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 likes | 691 Views
歷代佛像之美 — 遼、金、西夏等佛像 —. 鹿野苑藝文學會 吳文成會長編輯. 北宋遼夏疆域圖. 遼代佛教藝術 北方契丹族建立遼代 (907~1125 年 ) ,由王室提倡,貴族及民間盛行刻經、念佛、建寺和造像等佛事日益興盛。遼代早期造像直接傳承于唐代風格,“豐腴為度”雍容華貴之美。十一世紀發展出自我的風格,以山西下華嚴寺之塑像為例 。表現北方游牧民族挺健剛強的氣質。.
E N D
歷代佛像之美 —遼、金、西夏等佛像— 鹿野苑藝文學會 吳文成會長編輯
遼代佛教藝術 北方契丹族建立遼代(907~1125年),由王室提倡,貴族及民間盛行刻經、念佛、建寺和造像等佛事日益興盛。遼代早期造像直接傳承于唐代風格,“豐腴為度”雍容華貴之美。十一世紀發展出自我的風格,以山西下華嚴寺之塑像為例。表現北方游牧民族挺健剛強的氣質。
山西大同上下華嚴寺,始建於遼重七年(1038年),殿宇氣勢雄偉壯觀,是遼金時期我國華嚴宗重要寺廟之一。當時還具有遼皇室祖廟性質。在薄迦教藏殿寬闊的佛壇上,供奉遼代塑像三十一尊,塑像容貌豐滿,體態端莊,技法嫺熟,是遼代佛教造像上乘之作。山西大同上下華嚴寺,始建於遼重七年(1038年),殿宇氣勢雄偉壯觀,是遼金時期我國華嚴宗重要寺廟之一。當時還具有遼皇室祖廟性質。在薄迦教藏殿寬闊的佛壇上,供奉遼代塑像三十一尊,塑像容貌豐滿,體態端莊,技法嫺熟,是遼代佛教造像上乘之作。
佛神情端嚴不苟言笑,上身挺直,身軀雄健。 佛菩薩羣像 遼代彩塑 佛高538公分 大同華嚴寺
觀音菩薩坐像遼代彩塑 高450公分 山西大同華嚴寺 遼代菩薩造像傳承唐代風格,神情端嚴,豐腴為度,雍容華貴之美。
菩薩立像遼代彩塑高302公分 菩薩上身稍向左轉,腰胯輕扭,窈窕的身姿呈優美的擺動;雙手合十,頭微右傾,慈眼垂視,露齒含蓄微笑。
菩薩立像遼代彩塑高302公分 侍立的菩薩,有的虔敬合十,有的凝眸沉思,有的露齒微笑,個個亭亭玉立,姿勢優美。
脇侍菩薩立像遼代彩塑 高350公分 菩薩神情端嚴,寶冠、天衣、瓔珞、長裙等都塑造得精麗華美。
遼代菩薩立像 木刻 盛唐 菩薩像
山西應縣木塔樓閣式 高67公尺多 名佛宮寺釋迦塔,建於遼代清寧二年(1056年)是現存最早的木結構樓閣式建築,塔身是八角型,外觀看是五層樓閣,內部實際是九層。全部為木結構,形體龐大,宏偉壯觀。
遼三彩羅漢像105公分 大都會博物館 羅漢進入沉思的精神狀態,緊鎖的雙眉下,有著堅毅深邃的眼神,抿合的嘴唇。刻劃出滄桑持戒嚴謹的修行個性。
羅漢像 遼代 陶器 高110公分 英國大英博物館 表現中年僧人禪坐,睿智深沈的形象,作風寫實。
羅漢像 遼代 陶器 高117公分美國賓州大學博物館 羅漢像 遼代 陶器 高117公分美國納爾遜藝術陳列館
遼代佛像 金銅 高20.7公分 遼代阿彌陀佛像 金銅
女真族建立金朝(1115~1234年),女真族在開國以前,就流行佛教信仰。滅掉遼朝,又繼承了遼代的佛教風尚,金代佛教藝術繼承遼代的特色。主要在建築、雕塑和壁畫等方面。大同善化寺大雄寶殿內兩側,彩塑二十四諸天神像(1128-43年),個個英姿煥發,儀態端莊,精美細緻。女真族建立金朝(1115~1234年),女真族在開國以前,就流行佛教信仰。滅掉遼朝,又繼承了遼代的佛教風尚,金代佛教藝術繼承遼代的特色。主要在建築、雕塑和壁畫等方面。大同善化寺大雄寶殿內兩側,彩塑二十四諸天神像(1128-43年),個個英姿煥發,儀態端莊,精美細緻。
諸天神像 彩塑金代(1128-43年) 大同善化寺大雄寶殿兩側,二十四諸天神像,個個英姿煥發,儀態端莊,精巧細緻。
菩薩立像 金代彩塑 高445公分 大同善化寺 帝釋天像 金代彩塑 高375公分 大同善化寺
