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 likes | 802 Views
歷史報告 ~~ 印度. 組長 : 鍾佩妏 組員 : 張雅雯 盧中彥 林學雍 張彤瑋 高英巽. ☆ 印度簡介. 國名:印度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India 印度獨立紀念日, 1947 年 8 月 15 日 宣佈共和日: 1950 年 1 月 26 日 首都:新得里 New Delhi 人口: 10 億 2 千 7 佰萬 (2001 年資料 ) 人種:印度亞利安人 Indo-Aryan 70% 達羅毗荼人 Dravidian 25% 其他 Othere 5%
E N D
歷史報告~~印度 組長:鍾佩妏 組員:張雅雯 盧中彥 林學雍 張彤瑋 高英巽
☆印度簡介 • 國名:印度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India • 印度獨立紀念日,1947年8月15日 • 宣佈共和日:1950年1月26日 • 首都:新得里 New Delhi • 人口:10億2千7佰萬 (2001年資料) • 人種:印度亞利安人 Indo-Aryan 70%達羅毗荼人Dravidian 25%其他Othere 5% • 行政區:27邦、7個中央直轄市 • 交通:台北中華航空直飛德里航班、新航南印度 • 面積Total Area:約328萬7590KM2平方公里 Land:約2973萬190KM2平方公里 • 海岸線長:7600里 • 語言:17種主要的語言、844種方言 • 宗教:印度教、回教、天主教、佛教、基督教、錫克教、耆那教 • 國歌:人民意志/泰戈爾作詞 Jana Gena Mana by Rabindranath Tagore • 國徵:沙耐四面獅像 Replica of Lion of Samath • 國旗:三色旗上層橘黃色、中間白色、底層綠色,中間倘有法輪圖型 • 國獸:老虎Pathera Tigris • 國花:蓮花Lotus • 國樹:菩提樹(印度榕樹) Banyan • 國幣:印度盧布 Rupees • 國鳥:孔雀 • 國果:芒果
☆印度的國旗 • 印度國旗是由三種顏色組成的3色國旗;橘黃色是象徵勇氣、無私無我的犧牲奉獻。白色是象徵清白廉潔,真理。綠色象徵和平繁榮興旺。在三色國旗的中間有藍色的(Dharma Chakra)的像太陽的法輪,裹面有24個間格。
☆印度的國歌 • 印度的國歌是諾貝爾詩人泰弋爾填的詞,其詞原文如下: • Jana-Gana-Mana-Adhinayaka,Jaya heyBharata-Bhagya-Vidhata Punjab-Sindhu-Gujarata-MarathaDravida-Utkala-Banga Vrinda Himachala Yamuna Ganga Ucchhala-Jaladhi TarangaTava Subha Name Jage Tava Subha Ashisha Mage Gahe Tava Jaya Gatha Jana-Gana-Mangala Dayaka, Jaya HeBharata-Bhagya-Vidhata, Jaya He,Jaya He,Jaya He, Jaya Jaya Jaya ,Jaya He • 其大意翻譯如下:地大物摶 人文薈萃 天下百姓 掌握印度的命運!山川壯麗 從旁蔗省、幸、古查拉、馬拉查、達爾衛、歐利沙到孟加拉!從喜馬拉亞山到文還亞山的空谷足音、亞木那河、恆河的吟唱,伴著印度洋海潮,共同交織美麗的樂章!奏出我們的祝福!唱出我們的祈禱!讓我們全体人民 手拉手、心連心共創印度的未來!勝利!勝利!勝利向你致敬!
☆印度的語言 • 印度堪稱是世上方言最多的國家,統計有844多種方言,憲法上公定語言有15種,(官方也有17種的說法)因此在印度的錢幣 盧布,印有15種不同的文字,是世上罕見的。 • 北印度其主要的字根,基本上是源自梵文(Sanskrit) 是印度亞利安人的語系,這語系涵蓋孟加拉語(Bengali) 興都語(Hindi) 克剎米亞語(Kashmiri) 阿薩姆語(Assamese) 巫毒語(Urdu) 古甲拉語(Gujarathi) 馬拉丁語(Marathi) 旁庶比語(Punjabi) 歐里西亞語(Oriya) 興地語(Hindi) 等10大支語系。 • 另外重要的一支是以南印度為主的語系,稱之為達羅毗荼(Dravidian)語系,其中有淡米爾語(Tamil) 替如古語(Telugu) 馬來亞蘭語(Malayam) 卡那達語(Kannada) 等。
☆印度之偉大的靈魂 甘地 • 印度國父全名 穆漢達甘地,穆漢達的原意即為偉大的靈魂。 • 甘地領導國大黨對抗英國統冶,堅信以非暴力的對抗英國,不但贏得世人的尊敬,如願迫使英國讓步,印度終於在1947年8月15曰獨立,印度人尊甘地為國父。 • 甘地1869年10月2日出生在古加拉邦的帕班達地方。甘地在附近拉甲可自治區受完高中,。甘地13歲娶10歲的卡司杜巴為妻,甘地尚未畢業父親不幸去逝。 • 甘地就學期間,在課堂上他一心一意的努力研讀,順利的拿到學位,並考上高院的律師持業證照。甘地在倫敦認識社會主義費邊社的主要人物喬治蕭,顯然蕭的理念對甘地有很大的影響。 • 1893年甘地改往南非發展,前後住了19年。南非期間甘地從頭等艙中被趕下火車,在白人旅館中被揍,親眼目睹印度裔的工人及當地黑人被歧視,甘地終於領悟,印度的人權在那裏?
