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0 likes | 1.46k Views
校園緊急傷病的處理. 財團法人彰化基督教醫院 急診醫學部 張進富 醫師. 心肺復甦術 異物哽塞 氣喘 過度換氣症候群 癲癇 中毒. 顱內出血 腸病毒 中暑. 演講大綱. 200 5 心肺復甦術. 0. 5. 腦細胞缺氧超過 4-6 分鐘, 細胞就會永久的壞死 呼叫119或 EMT 人員到來幾乎都會超過4分鐘 要達到如此快速的施救, 必須看到的人立刻做才來得及. 無 CPR ,每分鐘下降 6-7%. CPR ,每分鐘下降 3-4%. 若路人提供 CPR ,可緩慢患者死亡的速度,每分鐘只下降 3-4%. 生 存 之 鏈.
E N D
校園緊急傷病的處理 財團法人彰化基督教醫院 急診醫學部 張進富 醫師
心肺復甦術 異物哽塞 氣喘 過度換氣症候群 癲癇 中毒 顱內出血 腸病毒 中暑 演講大綱
0 5 • 腦細胞缺氧超過4-6分鐘, 細胞就會永久的壞死 • 呼叫119或EMT人員到來幾乎都會超過4分鐘 • 要達到如此快速的施救, 必須看到的人立刻做才來得及
無CPR,每分鐘下降6-7% CPR,每分鐘下降3-4% 若路人提供CPR,可緩慢患者死亡的速度,每分鐘只下降3-4%
生 存 之 鏈 儘早 儘早 儘早 儘早 求救 心肺復甦術 去顫電擊 高級醫療照護
重大改變(1) 1.“Phone fast ”(快電召援)成人溺水、外傷、藥物中毒及<8歲先CPR 2分鐘(5 cycles)後,儘快打電話 2.壓額抬下巴的方式適用於所有患者,包含外傷患者。 3.評估呼吸約5~10秒,不可超過10秒。
重大改變(2) 4.給人工呼吸前的吸氣為一般即可,毋須深呼吸。 5.每一口氣約1秒,並可見胸部明顯起伏。 6.當胸部無起伏時,再以壓額抬下巴方式打開呼吸道,並給第二口氣。 7.不要確認循環,立即進入壓-吹週期。
重大改變(3) 8.不可只給人工呼吸,而不施行壓胸動作。(沒有呼吸的患者) 9.所有患者都採30:2的壓-吹比率 10.先CPR 2分鐘再連結AED使用 11.懷疑異物哽塞時,只問”你哽到了嗎” 30 2
Adult Basic Life Support (ABLS) 叫-----叫-----A-----B-----C Early Access (及早救援) Early Defibrillation (及早電擊) Early CPR (及早CPR) Early Advanced Care (及早進一步 照護) 心室顫動(VF)成功復甦的關鍵
成人心肺復甦術流程 評估現場安全: • 將患者移到平坦的地面,擺成仰臥,注意固定頸部 • 施救者的安全 手套.口罩.護目鏡等
叫-檢查意識 輕拍肩膀,叫“先生!先生!(或小姐!小 姐!)你好嗎?” 意識分四級:1.意識清醒 A 2.對叫有反應 V 3.對痛有反應 P 4.意識昏迷 U
叫-求救 • 請幫我打“119”或自己先打 以下情況例外,先CPR二分鐘 1 成人溺水 2 外傷 3 藥物中毒 4 小孩(<8y)
A-打開呼吸道 • 壓額抬下巴 (非外傷患者):一手掌跟部壓前額,另一手食,中指抬下巴勿壓迫軟組織 • 下巴上舉法(疑似外傷患者):提起下額角,用拇指推開緊閉之唇,勿抬頭使頸部過度伸張 • 壓額抬下巴的方式適用於所有患者,包含外傷患者。 勿壓軟組織