觀音菩薩立像 金代(1195年) 山西 木刻 高190.5公分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觀音菩薩立像 金代木刻 高184公分 納爾遜藝術館
西夏佛教藝術 西夏王朝(1038~1227年)是以黨項族為主體,並與宋、遼(後為金)三足鼎立達190年。 西夏地處宋朝和吐蕃之間,佛教盛行,翻譯了大量藏文密宗、佛經,出現了很多帶有藏密風格的繪畫,並與中原繪畫藝術相融合並加以創新,逐步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西夏繪畫。從其繪畫的風格上來看,受中原傳統繪畫的影響,又受吐蕃佛畫的影響。
雙頭佛像 泥塑西夏13世紀 高62公分 兩個面容端祥佛頭,同塑在一個佛身上。相傳:兩個貧窮而虔誠佛教徒,共造一尊佛,佛慈悲而現雙身,以滿足二人造佛的心願。
水月觀音 西夏榆林窟第2窟 水月觀音通常是坐在岩石或蓮花座上,觀看水中之月,以水中之月來比喻佛法色空的義理。
西夏水月觀音像榆林窟第2窟 水月觀音是中國藝術家依據華嚴經入法界品,所描述觀世音菩薩,說法道場,南海普陀山,山水流泉,風景優美,所創作出來。
普賢變(局部)西夏榆林窟3窟西壁 菩薩面容柔美端莊,乘坐於白象背上之蓮花座上,溫柔婉約的神態,使人產生敬仰之情。線描細膩流衣物華麗獨特,線條細密流暢,色彩淡雅柔和,堪稱西夏佛畫中的精品。
阿彌陀佛三尊來迎圖西夏12世紀 棉布 高142.5*105.5公分 阿彌陀佛白毫放光明,觀音、勢至菩薩手持金蓮台,引接下方合掌端坐的僧人,化生童子,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阿彌陀佛三尊來迎圖西夏12世紀末 亞麻布 高85*63.8公分 阿彌陀佛白毫放光明,觀音勢至菩薩手持金蓮台,引接下方合掌的往生者,成化生童子,往生西方淨土。
阿彌陀佛來迎圖西夏12世紀 高125公分 阿彌陀佛白毫放光明,引接下方合掌持香爐的信眾,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普賢菩薩西夏12世紀 絲布高96*60公分 此幅為典型西夏漢式佛畫卷軸。
大勢至菩薩像 西夏10~13世紀絹畫 黑水城古蹟俄羅斯冬宮博物館
阿彌陀佛淨土畫西夏13世紀 高76公分 阿彌陀佛在說法,觀音勢至菩薩端坐兩旁,上方有十如來。下方蓮池九個蓮台,上有化生童子,周圍有吉祥鳥在和鳴。此幅為典型西夏佛畫珍品。
藥師佛 西夏 12~13世紀 唐卡 高111公分 藥師佛與日光菩薩、月光菩薩。
藥師佛 西夏 12~13世紀 唐卡 高121公分 藥師佛與日光菩薩、月光菩薩。
雲南大理國佛教藝術 約當唐宋之際,在我國西南邊疆的雲南省,先後成立了南詔(653~902)和大理(938~1254)兩個與唐宋分庭抗禮的王朝。大理國帝室崇佛,廿二位國主中有九位出家,並以僧道為官,上行下效,佛法昌隆。佛教宗派以密教為主,受到中原內地很大的影響,並吸收道教神祗和當地的本主崇拜。觀音信仰特別盛行,觀音圖像眾多,和毗鄰的東南亞亦往來頻繁,造像風格多變,形成富地方性色彩的宗教藝術。
此畫卷乃出自大理國畫師張勝溫之手。全卷繪製嚴謹,敷色塗金精整。共分三段,每段均以隔水分隔。第一段畫大理國國王利貞皇帝段智興禮佛圖,第二段畫諸佛、菩薩、天王、護法等,第三段畫十六國王。
宋 大理國描工張勝溫畫梵像 長1636.5公分高30.4公分
阿嵯耶觀音像 大理國 高53公分 據說,南詔時,阿嵯耶觀音東來大理,化為梵僧,濟渡大理國子民;同時,在祂的助祐之下,南詔國兵強國盛,勢力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