☆印度之偉大的靈魂 甘地 • 於是甘地,脫下了西裝換穿印度苦行僧服,帶領印度裔工人向南非政府,南非資本家抗爭,坐牢,最後終於被南非驅逐出境,1914年遣返印度,甘地南非的故事已傳遍印度、英國、全世界。 • 返回印度後,甘地像傳教士般,到處宣揚非暴力的抗英理念,印度人在半信半疑中追隨甘地,成千上萬人被關,百姓越挫越勇,英方眼見大勢不妙,1914年,將甘地送進大牢,甘地透過英國媒体的訪談,更憾動世人對英國的不恥,英國老羞成怒,發生了安米里沙的大屠殺,死傷1500名,舉世嘩然,轉而同情印度,甘地成了印度的良心。 • 1920年甘地推出不合作主義,號召佰萬人不納英稅、拒買英貨等;英國逮捕數萬人入獄,諷刺的是,更多人聞風要入獄,興高彩烈走入牢房。1922年甘地被判6年刑期,2年後又被釋放。 • 印度獨立後,宗教紛爭並未因分治而平息,國內仍動盪不安,次年甘地參加一項公眾活動,被印度殺教徒搶殺身亡,舉世震驚,印度舉國哀痛,痛失印度千年來僅見的聖雄。 • 甘地粗食布衣,手持竹竿,以非暴力,誠實當武器,領導印度人和大英帝國對抗。成功的讓英國結束幾佰年的統治,印度終於獲取獨立。 • 甘地不僅是印度人的靈魂,也是人類的良知。
☆印度野生動物 • 印度虎 • 老虎是印度國獸,人們亦稱印度老虎王國。但印度虎的生存,遭受到空前的危機。雖然印度政府和保育人士,幾十年來努力不懈,但仍不能遏止人貪漤的獵殺,令人扼腕。印度孟加拉遍其南亞如尼泊爾、緬甸、泰國等山區。賓達威格國家公園的老虎保護區及倫滕波爾國家公園,皆是可觀察印度野生虎的地方。 • 印度獅 • 獅子在印度和中國一樣是權力的象徵,瓦拉納西城北的四面獅象,是孔雀王期阿育王在西元前3世紀,立的石柱,如今仍舊是印度國家的象徵。根據國家地理頻的報導,在印度吉爾Gir Protected Area森林仍然有數百頭獅子出沒在這保護區,這幾百頭獅子能延綿存活,功歸世紀初一位王子 ,從碩果僅存的12頭獅子,努力護育今天的成果。根據DNA鑑定,印度獅和波斯獅簡直就是雙胞胎,可能十萬年前來自非洲。 • 印度象 印度的象,佔亞洲象的一半。由於印度象視為神,因此象分佈既散且廣,馴象超過5000頭,在印度街上大象和人車共行走,鄉下則可運送貨物,觀光,年度的大象節慶,象被打扮的花枝招展,倍受恩龐。1854年印度EIR第一條鐵路行經大象野生區,英國人被迫將火車高架得以讓大象自由馳騁。印度的象陰盛陽衰,公象比率不到10%,看來印度象是享齊人之福了。2003年印度野生動物基金,推出大象臂部反光器,提高夜間能見印度象。
☆印度的社會觀和傳統習俗 • 古代印度亞利安人的种姓制度,將印度社會分成了四种階級 • 最高級稱之婆羅門祭司 • 第二階級稱之為剎帝利武土及貴族 • 第三級為吠舍平民 • 這三種階級的男性,一生中要經歷學生、家長、林隱、出家等4期的階段的規範。 • 印度婦女和最低階級為首陀即奴隸,則排除在外,另外仍還有不入流的賤民;階級徑渭分明。種姓制度是非常封建違背人權的,但卻是過去印度約束社會秩序的基本力量。 • 種姓是世襲的職業和與生俱來的社會地位、語言、信仰等行為之規範。結婚也要相同的種姓才通婚。祭祀、居住飲食亦各有不同。
☆印度的社會觀和傳統習俗 • 印度人重視家人、宗族、信仰勝過於物資的享受。對人和人的關係,個人和神的關係之結合,重要性勝過任何事。由於印度在鄉下,仍然是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廚房是家中最神聖的地方,印度教都在廚房的迴廊,放置灶神膜拜。 • 窮人則將神像放在廚房上方,不論貧富,都要凈身沐浴,才能燒香拜拜。 • 度沐浴是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習慣,在烹調前,膜拜神明,均要先行沐浴淨身。印度教徒,生平一定要到恆河凈身方能無憾一生。 • 在家庭的成員,男主外,女主內,三代同堂的大家族中,年最長是為家長。家中母親又握有最後決定杈。 • 出身和中國及台灣近似,重男輕女,不同的是印度女兒出嫁時,父母親必須要備有豐富的嫁妝,因此,生女兒拍手示意,表示兩手空空賠錢貨。如果是生男的,則打鑼打鼓慶祝!結婚仍由長輩主導,因人們仍深信長者的智慧,尊重傳統,以階級、宗教、族群,卜卦,門當戶對為考量。婚前只見相片,末曾謀面仍為常事,婚宴仍極盡豪華為宗族之榮耀。 • 從相親,論嫁妝,良辰吉時吉日,均要透過媒人祭司來參謀。新娘在前一天就開始以傳統的化妝裝伴,從頭飾、畫眼線、做臉、沐浴、更衣、從頭到腳,非常繁複,有的還要刻意將牙齒染黑,表示有錢,吃了很多檳榔,令人匪夷所思!
