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9

第 十 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 关系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 十 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 关系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节 两个军事集团的形成. 一、 19 世纪末复杂的国际关系与列强争夺. 1 、德国的崛起及其扩张政策 普法战争,德法矛盾,俾斯麦的大陆政策,德俄 奥 “ 三皇同盟 ” 2 、俄国的野心及其落后地位 克里米亚战争与奥斯曼遗产瓜分中的失败,与德法英的微妙关系 3 、法国的败落及其外交窘境 拿破仑战争和普法战争的失败,德国的威胁,与英俄的复杂关系 4 、英国的光荣孤立政策及其改变 工业和海上霸权,维也纳会议后与德法俄的特殊关系,光荣孤立 5 、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门户开放政策,美西战争

gage-hall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十 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 关系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关系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2. 第一节 两个军事集团的形成

  3. 一、19世纪末复杂的国际关系与列强争夺 1、德国的崛起及其扩张政策 普法战争,德法矛盾,俾斯麦的大陆政策,德俄奥“三皇同盟” 2、俄国的野心及其落后地位 克里米亚战争与奥斯曼遗产瓜分中的失败,与德法英的微妙关系 3、法国的败落及其外交窘境 拿破仑战争和普法战争的失败,德国的威胁,与英俄的复杂关系 4、英国的光荣孤立政策及其改变 工业和海上霸权,维也纳会议后与德法俄的特殊关系,光荣孤立 5、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门户开放政策,美西战争 华盛顿以来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世界第一强国地位的到来 6、日本摆脱落后局面及其扩张野心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发展,脱亚入欧政策,扩张野心 7、其他国家的境况及其外交选择(奥匈帝国,意大利)

  4. 奥匈帝国国旗

  5. 奥匈帝国国徽

  6. 奥匈帝国 奥匈帝国是1867年至1918年间的一个“二元君主国”,首府设在维也纳,是当时仅次于俄罗斯帝国的欧洲第二大国,1866年的普奥战争迫使它退出德意志邦联,同时匈牙利对维也纳的统治也非常不满,匈牙利对奥地利的统治不满出于多种原因,其中之一是奥地利在俄罗斯帝国的支持下对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镇压。奥匈帝国的领土内包括现在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原南斯拉夫境内各国,以及波兰和意大利的部分领土。

  7. 三皇同盟 1873年,俄国沙皇与奥匈帝国皇帝签订协定,双方协商解决冲突问题,遭到第三国进攻时一致行动。德皇后加入,史称“三皇同盟” 三皇同盟本质上是由俾斯麦组织、德国为防止两线作战,针对法国而形成的,但三国始终同床异梦

  8. 二、三国同盟的形成 1、1879年德奥同盟 2、1882年意大利加入德奥同盟 3、1883年,罗马尼亚成为三国同盟成员 4、一战开始后土耳其、保加利亚参加同盟国对协约国作战,意大利和罗马尼亚参加协约国对同盟国作战 5、三国同盟的针对性:俄国、法国

  9. 德奥同盟 1879年10月11日,德国与奥匈帝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主要内容有:缔约一方受到俄国攻击时,另一方以全部武力予以支援,不得单独媾和;如果缔约一方受到俄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攻击,另一方保持善意中立。

  10. 意大利加入德奥同盟 1881年,法国占领突尼斯,意大利早就垂涎这个国家,为此仇恨法国,俾斯麦乘机拉拢意大利,1882年5月签订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规定:如果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德、奥予以全力支援;如果德国遭到法国攻击,意大利则给德国同样的支援;奥匈则全力阻止俄国参加法国方面作战。

  11. 三、三国协约的形成 1、1887年《再保险条约》及其终止 2、1894年法俄协约 3、1904年英法协约 4、1907年英俄协约 5、20世纪初,两个军事集团已经形成,国际危机不断出现,局部战争不断发生,世界大战日益临近。

  12. 法俄协约 1891年,法俄缔结协约,一旦发生战争,双方互相协商采取的立场和态度,但还没有军事同盟性质。1892年,双方签订“军事协定草案”,1893年底和1894年初,双方互换外交文件确认了该协定,其中规定:法俄任何一方受到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的进攻,另一方都要以全部军力帮助。这是三国协约军事集团的基础。

  13. 英法协约 1、20世纪初英国放弃“光荣的孤立”政策 2、1902年“英日同盟”的建立 3、1904年英法协约签订,规定:双方承认和调整了在亚非的殖民地利益,即在殖民地问题上双方要“忠心协力”,故称“协约国”

  14. 英俄协约 1、俄国在1904年日俄战争中的失败 2、1907年英俄协约签定,双方相互承认海外殖民地的利益,特别是对中国西藏问题。英俄协约与英法协约一样,主要是针对殖民地问题,这两个协约都没有军事协定性质,主要是英国不想承担军事义务。

