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 likes | 767 Views
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 、螺旋体. 适用教材《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 俞树荣主编 人卫97年10月版 检卫学院 李超. 衣原体 P 340. 衣原体( Chalmydiae ) 是一类在 真核细胞内专营寄生生活 的微生物。 据抗原构造、包涵体的性质、对磺胺敏感性等的不同,将衣原体属分为沙眼衣原体 ( C.trachomatis ) 、 鹦鹉热衣原体 ( C.psittaci) 肺炎衣原体 ( C.pneumonia) 三个种(表 23 ~ 1 )。 其中沙眼衣原体又有三个生物变种,即沙眼生物变种、性病淋巴肉芽肿 ( LGV ) 生物变种和鼠生物变种。.
E N D
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适用教材《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 俞树荣主编 人卫97年10月版 检卫学院 李超
衣原体P340 • 衣原体(Chalmydiae)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专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 • 据抗原构造、包涵体的性质、对磺胺敏感性等的不同,将衣原体属分为沙眼衣原体(C.trachomatis)、鹦鹉热衣原体(C.psittaci)肺炎衣原体(C.pneumonia)三个种(表23~1)。 • 其中沙眼衣原体又有三个生物变种,即沙眼生物变种、性病淋巴肉芽肿(LGV)生物变种和鼠生物变种。
一、主要生物学特性 • 形态与结构 •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到两种大小、形态结构不同的颗粒衣原体。较小的称原体(Elementary body),卵圆形,电子密度大,是衣原体的细胞外存在形式,有感染性。较大的称为始体 (initial body) 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中间呈纤维状结构,密度较小,是衣原体在宿主细胞内的繁殖型,代谢活泼,无感染性。亦有人把始体称为网状体(Reticulate body)。
二、生活周期 • 衣原体有其独特的生活周期,种间无差异。原体在宿主细胞外较为稳定,但具有高度的感染性。当与易感细胞接触时,以吞饮的方式进入细胞内,由宿主细胞膜包围原体而形成空泡,在空泡内的原体增大,发育成为始体。始体在空泡以二分裂形式繁殖,在空泡内形成众多的子代原体,构成各种形态的包涵体(Inclusion body)。包涵体的形态、在细胞内存在的位置、染色性等特征,有鉴别衣原体的意义。成熟的子代原体从宿主细胞释放出来,再感染其他的宿主细胞,开始新的发育周期。每个发育周期约需40小时。始体是衣原体周期中的繁殖型,而不具有感染性。
三、抗原性 • 衣原体LPS:为衣原体的属特异性补体结合抗原,与细菌的LPS不同,缺乏O多糖和部分核心多糖,也无典型的内毒素生物学特性。是体外快速抗原检测的基础。 • 外膜蛋白: • 属特异性蛋白:主要外膜蛋白(MOMP 40KD)、富含半胱氨酸外膜蛋白(60KD)、热休克蛋白 • 种、型特异性蛋白
四、临床意义 • 沙眼衣原体感染:包涵体性结膜炎、非淋菌性尿道炎、性病淋巴肉芽肿、宫颈炎、输卵管炎、附睾炎、直肠炎、新生儿肺炎、新生儿中耳炎等。 • 鹦鹉热:鹦鹉热衣原体的主要宿主是禽类,包括家禽和野禽在内的诸多鸟类。其次宿主为人类以外的哺乳动物,人只是在接触这种动物后才会受到感染。 • 肺炎衣原体感染: 1965从台湾省第一个分离出来代表菌株,1983年又自美国西点城一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人的咽部分离出,取名TWAR。该菌不但常引起肺炎,支气管炎等急性呼吸道感染,而且和动脉硬化性心管疾患的发病有关。
五、实验室检查 • 标本采集: • 眼和泌尿生殖道 • 性病淋巴肉芽肿 • 鹦鹉热 • 肺炎衣原体肺炎 • 基本原则:采集病变部位细胞或分泌物。
五、实验室检查 • 显微镜检查(包涵体检查): • Giemsa染色检查包涵体 • 免疫荧光染色 • 酶免疫检测:ELISA法检测衣原体可溶性抗原。 • 核酸检测:PCR法检测16SrRNA。 • 分离培养:细胞培养、鸡胚培养、小鼠接种。 • 血清学诊断:补体结合试验、微量免疫荧光试验(IF)
