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likes | 443 Views
学习研究 全面提升复习效益. 江苏省天一中学 卞志荣. 一、 2010 考纲简单回顾. 1. 江苏高考的命题思想 三个有利于: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江苏省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的原则组织实施. 五大能力为主导:理解、推理、分析综合、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实验与探究能力. 三个注重:科学素养和价值观、联系实际、三维目标. 四个度:信度、效度、区分度、难度.. 2. 高考命题基本特点:.
E N D
学习研究 全面提升复习效益 江苏省天一中学 卞志荣
一、2010考纲简单回顾 1. 江苏高考的命题思想 • 三个有利于: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江苏省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的原则组织实施. • 五大能力为主导:理解、推理、分析综合、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实验与探究能力. • 三个注重:科学素养和价值观、联系实际、三维目标. • 四个度:信度、效度、区分度、难度.
2.高考命题基本特点: • 纵向深入的综合题一定出在必考内容范围内;必考试题一定不会涉及选考范围内的知识;选考模块之间不会相互联系出题;选考试题可能会涉及必考范围内的知识;选做题并不排除出实验题的可能.复习的中心仍然要向必考内容倾斜,选考内容要关注模块内的综合.
二、四市一模试卷简析 • (1)总的难度不大:是否考虑“五严”减课减负,今年小高考比去年难度降低.2009年设定难度系数0.55~0.60之间,实际约为0.50(区分度、难度?0.78) • (2)注重基础性:模型经典,情景清晰,立足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 (3)突出主干性:“冷”点知识几乎没有、“热”点知识很“热”.力与运动、电路、电场、磁场、电磁感应等. • (4)体现探究性:实验紧贴新课标要求,“探究”与“猜想”贯穿全题.探究“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探究布朗运动的内外因. • (5)强调思维方法:1.等效替代,10.控制变量法及设计;转换法(a-1/M转换t2-m或h-1/t2);图象探究规律的研究方法:化曲为直转换 • 12(A)布朗的归纳研究思想. • (6)重点考查学生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能力:5.极值法,15.微元法 • (7)考查学生归纳总结、评价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的弱点10(5)归纳不出,表达不清,11(3)知道意思,但表达不准, 12(A)(2) 不知道说啥?
(5)强调思维方法:1.等效替代,10.控制变量法及设计;转换法(a-1/M转换t2-m或h-1/t2);图象探究规律的研究方法:化曲为直转12(A)布朗的归纳研究思想.(5)强调思维方法:1.等效替代,10.控制变量法及设计;转换法(a-1/M转换t2-m或h-1/t2);图象探究规律的研究方法:化曲为直转12(A)布朗的归纳研究思想. • (6)重点考查学生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能力:5.极值法,15.微元法 • (7)考查学生归纳总结、评价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的弱点10(5)归纳不出,表达不清,11(3)知道意思,但表达不准, 12(A)(2) 不知道说啥?
四市一模得分率统计 • 题号班级 1 2 3 4 5 6 7 8 9 • 高三2班 97.8 97.8 100 100 100 86.7 78.9 82.2 86.4 • 高三12班90.7 96.3 96.3 100 94.4 77.8 78.7 63.0 70.4 • 高三10班97.8 95.6 97.8 95.6 95.6 71.1 73.3 64.4 62.2
班级题号 10 11 12A 12C 13 14 15 均分 高三2班 86.4 93.8 79.1 80.0 92.4 79.8 90.3 104.76 高三12班 71.8 89.8 68.2 69.8 88.6 66.1 75.9 93.77 高三10班69.7 86.2 57.0 57.0 80.4 62.2 56.9 84.34
分析启示: • 1.多选题6.7.8.9得分率偏低,考出了一轮复习的弱点:静力学、静电学、变压器原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这些内容的复习. • 2.单选题得分率高且不同组别差不多,多选题得分率普遍偏低,因此在二轮复习中应强化多选题的训练和作答技巧练习. • 3.第10题力学探究实验题得分不算高,且好、中、差生得分明显不同,反映这类题具有很好的甄别功能,且符合新课改要求,因此要引起足够重视. • 4.选修模块试题容易但得分率较低,启示:近代物理回归课本
5.实验结论的归纳和语言表达明显不足,考出了学生的弱点,启示:要让学生敢说、会说、能说、多说。避免教师一言堂。5.实验结论的归纳和语言表达明显不足,考出了学生的弱点,启示:要让学生敢说、会说、能说、多说。避免教师一言堂。 • 6.14题在计算题中得分最低,也是全卷中得分较低的.主要问题出在周期性和坐标表示,说明研究问题的习惯、意识(能力具备)有待改善.