  15. 第二节、一战前千变万化的国际形势 一、国际危机 1、1905-1908年3次摩洛哥危机 2、1908-1909年波斯尼亚危机 3、1911年意土战争 4、1912-1913年两次巴尔干战争 二、海牙和平会议 (1)1899年5月—7月,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建立了常设的仲裁法庭,通过了有关战争规则的两个公约。 (2)1907年6月—10月,第二次海牙和会。各国代表都在考虑一旦战争爆发后该如何应付。 三、军备竞赛 (1)军费上升 (2)造舰竞争

  16. 3次摩洛哥危机 第一次:20世纪初,法国统治着摩洛哥的大部分国土,德、英、意、西等国都在摩洛哥有商业活动,德国不甘心法国占领这个地中海上重要的军事基地和铁矿产地,1905年 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的丹吉尔港,发表挑衅性演说,并向美、英、法、西、俄等国照会,指责法国违反了马德里公约(1880年签),并以战争相威胁,由于英国干涉,最后德国做了让步。 第二次:1908年,摩洛哥发生宫廷政变,法国乘机占领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德法关系再度紧张,后达成协议,德国承认发在摩洛哥有“特殊的政治利益”,法国则保障德国在摩洛哥平等的商业利益。 第三次危机:1911年,摩洛哥首都非斯发生人民起义,法国以保护侨民和恢复秩序为借口出兵占领非斯,德国炮舰“豹”号突然开到摩洛哥的阿加迪尔港,后巡洋舰“柏林号”也驶入摩洛哥,法国进退维谷,英国出面干涉后双方达成协议,德国承认法国对摩洛哥的保护权,法国则将法属刚果一小部分殖民地让给德国。

  17. 波斯尼亚危机 1908年,俄国与奥匈帝国达成协议,俄国承认奥匈帝国正式合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奥匈则承认俄国军舰自由出入黑海海峡。但奥匈在德国支持下取得上述利益后俄国却没有得到海峡通过权,塞尔维亚则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被吞并不满,1909年春,奥匈准备对塞尔维亚开战,俄国因军力不足而未敢支持塞尔维亚,此危机以奥匈帝国胜利而结束。

  18. 1911年意土战争 1911年,意大利对土耳其发动战争,土很快战败,根据意土和约,土耳其将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割让被意大利,这两个地方后来合并为利比亚。

  19. 两次巴尔干战争 第一次:1912年,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结盟,后来蒙特内格罗和希腊也加入其中,该同盟在俄国支持下共同反对土耳其而争取独立,1912年阿尔巴尼亚宣告独立,土耳其被迫求和,土耳其在欧洲仅余黑海海峡以西一小块领土。 第二次:在如何分配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从土耳其得来领土时巴尔干各国之间发生战争,结果保加利亚战败。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为民族解放战争,第二次为巴尔干各王朝之间的战争。两次战争均有大国插手。

  20. 第二节、一战前千变万化的国际形势 四、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 1、美西战争(1898年4月—8月) 2、英布战争(1899年10月—1902年) 3、日俄战争(1904年—1905年)

  21. 美西战争 美西战争是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 1898年2月15日,美国派往古巴护侨的军舰“缅因”号在哈瓦那港爆炸,美国遂以此事件为借口,于4月22日对西班牙采取军事行动。在菲律宾战场,美菲军伤亡仅119人,西军伤亡300人,西班牙战败。 在古巴战场,双方均伤亡惨重,西班牙战败。另外,美军还占领了关岛和波多黎各。1898年12月10日,美西两国签订了《巴黎和约》。和约规定: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将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转让美国。

  22. 日俄战争 1904-1905年间,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疯狂推行其侵略中国、吞并朝鲜的“大陆政策”。这样,就同沙皇俄国推行的侵略中国、吞并朝鲜、独占亚洲、称霸太平洋的“远东政策”发生了尖锐矛盾。《马关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引起了沙俄的不满,联合法、德对日施压,最后中国给日本白银3000万两作为“赎辽费”赎回辽东半岛,史称“三国干涉还辽”。不久,沙皇俄国便以“还辽有功”为借口,攫取了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及其支线等特权。1900年,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沙俄乘机出兵占领东北全境,1902年,日本与英国订立军事同盟,要求俄国撤出在中国东北的占领军,双方谈判没有结果。1904年2月8日,日本派遣海军偷袭停泊在旅顺港外的沙俄太平洋舰队,并击沉在朝鲜仁川的俄国军舰。日俄两国遂于2月10日同时宣战。1905年9月5日,日俄两国在美国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根据条约,俄国占领东北北部,日本占领南部,俄国将过去所霸占我国的库页岛南半部(北纬50度以南)及其附近一切岛屿割让给日本,将旅顺、大连及附近领土领海的租借权让给日本,俄国还承认朝鲜为日本的“保护国”。

