亡14例

  5.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指出,中国截至2009年2月9日确诊人禽流感病例数为38例,死亡25例,病死率65.79%。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自2003年以来,截至2009年2月9日,全球共报告实验室确诊人禽流感病例406例, 死亡254例,病死率62.56%,分布在15个国家。

  6. 2009年3月中旬起,墨西哥和美国相继发生了由一种新的流感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疫情。开始命名为“人感染猪流感”,后续更改为“甲型H1N1流感”

  7. WHO将流感警戒等级提升至第六级 • WHO把流感流行警戒级别从3级提高到6级。意味着21世纪的首次“流感大流行”已经到来。

  8. 大流行间隔期 Phase 1 在人类没有发现新的流感病毒亚型 动物间流行的亚型被认为对人类危害性低 Phase 2 在人类没有发现新的流感病毒亚型 动物间流行的亚型被认为对人类能造成实质性的危害 大流行的预警期 Phase 3 人类感染有新亚型 人与人之间没有(或很少)传播病例 Phase 4 局限的人与人间传播引起的少量集聚发病 地域性的,病毒还不能很好的适应人类 Phase 5 人与人间传播引起的大量的集聚发病 聚集发病仍然是地域性的,人类适应性增加 大流行期 Phase 6 持续的在大众中传播,大流行 WHO流感大流行6级标准

  9. 经国务院批准,卫生部从 2009年4月30日起,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开始按甲类传染病管理,后改为按乙类传染病管理。

  10. 20世纪人类面临的主要流感类型

  11. 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疫情信息通报(11月30日-12月6日)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疫情信息通报(11月30日-12月6日) • 境内31个省份确诊病例9737例,住院治疗3225例,死亡125人。流感哨点监测结果显示,H1n1流感病例占流感样病例的比例为50.4%,与上周(57.7%)相比有所下降;甲型H1N1流感病例占流感病例的比例为90.3%,与上周(91.0%)相比有所下降。 • 近期,我国不少地区逐步进入甲型H1N1流感高发期,社会公众要注意生产、生活环境空气流通;勤洗手,不随地吐痰,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慢性病患者、肥胖者、孕妇、婴幼儿和老人,要减少在人群密集、通风不畅的场所逗留,避免与出现流感样症状的人员密切接触。有发热等呼吸道症状者,应尽量减少外出或在做好戴口罩等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外出。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者应及时就医,尤其是出现高烧不退或退热后再次出现高热、气促、气短、胸闷等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

  12. 卫生部12月9日通报我国甲型H1N1流感重症和死亡病例有关情况 • 截至2009年12月7日,累计报告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4328例,死亡326例。重症和死亡病例中,男性略多于女性,男女构成比例约为58:42。重症病例中,32%的病例有慢性基础性疾病,19%的病例患有肥胖症,7.5%的病例为孕妇。死亡病例中,47%的病例有慢性基础性疾病,18%的病例患有肥胖症,13.7%的病例为孕妇。我国境内重症和死亡病例中,孕妇所占比例与其他国家报告数据类似。 • 根据监测数据,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肥胖症患者、孕妇、婴幼儿和老人易成为甲型H1N1流感重症、危重症病例。专家建议,上述人群应当减少或避免到人群拥挤的场所活动,避免接触有流感样症状的人群,可在外出时佩戴医用口罩,勤洗手,注意个人清洁。如出现流感样症状,不应等待实验室检测结果,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尽早使用达菲一类抗病毒药物。

  13. 我校再次布控H1N1防治工作 • 12月9日上午,学校召开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会议 • 针对目前甲流疫情高发群发、重症死亡病例增多等新情况 • 第一,高度重视,严密监控。防控工作重心要前移,形成监测链,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病情的监控,发现发热病例要及时到定点医院就诊并及时报告,防止出现重症、死亡病例。 • 第二,要严格执行学校甲流防控预案,各负其责,切实做好消毒、卫生、监测等各项工作。 • 第三,加强宣传,正确引导。根据甲流疫情形势要求,细化对甲流防治、症状、就诊等方面的宣传,要正确引导,避免发生恐慌。 • 第四,自我防范,关爱他人。教职工一旦出现流感症状,要及时就诊,不去人群密集的教室等公共场所,避免自身成为传染源。 • 第五,维护秩序,不出事故。教师一旦有了流感症状要提前请假、调课,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避免发生教学事故。 • 第六,关注高危人群,严防出现重症患。离退休处要提醒老同志发现症状及时诊治,工会注意收集有关教职工流感防控信息,防止出现群发、重症情况。

