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7

专题 8  城市与 城市化

专题 8  城市与 城市化. 城市地域形态 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决定城市形态的因素中主要有地形、河流。在古代城市和现代城市形态的形成中,交通都是重要因素。. (2010· 福州一中高三质检卷 ) 上海世博会于 2010 年 5 月 1 日开幕。世界博览会是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所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读图,完成 (1) ~ (2) 题。. (1) 读图分析上海高收入住宅区分布是否合理并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amma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专题 8  城市与 城市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专题8 城市与城市化

  2. 城市地域形态 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决定城市形态的因素中主要有地形、河流。在古代城市和现代城市形态的形成中,交通都是重要因素。

  3. (2010·福州一中高三质检卷)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5月1日开幕。世界博览会是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所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读图,完成(1)~(2)题。(2010·福州一中高三质检卷)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5月1日开幕。世界博览会是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所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读图,完成(1)~(2)题。

  4. (1)读图分析上海高收入住宅区分布是否合理并简述理由。(1)读图分析上海高收入住宅区分布是否合理并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图分析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各功能区的相对位置 解析: 第(1)题为开放性题目,答合理或者不合理均可,但要言之有理。 第(2)题,从图中看到只有一个CBD,并且呈同心圆状分布,是单核心结构,其中的扇形处是围绕由市中心到郊区的放射状交通线路展开的。

  6. (1)合理,理由:位于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环境和空气质量较好。 不合理,理由:位于冬季风(或夏季风)的下风地带,会带来污染。(只按照合理或者不合理中的一个方面组织答案即可) (2)单核心;圈层与扇形混合结构;大致上商务区、住宅区和工业区依次由里向外分布。

  7. 住宅区分布是否合理一要看交通、环境,而普通的住宅区还要看是否方便居民就近上下班。城市空间结构分为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等;还涉及到各主要功能区的相对位置关系。住宅区分布是否合理一要看交通、环境,而普通的住宅区还要看是否方便居民就近上下班。城市空间结构分为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等;还涉及到各主要功能区的相对位置关系。

  8. (2010·福州高三质检卷)读重庆市的城市地域形态图,完成下列要求。(2010·福州高三质检卷)读重庆市的城市地域形态图,完成下列要求。 (1)重庆市的地域形态是________式,重庆形成这样的地域形态的原因是什么? (2)重庆市的布局形式有何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9.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地域形态的类型、形成原因、优缺点的分析、城市区位分析以及地理特征的分析等知识,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注意答题的条理和专业术语的应用。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地域形态的类型、形成原因、优缺点的分析、城市区位分析以及地理特征的分析等知识,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注意答题的条理和专业术语的应用。

  10. (1)组团 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的丘陵山区,河流、山脉、冲沟或农田的间隔使城市地域形态失去了完整性。  (2)重庆市功能区不太集中,城市环境问题相对较轻;但由于布局分散,各区之间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的投资相对要高。

  11. 考生常将城市的地域形态与城市的布局形式混淆。考生常将城市的地域形态与城市的布局形式混淆。

  12. 城市区位因素、城市化及城市地域结构 (1)判读城市功能区分布图,分析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并归纳城市空间结构特征。 (2)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3)理解不同规模的城市与其服务功能及服务范围的关系。

  13. (4)根据不同的图文资料,归纳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4)根据不同的图文资料,归纳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5)结合有关实例,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指出相应的对策。 (6)根据有关资料,总结或比较不同地区人口或城市文化差异对城市化的影响。

  14. (2010·江苏卷)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比例时空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2010·江苏卷)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比例时空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5. (1)曲线①、②、③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符合一般城市三类用地时空变化特点的是()(1)曲线①、②、③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符合一般城市三类用地时空变化特点的是() A.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 B.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 C.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 D.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

  16. (2)2005年与1990年相比,距市中心12千米处() A.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居住用地比例减小 B.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C.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工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D.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17. 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 解析: 第(1)题,三种城市用地类型当中,①类型的用地面积比较大,且随着时间变化城市中心处的比例减小,故应为居住用地。②类型用地主要分布在城市郊区,应为工业用地。③类型的用地比例最小,应为商业用地。第(2)题,由图可以看出,2005年与1990年相比,距市中心12千米处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居住用地比例增加,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18. (1)C (2)B 思路点拨: 图中既说明了三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例随“距市中心距离”的变化而变化,也说明了三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既有空间变化,也有时间变化,解题时需要综合分析。

  19. (2010·江苏卷)下图为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010·江苏卷)下图为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 (1)从图a到c,该区域城镇发展的特点有_________      和_________。(1)从图a到c,该区域城镇发展的特点有_________      和_________。 (2)该区域城镇间联系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_。 (3)今后,城镇发展可能沿_________ (AB、AC、AD)方向最快。 (4)区域城镇发展过程中,在土地利用方面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1)由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可总结归纳其发展的特点。 (2)地域联系有多种形式,该区域城镇间联系主要方式为交通运输。 (3)城镇发展最快的是地域联系最方便的地方;沿AC方向铁路、河运方便,故发展最快。 (4)城镇化发展不合理的问题有多个方面,在土地利用方面,主要是耕地减少,用地紧张。