Pre-B評估呼吸 • 看-胸部起伏 • 聽-呼吸聲 • 感覺-氣吹到臉上 約10秒 維持呼吸道打開的姿勢 成人於心跳停止前幾分鐘, 會出現瀕死喘息狀, 應視為無呼吸狀態 所以成人檢查呼吸需強調為是否有正常之呼吸
B-人工呼吸 • 口對口 • 口對面罩 1.給人工呼吸前的吸氣為一般即可,毋須深呼吸。 2.每一口氣約1秒 3.可以明顯看到胸部起伏 4.如有人幫忙,可壓環狀軟骨
C-心外按摩(1) 胸部按壓的重要角色 • 強調有效的胸部按壓 • 當胸部按壓停止,血液流動也停止,限制壓胸的中斷,可提高 • 存活率。﹝搬動病患、電擊、急救者換手等﹞ • 重新按壓時,要等上連壓多下之後才能再次造成冠狀動脈灌流 • 壓力的增加與血液前進的流動。 • 鬆弛時要完全解放,讓胸部彈回原狀,可增加靜脈回流,下一 • 次壓胸時,可增加心臟輸出量。 • 每二分鐘換人壓胸,以維持高 • 品質的胸部按壓。
C-心外按摩(2) • 手掌根重疊於兩乳連線的胸骨上 • 兩手肘關節打直(肩,肘,腕關節 呈一直線) • 兩膝靠近患者跪地,打開與肩同寬 • 以身體重量垂直下壓,壓力平均, 不可使用瞬間力量 • 速率100次/分 • 深度4-5公分(約胸壁厚度1/3) • 心外按摩與人工呼吸比率, 不論單人或雙人均為30:2
暫停時機 1.自動體外去顫器(AED)到來 2.患者已有活動 3.專家抵達
CPR常見錯誤(1) CPR結果不佳 • 有目擊者的院外心臟停止,只有三分之一的案例有民眾開始實行心肺復甦術。 • 旁觀者(bystander)不願意對陌生人做CPR • CPR步驟太多,太複雜,不容易記住與回憶 解決的方法:簡化CPR
CPR常見錯誤(2) CPR操作不佳 • 實行心肺復甦術時,通常操作不紮實 • 壓胸常犯的錯誤:太慢、太淺、中斷太多 • 解決: • 強調有效的胸部按壓 • 壓胸時要夠快, 夠深 • 鬆弛時, 要讓胸部彈回原位 • 限制胸部按壓的中斷
CPR常見錯誤(3) • 通氣不對 • 通氣常犯的錯誤: • 1.打開呼吸道姿勢不佳 • 2.給人工呼吸時,沒注意胸部 • 是否有起伏 • 3.有氣管內管時,人工呼吸給 • 了太多、太快
復甦姿勢原則 • 病患姿勢以接近側躺為 原則,頭部姿勢要能讓 口中分泌物流出 • 病患的姿勢必須很穩定 • 不可造成胸部壓迫,影響 換氣 • 必須讓病患能再穩定且安 全的轉回平躺 • 很好觀察和評估呼吸道 • 本姿勢不會造成患者的傷害
心肌梗塞的症狀 • 老年人、婦女、或糖尿病人的症狀較不明顯 • 胸前很緊壓迫性痛,可能傳到頸、上臂、背部或下巴。可能併有呼吸急促、心悸、冷汗、噁心及嘔吐等症狀 • 令患者坐或躺5分鐘仍感不適,就應通知119
只要符合下列三件事,後就要趕快送醫: • .有症狀 • .令患者坐下或躺下 • .五分鐘後病患仍不舒服 • 儘早送到醫院施打血栓溶劑或進行冠狀動脈擴張術等再灌流治療
中風 • 75%缺血性,25%出血性 • 中風測試: 下列任一項異常,則中風的機會有72% • 微笑測試 • 舉手測試 • 講一句話
中風檢查 微笑測試 舉手測試
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 • 有冠心症的家族史 • 高血壓 • 高膽固醇 • 糖尿病 • 抽煙