☆印度的地理 • 印度的地形有如一個巨人,頭上頂者喜馬來亞山,群峰峻嶺,從阿富汗一直綿到中國的邊境,左肩膀上頂著巴基斯坦,右肩膀上頂著尼伯爾,左手是古晉大沙漠,右手邊則是東北各邦的雨林,順腳而下,雙腳左邊是阿拉伯海,右邊則是孟加拉灣。在印度巨人的腳尖下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及印度洋在此交會;在印度最南端,形成令人讚嘆不己的美景,從日出到日落! • 印度面積Total Area:約328萬7590KM2平方公里。 • Land:約2973萬190KM2平方公里。 • 地理環境:高山、平原、雨林、沼澤、河川、湖泊、沙漠。 • 行政區:25個邦、7個中央直轄市。 • 氣候:3月到5月是夏季; 6月至9月是雨季;11月至2月是冬季。南北溫差大,北部喜馬來亞山下雪,南部除了山區,全年都是炎熱、溫暖又乾燥的天氣。
☆印度的慶典 • 印度的新年 Hindu New Year印度新年是指印度舊曆新年的第一天,在這一年復始的新年,印度家庭會做一種很苦澀樹葉、混合甘庶汁的飲品,全家人共享,象徵苦盡甘來,憶苦思甜。同樣的也要和朋友交換分享,如果雙方曾經有過節,也借這新年的行動來化解,如有借貸也一併結清,並彼此鼓勵,以愛的力量來面對新的一年。
迪瓦力Deepavali--每年的11月的滿月天印度慶典中最重要的是迪瓦力(Deepavali) 稱之為萬燈節,又稱之屠妖節。原意是光明的慶典”The Festival of Lights” 時間在印度舊曆的7月間,在印度家家戶戶和寺廟都點亮的燈飾及傳統油燈,來慶助天神戰勝了惡魔,光明打敗了黑暗,第帕瓦力的慶典一連好幾天,一如中國的春節,也等於是印度過年慶! • 在第帕瓦力節慶的一個月前,商家就開始賣甜點,果糖和節慶相關的物品;在第帕瓦力那天,全家要穿新衣帶新帽,發果糖給晚輩,點燈,到寺廟上香禱告,添香油錢,如同中國年。直到半夜三點,全家要洗完凈身浴才能就床。 在第帕瓦力節慶中,親友互訪,主人要招待果糖及料理款待訪客。
卡拉拉 象神節慶Thrissur Pooram /Kerala Elephants Festival在南印度卡拉拉的大象慶典,這是在卡拉拉地區的寺廟共同參與舉辦的大型活動,參賽的大象和主人,徒步來自四面八方,到卡拉拉集結。參賽的大象除了健美,順良外,大象也要清潔乾淨,打扮的美美的,在象的裝飾可是煞費苦心,精心設計,除了給大象穿載衣服,象背上面設有雅坐,並以洋傘和棕櫚葉做佈置,由於寺廟可派15頭大象,不論行進或評審表演都非常壯觀,熱鬧的鼓樂聲、市集、馬戲表演、露天電影、音樂舞蹈,交織了慶典的歡樂樂章,節慶在盛大美麗的煙火中才劃下句點。
地瓦甘露節Maha Kumbh Mela馬哈苦米拉(Maha Kumbh Mela)是神話的節慶,在古代地瓦眾神(Devas)潛入海水,將甘露放入大壺,被惡魔追趕,引發大戰,眾神大勝,喝下了瓊漿玉液的甘露,但有四滴甘露,在混戰中滴落四條河上,即今日的尤金(Ujjain),哈李哇(Haridwar),奴吸客(Nusik)及阿拉哈巴(Allahabad)等4個城市,每三年,由這四個城市輪辦,因比,每地方12年才舉行一次。 • 這是印度最大最神聖的印度教節慶,印度人相信行星,每隔三年會排成一直線,三江合流,當地人稱三贛,在這一天能到聖河沐浴,方能得救,但 得由納加,占星家宣佈吉時,才跳入聖河,印度人相信此刻天降甘露(Amrit),聖者、僧侶、苦行僧和信眾,百萬人躍入恆河,令人嘆為觀止。2001年元月31日,在拉哈巴,達賴喇嘛代表佛教和印度教長,首創佛教、印度教共同參予點燈儀式的創舉, 當天2千5百萬人參予,創下世界單一活動參予人數的新記錄。
西藏佛誕慶典Hemis Festival/Leh,Ladakh 2003年 6月21曰記念藏傳佛教的大師仁波切(Guru Rimpoche)的誕辰,時間是西藏舊曆年的10日(Tse Chu),持續2天的活動。由當地的喇嘛頌經、吟唱、跳面具舞,代神驅魔等傳統儀式,展示弘法的唐卡畫等活動,非常莊嚴的聖典。這種活動是每12年輪一次,通常是猴年那年。參加的信眾除了當地拉達卡(Ladakh)外也來自不同地方的信眾參予。