  22. (1)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镇数量减少  (2)交通运输  (3)AC (4)耕地减少、用地紧张

  23. 本题考查城镇化特点、区域间联系方式及城镇化发展的问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识记能力等。解题关键是城镇发展的特点总结及土地利用方面出现的问题。

  24. 城市的合理规划 分析评价城市规划合理与否,重点应把握时间要素(当时及未来的影响)、经济发展要素和环境保护要素。

  25. 下图丙为A城某学校测得的全年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情况,当记录太阳在a位置时,北京时间为12:40。读下图,回答(1)~(5)题。

  26. (1)图中聚落的分布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图中聚落的分布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城是在________发展起来的,我国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城市与该城形成的区位因素相同。A城就城市的地域形态而言属于__________。

  27. (3)A城所处的经纬度位置是__________, 该地计划在当地丰富的农业原料基础上建设一种新的工业,这种工业可能是____________工业。 (4)在图乙中可看出A城有①、②两个规划发展方向,试分析其原因。并说明①方案的局限性。 (5)在图乙中的工厂布局不合理的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28. 聚落分布特点与合理工业布局 解析: 先阅读图中信息并结合城市形成与发展的有关知识,可分析出城市的地域形态与区位因素; 根据少占耕地、留足发展余地、接近交通线等原则来评价城市规划方案的合理性;根据该地正午太阳处于北方的时间少于南方,又有直射的现象,可断定该地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北半球,据公式H=90°-|当地纬度-23°26′| =85°34′,可得该地纬度为19°N,根据时间与经度的换算关系得出该地经度为:120°-(12:40-12)时×15°/小时=110°E。

  29. 从经纬度看,该地位于我国海南地区,是甘蔗的重要产区,夏季盛行东南风,有大气污染的水泥厂不宜布局在东南方向,有水污染的印染厂不宜布局在河流上游地区。从经纬度看,该地位于我国海南地区,是甘蔗的重要产区,夏季盛行东南风,有大气污染的水泥厂不宜布局在东南方向,有水污染的印染厂不宜布局在河流上游地区。

  30. (1)沿公路干线分布,平原多于山区 (2)两河交汇处 重庆 武汉 组团式 (3)19°N,110°E 制糖(1)沿公路干线分布,平原多于山区 (2)两河交汇处 重庆 武汉 组团式 (3)19°N,110°E 制糖 (4)①方案有大片空地,发展余地大;②方案接近交通枢纽。①方案靠近农田,不利于保护耕地。 (5)水泥厂 印染厂 两地分别处于河流上游和城市的上风向

  31. 【思路点拨】从聚落特点分析入手,联系实际,对不同工业部门的区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思路点拨】从聚落特点分析入手,联系实际,对不同工业部门的区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32. (2010·北京卷)下图为中国某平原城市城区7月地表平均温度分布图。读图,回答第(1)、(2)题。(2010·北京卷)下图为中国某平原城市城区7月地表平均温度分布图。读图,回答第(1)、(2)题。

  33. (1)该地区地表温度的() A.高低变化与地表起伏呈正相关 B.高值区变化是气候变暖的结果 C.低值区是河流或绿地影响的结果 D.差异可导致地面风从城区吹向郊区

  34. (2)据图可以推断,从1982年到2004年该城区() A.建筑物占地面积增加 B.南北部道路密度差异加大 C.商业区向城区中心集中 D.空间形态没有发生变化

  35. 本组试题以一种新颖的方式考查城市热岛效应。第(1)题,依据题意这是我国某平原城市城区7月地表平均温度分布图,所以城市热岛效应主要受城市人为因素影响。城区地表温度的高低变化与地表起伏应当呈负相关,地势高的地方温度低。城区高值区变化主要是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的结果。低值区是河流或绿地影响的结果。城区与郊区之间的温差产生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可导致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城区。本组试题以一种新颖的方式考查城市热岛效应。第(1)题,依据题意这是我国某平原城市城区7月地表平均温度分布图,所以城市热岛效应主要受城市人为因素影响。城区地表温度的高低变化与地表起伏应当呈负相关,地势高的地方温度低。城区高值区变化主要是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的结果。低值区是河流或绿地影响的结果。城区与郊区之间的温差产生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可导致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城区。

  36. 第(2)题,两幅图的比较可以推断城市化过程以及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建筑物面积增加,加剧城市热岛效应,使2004年比1982年城区温度高值区增多。两幅图比较高值区范围扩大(向南、北、东方向扩散),说明商业区向城区外围分散,南北部道路密度差异缩小。第(2)题,两幅图的比较可以推断城市化过程以及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建筑物面积增加,加剧城市热岛效应,使2004年比1982年城区温度高值区增多。两幅图比较高值区范围扩大(向南、北、东方向扩散),说明商业区向城区外围分散,南北部道路密度差异缩小。

  37. (1)C (2)A 误区提示: 本组试题错选的原因主要在于对城市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以及城市化、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理解不够。第(1)题,错选D项,主要症结就在于对城市热力环流的成因、气流升降掌握不准确。第(2)题,可能会错选B或C项,主要原因是对城市空间结构变化与城市热岛的关系没有搞清楚。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