  14. 流感 普通感冒 病原体 甲、乙、丙三种流感病毒 鼻病毒、冠状病毒及副流感病毒等 传染性 传染性很强,病人成批出现 传染性较弱,个别出现 症状 起病急骤,高热(>38.5℃),头痛、寒颤、全身肌肉疼痛、乏力等症状 症状轻微,低热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人在受凉、淋雨、过度疲劳后,因抵抗力下降,才容易得病 流感和感冒的区别

  15. 并发症- 呼吸道 • 中耳炎: 最常見 • 肺炎: • 鼻窦炎 • 慢性呼吸道疾病恶化

  16. 并发症- 非呼吸道 • 热性痉挛 • 中毒性休克 • 雷氏症候群 • 肌炎与肌球蛋白尿 • 心肌炎 • 脑炎, 脑膜炎, 脊髓炎

  17. 并发症 • 小腿肌肉疼痛及触痛 • 在急性恢复期出現 • 通常可自然恢復, 偶尔可导致肾衰竭

  18. 流感并发症高危人群(I) • < 六岁 • 怀孕妇女 • > 50 岁 • 患有慢性病

  19. 流感并发症高危人群(II) • 慢性病 • 心脏病人 • 慢性肺病 • 糖尿病 • 肾脏病 • 癌症患者

  20. 目 录 第一节 病原学 第二节 流行特征 第三节 流行过程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第五节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21. 第一节 病原学 • 流感病毒的基本结构 • 抗原变异 • 分 类 • 致病力 • 免疫力

  22. 一、流感病毒的基本结构 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 科,是多形性有包膜病 毒,多为球形,直径80 ~120nm 病毒颗粒结构由外至 内分为三层,最外层有 两种表面抗原,即血凝 素(HA)抗原和神经氨 酸酶(NA)抗原 图22-1

  23. 二、抗原性变异 • 流感病毒不断引起流感流行,主要是其HA和NA的抗原性容易发生变异所致,抗原变异幅度的大小直接影响流感流行的规模。 • 变异种类 • 抗原漂移 (drift) 抗原转换(shift) • 变异机理 基因突变(mutation) • 基因重配(reassortment)

  24. 病原体

  25. 三、分 类 根据流感病毒NP和M1抗原特异性及其基因特性的不同,分为甲(A)、乙(B)、丙(C)三型

  26. 外层 • 血凝素抗原(HA) • ---主要功能是识别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介导毒粒囊膜与细胞膜融合,从而造成感染,是唯一能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起到保护作用的抗原。 • ---HA是变异较大的一种蛋白,流感病毒通过其变异来逃避宿主免疫系统。 • ---抗原亚型特征 H1~H15

  27. 神经氨酸酶抗原(NA) • ---与HA共同决定流感病毒的亚型特异性。 • ---NA是一种水解酶,可通过水解宿主细胞膜表面糖蛋白末端的唾液酸,促使病毒颗粒从受染细胞表面释放出去,对病毒感染的扩散起促进作用。 • ---NA产生的抗体不具中和作用,仅能限制病毒繁殖量。 • ---N1~N9

  28. 中间层 • 类脂质 • 一层膜蛋白(MP) • ---是流感病毒的型特异性抗原,不发生变异,是区别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的主要依据之一。

  29. 内层 • 病毒基因组 • ---决定了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和不同毒株间易发生基因重组的特性 • 核蛋白(NP) • ---核蛋白是可溶性抗原,具有型特异性,也是区别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的主要依据之一。 • 少量其它蛋白

  30. 病毒的抗原变异 • 流感病毒易发生多种变异,但最突出与最重要的变异是抗原变异。 • 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性最强,常常因此而引起世界性大流行; • 甲型病毒的变异可分为三个种型:大组变异(NA和HA均发生大变异),大约每30-40年发生一次;亚型变异(NA发生大变异,HA不变或仅小变异),约10年发生一次;变种(株)的变异(NA和HA均小变异),经常发生。