其它的印度重要節慶 • 1月8 日 回教徒開齋日 • 1月26日 共和日 • 3月18日 獻祭盛宴 • 4月8日 回教新年 • 4月 耶穌受難日 • 4月 復活節 • 5月18日 佛祖誕辰 • 6月17日 先知誕辰 • 8月15日 獨立記念日 • 10月26日 Diwali萬燈節 • 11月11日 Nanak誕辰 • 12月25日 聖誕節
☆印度簡史 • 古印度約400BC自稱為巴哈拉塔,意為月亮神祇的傳人。西元前326年,希臘 亞利山大東征,直搗印度河流城(印度西北),稱為India直到今日。中國在唐玄奘遊西域前稱天竺或身毒,待玄奘回國後,才統一譯名為印度。
由於印度人似乎也不太在意歷史的記載,即便在英國殖民前的蒙兀兒王朝,也沒有留下有系統完整的記載。更不要述及更早的年代。早期的歷史幾乎是依靠宗教典故、典籍、神話,戲劇詩歌中(如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耶耶)找到史料,或外國如希臘、波斯等國的文獻,或宗廟宮的殘垣斷壁中,考古找到佐證。由於印度人似乎也不太在意歷史的記載,即便在英國殖民前的蒙兀兒王朝,也沒有留下有系統完整的記載。更不要述及更早的年代。早期的歷史幾乎是依靠宗教典故、典籍、神話,戲劇詩歌中(如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耶耶)找到史料,或外國如希臘、波斯等國的文獻,或宗廟宮的殘垣斷壁中,考古找到佐證。 • 但印度的宗教因為宣揚教義,和歷史的真相出入很大。但印度的史料大都和宗教有關,要從光怪陸籬、五光十色的文獻、要找到真相,真是太沈重,也太沈悶。印度簡史,只用簡單的年代史,做標題摘要供參考。 • 印度在歷史上統一的時間很短暫,16世紀英國入侵時,當時印度還有超過100個土邦,各據一方,自稱為王。這也是歷史整理的盲點,在印度史詩、神話、信仰、祭點及今天的飽溫,才是最重要的。
史前時代 約400000—2500BC史前史時期,由舊石器時代逐步發展到新石器時代,再進入鐵器時代;到了鐵器時代,印度文化逐漸成形。 • 聚落時代 約2500—1500 BC在印度信德省和旁庶省發現5千年前的古城,建築規模和芸術和世界同時期發掘的有過而無不及。是一座非常繁盛的都市。 • 吠陀時代 約1500—1000BC史稱四吠陀 黎俱吠陀(Rig Veda) 娑摩吠陀(Sama Veda) 耶柔吠陀(Yajui Veda) 阿達瓦吠陀(Atharva Veda) 若加上梵書(Brahmana) 和奧義書(Upanishad) 又稱之6吠陀。吠陀文化是透過吠陀經典的古梵文史料,但不等同於歷史;但足以反映當時人們日常生活的寫照和天馬行空的文學想像力,透過代代相傳,印度人確信,吠陀文化,是印度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 史詩時代.............................................1000—600BC摩訶婆羅多(Mahabarata)是印度最有名的史詩,詩歌中敘述西元前12世紀,印度二國爭戰的故事和羅摩耶耶(Ramayana)為此時期最重要的歷史文獻。 • 興都主義時代...................................... 600—322BC
孔雀王朝(Mauryan Dyansty) 322—185BC丹多羅及多BC322年擊敗亞歷山大的附庸拉陀軍,建立印度史上第一位君主。後繼君主阿育王晚年致力佛教的推廣;是今日佛教能在亞洲昌盛的主因! • 入侵時代(Invasion)............................185—320ACBC185年孔雀王朝覆滅,印度北方中亞諸國如大夏(Bactria) 安息(Parthia) 大月氏及匈奴爭戰不斷,約BC150年大月氏的一族佔幾乎西北部印度。 • 德干時代/南印度(Deccan) 65—250AC • 笈多時代320—520AC歷經300年的統治,有關笈多王朝的歷史比較完整可信。笈多王朝第二代統領面積幾乎片及全印度,君主多才多芸,也是印度史上建樹最多的王朝。 • 群王割據時代500—606AC七世紀中葉到12世紀,由孔雀王朝、岌多及戒日王朝之雅利安人,從統治階級變成由入侵的外族群王割據的時代。 • 達羅毗荼時代(Harshavardhana) 606—647AC在南印度德干高原的南方,由達羅毗荼人建立的查羅/哲羅/般茶的三小國。 • 南印度王國500—750AC南印度諸國,不同於北印度為外族支配。由於語言、宗教、文化各異,邦國大小不一,史實資料各自為政,但一般可分成二大系統;德干平原諸邦和泰米爾諸邦 • 西候拉皇朝(Chola) 9 --13世紀屬南印度泰米爾系統
