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2

中医教研室 王明越

中医教研室 王明越. 辨 证. 辨 证 第一部分 八纲辨证. 第一节 辨证的基本概念. 辨,分别、辨别、区分。 《 说文 》 “ 判也 ” 。要明辨区分的清楚。 辨别、认识、判断证候,是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 辨证. 运用中医的理论,将四诊所收集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资料综合分析,辨别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性、病位、病势从而作出证候诊断的过程。. 证、症、病的概念. 症 (即症状) 指患者察觉到的异常感觉和医生发现的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 如:头痛 发热 汗出 咳嗽等. 证、症、病的概念. 证 (证候)

gamba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医教研室 王明越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医教研室 王明越 辨 证

  2. 辨 证 第一部分 八纲辨证

  3. 第一节 辨证的基本概念 • 辨,分别、辨别、区分。 • 《说文》“判也”。要明辨区分的清楚。 • 辨别、认识、判断证候,是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

  4. 辨证 • 运用中医的理论,将四诊所收集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资料综合分析,辨别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性、病位、病势从而作出证候诊断的过程。

  5. 证、症、病的概念 • 症(即症状) 指患者察觉到的异常感觉和医生发现的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 如:头痛 发热 汗出 咳嗽等

  6. 证、症、病的概念 • 证(证候)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四诊搜集的完整资料进行全面综合而得出的诊断性结论。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学概念。 如:风热犯肺证,肝气郁结证等

  7. 证、症、病的概念 • 病(疾病) 病史上或临床表现上,具有一定共同特征,不因患者和地域差异而改变的一组临床表现。是对某种疾病矛盾运动全过程的综合概括。 一个病可以有不同的证,不同的病可以有相同的证。

  8. 症、证、病的联系与区别 • 症状: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外在表现) 是辨证的主要依据。 • 疾病:是临床表现(症状)的病名。 • 证:疾病的某一阶段所出现症状的病理机制的概括,是辨证所得出的结论。是疾病的本质反映。

  9. 第二节 主要的辨证方法 气血津液辨证 脏腑辨证 (分析此方面病变) (用于杂病) 八纲辨证 (总纲) (外感热病辨证)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10. 一、八纲辨证 • 各种辨证的基本纲领。 •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 八纲辨证: 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纲 分析归纳疾病的病位深浅,病性寒热,邪正盛衰和阴阳属性。

  11. 八纲辨证是概括性的辨证纲领 • 从类别来说分为阴证、阳证 • 从部位来说分为表证、里证 • 从性质来说,分寒证、热证 • 从邪正盛衰来说,分为实证、虚证

  12. 阴阳—总纲 阳 阴 表 热 实里 虚 寒

  13. (一) 表里辨证 • 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 • 表:指人体在外表浅的部位, 如皮毛、肌肉、经络等。 • 里:是指人体在内深层的部位, 如脏腑、气血、骨髓等。

  14. 1.表证 • 概念:主要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由外感六淫之邪侵入人体皮毛、肌肤、卫气等浅表部位,而表现出的证候。 • 途径: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肌 体所致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 • 证候特点: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

  15. 表证 • 临床表现:以发热恶寒(或恶风)、舌苔薄白、脉浮为主,兼见头身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 辨证要点:1.发热、恶寒必须同时见到;2.或多或少伴有一些肺卫症状,如,鼻塞流涕,咳嗽等;3起病急,病程短。

  16. 2.里证 • 产生原因:表邪不解内传入里;外邪直接侵犯脏腑;情志饮食劳倦伤人使脏腑功能失调 • 临床表现:以脏腑的证候为主。 • 特点:病程长,不恶风寒,脉象不浮,多有舌质及舌苔的改变。

  17. 表证与里证的鉴别 • 起病的急慢 • 病程的长短 • 发热是否恶寒 • 舌象有无变化 • 脉象的沉浮

  18. 4、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 表里同病: 表证和里证同时在一个病人身上出现 • 表里转化: “由表入里” 表示病势加重 “由里出表” 表示病势减轻

  19. (二) 寒热辨证 • 寒热是辨别病证属性的纲领,以此来辨别阴阳的盛衰。 • 寒证 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机 体机能活动衰减。 • 热证 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机 体机能活动亢进。

  20. 1.寒证 • 病因病机:寒邪外袭,阴盛则寒; 阳气不足,阳虚则寒。 • 临床表现:恶寒或畏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肢冷蜷卧,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

