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k likes | 3.31k Views
自动控制 系统. 电气工程系 张和生. 绪论. 自动控制系统的几个概念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研究自动控制系统的方法 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连接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概念. 一.自动控制系统的几个概念. 1.自动控制 在无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使被控对象的某一物理量自动地按预定的规律进行。 2.系统 研究自动控制共同规律的技术科学。. 一.自动控制系统的几个概念. 3. 自动控制系统 能够对被控对象的工作状态进行自动控制的系统。 4. 自动控制理论 研究自动控制共同规律的技术科学。.
E N D
自动控制系统 电气工程系 张和生
绪论 • 自动控制系统的几个概念 •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 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 研究自动控制系统的方法 • 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连接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概念
一.自动控制系统的几个概念 • 1.自动控制 • 在无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使被控对象的某一物理量自动地按预定的规律进行。 • 2.系统 • 研究自动控制共同规律的技术科学。
一.自动控制系统的几个概念 • 3.自动控制系统 • 能够对被控对象的工作状态进行自动控制的系统。 • 4.自动控制理论 • 研究自动控制共同规律的技术科学。
一.自动控制系统的几个概念 • 5.拖动 • 应用各种原动机使生产机械产生运动,以完成一定的生产。 • 6.电力拖动 • 用各种电机作为原动机的拖动方式。
二.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 1.按输入量变化的规律 • ①恒值控制系统 • 特点:系统的输入量是恒值,并要求系统的输出量相应保持恒值。 • 例子:自动调速系统、恒温控制系统、恒压、恒流系统
二.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 ②随动系统 • 特点:系统的输入量是变化的,并要求系统的输出量跟随输入量的变化。 • 例子:刀架跟随系统、火炮控制系统、雷达导引系统、机器人控制系统。
二.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 ③过程控制系统 • 特点:对生产过程自动提供一定的外界条件,例如:温度、压力、流量、粘度、浓度等参量保持恒定或按一定的程序变化。对其中的每一局部,可以是随动系统,也可以是恒值系统。 • 例子:化工厂控制系统。
二.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 2.按数学模型分类 • 数学模型 • 描述系统内部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 静态模型 • 变量各阶导数为零的条件下。
二.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 ①线性系统 • 定义:数学模型为线性微分方程式的控制系统。 • 特点: • a.系统的输入量与输出量之间关系是线性 • b.各环节和系统均可用线性微分。 • c.可用叠加原理和拉氏变换。
二.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 ②非线性系统 • 定义:数学模型为非线性微分方程式的控制系统。 • 特点: • 系统中有非线性环节。
二.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 3.按系统传输信号对时间的关系分类 • ①连续控制系统 • 特点:控制作用的信号是连续量或模拟量。 • 例子:调速系统、随动系统。 • 数学模型用微分方程描述
二.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 ②离散控制系统 • 特点:控制作用的信号是断续量或数字量或采样数据量。 • 例子:计算机控制系统。 • 数学模型用差分方程描述
二.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 4.按系统有无反馈环节分类 • ①开环控制系统 • ②闭环控制系统
输出量 给定 元件 参数 串联 校正 装置 放大 元件 执行 机构 被控 对象 反馈校正装置 测量装置 三.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功能 信号的传递、加工和比较。
四.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 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包含: • 稳定性、稳态特性、动态特性 • 稳定性:系统的首要条件 • 稳态特性:稳态误差 • 动态特性:动态跟随特性, 动态抗扰特性
定性分析 建立数学模型 定性分析 对系统校正 N 满意? Y 工程实践 五.研究自动控制系统的方法 • 定性分析 • 建立数学模型 • 定量分析 • 对系统校正 • 工程实践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 先修课程 • 电机学、自控原理、电子技术 • 后续课程 • 计算机控制系统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 主要内容 • 直流电机自动控制系统 • 交流电机自动控制系统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 要求 • 1.掌握基本的理论、分析方法、和典型的应用 • 2.学习本课程的思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在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上有提高。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 如何学好本课程 • 1.复习+综合 • 2.学习做读书报告