诊断 • 沙眼衣原体感染:滤泡性结膜炎
沙眼衣原体引起结膜和角膜感染 • 血管翳的形成及各期的临床描述 正常的血管不侵入透明的角膜 血管翳++ 血管翳+ 血管翳++++ 血管翳+++
沙眼衣原体引起结膜和角膜感染 • 沙眼的病变(模式图) 沙眼的病变发展方向 沙眼的乳头和滤泡 沙眼的乳头和滤泡病理切片
诊断 • 沙眼衣原体滤泡细胞内包涵体
支原体 MycoplasmaP306 • 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度多形性、能通过滤菌器,在无生命的境培养基上能生长的,形成微小菌落,最简单的原核细胞微生物。大多数支原体生长繁殖需要固醇类物质,亦有少数不需固醇的。 • 目前已知人类支原体有十多种,其中对人类有致病意义的种有:肺炎支原体、人型支原体、解脲支原体和生殖道支原体。
生物学性状 • 一、形态与构造 • 支原体呈多形性,有球形、球杆状、棒状、丝状及不规则形状(如环状、星状、螺旋状等)。大小相差悬殊,一般在0.2-0.3um之间。革兰染色呈阴性,但不易被着色、Giemsa染色较好,1:20需染色3小时以上,结果呈淡紫色。 • 电镜下细胞膜有三层结构,内外层为蛋白质,中间为脂质层,其中胆固醇含量占36%,因此能作用于胆固醇的物质如二性霉素B、皂素、毛地黄苷等均可破坏支原体细胞膜使支原体死亡。
支原体菌体形态的多形性 • 支原体菌体形态的多形性(扫描电镜)
支原体菌体形态的多形性 • 支原体菌体形态的多形性(扫描电镜)
支原体菌体形态(生殖道支原体) •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image of Mycoplasma genitalium.
支原体菌体形态(肺炎支原体) •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image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二、培养特性 • 支原体可在人工培养基中生长繁殖,营养要求高于一般细菌,培养基中需含牛心浸液,酵母浸液及含人或动物血清等物质。血清主要提供支原体本身不能自行合成的胆固醇和长链脂肪酸。 • 多数支原体最适pH7.6~8.0,需氧或兼性厌氧,在初次分离时加入5%CO2和90%N2时,其培养效果最佳,最适温度为37℃。 但解脲支原体最适的pH值为5.5-6.5,由于其具有尿素酶能够分解尿素产碱,导致pH值升高,可加速解脲支原体的死亡,故欲获得稳定分离株,需及时转种。
二、培养特性 • 支原体在含胆固醇和长链脂肪酸的湿润的培养基上生长,48-72h长成较小菌落,低倍镜下呈“油煎蛋”样外观,这是因为菌落中央向琼脂内部生长,周边部分仅在培养基表面长成浅浅的一层所致。其菌落形态与细菌L型非常相似。区别见表。
二、培养特性 • 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区别
二、培养特性 • 支原体在含胆固醇和长链脂肪酸的湿润的培养基上生长,48-72h长成较小菌落,低倍镜下呈“油煎蛋”样外观
二、培养特性 • 支原体在含胆固醇和长链脂肪酸的湿润的培养基上生长,48-72h长成较小菌落,低倍镜下呈“油煎蛋”样外观
二、培养特性 • beta-galactosidase fusions in mycoplasmas
三、生化反应 • 人型支原体:精氨酸脱氢酶阳性(使培养基中精氨酸水解生成氨气,培养基pH值升高,酚红指示剂变红) • 解脲支原体:脲酶阳性(能够分解尿素产氨,使培养基pH值升高,酚红指示剂变红) • 肺炎支原体、生殖道支原体:能够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使酚红指示剂变黄)
三、生化反应 • 在临床检验中,根据液体培养基颜色变化与标本稀释度的关系,可测定标本中相对支原体的数量。假定稀释标本中有支原体的分布而基本上没有聚集,液体培养时,把能看到有颜色变化的最高稀释倍数定为含有一个颜色变化单位(color changing unit,CCU),在临床上常用104CCU/ml作为诊断支原体有无临床意义的指标。
四、临床意义 • 呼吸道感染:肺炎支原体是人类原发性非典型肺炎的主要病原菌。 • 泌尿生殖道感染:人型支原体、解脲支原体、生殖道支原体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病原菌(除衣原体、病毒和滴虫外)。
四、临床意义:非淋菌性尿道炎 • 尿道口轻微肿胀,晨起首次排尿前有少许浆液性分泌物,伴有少许结痂,无明显尿痛,淋球菌检查阴性
四、临床意义:非淋菌性尿道炎 • 尿道口水肿,阴唇内侧及阴道口中度水肿,少量脓性分泌物
