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likes | 370 Views
实验 7 9 离子迁移数的测定. 79.1 实验目的 (1) 采用希托夫法测定 Cu 2+ 、 SO 4 2- 离子的迁移数。 (2) 掌握测定离子迁移数的原理和方法及库仑计的使用。.
E N D
实验79 离子迁移数的测定 • 79.1 实验目的 • (1) 采用希托夫法测定Cu2+ 、SO42-离子的迁移数。 • (2) 掌握测定离子迁移数的原理和方法及库仑计的使用。
79.2实验原理当电流通过电解池时,两电极发生化学变化,电池中溶液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分别向阴极与阳极迁移。假若两种离于传递的电量分别为q+和q-,通过的总电量为Q=q++q- 每种离子传递的电量与总电量之比,称为离子迁移数。阴、阳离子的迁移数分别为, (1)且 t-+t+=1 (2) 本实验采用希托夫(Hittorf)法。电解某电解质溶液时,由于两种离子运动速率不同,它们分别向两极迁移的物质的量就不同,因而输送的电量也不同,同时两极附近溶液浓度改变也不同。
例如,两个金属电极M,浸在含电解质MA的溶液中。设M+和A-的迁移数分别为t+和t-。设想两极间可以分成三个区域:阳极区、阴极区和中间区,如图1所示。 图1 离子迁移示意图
根据定义,某离子的迁移数就是该离子输送的电量与通过的总电量之比。而离子输送的电量以F(法拉第)计,又等于同一电极区浓度减少的物质的量。通过的总电量以F(法拉第)计又等于库仑计中沉积的物质的物质的量。因此,迁移数即可通过下式算出: 阳极区MA减少的物质的量 库仑计中沉积物的物质的量 阴极区MA减少的物质的量 库仑计中沉积物的物质的量 t+= t-=
79.3 操作步骤 1.洗净所有容器。用0.05 mol·L-1 CuSO4溶液荡洗3次,然后在迁移管中装入该溶液,迁移管中不应有气泡。 2.用1 mol·L-1 HNO3溶液除去铜电极表面的氧化层,用蒸馏水冲洗后,将作为阳极的两片铜电极放入盛有镀铜液的库仑计中,将铜阴极用无水乙醇淋洗一下,用热空气将其吹干,在天平上称重得m1,然后放入库仑计。 3.按图接好测量线路。接通电源,通过调节使电流在18 mA左右。
4.通电90 min,关闭电源。取出库仑计中的铜阴极,用蒸馏水冲洗后,用无水乙醇淋洗,再用热空气将其吹干,然后称重得m2。 5.分别将中间区、阴极区、阳极区的CuSO4溶液全部取出,放入已知质量的干燥的锥形瓶称重(准确到0.01 g)。分别用移液管移取25 mL该溶液,放入已知质量的干燥的锥形瓶称重,根据此密度,计算中间区、阴极区、阳极区的CuSO4溶液的相应体积。 6.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硫酸铜溶液浓度求得迁移数:首先在波长690 nm下作已知硫酸铜浓度c和光密度D的工作曲线,然后分别测出阳极区溶液和中间区溶液以及原溶液(通常原溶液的硫酸铜浓度为0.05 mol·L-1)的光密度,由工作曲线查出对应的浓度。根据各区溶液的浓度,计算t+和t-。
图2 LQY离子迁移数测定装置 1、Hb迁移管 2、阳极 3、阴极 4、库仑计 5、阴极插座 6、阳极插座 7、电极固定板 8、阴极铜片 9、阳极铜片
图3 面板示意图 1、正极接线柱(负载的正极接入处) 2、接地接线柱 3、负极接线柱(负载的负极接入处)4、电流粗调(粗略调节电流) 5、电流细调(精确调节电流)6、计时按钮(按下此按钮,停止或开始计时) 7、电源开关8、计时指示(计时开始,计时指示灯亮) 9、输出电压显示窗口 10、输出电流显示窗口 11、时间显示窗口(显示计时时间)
79.4 注意事项 • (1)实验中的铜电极必须是纯度为99.999%的电解铜。 • (2)实验过程中凡是能引起溶液扩散,搅动等因素必须避免。迁移数管及电极不能有气泡,两极上的电流密度不能太大。 • (3)本实验中各部分的划分应正确,不能将阳极区与阴极区的溶液错划入中部,这样会引起实验误差。 • (4)本实验由铜库仑计的增重计算电量,因此称量及前处理都很重要,需仔细进行。
79.5 问题讨论 (1)如果迁移管中有气泡,对实验有何影响? (2)在希托夫法中,若通电前后中间区浓度改变,为什么要重做实验?
79.6 参考答案 • (1)如果迁移管中有气泡,对实验有何影响? • 答:在迁移数测定过程中,迁移管中有气泡会对电极周围的溶液产生搅拌;气泡的搅动很可能会对阴极室、中间室和阳极室三者的界面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在希托夫法中,若通电前后中间区浓度改变,为什么要重做实验? • 答:因为根据离子迁移原理,中间各离子的迁进与迁出,最后保持不变,若中间区的浓度改变,说明阴阳两极有溶液渗入中间区,使中间区的离子迁移出现偏差,致使实验出现误差,故必须重做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