  23. 英布战争 英国同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建立的南非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为争夺南非领土和地下资源而进行的一场战争。又称南非战争、布尔战争。从1899年10月—1902年5月,战争延续了2年7个月 。英军消耗战费2.5亿镑 ,死亡21942人;布尔人死于战场3990人,死于集中营27927人。布尔人被迫同英国妥协。1902年2月开始和平谈判,5月31日签订和约。布尔人答应停止军事抵抗,交出全部武器,承认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并入英帝国。英国则保证:战后的军事管制将尽速由民政代替,只要情况许可,就将成立导向自治的代议机构;在实行自治以前不给予非洲人选举权,即使将来授予他们选举权,也严加限制,以保证白人的绝对优势。英国政府将支付300万英镑用来恢复布尔人的家园。

  24. 第三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根源与国际背景 1、经济上的激烈竞争 2、瓜分和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斗争 英德争夺(东非和西南非); 英法争夺(暹罗和尼罗河流域); 英俄争夺(伊朗和阿富汗) 德法争夺(摩洛哥和西非) 日俄争夺(朝鲜、中国) 美国参战原因(门户开放政策、威尔逊理想主义外交) 3、大国间多重矛盾与军事同盟的形成 4、民族主义愿望与大国插手 5、巴尔干——欧洲战争火药库 6、德国的扩张野心:威廉二世和皮洛夫的“世界政策”

  25. 巴尔干半岛—欧洲战争火药库

  26. 威尔逊十四点原则 ①签订公开和约,杜绝秘密外交;②平时和战时海上航行绝对自由;③取消一切经济壁垒,建立贸易平等条件;④裁减军备到同国内安全相一致的最低点;⑤公正处理殖民地问题,在决定一切有关主权问题时,应兼顾当地居民的利益和殖民政府之正当要求;⑥外国军队撤出俄国,并保证俄国独立决定其政治发展和国家政策,欢迎它在自己选择的制度下,进入自由国家的社会;⑦德军撤出比利时,并恢复其主权;⑧德军撤出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⑨根据民族分布情况,调整意大利疆界;⑩允许奥匈帝国境内各民族自治;(11)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的领土予以恢复;(12)承认奥斯曼帝国内的土耳其部分有稳固的主权,但土耳其统治的其他民族有在“自治”的基础上不受干扰的发展机会,达达尼尔海峡在国际保证下永远开放为自由航道;(13)重建独立的拥有出海口的波兰,以国际条约保证其政治经济独立和领土完整;(14)根据旨在国家不分大小、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特别盟约,设立国际联合机构。

  27. 第三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萨拉热窝事件与大战爆发 1、 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线 2、各国相互宣战( 1914年) 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发布军队总动员令;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8月3日德国对法国宣战;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向俄国宣战;8月23日日本向德国宣战;11月,土耳其参加同盟国作战;战争爆发后,意大利宣布中立,但在1915年5月向奥匈宣战;1915年9月,保加利亚参加同盟国方面对塞尔维亚作战;1917年4月6日美国对德国宣战;1917年8月,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参加协约国方面对德作战。 3、各国作战计划与主要战争领导人 施里芬计划,小毛奇,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霞飞,弗伦奇

  28. 中国20万劳工准备赴欧洲战场

  29. 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举行以塞尔维亚为假象敌人的军事演习,这一天正是塞尔维亚被土耳其征服的纪念日(1386年 6月28日)。皇储斐迪南夫妇亲自前往萨拉窝巡视。波斯尼亚“黑手会“决定采取刺杀行动。上午10时左右,斐迪南夫妇在城郊检阅军事演习之后,乘坐敞篷汽车进入萨拉热窝城。当车队驶进阿佩尔码头时,埋伏在这里的一个暗杀者突然向斐迪南夫妇乘坐的车掷出一枚炸弹,但只击伤了斐迪南的随从。斐迪南故作镇静地走下车,察看了现场,对被警卫捉住的刺客瞄了一眼,然后登车挥手说:“先生们,这个人发疯了,我们还是按原计划进行吧。”车队迅速驶进市政厅,斐迪南夫妇参加了市政厅举行的欢迎仪式后略作休息,驱车前往医院看望受伤的随从,本来是去医院,但司机偏偏转错了方向,正好撞上了在街口拐角处守候的19岁的中学生、黑手会成员普林西波,他拔出手枪,刚要举枪射击,离他不远处的一个警察发现了,箭步冲上来欲抓住他的手臂,就在这一瞬间,刚好赶到这里的一位“青年波斯尼亚”成员打倒警察,普林西波朝奥皇储夫妇各打一枪,二人均丧命,而普林西波当场被捕,因未到判刑年龄,1918年因肺结核死在狱中。