五、微生物学检查 • 培养鉴定:菌落特点、生化反应、分解底物颜色变化 • 血清学诊断: • 冷凝集试验:有33-76%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血液中冷凝集素(肺炎支原体抗体)效价有明显升高,冷凝集试验是检测患者血清中冷凝集素的一种非特异性试验。其方法是将患者稀释血清与O型Rh阴性红细胞在4 ℃下作凝集试验,如效价≥1:64或双份血清效价呈4倍以上升高者为阳性。
立克次体 RickettsiaP326 • 立克次体:是一类微小的杆状或球杆状、革兰染色阴性,除少数外大多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1909年Ricketts首次观察到这种病原体,后来他因研究斑疹伤寒不幸感染牺牲,为纪念他做的贡献,将此类微生物命名为Rickettsia。
临床意义 • 对人类有致病意义的立克次体: • 普氏立克次体: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 • 莫氏立克次体:地方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 • 恙虫病立克次体:恙虫病的病原体 • Q热柯克斯体:Q热的病原体 • 五日热罗沙马利体:五日热(战壕热) • 汉赛罗沙马利体:杆菌性血管瘤-血管性紫癜(BAP)和猫抓病的病原体 • 查菲埃立克体、人粒细胞埃立克体:人埃立克体病的病原体
实验室检查 • 外斐氏试验:用变形杆菌某些菌株的菌株的菌体抗原(OX19 OX2 OXK)代替立克次抗原以检测相应抗体的凝集试验,即外斐氏试验。抗体效价≥1:160有意义。如晚期血清效价高于早期效价4倍以上也有诊断价值。 • 但应注意外斐氏反应不能区别斑疹伤塞群和斑点热群,而且对群内各种立克次体也无鉴别作用。 • 此外,变形杆菌所致的尿路感染、钩体感染、严重肝病和怀孕等均可造成假阳性反应。
螺旋体 spirochetesP313 • 螺旋体是一类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单细胞型微生物。细菌的相似之处是:具有与细菌相似的细胞壁,内含脂多糖和胞壁酸,以二分裂方式繁殖,无定型核(属原核型细胞),对抗生素敏感; • 对人类有致病意义的有三个属 • 钩端螺旋体属:钩端螺旋体 • 密螺旋体属:梅毒螺旋体 • 疏螺旋体属:伯氏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奋森螺旋体
模式图 • 三种对人类有致病意义的螺旋体模式图
钩端螺旋体 P316 • 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简称钩体,种类很多,可分为致病性钩体及非致病性钩体两大类。致病性钩体能引起人及动物的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在世界各地都广泛流行的一种人畜共患病。 • 形态与染色:菌体纤细,长短不一,具有细密而规则的螺旋,菌体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常为“C”、“S”等形状。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见钩体象一串发亮的微细珠粒,运动活泼,可曲屈,前后移动或围绕长轴作快速旋转。
钩端螺旋体形态 • 菌体纤细,长短不一,具有细密而规则的螺旋,菌体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常为“C”、“S”等形状
钩端螺旋体形态 • 菌体纤细,长短不一,具有细密而规则的螺旋,菌体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常为“C”、“S”等形状
形态与结构特点 • 电镜下钩体为圆柱状结构,最外层是鞘膜,由脂多糖和蛋白质组成,其内为胞壁,再内为浆膜,在胞壁与浆膜之间有一根由两条轴丝扭成的中轴,位于菌体一侧。钩体是以整个圆柱形菌体缠绕中轴而成,钩体的胞壁成份与革兰氏阴性杆菌相似。 • 钩体革兰染色阴性,但较难着色,一般用镀银染色法,菌体呈黑色至棕褐色,背景灰色至浅棕色。
培养特性 • 钩体对营养要求不高,在含有血清的柯氏(Korthoff)培养基上生长,培养1周左右可见培养基由透明变成半透明云雾状。 微生物学检查 • 显凝试验(MAT):显微镜凝集试验是目前钩体病诊断最常用的方法,用标准株或当地常见菌侏作抗原,分别与病人不同稀释度的血清混合,在37℃作用2小时,然后滴片作暗视野显微检查。若待检血清中有某型抗体存在,则在同型抗原孔中可见钩体凝集成团,形如小蜘蛛,一般病人凝集效价在1:400以上或晚期血清比早期血清效价高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
