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likes | 275 Views
Explore the concept, significance, and urgency of livestock breeding, its relationship to genetics, and its impact 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competitiveness in the global market.
E N D
绪 论 一、家畜育种学的概念 二、家畜育种的意义 三、加快育种改良的紧迫性 四、家畜育种学的发展历程 五、家畜育种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六、家畜育种的特点 七、我国育种工作的成就
一、家畜育种学的概念 • 家畜育种学是人类应用遗传学理论,指导家畜育种实践的有关科学知识体系。 • 具体地说,是人为地控制畜禽个体的繁殖机会,利用适当的育种方法,尽可能“优化”地开发利用畜禽品种的遗传变异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 • 即: • 通过对后备种畜的种用价值进行准确的遗传评估,寻找具有最佳种用性能的种畜。再结合适当的选配措施,人为控制种畜间配种过程,提高优良种畜的利用强度和范围。最终提高种畜品质,增加生产群体的良种数量,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畜产品的目的。
对上述概念的几点说明 • 1.育种的主要过程: A .选种:选好种用家畜 ——种用价值的遗传评估 B .选配:配种方案制订 —— 杂种优势利用、配合力测定 育种的过程不仅只限于家畜,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也存在一个选育的问题,如我国目前在对大熊猫的保护过程中就实行交差血缘的交配制度。
2. 育种的目的:市场 ——控制畜产品方向,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以获取最大利润。 A.提供优良种畜,保证畜群生产力提高 B. 利用杂种优势,提高生产水平 C. 改变畜产品类型,满足消费习惯 D. 适应“规模化”、“工厂化”生产模式需求,生产规格一致的家畜
关于以上概念的几点理解: • 1、育种学与遗传学、统计学间有密切关系: • 育种学——“应用遗传学”(applied genetics); • 遗传学——“育种生理学”(breeding physiology); • 数量遗传学——生统遗传学(biometrical genetics) ——统计遗传学(statistical genetics) • 2、“优化”:是指确定一些筛选育种方案、选种等措施的方法和标准; • 3、强调“人”的主动性:育种为满足人的需求
二、 育种学的重要意义 • 1.维持一个场的运作和赢利的保证 • 思考题: • 当你毕业后分配到一个现代化规模养殖场,你将如何展开你的工作? • 请你制订一套适合该场的育种方案,如何着手? • 2.育种对发展畜牧业的作用:畜牧生产效率的提高中,遗传育种的贡献率达40%。
育种学对动物生产效率提高的影响 • 1、通过育种充分利用畜禽品种资源: • (1)发挥优良品种的基因库作用,提高畜产品质量和其它特性; • (2)通过开发利用品种资源来保护现有品种资源 • 2、培育新品种和品系,保持高生产性能和市场竞争力; • 3、选育优秀种畜,提高群体良种覆盖率,改良群体水平; • 4、培育杂交配套系或筛选“优化”杂交组合,充分利用杂种优势,适应工厂化生产的需要--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三、加快育种改良的紧迫性 • A.我国加入WTO意味着农业必须面对国外企业的竞争。但我国农业发展长期以来基础较差、不成规模。如果生产不出高质量的农畜产品,势必丧失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性,其后果是可怕的。但同时也给中国的育种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施展才华的空间。 • B.退耕、还林还草更加重了畜牧业的任务,也提供了机遇。
加快育种改良的紧迫性 • 例:利用育种学新技术可有效提高畜产品产量,改良传统畜产品生产模式,增加经济效益,解决二十一世纪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 还击别有用心的人的 “黄祸论”
加快育种改良的紧迫性 • --四川省猪肉外销产品以分割肉为主,研究结果显示,以含50%本地猪血缘的二元杂交肉猪来加工分割肉,100公斤活重的商品分割肉比例仅30%左右,加工1吨分割肉需原料猪约48头;以含25%本地猪血缘的三杂猪为原料,生产1吨分割肉约需38—40头。若用DLY或其它洋三元杂交猪,瘦肉率60%以上,分割肉比例可达45%,生产1吨分割肉仅需原料猪32头。与含本地猪血缘25%和50%的二、三元杂交肉猪相比,可分别节约原料猪10—12头和16头,若头平以600元计,则生产1吨分割肉分别少开支6000—7200元和9600元,或分别多生产0.266—0.319吨分割肉。
世界家畜育种的水平 • 例:奶牛头平年产奶量( FAO )
四、家畜育种的简史 • 起源:动物的驯养与驯化 • 旧石器时代:驯化狗 • 新石器时代:驯化猪、绵、山羊、牛、马
家畜育种学的发展历史 • 1、传统的家畜育种思想与实践: • “眼力”--经验与灵感的结合 • 伯乐--《相马经》 ;宁戚--《相牛经》 • 2.近代育种学与育种实践 • 兴起于18世纪后半叶,受产业革命的影响。 • 制定明确的育种目标,并根据经验从血统、个体和后代选种,应用近交。 • 英国的R. Bakewell,使用性能测定,育成夏尔马、莱斯特羊,改良了长角牛等。 • 1822年,英国的短角牛群中建立世界第一本良种登记册;50年后成立第一个育种组织--短角牛协会。
3、现代育种学理论的发展与育种实践 • 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引入形成 • 达尔文: 1859自然选择理论 • 孟德尔: 1865遗传学理论的诞生 • 20世纪20年代Fisher、Haldane和Wright等创建了数量遗传学理论——将统计学方法引入育种学和数量遗传学。 • Lush将数量遗传学理论与育种实践结合建立现代家畜育种理论体系。 • 20世纪60年代以Henderson的线性育种理论体系为代表的一些精确统计推断方法引入,并与计算机结合。
4.现代育种学的新发展 • A.数量遗传育种学的新发展: • 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优化育种方案的研究、BLUP法、REML法 • 目的:提高遗传评估的准确性 • B.分子育种学的新发展: • MAS、MAI、转基因育种技术、遗传图谱的绘制
分子育种学的新发展 • 例:利用家畜基因组研究成就改良家畜的生产潜力预测
五、育种学主要研究内容 • 1.研究家畜的起源与驯化,品种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对现有品种资源进行调查、分析、保护、开发和利用。 • 2.研究家畜生长发育的规律,主要性状的遗传基础和遗传规律,生产性能测定的组织与实施方法。 • 3.研究对现有品种进行遗传改良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包括选种选配、优化育种规划等理论和方法。 • 4.研究培育新品种/品系的理论与方法。 • 5.研究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和方法。 • 6.研究保证家畜育种工作科学高效进行的组织措施与必要的法律法规。
六、家畜育种的特点 • 1.长期性:选育的进展慢,但有累加性。 • 原因:世代间隔长、选育群体规模小 • 思考:如何处理好引种(短期效应)与选育(长期效应)间的关系? • 2.综合性:品种、环境条件、营养水平、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的影响 • 3.广泛性: • A.育种技术的广泛性: • 多学科交叉--数学、遗传学、计算机、生物化学 • 育种技术的广泛性--超声波技术、计算机技术、胚胎移植技术、冷冻精液技术 • B.成果推广的广泛性: • 完整的育种过程包括选、育、繁、推——现代联合育种技术体系
七、我国畜禽育种的成就 • 1.基本调查清楚我国的畜禽品种资源:地方品种、基因库 • 关于品种资源的利用问题:防止基因资源外流的话题 • 2.引入了大量的外国优良种畜:用于改良杂交的父本品种 • 3.育成了一批新的畜禽品种 • 4.建立了一系列畜禽育种机构和一批良种基地 • 5.培养了一支畜禽育种工作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