  30. 萨拉热窝事件

  31. 普林西波被捕

  32. 施里芬计划 从1891年到1906年任德国参谋总长的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伯爵,设计了一个通过广阔的比利时平原侵入法国的战略。由七十九个师组成的右翼,将以闪电战经过比利时进入法国,后面马上由战时后备军之类的第二后备军跟上来。由八个师组成的较小的左翼,将留在法德边界。象一扇巨大的旋转门一样,德国人在这个绕着枢轴旋转的运动中,将一直横扫到法国沿海地区,从北面、西面和南面包围巴黎,然后转向东面。考虑到俄国的原始铁路系统会造成蜗牛般步伐的动员,施里芬只在东线安排十个师以推迟沙皇部队的前进,直到法国被压倒为止。

  33. 小毛奇

  34.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 俄国骑兵上将,俄军统帅,大公。又称小尼古拉。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叔父。毕业于尼古拉工业学校和总参谋部军事学院。1877~1878年俄土战争时期,在其父所任巴尔干战区俄军总司令的参谋部工作。后任禁卫军骠骑兵团长、旅长和骑兵师长。1895~1905年任骑兵总监。1905~1914年任禁卫军司令和彼得堡军区司令。在1905~1908年期间曾兼任国防委员会主席。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1914~1915.8)任俄军最高统帅。后在宫廷政变中失势,降为高加索方面军司令。俄国十月革命后隐居克里木,1919年侨居意大利,卒于法国。

  35. 第三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1914-1918) 1、四大主要战役 (1)马恩河战役 (2)索姆河战役 (3)日德兰海战 (4)凡尔登战役 2、三条主要战线 3、结果:同盟国战败, 1918年11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

  36. 法军总司令霞飞

  37. 英国远征军总司令弗伦奇

  38. 马恩河战役 一战中西线法军与德军第一次大会战,1914年9月5—10日,两军在马恩河流域长达200公里的战线上展开大会战,双方投入总兵力达150余万人,结果法军伤亡14万,德军伤亡近20万,德军战败,施里芬计划彻底破产,战后小毛奇向德皇报告说:“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

  39. 小毛奇指挥马恩河战役

  40. 索姆河战役 • 英、法军队在法国北部索姆河地区对德军的阵地进攻战役。战役从1916年6月24日开始,至11月中旬结束。其目的是突破德军防御,以便转入运动战,同时减轻凡尔登方向德军对法军的压力。9月15日,英军在进攻中首次使用坦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双方伤亡约134万人,其中英军45万余人,法军34万余人,德军53.8万人。英、法军未达到突破德军防线的目的,但钳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进一步削弱了德军实力。

  41. 索姆河战役

  42. 索姆河战役

  43. 日德兰海战 1916年5月31日—6月1日,英德两国海军在日德兰海岸的斯咯基尔拉克海峡进行的大规模海战,英国出动了151艘军舰,德国出动了101艘军舰,结果英国损失了14艘,德国损失了11艘,虽然德军损失少一些,但德军仍然处于被动局面。

  44. 日德兰海战中的英军舰队

  45. 一战中的英国舰队

  46. 一战中的德国战列舰

  47. 凡尔登战役 法国的凡尔登要塞是协约国军防线的突出部,对德军深入法国、比利时有很大威胁,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强固据点和法军阵线的枢纽。1916年2月21日,德军集中前线所有大炮对凡尔登附近狭窄的三角地带连续轰击10多个小时,将这一小块地区的森林、山头、战壕夷为平地,随后以6个师兵力向前推进。法军总司令霞飞增派援军,任命H.P.贝当为凡尔登地区司令,组织法军拼死抵抗。双方出动飞机进行空战和轰炸对方的机场与补给线。德军首次使用光气窒息弹,杀伤大量法军并造成恐慌,但未能取胜。法英联军于6月底至11月中在索姆河一带对德军阵地发动强大攻势,英军首次使用新发明的36辆坦克,德军顽强抵抗,守住了防线。10~12月,法军在凡尔登调集部队,开始反攻,夺回大部分失地。德军战略进攻终于失败。战役结束后德皇威廉二世撤销法金汉的总参谋长职务,改任兴登堡为总参谋长,鲁登道夫为其副手。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伤亡近100万人。由于伤亡惨重,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这次决定性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德意志帝国从此逐步走向最后失败。

  48. 凡尔登战役中德军战壕里的士兵

  49. 炮轰后的凡尔登城市

  50. 福煦将军的车厢—《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字处福煦将军的车厢—《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字处

More Related