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P320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交传染。本病表现极为复杂,几乎可侵犯全身各器官,造成多器官的损害。
生物学特性 • 形态与染色特点:梅毒螺旋体因其透明不易染色,故称为苍白螺旋体 ;菌体由细长微弯曲的密螺旋构成。 • 革兰染色不易着色,常用fontana或镀银染色法,菌体呈棕褐色。 • 培养检测:体外不易培养,有毒力的Nichols株和Reiter株接种家兔的眼前房和睾丸可以繁殖。
微生物学检查 • 无菌采集标本 • 检验方法: • 直接镜检 • 暗视野显微镜检查 • fontana或镀银染色法 • 分离培养: • PCR法检测核酸 • 血清学试验
血清学检查 • 非密螺旋体抗原试验:由于牛心肌的心脂质与梅毒螺旋体有共同抗原,故多用牛的心脂质为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抗脂质抗体。本试验敏感性很高,但特异性稍差,常用作筛选试验。 • 密螺旋体抗原试验: 用Nichols株的螺旋体抗原检测患者体内抗密螺旋体抗体,本试验特异性和敏感性都极好,但无法区别不同株的感染和所致疾病的类型,常用作梅毒的确诊试验。
临床意义 • 梅毒来源于美洲。有记载,1493年哥伦布(Columbus,1451-1506)发现新大陆,其水手从西印度群岛上感染了梅毒,哥伦布第一次探险后,1497年回到欧洲,其水手带回去的梅毒很快在欧洲广泛流行。亦有考证在美洲印地安人的骨骼上留有梅毒病损的遗迹。1498年梅毒传到印度、1510年传入日本,随后蔓延全世界。大约于1505年由印度传入我国广东,当时称为“广东疮”、“杨梅疮”,此后梅毒向内地传播。直到1905年由德国学者Schaudinn和Hoffmann首先发现了梅毒螺旋体。在梅毒血清试验方面,1906年Wassermann、Neisser及Bruck发表了“梅毒血清诊断”论文,开创了以血清试验方法诊断梅毒的新纪元。后世称为“瓦色曼氏补体结合试验”,简称“瓦氏反应”。1922年Kahn改进了检测方法,使用“沉淀反应”更增加其敏感性,这就是后世使用的康氏(Kahn)反应。1949年,Nelson和Mayer发现了使活螺旋体停止运动的梅毒螺旋体制动试验(Treponemal immobilization test)。以后又发现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和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1989年,聚核酶链反应获诺贝尔化学奖后,90年代初,应用基因诊断技术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该方法具有特异、快速、敏感,从而使梅毒的诊断进入了划时代阶段。在人类和梅毒作斗争的过程中,人们用过多种方法对梅毒进行治疗。1497年以来先后创用了汞剂、碘剂、铋剂、砷剂治疗梅毒,取得了一定的疗效。1929年英国学者Fleming发现了青霉素,1943年Mahoney、Arnold等把青霉素用于治疗梅毒,产生了梅毒研究史上划时代贡献,直到现在,梅毒螺旋体对青霉素仍十分敏感,可以高效快速地治疗梅毒,是最理想的药物。
临床意义 • 在自然状态下梅毒只感染人类,因而人类是梅毒的唯一宿主。 • 梅毒的传染过程过分为三期,表现为反复的隐性发病和再发的特点。
一期梅毒 • 有感染史,潜伏期平均3-4周,典型损害为硬下疳开始在螺旋体侵入部位出现一红色小丘疹或硬结,后在外生殖器形成浅在硬结溃疡,呈园形或椭园形,境界清楚,边缘整齐,如稍挤捏,可有少量浆液性渗出物,含有大量梅毒螺旋体,为重要传染源。本期可有淋巴结肿大,但不痛,多经1个月左右自然愈合,经长时间的无症状性梅毒后进入第二期。 • 硬下疳发生2-3周后,梅毒血清反应开始呈阳性。
一期梅毒 • 在外生殖器形成浅在硬结溃疡,呈园形或椭园形,境界清楚,边缘整齐。
二期梅毒 • 二期梅毒是梅毒螺旋体经淋巴结进入血行引起全身广泛性损害。除引起皮肤损害外,尚可侵犯内脏及神经系统。 • 二期梅毒的皮肤损害可分为斑疹、丘疹及脓疱疹,后者已少见。 • 斑疹,又称玫瑰疹(蔷薇疹),最多见。约占二期梅毒70%-80%。对称发生,多先发于躯干,渐次延及四肢,可在数日内满布全身。 • 本期梅毒血清反应呈强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