☆印度的宗教 • 印度教 • 為印度最大的教,佔人口80%,印度教並列世界5大宗教。印度教有3千年,歷經了佛教和伊斯蘭教的挑戰,如今仍為印度的主流宗教,在鄉間回教徒除了禮拜形式不同外,其他的行為和印度教區別不大了! • 印度教的教義對教徒的階級、思想、行為模式、生老病死都有嚴謹的規範。印度教的廟會慶典,祀祭南印度廟宇/台北印度協會成了印度人的行事曆。印度教是源自亞利安人,亞利安人相信宇宙的創造仍是創造者所支配,這創造者稱為眾生之主( PrajaPati)住在天上稱大梵天王(Brahama) 又稱梵天或梵王,後來梵王又有三個分身1)婆羅摩(Brahma) 創造神。2)毗溼奴守護神3) 濕婆(Shiva) 破壞神等三個神。這三個神又分別代表宇宙萬物的生、住、滅的三階段。
伊斯蘭教(Islam) • 公元622年穆罕默德所創,可蘭經(Koran) 是伊斯蘭教徒的聖經。在7世紀由阿拉伯商人傳入,12世紀伊斯蘭教徒終於在印度德里建立了伊斯蘭教外來政權,一直到1526年拔巴(Babar) 建立了蒙兀兒帝國,伊斯蘭教文化在印度才快速的發展。由於伊斯蘭教徒上帝衹有阿拉與多神膜拜偶像的印度教是對立的,因此從阿拉伯王伽色尼(Ghazn)和摩牟特王和今日巴基斯坦的衝突,印度教、伊斯蘭教雙方爭紛不曾間斷。但不能否認的是,歷經千年,伊斯蘭教早己融入印度,也是印度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份,也給印度更多樣的風情。
佛教 • 發源於摩揭陀國,創教人釋迦牟尼為迦昆羅衛(Kapilavastu)城凈飯王之子,在29歲,時毅然放棄王位嬌妻,出家。南行至菩提迦亞(Gaya)菩提樹下終於悟道,云遊四海佈道,歷經45年,80歲死於現今屬於尼伯爾苦心加納(Kusinagana)。 • 佛教基本教義,即釋迦牟尼所講的四諦,即苦諦(果)、集諦(因)、滅諦(果)、道諦(因)。先說果再說因,先說減後說道。釋迦牟尼相信,若能見四諦,則可不畏生死,脫離人生苦海。 孔雀王朝的第三代阿育王(Asoka) 將釋迦的佛教定為國教,並大力向外佈道,孔雀王朝是印度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也是佛教最受敬重的教派。佛教在印度流傳了800多年。
耆那教 (Jaina) • 耆那教只流行於拉甲普塔那(Rajaputana)及西印度,創始者馬哈韋拉(Mahavira)是第二階級的剎利帝貴族,耆那教相信宇宙萬物皆有生命,嚴禁殺生,反對印度教的種姓制度,和一神論,禁慾苦修,詐欺、偷、強、暴力、貪色慾為大逆不道。不論士農工商、貴族、平民,盡責,盡力做人的責任,為基本的要求。力求身體的控制,期能超然於物質的需求,非一般人能做到,我們熟知的瑜珈術,即便從耆那教發展演伸出來的。
鍚克教(Sikh) • 創教人那那克(Guru Nanak Dev Ji1469-1539) 出身印度旁遮普,從小見伊斯蘭教印度教爭論不休,衝突不斷悟出二教合一,反對種姓制度,偶像膜拜,主張一神論。鍚克教徒平均身材高大,曉勇善戰,在英人殖民期為英人做馬前卒,英國在印度徵兵,專情於鍚克人,香港、星馬大飯店的門司(Doorman)都用鍚克人。鍚克人大都冠予Singh,人稱阿幸。男性蓄鬍,通常不剪髮,頭上帶頭巾帽。鍚克教的聖廟稱黃金廟(Golden Temple) 在旁庶普省,殿內供奉有鍚克教聖典,為鍚克教的必遊聖地。
基督教 • 16世紀西方的海上霸權的興起,紛紛前往印度喀拉拉地區,找香料,基督教也隨之登陸,展開伝教,1542年聖方濟(Saint Francis Xavier) 應是第一個在印度的葡萄牙傳教士。 • 但印度人固守傳統教派,西方宗教發展不易,歷經500年仍不到印度人口的3%,各西方教派都有,信眾仍以南印度比率較高。 • 無論你信什麼教,無神論;在印度,宗教無時無刻就在你身邊!