7.15题压轴题(有没有压住?)学生卡在第(2)问微元法的应用,连带第(3)问无时间或认为比第(2)还难而放弃.从得分率统计上可以看出:物生56.9,物化(普)75.9,物化(强)90.3,区分度好,好、中、差生得分率相差大约20个百分点,可见,江苏高考从06~09连续4年压轴题都落在电磁感应背景下的微元法应用有其原因.我猜测原因有五:①重要研究方法(化曲为直、化变为不变)②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五大能力之一)③得分率低④区分度好(选拔功能强)⑤重点且切人点好(安培力是变力).启示:①连续考了4年,10年还会考吗?09年的今天不是同样的想法:连续考了3年,09年还会考吗?不是真的考了吗? ②不管怎样我觉得还是要讲,况且现在高中数学微积分又学了.态度:听懂了就懂了,听不懂了就不懂了.(分层)其实,此法还算简单......
二轮复习思路和想法 • 引言 • “一轮看态度”,“二轮看水平”
一、突出一点“学习研究” 试题研究: 历年高考试题——找共性; 近期试题——找趋势; 相同考点考题——找变化; 不同模式试题——找差异; 外地试题——找信息
二、做实“两件小事” • 小事情,大智慧. • 1.精编、精选试题-----拿来主义是快活的,但是结果注定是痛苦的. 训练题的质量决定着训练的效度. • 2.练习再纠错
三、攻克“三个高地” • 1.课堂管理(易忽视) • 2.师生情感(非智力因素,高考 增长点)(看不见) • 3.补差工作(累心)
四、落实“四个环节” • 备课、上课、批改、集体备课 • “四精四毕”精备、精讲、精选、精练;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 • “三注重”即注重知识与技能、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
创造性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矛盾,反思、总结,寻求理论支持,解决上升.创造性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矛盾,反思、总结,寻求理论支持,解决上升.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与好书为伴,与幸福同行
1.二轮复习首先应思考而且必须思考的问题 • 主要任务:解决高考要求范围内学生还没有掌握的问题, • 根本目标: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 着眼点:知识的整合,方法的提炼与归纳,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 切入点:一轮复习过程中学生还存在的问题. • 落脚点:使学生适应高考,掌握临场作答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2.合理划分复习专题,严格制定复习计划,复习计划要具体到专题和课时,避免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杜绝教学的随意性.2.合理划分复习专题,严格制定复习计划,复习计划要具体到专题和课时,避免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杜绝教学的随意性. • 3.优化课型,细化环节.二轮复习的主要课型是“专题复习课”和“拓展讲评课”,要通过细化个人备课,严格教学设计,充分挖掘课型功能,提高迎考复习的效益.
(1)专题复习课.要以提升学生的横向整合能力立意为主,兼顾对知识的综合应用与拓展.(1)专题复习课.要以提升学生的横向整合能力立意为主,兼顾对知识的综合应用与拓展.
(2)拓展讲评课. • 讲什么?什么时候讲?怎么讲? • ①讲试卷反映出来的知识缺陷;讲学生解题时的思维障碍点;讲解题规范;讲练习或考试出现的新问题(新思路,巧方法);讲对学科知识与方法的认知误区等.做到:会的不讲,听不懂的不讲,易错的反复讲,重点的常讲,次要的少讲,坚决杜绝满堂讲. • ②每节课中学生的最佳思维时间——每节课的前1/3. • ③绝对不是把正确答案陈述一边或板演一下.
(3)实验复习课,要以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创新探究能力立意为主.(3)实验复习课,要以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创新探究能力立意为主. • 实验复习的原则是:理解实验原理要体现在会迁移设计上;正确选用实验器材要体现在功能和使用上;掌握实验方法要体现在会排除故障上;学会数据处理要体现在定量上;误差分析要体现在如何控制上;探究应用要体现不同实验原理的整合和实验方法的迁移上.案例:
4.深化集体备课,整合群体优势,努力提高学科整体教学水平.4.深化集体备课,整合群体优势,努力提高学科整体教学水平. • 集体备课主要是解决复习策略和计划安排问题,即解决“从学生角度看目前还存在什么问题,什么原因导致仍然存在这些问题,应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从学科能力考查看需要练什么、怎么练、练到什么程度;从教师功能发挥看需要讲什么、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分几个专题,各专题的能力指向是什么,每个专题用多少时间”等四大问题。
五、做到“五个转变” • 1.变介绍方法为选择方法,突出解法的发现和运用. • 2.变全面覆盖为重点讲练,突出高考“热点”问题. • 3.变以量为主为以质取胜,突出讲练落实. • . • 4.变以“补弱”为主为“扬长补弱”并举,突出因材施教. • 5.变教师讲为学生讲、练,突出学生思维过程.
六、克服“六种偏向” • 1.克服难题过多,起点过高. • 2.克服短平快,不求实际效果. • 3.克服简单重复,不求思维深度发展. • 4.克服喜新厌旧,厚此薄彼。 • 5.克服课堂潇洒,课后骂娘现象. • 6.克服高原现象.
祝愿大家 在学习中体会收获快乐! 联系电话(0510)88223233 邮箱:jswxtybz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