七.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概念 • 从本质上讲,计算机控制系统包括: • 1.实时数据采集 • 2.实时决策 • 3.实时控制
七.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概念 • 计算机控制系统分类: • 1.联机在线方式 • 2.脱机离线方式
七.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概念 • 实时的概念: • 信号的输入、计算和输出都要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 • 计算机对输入信息以足够快的速度进行处理,并在一定的时间内做出相应。
第六章 交流调速引导 • 异步电机的特点: • 高阶、非线性、多变量 • 异步电机的调速: • n= n1(1-s)=60f1 (1-s)/p • n---转子转速 n1---旋转主磁通的转速 • s---转差频率 p---定子绕组的极对数 • s=f(U1 、r1、x1σ、r2’、 x2 σ’ )
§6.1交流调速系统的基本类型 • 一.常见分类 • 降电压调整 • 电磁转差离合器调速 • 绕线转子异步电机转子串电阻调速 • 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串级调速 • 变极对数调速 • 变频调速
§6.1交流调速系统的基本类型 • 二.从定子传入转子的电磁功率 • P2=(1-S) Pm-----拖动负载的有效功率 • Ps =S Pm--------转差功率(转子铜耗) • 1.转差功率消耗型 • Ps转成热能形式 • 降电压调整 • 电磁转差离合交调速 • 绕线转子异步电机转子串电阻调速
§6.1交流调速系统的基本类型 • 2.转差功率回馈型 • Ps一部分被消耗掉,大部分通过变流装置回 馈电网或转化为机械能予以利用。 • 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串级调速
§6.1交流调速系统的基本类型 • 3.转差功率不变型 • 转子铜耗不可避免,无论转速高低, 转差功率的消耗基本不变。 • 效率最高。 • 变极对数只能有极调速,应用场合有限。 • 变频调速最有发展前途
x1σ r2’ x2 σ’ r1 Im=-I2’ I1 rm (1-s)r2’ s U1 Im xm §6.2 闭环控制的交流变压调速系统 • 异步电机模型
σ1x1σ σ12r2’ σ12x2 σ’ σ1r1 I1 -I2’’ =I2’ / σ1 r1 σ12(1-s)r2’ s x1σ U1 Im rm σ1=1+ x1σ /x2σ xm 异步电机模型
异步电机机械特性 当电机电路参数不变时,在一定转速下,转矩正比于电压的平方
一:异步电动机改变电压时的机械特性 • 根据电机学原理,并假设: • (1)忽略空间和时间的谐波。 • (2)忽略磁饱和。 • (3)忽略铁损。 • σ1=1+ x1σ /x2σ = 1
一:异步电动机改变电压时的机械特性 • 异步电机在不同的电压下的机械特性。 • 高转子电阻电机在不同电压下的机械特性。
M Un* Uct ASR TG 二 闭环控制的变压调速系统及其静特性 • 变压调速 • D 小。 • 高转子电阻电机的机械特性软。 • D=2以上时用带转速反馈的闭环控制系统
第七章异步电机变压变频调速系统(VVVF) -------转差功率不变型调速系统
§7-1变频调速的基本控制方式 • 电机调速时希望磁通量Φm为额定值不变 • 三相异步机每相电势 • Eg=4.44f1N1KN1Φm • f1------定子频率 • KN1---基波绕组系数 • N1-----定子每相绕组串联匝数 • Φm ----每极气隙磁通量(Wb)
一.基频以下调速 • f1从额定f1n向下调。 • 要求: Eg /f1 =常数。 • 因为E不易控制,当E较大时,忽略定子绕组的漏感压降 U1 =Eg • U1 /f1 =常数 • 低频时,x1σ大,不能忽略 • 所以U1 需提高。
二.基频以上调速 • 频率从f1n上升, U1只能升到U1n (额定电压)。 • 迫使Φm下降。 • 相当与直流电机弱磁升速 • 变频调速控制特性(P198)
§ 7-2 静止式变频装置 • 间接变频 AC-DC-AC • 直接变频 AC—AC
一:间接变频装置(AC-DC-AC) • 可控整流器变压 • 调压调频在两个环节上进行 • U1/F1较低时,电网端功率因数低 • 输出谐波大 • 2. 不控整流、斩波调压。逆变器变压 • 电网输入功率高 输出仍有谐波 • 3. 不控整流、PWM变压变频 • 电网功率因数高 谐波减少
二:直接变频装置(AC-AC) • 交交变频 • 周波变换
三:电压源和电流源变频器 • 1.电压源 输出电压阶梯波、矩形波。 • 2 电流源 输出电流矩形波、阶梯波。 • 根本区别:用什么储能元件缓冲无功能量
三:电压源和电流源变频器 • 电压源变频器: • AC—DC — AC变频器中中间直流环节主要采用大电容滤波时,直流电压波形平直。理想情况下是一内阻抗为零的恒压源,输出交流电压是矩形波或阶梯波 • 电流源变频器 • AC—DC—AC变频器中中间直流环节采用大电感滤波时,直流回路中的电流波形比较平直。对负载来说是一个恒流源。 • 因为电机是感性负载,功率因数不会等于1.0, 所以中间直流环节与电动机之间总存在无功功率的交换。
§ 7-3 SPWM逆变器 • 电压频率协调控制 • 若整流器可控,则 • (1)两个可控功率环节---复杂。 • (2)中间环节大电感、大电容、系统动态响应缓慢。 • (3)整流器可控,功率因数(供电)随频率下降而变差,并产生高次谐波电流。 • (4) 输出为六阶梯波 • 1964年 德 A.schonung 提出PWM。
§ 7-3 SPWM逆变器 • PWM方法 • 控制逆变器功率开关器件导通或断开,其输出端即获一系列宽度不等的矩形脉冲波形,从而决定开关动作的顺序和时间分配规律的控制方法。 • 改变矩形脉冲宽度----逆变器输出交流基波电压幅值。 • 改变调制周期---逆变器输出交流基波电压频率。
§ 7-3 SPWM逆变器 • 特点: • (1)只有一个可控功率环节。 • (2)用不可控整流器,使电网功率因数与逆变器输出电压大小无关而接近1。 • (3)调频同时调压,与中间直流环节的元件参数无关,加快了系统的动态响应。 • (4)输出电压波形好,能抑制或消除低次谐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