☆印度的建築藝術 • 印度建築充滿壯麗、輝煌、華貴、科學等獨特風格,是印度和世界了不起的人類文明的遺產。 • 印度在建築上的成就,無論是在幾千年留下來的斷湮殘垣,還是近幾世紀的歷史建築,的確令印度人引以為傲,可圈可點。
☆雕刻藝術 • 印度千佰年來,在廟宇中留下為數眾多雕刻芸術。這些了不起的雕塑品中,多數是直接將牆面穿透的方式彫刻,石刻的圖像大都是印度教佛教、印度教的神像為主,這和台灣早期廟宇中的石刻佛像近似,亞洲顯然的佛寺是無一不受印度影響。這些寺廟雕刻品,幾乎座落在南印度,雕刻石材,大都是當地花岡石為主。
☆卡朱拉何性愛神廟 • 卡朱拉何神廟位在中央邦的北部,約有1千多年的歷史,得到當時王朝的資助,歷經近百年方完工。卡朱拉何神廟是世界知名的性愛神廟,在廟中的雕滿了男性和女性神祇交媾的雕塑像和美姿女神像。充滿性幻想,這些雕像座充滿了驚艷,散發了藝術想像力及創造力,堪稱印度廟宇石雕中的極品。 • 神廟是由是精緻印度亞利安式的建築,原先共有85座廟,是集合式的建築群,如今僅存22座。高聳的平台,有非常多的樓層和地下室及華麗的裝飾藝術的廟群。透過不同的隔間,大廳,入口門廊各有不同的格局。呈平行式的廟上尖頂,統一的式樣,每一個天花板各有4個裝飾的支柱,是世界有名的芸術建築。
☆亞洲的藝術之殿堂---阿姜塔的壁畫 • 石窟寺院是佛教獨特的建築,源於印度。古時候印度僧人在深山修行,鑿建的靈修場所,逐漸演變成彰顯佛陀神跡佛教聖地之石窟寺院。今天在印度仍有1500以上的石窟,中國的敦煌莫高窟、大同的雲岡窟、天水麥積山窟...都是源於相同的理念成窟的。 • 世上僅存的石窟中,阿姜塔,是最了不起的原創佛教石窟寺院。西藏大師仁波切,在參訪印度阿姜塔石窟,驚嘆道:未曾看過阿姜塔,不能說懂得佛教藝術。阿姜塔石窟中的壁畫和雕刻, 堪稱世界的瑰寶。
阿姜塔的石窟,是印度文化黃金時期,笈多王朝的佛教聖地。由於宗教的世代交替,佛教中落,阿姜塔的石窟寺院,被淹未叢林數世紀之久,直到1819年英國獵人無意間發現。阿姜塔的石窟,是印度文化黃金時期,笈多王朝的佛教聖地。由於宗教的世代交替,佛教中落,阿姜塔的石窟寺院,被淹未叢林數世紀之久,直到1819年英國獵人無意間發現。 • 阿姜塔的石窟,位於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 State),艾羅拉(Ellora)東北法達浦(Fardapur)的丘陵懸崖,延著彎曲的瓦格何拉河溪谷,東西寬達550公尺,阿姜塔總計有30個神廟洞窟,是舉世聞名的佛陀壁畫和石刻。 • 阿姜塔神廟洞窟,最早完成的第8洞及13洞約在西元1世紀左右,陸繼再從這2洞延伸,第6洞、第7洞第14洞在5世紀完成,其他的有完成及未完成的石窟約為6世紀7世紀間,阿姜塔的石窟寺院全後歷經700多年,堪稱千禧傑作。阿姜塔的石窟寺院全後歷經700多年,堪稱千禧傑作。
阿姜塔可說是佛教繪畫的瀾滄,也是佛像畫相的典範。根據古梵文紀載有關印度藝術及藝術家,充滿了感性和神祕,螺形狀的髮紋,冥想式的眼神,厚實的嘴唇,貼身薄衣,弧線美玲瓏有致的身段,具体寫實,雙目之下仍表現的悟道境界。阿姜塔可說是佛教繪畫的瀾滄,也是佛像畫相的典範。根據古梵文紀載有關印度藝術及藝術家,充滿了感性和神祕,螺形狀的髮紋,冥想式的眼神,厚實的嘴唇,貼身薄衣,弧線美玲瓏有致的身段,具体寫實,雙目之下仍表現的悟道境界。 • 阿姜塔的石窟寺院,無論是建築的風格,佈局,細緻的壁畫風格、彫刻像人物造形,描述佛教的神蹟故事性的鋪陳,深深的影響了印度、中亞、尼泊爾、斯里蘭卡、西藏、日本、中國等地之佛教印度教的藝術畫風。阿姜塔對亞洲藝術的影響,如同希臘、羅馬的藝術影響西方的藝術一般。 • 阿姜塔不愧是亞洲藝術的殿堂,值得一遊!