  21. 寒证 辨证要点: 1.寒冷的感觉,患者自觉畏寒,医生检查时感觉到病人四肢不温。 2.面色、舌色、分泌物的淡白。 3.神志活动表现得淡漠、缓慢等。

  22. 2、热证 • 病因病机 • 外感热邪;寒邪入里化热; • 素体阴虚;情志内伤郁而化火; • 过食辛辣,蓄积为热。

  23. 热证 辨证要点: 1.炎热的感觉,发热、恶热、烦热、皮肤灼热等症; 2.面色、舌色、分泌物等颜色加深; 3.排泄物、分泌物粘稠热臭; 4.津液减少,各孔窍干涩、枯燥; 5.神情活动烦躁不安,静少动多。

  24. 3.寒证与热证的辨别 • 从寒热情况 • 是否口渴 • 面色的红白 • 四肢的冷暖 • 二便及舌象 • 脉象加以鉴别

  25. 4、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寒热错杂 寒证和热证同时并存 上热下寒证 表寒里热证 表热里寒证

  26. 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寒热转化 先出现寒证,后出现热证,或反之。 • 热证出现 • 寒证消失 • 寒证出现 • 热证消失 寒证转化为热证 热证转化为寒证

  27. 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寒热真假: • 真热假寒:由于内热过盛,阳气被郁不 能外达,而出现一些假寒的现象。 • 真寒假热:由于阴寒内盛迫阳于外,而 见外呈热象的假象。

  28. (三) 虚实辨证 • 虚实是辨别正邪盛衰的纲领 •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 虚指正气虚,凡以气血阴阳不足,机体功能衰退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证候为虚证。 • 实指邪气盛,凡以邪气过盛,机体功能亢奋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证候为实证。

  29. 1、虚证 • 虚证: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 衰退所表现的证候。 • 多见于素体虚弱者。 • 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30. 气虚 • 成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久病重病或劳累过度;老年人精气自衰。 • 临床表现:面白无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自汗,动则诸 证加剧,舌淡,脉虚弱。 • 辨证要点:以全身性气虚证为主,各脏腑见证不明显。

  31. 血虚 概念:全身血液的不足,濡养脏腑 作用减弱。 病因:生血不足;耗血过多;肝的 藏血调节功能障碍,造成局 部血失濡养。

  32. 血虚 • 临床表现: 面色淡白或萎黄,口唇、眼结膜、舌质、爪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舌淡细无力手足麻木,妇女月经量少,衍期或经闭,舌淡,脉细无力。

  33. 阴虚 • 概念:机体阴液亏损,滋润、濡养、宁静作用不足。是体内阴阳失调所表现的证候之一。 • 成因:精血不足,阴精亏耗;热病伤阴;久病,房劳,五志过极,其发病既可在热病中很快形成,也可在慢性病中逐渐而致。

  34. 阴虚 • 实质:以阴虚为特点的阴阳失调证。阴虚则阳相对偏盛,所以“阴虚则热”。 • 临床表现:午后潮熱:午后潮热,盗汗,颧红,咽干,手足心热,小便短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 辨证要点:阴虚则热、则干燥、则不静。

  35. 阳虚 • 概念:机体阳气不足 ,温煦、推动、蒸腾、气化功能不足,也是体内阴阳失调所表现的证候之一。 • 病因:劳倦、久病,寒邪所伤,或年老火衰。先天不足,有一定关系。

  36. 阳虚 • 临床表现:形寒肢冷,面色晃白,神疲乏力,自汗,口淡不渴,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胖苔白,脉弱。 • 实质:以阳虚为特点的阴阳失调证。阳虚则阴相对偏盛,所以“阳虚则寒”。 • 辨证要点:明显的寒象、虚象、水气停留的表现。

  37. 2、实证 • 邪气过盛,脏腑功能活动亢盛 • 常见形体壮实之人 • 发热,声高气粗,精神烦躁,胸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痢下重,小便短赤,苔厚腻,脉实有力。

  38. 实证与虚证的鉴别 从新病久病 病程的长短 体质的强弱 精神的好坏 面色的红白 舌象和脉象 语音的高低 疼痛喜按与否

  39. (四) 阴阳辨证 • 阴证 体内阳气虚衰,或寒邪凝滞的证候,肌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 • 阳证 体内热邪壅盛,阳气亢盛的证候,肌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

  40. 阴证与阳证临床特点 1.阴证 属虚寒证 精神萎靡,面白不渴,气短声低,畏寒肢冷,便溏尿清,舌淡胖嫩,舌苔白,脉迟弱。 2.阳证 属实热证 烦躁面赤,口渴喜冷饮,气壮声高,身热气粗,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绛,苔黄,脉洪滑实。

  41. 3、亡阴证与亡阳证 • 亡阴与亡阳是疾病过程中的危重证候 • 亡阴证:是指体内阴液大量(汗、吐泻、失血)消耗,而表现阴液衰竭的病变和证候。 • 亡阳证:是指体内阳气严重耗损,而表现为阳气虚脱的病变和证候

  42. 谢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