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likes | 489 Views
佛国遐思. 古老的印度经典言: 「 一个师父,是一次的死亡 。」. 是的,当我们靠近一个真正的师父时, 内在会产生革新、蜕变、超越, 古老的、根深蒂固的 自我 便会死去。. 走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 终于领悟: 起点就是终点,终点亦是起点; 再缤纷灿烂的风光, 都不及 与自己的内在相遇 来得美妙。. 真正的修行 不只是外在的行住坐卧, 不只是诵经打坐, 重要的是 回归自性 , 有一份探索 内在觉醒 的勇气。. 人对时间的概念是 … 线性思考 ( 从出生到死亡 ) 而佛 则是圆的 ……… 无生无死。 人因有肉体的限制 … 在经验每一次的痛苦时,
E N D
古老的印度经典言:「一个师父,是一次的死亡。」古老的印度经典言:「一个师父,是一次的死亡。」 是的,当我们靠近一个真正的师父时, 内在会产生革新、蜕变、超越, 古老的、根深蒂固的自我便会死去。
走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 终于领悟: 起点就是终点,终点亦是起点; 再缤纷灿烂的风光, 都不及与自己的内在相遇来得美妙。
真正的修行 不只是外在的行住坐卧, 不只是诵经打坐, 重要的是回归自性, 有一份探索内在觉醒的勇气。
人对时间的概念是… 线性思考(从出生到死亡) 而佛则是圆的……… 无生无死。 人因有肉体的限制… 在经验每一次的痛苦时, 正是我们学习 ………扩张 的机会, 不再侷限于小小的… 自我(我执), 了解生而为人的限制 愿意臣服于更大的, 与道或存在………… 合而为一。
懂,不一定内心有所改变, 懂之后还要思维,还要再修习。 要相信修习会改变内心,不然会为外境所转; 直到外境改变,内心不必蓄意修习,才算小有进步。
所有攀越高山、行脚圣地、追寻圣者的生命足迹,只是使我明白一件事:所有攀越高山、行脚圣地、追寻圣者的生命足迹,只是使我明白一件事: 追寻上师、荣耀神、佛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活出他们的精神, 将其美好德行内化,活出那般的慈悲与智慧,活在永恒的平安与喜乐之中。
荒诞对比的人生剧目,这就是印度 自由与奴隶 诚实与欺骗 繁华与沧桑 现代与落后 贫穷与富有 铜臭与灵性… … 好像所有的对比形容词,放在这土地上都很match
」 如果没有走一遭滚滚红尘, 哪有机会学习穿越可能, 炼出智慧呢?
所谓「人有诚心,佛有感应。」 或者「感应交道」, 并非只是因为虔诚而得到庇祐, 而是因为当下的心和佛一样清净无染, 所以得到感应、加持,正所谓「即心即佛」啊!
佛陀说法八万四千种法门 就是为了因应各种不同根器的众生 然而 每一个人的内在 都怀有一份最纯真自然的自心本性 那是大家都有的本质 无论再怎么辛苦 我都不愿放弃 每一个当下 与人心与心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所谓「悟后起修」 只有曾经瞥见 或与自己内在的佛性相遇 在体悟了空性智慧的美妙后 才能自然地走入修行
如果 不是经历了全然的心碎和悲伤 至今 我仍无法体会内在真正的宁静
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外在的一切都是自己的投射。 恐惧束缚了世界,宽恕解放了世界。
藉着各种仪式、敬拜、梵唱…. 让身心产生连结。 因为当下能专心一致, 内在便升起无上的宁静和喜悦, 有时还不自觉的流下泪来。 于是, 我执放下了, 心地柔软了 视野自然开阔了。
「佛」是什么? 据说, 就是我们的灵明觉性, 当尘垢涤净而觉性升起时, 你我就是「佛」。
「觉性」又是什么呢? 据说,它什么也不是, 它不是心思, 心思会翻来覆去, 它不是灵魂, 灵魂有魂不守舍的时候, 它更不是什么神秘的潜意识, 它比潜意识 还更潜、更深、更难以察觉。 而据说, 只要谁找到觉性, 谁就有机会花开见佛!
皈依于归一 只有走过生命的山峰与低谷, 历经一切的荣辱、毁誉、空有… 所有的二元对立 才会回归到那个「一」, 那个一直都在、本然如是、 不垢不净的「初心」。
当你对宇宙发出善美的意念时, 全宇宙都会以善美回报你。
不丹的一句话说: 「超越天与地的感谢。」
寂天菩萨说: 「对一个修行慈悲和爱的行者而言, 敌人是最重要的老师。」
业力的可贵之处 不在于惩罚我们, 或者重复经历, 而是要去平衡、转化, 透过修行、静心, 有机会瞥见那 纯净无染的灵性之光。
不丹的人民终其一生 只相信两个道理, 一个是佛陀说的道理, 叫做菩提; 另一个则是国王说的道理, 叫做快乐指数。
当一个人时时心存感激时, 内在自然涌现出幸福感, 那是真正的祈祷, 而且有求必应。 本文摘录于「小女子闯天关」 (廖文瑜的佛国之旅)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