☆印度料理 • 印度飲食的特色是在烹調時,以不同的香料混合做調味,此調味,即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咖哩。 • 咖哩相傳是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咖哩村的山上修道時,賴以果腹的木根草食辛料,釋迦經常帶下山分食村民,村民加以改良,大受歡迎,印度咖哩於是傳遍印度,南亞藷國。近代印度咖哩不但風行歐洲、日本世界各國莫不趨之若鶩。 • 印度料理的異同最重要的因素,源自於印度二大宗教—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傳統。印度不同的宗教,有其各自傳統飲食習慣,各有其特色;印度料理和飲食是多元兼容並蓄的。不同的口味,因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宗教而有所區別。
人人皆知牛在印度是聖牛,因此印度人決不吃牛肉。受到伊斯蘭教教義影響也不吃豬肉;因此印度的肉食,以雞和海鮮魚蝦類等為主;以咖哩來提味是共同的特色。人人皆知牛在印度是聖牛,因此印度人決不吃牛肉。受到伊斯蘭教教義影響也不吃豬肉;因此印度的肉食,以雞和海鮮魚蝦類等為主;以咖哩來提味是共同的特色。 • 人文地理的差異,南北印度傳統上飲食習慣,也大不相同,北印度以烤餅麵食為主,南部以米食為主,這和中國的飲食習慣神似。北部比起南部淡、較不油膩,南部辛辣、口位鹹重,料理常見以牛奶、椰漿沖味等特色。 • 烤肉、肉丸、和豐富多樣的咖哩,米食、洋蔥炒飯和各種肉類料理及坦都里烤爐炸雞(Tandoori) (獨特的香料和優酪乳,經過特製的烤爐烘烤,外皮成紅色,風味絕佳),都是非常重要的伊斯蘭教料理。 • 肉類加各種香料做的調味品、各種醬汁,這道菜也是非常出色的印度料理,在印度各地方因食材的不同各有不同的口感,但基本上都有點辣,辣不但開味又幫助消化,因此普受歡迎,可配或澆飯,也可沾各種印度餅(Naan, Puri, Roti...)等吃法。
卡拉拉盛產香料聞名於世,稱為胡椒粉王國,數百年來,西方人絡繹不絕的想取得卡拉拉的香料及胡椒粉等食材,卡拉拉在19世紀可是世界重要的期貨市場之一,卡拉拉還盛產肉桂、核仁、丁香、生薑...... 等食材。 • 素食在印度也是非常普及的料理;印度西北部古加拉特 的料理也別具特色,古加拉特也是不殺生耆那教的大本營,因比素食為主的料理,特別是豆子做的麵食是一大特色。 • 印度餐以右手(左手是不潔的)抓食,但切記不可直接在盤中抓取,必先將食物擺到自已的餐碗裏後才可以手抓食,否則是很不禮貌的。吃烤餅則以咖哩就餅,切忌用餅沾咖哩醬,在印度沾是很沒有教養的舉動。
☆印度的甜點 • 印度人喝咖啡加糖,你沒話講,如果看印度人喝茶,我只能說是糖水加茶了,可見印度是愛吃甜的民族。 • 印度的甜點也是非常可口的,各地方也發展出不同口味,從德里到孟加拉全國各地各有其特色。傳統上大部份的甜點是用牛奶、起司、蜂蜜、糖等材料做成。但在南印度也有用椰子和米或麵粉做的甜點。 • 帕味麻吉是孟買有名的甜點。必黑鋪里是出名的米做的泡芙,新德里的加特剎魔沙士也是讓人末齒難忘的美味點心。 • 潘安是吃過豪華大餐後的最佳點心,類似春卷般,以粽子葉包裏,包著各種當地的丁香,核仁、蒟醬等等,再配上其他佐料再塗上麵衣包上,可口又幫助消化的十錦點心。做工複雜,是有錢人的點心。 • 飲料拉西以奶酪加水、糖或鹽、香料調合而成的,是夏天餐後的最佳飲品。
孔雀帝國 • 波斯人入侵之後,歷史的迷霧又降臨了,直到二個世紀以後,也就是西元前327年亞歷山大到來之時。亞歷山大的入侵與其說是一次正式的侵略,不如說是一場襲擊。他在印度僅待了兩年,而且在他去世不到十年的時間裏,旁遮普的希臘政權就完全消失了。在當時的印度文獻中,迄今未發現有任何提及亞歷山大之處。不過,他發動的戰爭確實對印度後來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 亞歷山大的陸海軍在開闢或增加陸海商路方面所作出的貢獻是較有實效的。它使從印度西北部經阿富汗和伊朗,然後通達小亞細亞和地中海東部諸港的東西向貿易迅速發展。亞歷山大在整個中東建立的希臘殖民地無疑也爲這一貿易作出巨大貢獻。亞歷山大之後的希臘化國家促進這一貿易達二百年之久。 • 對印度歷史來說,最重要的是亞歷山大在印度西北部廢除當地的幾個王國和共和國、造成政治真空地帶方面所起的作用。旃陀羅笈多·孔雀迅速填補這一真空,建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帝國。亞歷山大撤離三年後,也就是西元前322年,旃陀羅笈多還是一位野心勃勃的青年將領,他奪取了摩揭陀國難陀王朝的王位,建立了他自己的王朝。在以後幾年裏,他穩步地朝西北方向擴大自己的統治,直到他的帝國從恒河流域擴展到印度河流域,並包括這兩條大河的三角洲地區。與此同時,他還組織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和一個有效的政府來維持他的國土。因而連塞琉古作爲亞歷山大的繼承人之一而當上中東的國王,並試圖重新獲得亞歷山大的印度地區時,旃陀羅笈多毫不費力地擊退了希臘軍隊。
