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likes | 406 Views
宗教與教育. 呂之蕙 December 24/25, 2007. 宗教. www.glocalrescue.org/2005/02/html/050215_9p5.htm. 法輪功信徒在中國被迫害從 1999 年起受各國 ( 美國 / 加拿大 / 澳洲等 ) 矚目 台灣法輪大法學會亞太訊息中心. 宗教. 天主教教宗「本篤十六世」 (79 歲 / 德國籍 /2005 年登基 ) 於十一月廿八號到土耳其訪問四天 在土耳其有大約兩萬五千名示威者舉行示威 抗議教宗訪問土耳其 中時電子報 11/27/2006. 宗教. 涂爾幹與社會學研究宗教的方法.
E N D
宗教與教育 呂之蕙 December 24/25, 2007
宗教 www.glocalrescue.org/2005/02/html/050215_9p5.htm 法輪功信徒在中國被迫害從1999年起受各國(美國/加拿大/澳洲等)矚目 台灣法輪大法學會亞太訊息中心
宗教 天主教教宗「本篤十六世」(79歲/德國籍/2005年登基) 於十一月廿八號到土耳其訪問四天 在土耳其有大約兩萬五千名示威者舉行示威 抗議教宗訪問土耳其 中時電子報11/27/2006
涂爾幹與社會學研究宗教的方法 • 涂爾幹可能是第一位意識到信仰對人類社會重要性的人物 • 涂爾幹對宗教的定義:整合與神聖事物相關的信念與行動體系 • 神聖與世俗:宗教規範與價值觀
宗教的角色 • 宗教的整合功能 • 提供人們關於生命意義的答案 • 提供人類生命的終極價值 • 危機與困惑時,宗教有緊密連結人類的功能 • 隱性功能:教會崇拜、未婚者碰面 • 衝突論:社會控制
宗教的角色 • 宗教與社會支持 • 社會黏著劑(societal gleu) • 藉由強調神性、超越自然,幫助我們面對不幸的事件 • 教友對病友的關懷與鼓勵、甚而實質照護 • 信仰鼓勵我們從更寬廣的人類歷史角度,看待個人所遭受的不幸 • 都會社群教會全球團契從1968年起提供同性戀者友善的聚會場所
宗教的角色 • 宗教的反功能 • 信仰的忠誠度加深族群緊張 • 宗教衝突
宗教的角色 • 宗教與社會變遷 • 韋伯學派的論點 • 新教倫理(Protestant ethic) :認真工作並有良好成效者大多數為新教教徒 • 與適度工作時間、休閒式工作習慣及缺乏企圖心是相對的 • 累積儲蓄以便為將來的投資做預備 • 這種資本主義精神被認為是一般化性質,而非宗教教條
宗教的角色 • 宗教與社會變遷 • 解放神學 • 由一位秘魯神父古斯塔佛格提瑞玆提出 • 在政治角力中,運用教會的力量消弭貧窮、歧視,以及其他世俗社會中的不公平現象 • 特別出現在拉丁美洲
宗教的角色 • 宗教與社會控制: 由衝突角度視之 • 馬克思:宗教阻礙社會變革 • 馬克思認為宗教是人們的鴉片,讓大多數人妥協屈服於嚴酷的生活,盼望在死後的理想獲得救贖
宗教行為 • 宗教的共同成分 • 信仰(religious beliefs): 宗教信念是特定宗教成員信奉不渝的信念 • 儀式(religious rituals): 對信徒而言,儀式是必需的 • 經驗(religious experience): 終極實相接觸的感覺或認知
宗教組織 • 表11-1: 國教、教派、小教派和新興宗教的特徵
宗教組織 • 國教(ecclesiae) • 宣稱社會上大多數人都是其成員,並被社會承認為官方宗教 • 不積極於挑戰世俗政府領袖的權威,政治與宗教保持和諧
宗教組織 • 教派(denomination) • 有組織的大型宗教 • 通常有很明確的教義與權威體系 • 每個教派的規模通常都很大 • 世界上擁有最多教派的是美國
宗教組織 • 小教派(sect) • 從原本的宗教組織中分裂出來的較小型宗教團體 • 因本身的邊緣地位,會要求更高的熱情與投入 • 在本質上與主流社會格格不入,而且也不想成為國教 • 如艾米須派(Amish)
宗教組織 • 新興宗教或宗教崇拜 • 新興宗教(new religious movements):小型、秘密的宗教團體,代表一種新的宗教信仰,或對現存宗教的一些創新 • 與小教派相似之處 • 1997年南加州天堂門教派的集體自殺事件 • 有時會被媒體污名化
宗教組織 • 宗教組織的比較 • 國教:官方認定的宗教組織 • 教派:未被官方認定,但普遍受到社會尊重 • 小教派和新興宗教:與主流文化不太相容
從社會學的觀點來論教育 • 功能主義觀點 • 教育最基本的顯性功能:傳遞知識、授予社會地位 • 隱性功能:傳播文化、促進社會及政治融合、維持社會控制、作為社會變遷的媒介
從社會學的觀點來論教育 • 衝突論觀點 • 克利斯多夫赫爾恩(Hurn) • 教育是菁英階級維持他們支配力的工具 • 強化社會不平等 • 隱藏性課程 • 點名制度/過度服從/聽從權威/能力分班
從社會學的觀點來論教育 • 互動論觀點 • 窈窕淑女:轉化過的上流淑女 • 標籤理論:麻煩製造者VS好學生 • 老師期望效果:老師的期望影響學生的實質表現
學校作為正式組織 • 學校的官僚化 • 韋伯指出官僚化的五種基本特性 • 勞力分工 • 權力階級化 • 成文法規 • 非人性化(一視同仁) • 因才任用
學校作為正式組織 • 學校的官僚化 • 老師: • 員工兼指導者/多元壓力 • 學生的次文化:小圈圈/校園暴力 • 理想的次文化 • 社團次文化集中在玩樂與社交 • 學術次文化認同學識興趣 • 職業次文化對事業遠景有興趣 • 非遵從者次文化敵視大專院校環境
學校作為正式組織 • 學校的官僚化 • 在家教育 • 家庭是學校、父母是老師 • 美國有4%小學到高中人口在家受教 • 支持者認為學生表現更好,反對者批評為社會隔離 • 對有學習障礙或注意力不足學生較佳 • 品質控制是一個重要議題,美國有一半以上州會對家庭教育監控與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