呼吸道異物阻塞三部曲 • 呼吸道異物阻塞之表徵:以雙手掐住 脖子,狀似痛苦,睜大眼睛,臉潮紅 • 部分阻塞:病人會不停的咳嗽,須密 切的觀察,鼓勵病人咳嗽,直到將異 物咳出或病況變嚴重 • 完全阻塞:如咳聲漸弱或無法出聲, 表示異物已無法出來,則開始用哈姆 立克法急救 • 失去意識:當病人不支倒地時,則以 平躺姿勢求救及施行心肺復甦術流程
哈姆立克急救術 • 腹戳法 站在病人身後,一腳往前置於病人兩腳中間成弓箭步,以雙手環繞病人腰部,右手握拳虎口向內,置於病人肚臍上方,左手抱住右手,以兩手之力一齊向上向內壓迫,直到異物出來為止。
嬰兒拍背壓胸法 壓胸五次 背擊五次 喪失意識時則施行心肺復甦術
嬰幼兒液體嗆到 以嘴巴吸口鼻
小兒氣喘 • 在台灣的氣喘兒盛行率已逐年上升,目前已經是百分之十至十七,與歐美工業化國家不相上下。 • 發病時間亦有不同,大部份氣喘兒發病於八歲,一半在三歲前即已發病。青春期前,男孩發病率為女孩的一點五至三倍。 • 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的氣喘兒有過敏體質,與過敏性鼻炎及異位性皮膚炎有共通的遺傳基礎,因此有過敏體質的父母其幼兒較有氣喘傾向
過敏原 • 過敏原以居家灰塵塵瞞為最常見(佔過敏因素中90.5%)蟑螂、黴菌亦為常見之過敏原。 • 氣喘兒的肺部氣道相當敏感、常因接觸一些事物造成發炎而誘導發作,如;感冒、運動、冷空氣、二手煙、空氣污染(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鉛等)灰塵、情緒、過敏及寵物。 • 導致氣喘的誘因且相當複雜,很少是單一因素,百分之八十的病兒乃因生理誘因(如氣溫遽變、冷氣房、陰天、低氣溫、下雨、颱風之前等)而發作。
氣喘的治療 一、很多醫師的處方藥物可以預防或舒解氣喘徵候。如 Intal 或吸入型類固醇等「抗發炎預防藥物」。 二、學習如何在你的家中、學校或室外避免引起氣喘惡化的誘因。 三、病童可以用簡單的「尖峰吐氣流量計」(又稱氣喘兒的溫度計)隨時在家中得知肺部情況的好壞。 四、參加氣喘衛教班,或請教專門醫師,自我教育有關藥物、如支氣管擴張劑或其他方法,藉以認識及控制急性發作,可因而減少急診次數和住院。
緊急就醫的情況 (一)給予藥物後,症狀仍無改善。 (二)呼吸困難;胸部及頸部起伏變大, 肩部上提。 (三)走路或說話困難,兒童則無法遊戲。(四)尖峰吐氣流量下降,而且經治療無法 改善,一天發作次數超過三次。
過度換氣症候群 • 心理因素導致呼吸困難 • 反覆性的非運動性呼吸困難 • 主訴呼吸困難、胸悶、窒息感 • 噁心、頭暈、手指或嘴巴麻木、視力模糊 • 病人常需要深呼吸 因基測緊張引起
緊急處置 • 安撫病童,以〝吐大氣〞的方式減壓 • 以塑膠袋先裝入空氣,罩住病童口鼻約五分鐘,離開一分鐘後再重複 • 與家人共同尋找壓力的來源 • 作息規律、運動以增加抗壓性 • 尋求心理或精神醫師的協助
癲癇 • 突發性身體不自主的姿勢或抖動 • 發作時常失去意識、眼睛上吊、呼吸停止、口吐白沫、嘴唇發紺 • 不完全是遺傳,1/3為懷孕與生產的因素,1/3為後天創傷、感染等因素
緊急處置 • 移動週邊的物品,避免病童受傷 • 檢查病人,必要時再移至安全且安靜處 • 保持呼吸道通暢,若已牙關緊閉,勿強行置入壓舌板 • 發作後檢查呼吸,沒有恢復呼吸時才施行人工呼吸 • 保持冷靜仔細觀察必要時送醫 • 不要強力壓制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