  31. 四、致病力 • 抵抗力 • 对热敏感,冷冻干燥后可长期保存 • 一般抗生素对流感病毒无效 • 致病性 • 甲型 人类和多种动物 • 乙型 感染 人 • 丙型 人和猪(致病性较弱)

  32. 五、免疫力 • 体液免疫 • 1 血凝素抗体 保护性抗体 • 2 神经氨酸酶抗体 抑制扩散繁殖 • 3 核蛋白抗体 新近感染标志 • 细胞免疫 • 局部免疫

  33. 对于甲型流感病毒的变异性,学术界尚无统一认识,一些学者认为,是由于人群中传播的甲型流感病毒面临较大的免疫压力,促使病毒核算不断发生突变。另一些学者认为,是由于人甲型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同时感染猪后发生基因重组导致病毒的变异。后一派学者的观点得到一些事实的支持,实验室工作显示,1957年流行的亚洲流感病毒(H2N2)基因的八个节段中中有三个是来自鸭流感病毒,而其余五个节段则来自H1N1人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的高变异性增大了人们应对流行性感冒的难度,人们无法准确预测即将流行的病毒亚型,便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性疫苗接种,另一方面,每隔十数年便会发生地抗原转变更会产生根本就没有疫苗的流感新毒株。

  34. 第二节 流行特征 • 流行概况 • 流行分布 • 超额死亡率

  35. 一、流行概况 • 全球流感流行的特征 • 4次新亚型的出现有3次起源于我国 • 大流行期间,流感的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 • 一般情况下,新的亚型出现以后,旧的亚型即不再在人群中流行

  36. 我国流感流行的特征 • 流行仍以甲型为主 • 新亚型出现后,则流行广泛,发病率高 • 无论是新亚型出现,还是抗原漂移后亚型内出 • 现的新变种,国内流行毒株与国外的基本一致 • 自1977年H1N1再现后,H3N2与H1N1在人群 • 中共存

  37. 流感流行北方重于南方,而且北方有明显的冬春季节性高峰流感流行北方重于南方,而且北方有明显的冬春季节性高峰 • 病原上表现出乙型病毒株活动增强,而甲型病毒株活力相对减弱的趋势 表22-2 1953~1999年我国流感流行情况与病毒型别

  38. 二、流行分布 • 时间分布 • 季节性 • 长期变异 • 人群分布 • 男女之间发病率没有差异 • 发病率6~15岁最高 • 年龄 发病率 • 地区分布 • 世界各地均可发生,各地的发病率差异较大 • 周期性 • 暴发

  39. 三、超额死亡率 • 由于流感流行所造成的超过预期的死亡率,即超过相近的几个非流行年同期的平均死亡率的部分 • 由此计算出的绝对死亡数称为“超额死亡人数” • 较准确地反映流感流行的严重程度

  40. 第三节 流行过程 • 传染源 • 传播途径 • 易感人群 •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41. 一、传染源 •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 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 • 隐性感染者见于有部分免疫的人群 • 学龄儿童是使流感流行范围扩大的主要传染源 • 动物传染源 • 动物流感与人类流感关系密切 • 猪可能是人流感病毒的一个贮存宿主,亦可能 成为人流感病毒与禽流感病毒重组的场所

  42. 二 、传播途径 • 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 • 通过污染的食具、茶杯或玩具而传播

  43. 三、人群易感性 • 人普遍易感,男女之间易感性没有差别 • 各型流感病毒之间无交叉免疫,不同亚型间仅有部分交叉免疫

  44. 四、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 自然因素 • 温度和湿度 • 自然灾害 • 社会因素 • 人口密度 • 居住环境

  45. 第四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 流感的流行病学调查 • 疫情监测 • 流感疫苗 • 药物预防 • 疫情暴发的控制

  46. 一、流感的流行病学调查 • 调查原则 • 注意研究样本 • 对从不同地区不同研究样本得来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时应特别注意,差异较大时应分别描述,研究单位宜小不宜大。 • 临床病例的确诊 • 无论在平时对流感的监测,还是对流感流行的诊断均须注意要有明确的诊断依据。 • 减少错误分类

  47. 技术方案和指南 • 1、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出院标准 • 2、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 • 3、甲型H1N1流感监测方案 • 4、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 • 5、甲型H1N1流感病例转运工作方案 • 6、甲型H1N1流感确诊或疑似病例样本操作实验室生物风险管理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