一年後,也就是西元前304年,塞琉古被迫媾和,把印度地區讓與孔雀皇帝,並將一位希臘公主嫁給他。作爲回報,塞琉古得到500頭象,他利用這些象,成功地擊退了他在希臘化世界中的對手。塞琉古與孔雀皇帝之間的媾和標誌著孔雀帝國已作爲當時的一大強國立足於世。有一位名叫麥加斯梯尼的希臘使節曾在孔雀王朝的首都華氏城住過好幾年,他的觀察報告雖然現在只能以第二手的形式得到,卻是些很有價值的資料。旃陀羅笈多的兒子頻頭沙羅(約西元前298-273年)似乎征服了德幹,而他的孫子,著名的阿育王(西元前273-232年)則征服了羯陵伽,即印度東部。因而,在後者的統治下,孔雀帝國包括了除南端以外的整個印度半島。 • 在王國的中心區和邊圍地區擁有首府和省會……力量強大,足以壓服部近地區的國王;沒有一片片泥濘的、多岩石的、凹凸不平的荒蕪的土地,也沒有陰謀家、虎狼之徒、野獸和大片的曠野……擁有肥沃的土地、礦山、樹林、成群的大象和牧場……用水不靠下雨……商品豐富多樣;能夠承擔起供養龐大的軍隊和交納繁多的賦稅的重擔;居住的農民都具有樂善好施、積極肯幹的品質……這些就是一個美好的國家所應有的優點。 • 無論如何,這些優點在孔雀帝國可見到一些。養護很好的公路上,成群的商人、士兵、王室信使和行乞的托缽僧往來不絕,車輛衆多,使正式的公路法成爲必需。對東海岸羯陵伽的征服促進了貿易,一個海事部專門維護航道和港口。許多寺院的題詞證實了向寺院捐款的商會和行會的富有和慷慨。首都華氏城被稱爲“花城”,以它的公園、公共建築物、九哩多長的河邊地和吸引國內外學生的教育制度而聞名於世。
所有這一切全靠“國王提取的六分之一”的收成來供養,不過,國王提取的收成實際上常提高到四分之一,留給農民的僅夠維持生存。法律是嚴厲的,維持秩序的手段也是無情的。軍隊號稱有70萬人,配備9000頭大象和10000輛戰車。精幹的密探無處不在,通過信使和信鴿將一連串的報告送交首都。嚴酷的刑罰約有18種,常用作懲罰和逼供的手段。總而言之,這是一個高效率的、嚴厲的、官僚政治的社會,充分體現了考底利耶所說的名言:“政治學是懲罰的科學。” • 阿育王的統治表明,傳統型的帝國統治發生了根本而獨特的變化。他在通過特別殘忍的戰爭征服羯陵伽王國之後,內心經歷了一番變化,他在刻於岩石上的第十三條敕令中這樣寫道:15萬人作爲俘虜被帶走,十萬人被殺死,許多倍於這個數位的人死去。……爲諸神所愛的羯陵伽的征服者,現感到很懊悔,感到深深的悲傷和悔恨,因爲征服一個以前未被征服過的民族,包含著屠殺、死亡和放逐。……即使那些躲過災難的人也由於他們始終熱愛的朋友、熟人、同伴和親屬所遭到的不幸而極度痛苦。因之,所有的人都承受著不幸,而這,使國王的心情十分沈重。
從此以後,阿育王致力於促進和實現佛陀的教義。他渴望有一個“安全、理智、所有人內心都很平靜、溫和”的未來。他仿效波斯的統治者,將自己的敕令刻在岩石、山洞和專門建造的柱子上。這些敕命與其說是正式法令,不如說是具有國家訓誡的性質。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告誡人們發揚偉的美德——樸素、同情、相互寬容和尊重各類生命。阿育王與首先考慮國家利益的考底和耶不同,他更關心的是人民。所以,他興辦了許多並不給國家帶來直接利益的公共事業——醫院和國家公費治療,大路兩旁的果園和休息場所,分配施捨物給各個教派,派佛教傳教團去外國。 • 阿育王並不象現在某些時候所宣稱的,是印度的君士坦丁。他沒有使佛教成爲國教,也沒有迫害其他教派。相反,他對婆羅門和耆那教也予以慷慨的捐助,並幫助各教各派的傑出人士。這不是宗教上的變革,而是一般態度的改變。他最強調的是寬容和非暴力主義,不僅因爲這兩者是道德上合乎需要的東西,而且因爲它們會促進他那龐大且複雜的帝國的和諧。這在阿育王統治期間證明是很成功的,因爲他在民衆的歡呼聲中統治了長達41年的時間。但是,在他去世後的半個世紀裏,他的王朝被推翻,他的帝國被消滅。
分工明細表 • 資料搜尋:張雅雯 • 資料整理:鍾佩妏 • 報告美工、封面:張彤瑋、鍾佩妏 • 口述報告:高英巽、林學雍、張彤瑋 • PowerPoint:盧中彥 • 感謝你的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